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作者:纪红旗 祖 磊 张慧敏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2期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辅导员骨干支持研究课题《发挥心理骨干作用 构建班级心理和谐》”的系列论文之一,“教思政司函[2007]49号”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曾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二)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三)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四)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九)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十)在不违背社会成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要求能做恰如其分的满足。[1]我国著名学者樊富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1.能够保持对学习的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意味着没有心理疾病,还应重视个体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个体在智力、人格等方面和谐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有选择、创造地发现与解决问题、实现与环境的不断适应和心理机能的不断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运用相关知识理论与专业技术,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帮助大学生妥善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发展、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3]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障碍性教育,通过对不适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防治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二是适应性教育,通过对适应不良者进行辅导,增强心理适应,优化心理品质;三是发展性教育,通过对适应良好者进行开发潜能的辅导,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自我实现。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上不够重视。长期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局限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重治疗、轻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4]
(二)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安排不够科学和规范。当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安排不够科学和规范。虽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是多数人员编制和正常活动经费太少,工作任务太重,以致工作不能正常开展。[5]
(三)师资力量相对贫乏。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在学历、专业知识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行政管理人员、德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而且大多数是兼职,缺少专业培训,而且各个方面的配合比较少,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其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建立稳定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工作制度,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高校可以在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心理教研室、心理咨询室、心理诊疗中心。心理教研室主要从事心理课程的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心理咨询主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心理诊疗室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诊疗。三个部门在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分工与合作的工作机制。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堂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组织好教材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比如可以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必修课程,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针对不同年级的需要设置不同内容的选修课程。
(三)完善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个体咨询、团体咨询(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前焦虑咨询,择业心理咨询)、朋辈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咨询服务。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和诊疗人员,从事心理咨询、诊疗和教学工作。心理咨询、诊疗和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否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心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心理培训十分必要。选拔和培养学生心理骨干队伍,构建班级心理和谐。在各个班级中挑选对心理科学感兴趣、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待人热情、善于理解人、同情人的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委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有助于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
(五)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互联网的发展开拓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互联网上信息的多样性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又有利于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网上交流的隐蔽性和平等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提高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六)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如通过举办学生联谊活动,师生联谊活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交际面,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其自信心,增强其环境适应能力;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迎新晚会、歌唱比赛等文娱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七)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理。尽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但这并不意味这家庭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了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贾红博,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2-8 [2] 柳钟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5 [3] 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苑勇宽,王变英,边永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30),68-69
[5] 庞庆明,简论高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