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曹丕终制的内容及其翻译”。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曹丕《终制》内容:
礼,国君即位为椑,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闲,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曹丕《终制》译文:
按礼制,国君即位就制做内棺,生存着不忘亡故的事。过去尧帝葬于谷林,全部植上了树,禹帝葬于会稽,农夫不影响种地,所以葬于山林,墓陵则与山林合为一体。起坟、植树的做法,不是上古就有的,我不采取。寿陵依山为形体,不要起坟、植树,不立寝殿、造园邑、建通神道。埋葬,就是藏,让人不能发现。尸骨没有痛痒的知觉,坟墓也不是神魂栖息的屋宅,按礼制不得在墓前进行祭祀,为保护亡魂不至于遭受亵黩,做棺椁够存朽骨就行,殓衣衾能护住尸身为止。所以我营造这荒丘不能种粮的地方,就是要过几代之后都不知它的所在。
不要用苇炭,不要殓藏金银铜铁之类,一律用瓦器。合乎古时随葬的泥车、草人草马的葬俗之义。棺材只在接缝处漆三遍,口中饭含不要用珠玉,不要使用珠襦玉匣,那些是愚腐庸俗的做法。季孙用美玉随葬。孔子急忙攀阶去解救他,把这做法比喻成曝尸于原野。宋公死后实行厚葬,有见解的人说华元、乐莒不是好辅臣,认为他们将君主抛弃在了险恶境地。汉文帝的墓不被发掘,是因他的霸陵没有可贪求的;光武帝墓的被掘,是因他的原陵既起坟又植树。霸陵的完好无损,功劳在于张释之;原陵的被掘,罪过在于明帝。这是张释之忠诚为君主带来的益处,明帝所谓的爱对皇亲造成的危害。
作为忠臣和孝子,应当想想仲尼、丘明、释之的话,对照华元、乐莒、明帝的教训,心存怎样使国君平安、尊亲安定、使魂灵万年无害的意念,这就是圣贤人的忠贤之道了。从古到今,没有过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挖掘的陵墓。丧乱以来,汉朝皇家的许多陵墓没有不被发掘的,甚至于烧毁、盗取玉匣和金缕,骸骨一并完了,这样火烧就像是对他们实行酷刑,怎能不是一回惨痛呀!这灾祸来源于厚葬和起坟、植树。“桑弘羊、霍禹的做法是我们的教训”,不也是明显的吗?如果皇后和贵人往下,不随王回故乡的,有去世的都葬于涧西,以前又标明那地方了。舜帝葬到苍梧,两个妃子不予陪从,延陵埋葬儿子,远在山东一带,何况魂有灵性,没有到不了的地方,一涧之隔,不能说远。如果违背今颁诏令,胆敢有建造和施行方面的篡改,等于将我戮尸于地下,被盗一次戮尸一次,被挖一回又死一回。诸臣和儿辈如这样蔑视死去的君主和父辈,属于不忠不孝,假使死者有知的话,将不会福佑你们。可将这诏令保存于宗庙,副件放在尚书、秘书和三公府。
解决方案2:
【曹丕终制】含义
曹丕终制,即为三国时期曹魏高祖(《资治通鉴》称“世祖”)文皇帝曹丕生前对丧葬礼制的嘱咐。曹丕终制中有关于其死后葬制葬式的明确指令。曹丕终制亦是曹丕严厉的遗言,其中所透露出的陵墓安全意识,反映了人们的死亡观和安葬观的若干特征。
【曹丕终制】翻译
这年十月三日,选定首阳山东侧为寿陵,发布关于丧葬的规定:“按礼制,国君登基以后,就应该制做内棺,以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远古尧葬在谷林,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安心地耕种,因为葬在山林中,与山林融为一体。我不采用聚土造坟、植树为记的做法,因为它不是上古之制。寿陵与山成为一体,没有必要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修设神道。葬,就是藏,就是想让别人看不见。我所以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为了使后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只须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加以劝阻。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让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张释之;原陵被盗毁,罪归于明帝。大凡忠臣孝子,都该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明帝为前车之鉴,心中常常存着一个使君主亲人安定、魂灵万载不受危害的想法,这就是贤圣之人的忠和孝了。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人挖掘的,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皇后及贵人以下的嫔妃,凡是不和国王埋在一起的,死后都葬在涧西,先前已经说明在何处了。如果谁违背了这条诏令,擅自变更,我在地下就会被戮尸,戮而重戮,死而复死。为臣者轻视已死去的君王、父亲,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设死者有灵,将不会保佑你。特令将这条诏令收藏在宗庙之中,另抄录副本存在尚书、秘书、三府之中。
【曹丕终制】背景
汉魏时期社会激烈动荡,曾经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剧烈冲击。这一时期的历史记录中,多见民间发掘冢墓的现象。汉末三国时期的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出现了所谓“疑冢”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据传曹操共设,计有72座疑冢,来防止盗墓。疑冢的设计体现了盗墓与反盗墓的斗争。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