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沉积岩肉眼鉴定要点及描述内容”。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在各论中主要介绍了四类沉积岩,即陆源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类。现主要分述如下。
(一)陆源碎屑岩类
陆源碎屑岩按其碎屑粒径可划分为:
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 >2mm
中碎屑岩(砂岩类) 2~0.05mm
细碎屑岩(粉砂岩类) 0.05~0.005mm
每类碎屑岩其相应粒度的碎屑含量必须在50%以上。如含有砾石50%以上的岩石才能称作砾岩,依此类推。碎屑岩的命名是以含量占50%以上的粒级来确定岩石的基本名称,若其他粒级含量在25%~50%之间,则在基本名称之前冠以“××质”;若其含量在5%~25%之间,则以“含××”表示。
1.粗碎屑岩——砾岩相角砾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
1)颜色:尽可能指出总的颜色,并注意它的成因。
2)砾石成分:鉴定各种砾石的成分,确定砾石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如为复成分砾岩,还需估计各种成分砾石占全部砾石的百分含量。
3)砾石大小及分选性:如分选不好时,应指出一般大小以及最大和最小的粒径。
4)砾石的圆度、球度及形状。
5)胶结物成分,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胶结物本身的性质;胶结类型等。
6)其他:砾石有没有定向排列,胶结的致密程度,有无次生脉穿插等等。
由于砾岩在地层学上常作为沉积间断的标志和划分地层的依据,同时砾岩的沉积大部分距陆源供给区很近,易于利用砾岩成分来推断古地理情况,故对砾岩的野外研究还应注意下列方面:
1)层位和分布概况;
2)岩层产状及其变化(如透镜体);
3)层理及层面构造;
4)与上下层的接触关系及其在剖面中的位置;
5)砾石的倾向、倾角和长轴方向。
2.中碎屑岩——砂岩类砂岩
通常按碎屑粒径可分为:巨粒砂岩(2~1mm);粗粒砂岩(1~0.5mm);中粒砂岩(0.5~0.25mm);细粒砂岩(0.25~0.1mm);微粒砂岩(0.1~0.05mm)。
各不同粒径的砂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有:
1)颜色,并推断其成因;
2)碎屑颗粒的大小,分选程度,如大小不均匀,应指出最大、最小和一般的直径,以及各种颗粒含量的百分比;
3)碎屑颗粒的形状及磨圆度;
4)胶结物的成分及其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胶结类型,胶结致密程度;
5)岩石的构造;
6)碎屑成分:矿屑(需分辨出碎屑矿物的种类)、岩屑(尽量区分其原岩类型)以及估计各种成分占全部碎屑的百分含量;
7)生物残骸;
8)次生变化。
在野外研究砂岩时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注意:①层埋构造(特别注意斜层理)和层面构造;②岩层厚度及其变化等。
3.细碎屑岩类——粉砂岩
粉砂岩按碎屑粒度可分为:粗粉砂岩(0.05~0.03mm)和细粉砂岩(0.03~0.005mm)两类。
粉砂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与砂岩大致相同。但由于粉砂岩颗粒细小,故在手标本中难以辨认碎屑和胶结物成分。在野外主要研究它们的产状、构造特征及形成方式等。
(二)粘土岩类
粘土岩类亦具有双重特性,从碎屑粒度来看大部分由<0.005mm的颗粒组成;从矿物成分来看,主要是由粘土矿物所组成。
由于粘土矿物非常细小,故要在肉眼中鉴定它们的成分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对其颜色和物理性质的研究。这是由于颜色和物理性质,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粘土岩的矿物成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其工业价值。物理性质主要注意其滑腻程度、可塑性、断口、膨胀性、粘舌性和在水中是否容易泡软等等。
此外若肉眼可见的机械混入物,应鉴定其成分并估计其百分含量。
(三)碳酸盐岩
按矿物成分碳酸盐岩主要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大类型,但在两大端元岩石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类型(表8-16);在石灰岩(白云岩)与粘土岩之间也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类型(表8-16)。
对石灰岩的肉眼观察要注意下列内容;
1)颜色;
2)结构与构造特征;
3)硬度和岩石致密程度、断口类型;
4)重结晶的程度;
5)肉眼可见的生物碎屑种类;
6)机械混入物的大小、成分及次生矿物成分;
7)加盐酸起泡强烈程度。
对白云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和石灰岩类似,但其中很少有生物碎屑。对白云岩应特别注意其次生变化的痕迹,以及白云石和方解石间的关系,岩石结构特征等。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