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应用型高校的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的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华拓科技网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6.0808

应用型高校的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贺州学院教务处  吴绍萍

摘 要:在地方(师范)院校向应用型综合院校转型、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等趋势带动下,较为传统的师范教育遇到    新的困惑,表现出诸多问题:内容较为守旧、结构失衡、实践价值弱化等。基于此,就需要从树立协同育人观念、    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应用型高校的师范教育课程,突出应用的实践意义。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师范教育课程 实践价值 改革措施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198

一、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1.传统与守旧的内容

首先,课程目标过于重视基础知识,而对态度与价值观、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关涉不多。如从目前有师范专业的高校的教育类课程本身来看,以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实习4门传统课程为主体,构建师范教育课程的内容;以学科的逻辑性为特征,无法映射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这种过于重视间接经验的课程安排,就会导致漠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感验,尤其可能抹掉学生从事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创造发明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课程内容陈旧,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兴趣(选择性)欠缺考虑;忽略专题学习与范例研究,缺乏现场的感性认识,对现实的范例没有体悟,“由此培养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的尴尬,却发出了学无所用的感叹”。

2.分散(学科)的结构

师范教育课程在学科结构上较为分散。首先,教育学类课程(“怎么教”)单一,限于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为主的师范教育课程架构,这不仅丧失了职前师范教育的特色,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类课程(“教什么”)的所占比例很不平衡。后者所占比重可达前者的近三倍。如通常对于“教什么”课的设置比例过大,约占总课时的60%左右,而关于“如何教”的教育类课程,多不及总课时的20%,而且两者的结合也较为分散。这一趋势导致“教育类课程被置于整个课程结构中的边缘” ,致使师范生的条件性知识贫乏。

3.弱化的实践价值

观览师范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呈现为理论性课程多,实践性课程少。如理论性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一般占总学时比例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则低于三分之一,理论性课程以讲授为主,较为重视间接知识的习得;而后者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以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归宿,重视实践过程。这就从源头——理论指导上弱化了师范教育课程的实践价值。对现今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了解和研究,故而不知晓中小学课堂里所发生的实际情况,甚至还在一味地讲授无法灵活应用的内容。这就会使“教师培养只关注教学而非学习,只关注给未来教师传授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而非未来教师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应用型高校师范教育面对的形势挑战

1.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方新建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

21世纪初就开始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一直以强有力的导向为保障而不断前行着,也为师范教育提出了许多未曾接触过的或未曾深入研究过的课题。诸如,如何恰当处理科学

·198·

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能够凸显主体教育观。而且,基于目前高等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新建地方高校也都积极寻求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背景,师范教育需思考以下问题:如何避免因非师范的强化而可能弱化师范教育?如何在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辅相成的状况下加强师范教育实践性?学校如何弘扬师范教育的传统,坚守师范教育特色,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师资?由此,有师范教育传统的应用型高校要寻求师范教育的质量提升,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就无法再坚持已有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不得不考虑新背景下的课程设置问题。

2.教师专业发展向师范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职业发展的规约和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定然会在事实中影响到师范教育的理念构想、发展目标与行动方式。缘于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始终承担着培养教师的任务——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故而,基础教育领域教师职业发展取向的变化无疑将成为师范教育体系变革的指向标。但目前较为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设置明显滞后于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出现了应用型高校新生事物,对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结构带来冲击性的变化——由师范院校的独家经营,发展为综合大学共同参与;如此局面下,师范教育将如何寻求自身的特色发展、如何实现教师和师范教育发展的双赢。

三、应用型高校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1.树立协同育人的科学观念

要从实践能力提升角度实现应用型高校师范教育发展,就需要树立协同育人的观念。因为,解决实践能力问题要始终贯彻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协同育人,应用型高校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协同,充分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而且,师范教育的实践特质与应用型高校的价值更是一个新的事物,要实现二者的双赢,就不能墨守成规,而应顺应形势,适应时代步伐,寻求创新——学会发挥更广泛资源的作用,协同创新,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又能彰显学校自己的特色。毕竟,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经验可供借鉴与参考,许多因素的变动都会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相关部门就应认识到:学校与学校、企业行业、的产教融合将(可能)成为应用型高校的另一种办学模式,培养出适应需求却又不同于高职技能型的真正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把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对接好,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创造应用型高校师范教育的新特色。

2.优化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在内容选取上,需要注意多元性、开放性与包容性。应用型高校的师范教育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就需要选取培养适应现代乃至未来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课程内容:悄无声息地融入

·教学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学科的前沿知识——教育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充实到其中;引进可利用的教学事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共享,设置信息技术内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等。但内容不可过于死板,要具有灵活性与多元性,毕竟不同的教育对象相差较大,就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多元的内容。

其次,在结构上,以平台或模块的形式呈现师范教育课程。即在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设置多重结构。具体而言,第一,特设教师教育模块,增加教育类课程的学分及比重,突出方法类(“怎么教”的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其更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质。第二,多模块涉及多领域的课程。例如,通识必修课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基本素质,学科基础与师范教育平台则为其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源,有儿童学习与发展、教师职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性自我学习与管理等,这些多领域的学科课程的呈现,不仅为师范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强的动力。第三,设置实践平台,加强实践类课程的事实与管理,而非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确保实践环节能够得到切实实施,发挥作用;充分运用本校与实践基地现场的指导教师,实现有针对性的指导;遵循规范、互惠原则,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中小学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方便实践操作;建立合理的实践评价制度,突出描述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与发展性功能,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切实的依据。

3.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在教育中,呈现一种教育的活动代言。它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格的主渠道。然而,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实施大多还是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既落后于现代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又不合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这就致使师范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难以得到认可,就会出现诸如“在课堂里讲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为何在课堂里看不到?”质疑的出现。由此,应用型高校不同于一般老牌院校与传统师范院校,其内部的师范教育更具有不同的要求,教育对象更是(上接第200页)

面来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知、对自己的行动力有所了解;而沙盘游戏治疗中的自我像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音乐治疗则以音乐的形式减轻学生的烦躁、焦虑的心理,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学习,丰富多彩的形式改变了以往的课程形式,而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在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下可以广泛引入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3.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在表达性艺术治疗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得到实施。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形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表达性艺术治疗本身就可以解决学生的部分问题,这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可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缓解焦虑情绪,在自我像的作画过程中慢慢梳理自我概念,也可以利用团体作画的形式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人际沟通技巧。沙盘心理治疗可以在时间上对个体进行整合,通过学生摆放的沙具内容,可以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学生个性的影响,把握学生现在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中存在哪些积极消极因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音乐治疗更是通过放松的音乐欣赏来慢慢改善情绪问题、找回生活的更多乐趣、激发自己

各异,兴趣、态度与学习方法更是千差万别,也只有综合运用多样资源,提供更灵活更多可选的教学方式——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学习划船的模拟教学、情境教学、微格教学、案例分析等,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体验,亲身经历中引发思维和行动的冲突,最终实现同化-内化-活化知识的效果。毕竟,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更多地发挥着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他们的错误、问题都是教学资源创生的诸多来源,也只有他们的真实反应才能够检验质量与效果。此外,也要注意加强教学方式中的实践资源发挥,经常走进教育实践基地,了解实际课堂情境,为自身能力提升提供反思的平台;也可定时聘请中小学校教师,将教学一线的经验和成果反馈给师范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建斌.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J].大学教育科学,2007

[2]钟启泉,王艳玲.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2

[3]Levine,A.Educating school Teachers [EB/OL].washington DC:Education Schools Project.2006.45-46.http://www.Education schools.org,2006

[4]肖少北,赖秀龙.构建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之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2(本文系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JGA362;贺州学院2015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新建地方高校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zxyjg201554)

作者简介:吴绍萍(1986-),女,湖北襄阳人,贺州学院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内心的理想。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沙盘治疗需要购买相应的设备才能开设相关课程,要求学校购买沙架、沙具、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增加了课程开设成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薄弱的院校会存在阻力。而绘画心理治疗和音乐治疗的投入资金较少,部分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认知偏差的院校,要改变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从随意性教学转变为专业性教学。最后,表达性艺术治疗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绘画心理治疗的信效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构建标准化常模正在探索,导致绘画心理治疗在推广方面存在争议。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正处在形成初期,目前存在的问题会在实践过程中解决。

参考文献:

[1]师建国.实用临床精神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Buck, J. N. The H-T-P technique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coring manua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48

[3]王 倩.学院新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高普梅.学院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1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