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结构研究述要
付 朝
【摘 要】摘 要:《孙子兵法》十三篇研究取得很大成绩,但篇章结构却被长期忽视,成为短板。忽视篇章结构必然导致断章取义式的误读,使整个研究基础不牢。篇章结构总体研究大体遵循实际应用的理论重构、现代学术的理论解析和本体研究的理论回归三大范式进行深入探讨;各篇研究也积极运用精细阅读、框架理论、语篇研究、隐喻象征等方法认真分析,均取得显著成效;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不仅解决了许多疑难,还以其创新精神和性成就突破传统,占领制高点;各篇分析的关键是明确理论框架、认清结构模式和注意表达方式等。构建《孙子兵法》篇章结构的良性解读系统,对于开启孙子研究新的篇章大有裨益。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1 【总页数】7
【关键词】《孙子兵法》;结构研究;综述;框架;语篇;章法
一、《孙子兵法》结构研究的基本情况
《孙子兵法》十三篇结构*结构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单指篇章结构;广义则泛指一般结构,如逻辑结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理论体系等。根据结构一词的实际应用,本文取广义理解。研究开展很早,从学术范式和研究方法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以前的传统研究、后以西方军事学为参照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引入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时期和改革开放
后的情况。
(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前的结构研究基本处于沉寂状态,并未作重点探讨。主要原因是体裁误认,以为十三篇也和《论语》《庄子》一样是语录体和对话体,无须进行篇章分析,同时旧的注疏体例也不适于分析结构,而文中大量出现的名言警句也为断章取义式解读提供了条件,以致习非成是,流于自然。虽然旧注中也不乏对章法结构的真知灼见*各时期注疏都有涉章法,如宋代李涂指出其“一句一理”的表达方式,苏洵盛赞其“辞约义尽”的特点,张预注注意研究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明代戚继光指出其章法“纲领精微莫加,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钱福说其章法:“有精华、有关节、有眼目、有处置、有余波照应、有起伏分段,难以具述。”王世贞具体分析《虚实篇》首尾呼应的特点。清代孙星衍还特别指出其体裁自创的写作方式。其他如黄震、郑厚、王阳明、赵本学、朱君复等也都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等。,但都如散金碎玉般不成体系。
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一些率先接触西方军事学的学者开始以全新的思想方法和西方参照系来比较研究其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结构研究也提上日程。著名学者蒋方震、刘邦冀最先打破传统模式,在《孙子浅说》中将十三篇划分为58节,以“提要勾玄,揭其纲领”的形式解说并重构其理论体系[1]。虽然很多分析都差强人意,但仍不失其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受其影响,学者们持续不懈地进行探讨,其研究型著述即达27种之多。虽然网上检索每次结果都不尽相同,有时相差还很大,此数据已参考其他学术文献数据库和纸质文献索引校核。据笔者研究,尽管总体数据相差极大,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献应不会超过此数。侯昂妤将其分为两类[2]:一类以校释为主,如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
[3];一类以阐释为主,如吴鹤云《孙子兵法新检讨》[4]等。其实两类著述都涉及思想结构和理论体系研究。如陈启天将战争原理归纳为战争论、战术论、指导论、统御论、将才论、方略论、战斗原则论等七大部分。公羊寿《孙子兵法哲理研究》归纳为定谋、命将、出师、审形、窥势、料敌、接战、攻守、因敌和用计等十个方面[5]。李浴日《孙子兵法新研究》又归纳为先知、计划、自然、求己、全存、主动、利动、迅速、秘密和变化等十大原理[6]。萧天石《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则将原则和方法分论,概括为六大指导原则和24个方面等[7]。可见各家均试图从整体上对其内容构成和理论体系进行探索,这当然离不开对各篇结构的分析把握。如陈启天就在其著述中专项说明各篇题旨和段落起讫;吴鹤云也对篇章结构分段探讨,并附各篇框图;但其他各家则很少着意于此。这说明现代研究的开篇伊始就形成了重思想体系而轻篇章结构、重整体结构而轻具体篇章的不利态势。
这些成果的面世,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所以从一开始就不是学者书斋中的产物,而是熔铸了血与火的呐喊。对其学术特点,吴鹤云说:“(是)以孙子原著十三篇为经,以东西洋之现代军事学为纬,治于一炉,但仍以关于孙子之原则为主。”[4]10可概括为实际应用的比较军事学,即以西方军事学为参照系开展的中外比较研究,然后以问题导向为重点进行理论重组,以为救亡图存的指导。其体例内容均令人耳目一新,成为跨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改革开放后正本清源
新中国成立前后,《孙子兵法》研究进入新阶段。在老一辈家刘伯承、郭化若和陶汉章的直接领导和积极参与下,《孙子兵法》研究焕发出全新的风采,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如郭化若整理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的出版发行,首开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阐发其哲理意义的新篇章,但重点提出结构问题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研究进入快车道,结构研究也得以迅猛发展。一是明确将结构研究提上日程。当时为拨乱反正,摆脱“评儒研法”的误导,各学科都强调本体研究,即对经典本身进行研究。结构问题作为本体研究的重点也被纳入课题。二是开拓新领域,增加新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章法分析,而是把思维的逻辑结构、知识内容的组织体系和战争指导的理论构成等全面纳入研究范围,使其形式和内容都更加丰盈。三是积极引入新理论新方法。除继承传统学术的分析范式,还积极引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兴起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结构主义、框架理论、语篇分析、隐喻象征,以及符号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反映了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大幅提高,有利于发挥不同学科的理论优势深入探寻其结构规律。四是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也开始重视结构问题。其主要标志就是一批高水准专著和论文的出现,如章《〈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以〈孙子兵法〉英对本为例》(《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浙江大学,2011年)、李小丽《〈孙子兵法〉四个英译本的语篇分析比较》(苏州大学,2011年)、杨新《“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滨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陈二林和黄熙《〈孙子兵法〉的成事体系及其现代启迪》(《滨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赵海军《孙子学通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刘娜《〈孙子兵法〉文本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金博渊《〈孙子兵法〉的兵学体系新论》(南开大学,2011年)等。其中几篇还是硕博学位论文,这就充分说明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都注意到结构研究,并将其作为理论
创新的突破口,以期一举占领学术制高点。五是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主要是专著、译著、论文和其他涉及结构研究的著述以及记载相应内容的工具书等。 (三)海外研究的重要启示
海外研究也开展较早。如日本国山鹿素行《孙子谚义》很早就论及通篇结构[8],佐藤坚司《孙子体系的研究》也重点讨论其思想体系问题[9]。最重要的当属藤塚邻和森西洲合著《孙子新释》[10],这是第一部以现代语篇理论研究结构问题的专著。其《序言》说:“(孙子)所著之书组织巧妙严谨,只有从其组织上融会贯通,才能理解孙子的真意。遗憾的是未闻先儒有阐明此意者。”该书认为十三篇体裁不同于其他经典,已具严密体系,同时从语篇衔接角度将其分为直线式结构和立体式结构,并分析各篇的结构模块,均具一定参考价值。此外美国著名学者格里菲斯英译本《孙子兵法:美国人的解读》[11],对段落进行拆解式处理,反映西方人的不同理解。另外,日本和韩国还有相应学位论文,也值得关注。
我国港台地区也有新成果面世。据许俪龄研究,地区的孙子研究可分为六个时期,其中1949-1959年的第二期即重点探讨兵学体系[12]。期间王建东《孙子兵法思想体系精解》提出十大战争原则,获第一届私人军事著作奖。[13]据王长河研究,的孙子研究由于坚持文化优势、市场导向、社会奖励和国际交流,在海湾战争后取得长足发展。[14]仅就高端人才培养而言,2010年前共发表47篇硕博论文,其中就有多篇涉及结构研究,如苏绍懿博士《〈孙子兵法〉论述结构及其现代化管理意蕴之研究》,就以“搜寻论述结构的创造性转换法”构建其论述结构,以凸显思维脉络和思想精髓。并注意把具象化的体系象征和计量化的思维方式紧密对接,反映了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的学术特点
[15]。还有程国政《孙子兵学体系新论》,尝试以社会应用为导向构建其三维结构地图和全新的兵学体系模型[16]。夏信侯还自印出版《孙吴兵法之理论体系》等。
海外研究的启示在于,高度重视结构研究,一度集中探讨体系问题;迅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而调整研究思路,大量采用新理论新方法;善于将具象化研究和计量化方式紧密结合;注意在体系分析基础上建立各类数据图示和结构模型等。
(四)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
1.问题和原因 结构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长期忽视篇章分析而形成短板,导致陈陈相因、基础不牢。据于汝波统计,从十三篇面世至1992年末,共有存世著作756部,其中以结构研究为主的不过寥寥几部;论文或记载类文献共1093种,专论或主要论及结构的也不过20余种[17]。
其原因从认识上看,主要是体裁误认,未把篇章结构置于应有地位。从历史发展看,为适应战争应用而重点研究理论体系有其客观合理性,但长期脱离篇章分析对整体内容也很难说清。从方法来看,传统方法具有认识上的局限性,容易止步于简单化的段落说明,形成孤立静止的研究。从未来发展看,结构研究的重点难点依然是揭示其自身规律,关键是理论框架、结构模式和表达方式。 2.影响和后果 首先,影响各篇的准确解读。包括语词训释、内容归纳和结构定位。从语词训释看,一些结构性语词必须联系结构。如“修道保法”中的“道、法”目前有三解:一是政治、法制,二是战道、战法,三是具体的“形兵之道”和“形兵之法”。如不看结构均无不可,但只要置于具体的篇章之中即可确认其为承上启下的句段,那就只能是“形兵之道”(承上)和“形兵之
法”(启下)。其他如“将听吾计”中的“将”,“屈伸之利”的“屈伸”等许多语词也都离不开篇章分析。从内容归纳看,由于结构分析的失误还会遗漏大量理论信息。如《作战篇》是按两元对举方式讲战争投入和战争消耗,包括拙速胜敌、尽知利害、集中投入、以战养战、务食于敌、胜敌益强、贵胜避久和将领知兵等。这涉及将领的认识水平和组织能力、人财物的投入方式及其相关等,不仅仅是速战速决和后勤保障那么简单。其次,影响整体结构分析和理论体系研究。传统学术讲究“义理、考据、辞章”,其“辞章”即文章,就是要在语词考据和辞章分析的基础上解说义理。如果连各篇结构都弄不清楚,还谈何整体结构和理论内涵。从实际情况看,凡结构分析大体一致的篇章,其内容归纳和主题分析也大体一致;凡结构分析分歧很大,其内容归纳和主题思想也便各执一词。所以,结构研究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深入发展的突破口,必须高度重视。最后,影响学风。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务实、实事求是的学风,但如忽视结构研究就会使一些浮谈无根、基础浅薄的“研究”招摇过市,盛行不衰,对学风建设不利。
3.趋势和导向 目前,忽视篇章结构的趋势有所改变,但力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对基础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这就使结构研究具有了理论上的重要性、实践上的必要性和现实应用的紧迫性。当代阐释学认为,文本是通过书写固化下来的生命表达式。一切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和个体的欲望体验等都被记入其中。这是一个构造起来的整体,既有心理联系,也是客观存在。解释就是从其文本的语言分析和语义学研究出发来搞清其基本结构和思想意义。所以哲学释义学主张将本体论、方和认识论结合起来,从哲学意义上予以统一[18]。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和反整体的做法并不能
推翻经典文本的科学理性和启蒙精神。所以,那种对篇章结构分不分析都行以及咋分析都行的说法似是而非,非常幼稚,这不是出于理论上的无知,就是故意编造搪塞的借口。
其未来发展一定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而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在战略设计上充分重视其系统重要性,努力构建一个高性能解读的生态系统。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智慧为主导的时代,《孙子兵法》就是竞争制胜的大智慧,必将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19],其本质、内容、意义和功能也必将顺应时代特征而予以准确定位。理论的多元化和研究手段的多样化会促进结构研究的蓬勃发展。学者们注重从语言分析入手,将经典释义学、结构主义、历史方法、心理分析等统一起来,并注意结合国际上知识管理和大数据时代计量化的要求而重点强化、积极引导。再如一些中青年学者坚持中外比较导向,注重从更为宏观的理论视角对其论述结构、召唤结构、心理激活和信息缺省等加以对比分析,均取得可喜成绩。其他还有多学科研究导向、心理分析导向、逻辑思维导向、计量分析导向、历史研究导向、市场经济导向、社会应用导向等,均应认真关注,开拓创新。
二、总体研究的学术范式
总体研究就是分析整体结构,以便弄清其逻辑顺序、理论思路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根据研究方法和关注重点,可分三种情况。 (一)实际应用的理论重构
这是从战争应用出发研究,着意解决其战争指导的理论问题。方法是以近现代军事学为参照系萃取其思想精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理论重构。以刘伯承、郭化若、陶汉章、谢国良等为代表,由于他们长期从事战略规划、理论指导和
高层教育的特殊背景,其理论活动和学术观点受到特别重视。
其代表性成果,如刘伯承、陶汉章的六大范畴:谋略、兵势、正兵和奇兵、虚和实、主动性和灵活性、用间和情报等。其研究不拘泥于具体篇章的结构内容,而是以基本精神和实际应用为主导进行理论重构,强调以理论范畴的方式把握辩证关系,以作为中高层研究的理论指导。其研究紧密联系实际,并取得显著成效[20]。其他有郭化若的“战争认知、问题和作战指导”三大方面,见《孙子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谢国良关于军事理论的五套思想(《军事史林》,1986年1-4期)与程国政的三维结构地图和兵学体系模型(见《海峡两岸学者论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另外,从学术特点看,时期的一些重要成果也大多属于这种应用本位的理论产物。 (二)现代学术的理论解析
这是从现代学术的概念范畴出发分析其逻辑体系和理论构建方式。重点是揭示其学术特点和现代价值。以吴如嵩、刘春志、于汝波、刘庆、赵海军、任庭光、李卫国和杨新等为代表。
主要成果,如吴如嵩的安国全军十六论,见《孙子浅说》(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和《孙子兵法新论》(出版社,19年版)。他是从分析“舍事言理”特点开始研究其如何通过概念、范畴和逻辑推理方式进行理论构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为安国全军十六论,既突出了现代学术的理论分析,又承继了传统研究以问题阐发为纲要的理论模式。其他如刘春志的四论一法,见《孙子兵法教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于汝波提出以胜为总纲,以先胜、全胜、战胜为三大范畴的理论体系,见《试论孙子兵法以胜为核心的战争理论体系》(《南开学报》,1994年第6期)。刘庆将其分为军事思想、思维形式和思维方
式的三大体系,见论文《孙子兵学体系初探》(《孙子新探——中外学者论孙子》,出版社,1990年版)。陈学凯的“八字”知行观,见《制胜韬略:孙子战争知行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 (三)本体研究的理论回归
这是从传统学术的理论构建方式出发进行解读,更贴近十三篇本体。谢祥皓说:“孙子兵学体系就是《孙子》十三篇之理论体系。”[21]这种研究认为十三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总体研究的结构分析就是揭示其自身规律。以李零、黄朴民、刘伶、谢祥皓、阎勤民、付朝、陈二林等为代表。
主要成果,如黄朴民认为结构体系有两种归纳方法:一是从十三篇本身出发归纳其首尾衔接、层层递进的表达模式和圆形理论形态;二是从理论内涵归纳其四个理论层次,即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军事指导原则和治军理论。这就对其总体研究从形式和内容做出明确划分[22]。李零将其整体结构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包括权谋组和形势组;下篇为实战篇,包括战斗组和技术组,见《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10年版)。阎勤民、付朝的道法术模式,见阎勤民《孙子兵法制胜原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及相关论文。陈二林、黄熙在《孙子兵法的成事体系及其现代启迪》中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成事体系(《滨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滕塚邻、森西洲的直线结构和立体结构[10]。
以上是总体结构研究的简介,难免有粗疏与不当之处,但基本可见其学术特色。第一种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战争认知和理论指导为出发点进行理论重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开拓性的示范作用。第二种从概念范畴
出发,着重从逻辑思维上说明其理论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构建方式,但具体表述仍以战争实践为主线,注意提炼其关键词或代表性论点以便把握。第三种以传统文化的理论认知为导向,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模式和战争实践的哲理化分析,大多从文化和哲理高度立论,其表述也更加贴近十三篇本体。三种方式之间并不是截然分隔的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渗透,各有所长。有的关注总体内容的描述和分类,有的着意于新领域新问题的探索和追求,有的则集中于内部规律的研究和发现等,均具相应价值。特别是一些开创性的探索和性的论点则别开生面,为整个研究增添活力。
三、分篇研究的分歧和启示
(一)篇章研究的分析方式
分篇研究就是分析各篇结构,以弄清其逻辑顺序和理论思路,为内容归纳和思想分析奠定基础。和总体研究相比,单篇分析面对的是具体的篇章句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可自由操控的空间不大,所以需要扎扎实实的基础功底。其成果主要有:藤塚邻、森西洲《孙子新释》与付朝的《孙子兵法结构研究》等。此外杨少俊主编《孙子兵法的电脑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许威汉编著《孙子兵法读解大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刘伶与吴绪彬主编《孙子兵法实用大典》均简介各篇章法并附结构框图。
综观其研究方法,大体有五种方式。一是传统章法和精细阅读,以李零《兵以诈立》和《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为代表。重点是在逐字逐句注释解说的基础上划分语篇句段的结构层次。其特点是注重广征博引式的分析解说,强调个体理解的主观感受,具有相对的自身风格。二是语篇分析的早期运用,见藤塚邻和森西洲的《孙子新释》。首先从语体文类上确定体裁,然
后分为直线结构的起语、本论和结语三段论,并以“立体结构”的前后联系确定语篇关系。其前后联系的研究思路和微观分析的具体做法均具参考价值,但全部套用三段论的做法则与实际不符,所以也未能说清各篇特点。三是八卦理论的分析模型,见阎勤民《孙子兵法制胜原理》。利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理论模型分析其思想构成,颇具参考价值。但过于拘泥于八卦形态,所以多有牵强之处。四是四时五行的四种图示,见刘伶和吴绪彬主编《孙子兵法实用大典》。根据四时五行理论建立五行图示、对称图示、向心图示和阶梯图示四种图示,但对其具体运用却未做说明。五是框架分析和语篇理论,见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研究》及相关论文。以框架分析和语篇理论为指导提出三大框架、五大特点和六大类型说,更看重文化传承的自身规律,注重从语篇实际出发分析各篇结构和思想内容,特别强调和遵循语篇分析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在全面理顺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其理论思路。 (二)分篇研究的主要分歧
目前,各篇分歧依然很大,限于篇幅并未一一列出。但翻检一些坊间著述的段落划分即可见其问题所在,即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太强,如此处理结构,势必严重影响内容解读。下面,仅就几个共性问题略加讨论。
1.文章体裁 十三篇体裁是什么?是后学弟子整理的教学语录还是孙子自创的科学论文?这是第一个分歧。孙子之前的“论文”基本都是语录体、对话体或即事建言类文体,尚未具严谨的结构意识,结构分析对其影响不大。而十三篇是孙子自创的科学论文,具有统筹兼顾的整体构思和前后一致的结构安排,必须通过结构分析才能了解其逻辑顺序和理论思路。所以,必须认清十三篇体裁。 2.研究目的 为什么要分析结构?其目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二个分歧。研究
结构不是简单地划分段落,而是要理顺逻辑顺序、揭示其理论思路。所以,简单孤立的认知模式无法达成其研究目的,只有运用整体联系和交流互动的思路才能使其进入良性轨道,从而构建其高性能的解读系统。
3.研究方法 采用何种分析方法?这是第三个分歧。目前主要习于传统分析和精细阅读方式。这一方式特别重视语词意义的训释和章法段落的起讫,但疏于语篇整体意义的观照和语句前后意义的关联,而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则长于分析其间的逻辑联系,如语篇理论强调内容的衔接连贯和文化语境;框架理论着意于整体架构的组织安排及其理论预设、主位推进、视角选择和表达方式;阅读心理理论则关注阅读时的心理激活、心理预期、信息中断和错误推理等。所以,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各展所长,破解疑难。 (三)篇章分析的三大关键
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包括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三个特性。篇章分析的重点应考察其具体篇章的整体、转换及自身特点。其关键有三:一是理论框架,二是结构模式,三是特殊表达方式。
1.理论框架 结构分析的目的是理顺逻辑顺序和理论思路,所以重点在于考察其间的相互联系。为解决其重点难点(如一些体系庞杂或缺省成分较多的篇章),框架理论具有特殊优势。所谓框架就是文化传统所给定的思路。十三篇正是以此为据安排其篇章结构和理论内容,所以结构分析离不开框架。十三篇框架包括军事理论的概念系统、传统文化的认知模式和战争实践的应用体系。概念是理论大厦的建筑基石,其原型概念主要源于《周易》,其核心理念、概念构成和体系运用形成明确的语义场,深刻反映其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逻辑体系。传统文化的认知模式有太极两仪、天地人三才、四时五行、天地六合和九九归一;
战争实践的应用系统有反映战争进程的“目标选择、调动和战略决战”,反映胜敌手段的“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反映战争认知的“战场侦察、战势分析和文化哲理”,反映战争主体的“国君、将领和士卒”等。十三篇正是以此为序组织篇章结构,才使其成为易于为人理解的文本。这就为篇章分析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2.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就是体系构成的组织方式。十三篇是高度有序化的知识集合,其体系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并形成其特有的结构模式。其特点是整体结构的两元对举、具体内容的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重要内容的结构模块。即每篇主要内容都按太极两仪两元对举方式分为前后两大部分;每一部分中又都按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方式分为四段:第一段讲总原则,后三段讲三项分论或前三段讲分论,后一段讲总说等。而其中的重要内容则按其特定框架组成模块。如《形篇》讲兵力部署,按“太极两仪”框架分为“修道、保法”两大部分;每部分都是先总后分:先讲总原则,后讲三条分论;其“修道”部分以战争进程框架为序,其“保法”部分则以战争认知框架安排;并都据此组成结构明确的理论模块。再如《九地篇》讲战局控制,按“太极两仪”框架分为正常控制和乱中把握两大部分;每部分又都按“天地人三才”框架先分后总:第一部分最后加一段对将领的要求,第二部分最后加一段斩首战法;而具体内容又大多组成相应的理论模块,如对将领的要求和斩首战法等。实际上大部分篇章几乎都由这种模块组成。特别是其核心内容更离不开这种模块。如《计篇》的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法,《形篇》的修道、保法,《势篇》的正合奇胜等。据此,即可居高临下,化繁为简,对结构做出科学说明。
3.特殊表达 十三篇还有特殊的表达手段,即一句一理的以言代论和立象尽意
的体系象征。其名言警句和象征性事物均非一般的修辞方式,而深具结构意义。分析时如不敢大胆肯定其结构地位,就会影响分析结果。如《火攻篇》后部分讲止战原则,其中总原则、理性原则和慎战原则都用了好几句话,基本不存在分析困难,但中间有一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从内容看既不属于上段的理性原则,也不属于下段的慎战原则。从逻辑分析置于前后都很牵强,因和理性相对的是感性,和慎战相对的是草率,均不包括获利内涵,所以,可以肯定获利一句是以名言警句来代替具体论证的“以言代论”的表达方式。尽管只是一句话,但构成了相对的一条原则,即“获利原则”,也应具和前后相应的结构地位。再如《形篇》《势篇》《虚实篇》中所说的天地日月、水流运势、四时五行、五声五色等,通常叫“立象尽意”,也具明确的结构意义。如果只从修辞角度分析,不仅无法理顺结构层次,还要遗漏大量理论信息。所以,把握其特殊表达方式才能从阅读心理上对其代论部分的缺省内容予以有效填充,也才能充分理解其立象尽意的哲理化方式所传达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蒋方震,刘邦骥.孙子浅说[M].北京:国图军科藏线装本,1915.
[2]侯昂妤.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历程与地位重建[M]//刘庆.孙子兵丛.北京:出版社,2011.
[3]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M].成都:国魂书店,1941.
[4]吴鹤云.孙子兵法新检讨[M].上饶:战地图书出版社,1940. [5]公羊寿.孙子兵法哲理研究[M].上海:国光印书局,1933. [6]李浴日.孙子兵法新研究[M].上海:世界兵学编译社,1943. [7]萧天石.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M].成都:大江出版社,1942.
[8]山鹿素行.孙子谚义[M].东京:东京民友社,1912. [9]佐藤坚司.孙子体系的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63. [10]藤塚邻,森西洲.孙子新释[M].东京:弘道馆,1943.
[11]塞缪尔·B·格里菲斯.孙子兵法:美国人的解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2]许俪龄.《孙子兵法》知识移转研究[D].台北:淡江大学,2005. [13]王建东.孙子兵法思想体系精解[M].台北:三军大学,1976.
[14]王长河.《孙子兵法》研究廿年[J].滨州学院学报,2010(4):1-7. [15]苏韶懿.《孙子兵法》论述结构及其现代化管理意涵之研究[D].新竹:交通大学,1998.
[16]程国政.孙子兵学体系新论[M]//薛宁东.海峡两岸学者论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17]于汝波.孙子学文献提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 [18]张汝伦.意义的探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9]吴如嵩.《孙子兵法》的战略智慧[J].滨州学院学报,2013(5):1-5. [20]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M].北京:出版社,1985.
[21]谢祥皓.《兵圣传略》[M]//邱复兴.孙子兵学大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黄朴民.孙子兵法的体系及其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1995-06-19. (责任编辑:许 金)
DOI:10.13486/j.cnki.1673-2618.2016.01.004 【教育部名栏·孙子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