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晴山月诗歌鉴赏

新晴山月诗歌鉴赏

来源:华拓科技网
新晴山月诗歌鉴赏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文同是北宋画家,此诗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宛如一幅素描,有立体形象,有平面图案,再现了山林中特有的夜色。一个“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的树阴的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

【赏析】

文同这首咏新晴山月诗,用他表弟苏轼的一句话说,就是像王维一样,“诗中有画”。而要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最好先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首联是主画面,也最富诗情画意。特别是“漏”这个动词,简直妙不可言。常建有“松际露微月”,意境虽然相近,而“露”远不如“漏”来得空灵洒脱。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月光的描写,非常明显是受此影响,将这一美妙的意境演绎为一段最富诗情画意的散文。“画”这个动词也用得不错,拟人化的运用,使月有了人性。

颔联将自己也画了上去,这如画的美景,诗人能不钻进去吗?不但钻进去,而且徘徊流连,连睡意都没有了。颈联再添上荷塘,微风荡漾,荷叶舒卷,别具情趣,也使画面有了动感,更富立体感。

但诗毕竟和画是不一样的,光有色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声音,这样才能做到有声有色。这首诗写“声”很有讲究,采用的是由低到高,逐渐增强的手法。起先是微风摇曳松枝的细响,然后加上明显的山果坠地声,最后添上诗人自己苦吟和络丝娘鸣叫的合唱,一首月光交响曲进入了高潮。《荷塘月色》在写蛙声时对此也有所借鉴,由于心境不同,变化较大些。

其实,苏轼“诗中有画”的评说,从今天来看,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是诗中有电影,或者诗中有电视,因为只有用影、视的表现手法,才能将这首诗完美地体现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