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补偿机制从理念到实践转化的路径探讨

补偿机制从理念到实践转化的路径探讨

来源:华拓科技网
GREEN石CONOMY刘成玉’孙加秀’,2周晓庆2610074(1.西南财经大学,成都  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摘要:现行生态补偿机制更多的是为其他目标而并非为生态补偿制定,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维护环境公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局限性,揭示了实践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和障碍,进而提出从赔偿观念、立法、补偿支付机制及地方模式探索等方面推动生态补偿机制从理念到实践的路径转化。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平;生态赔偿;可持续发展    ysesonPatTheAnalhtoImPetustheTransormatfionofEcologicComPensationMechanismfromTheorytoPractice              LIUCheng一yul,SUNJia一xiul,2,ZHOUXiao一qingZ(l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engdu610074,China;2.      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2,China)Abstract:ThePresentecologiccomPensationmechanismisforotherobjectsbutnotforecologiccomPensation,soitcannotmaintainenvironmentalfairnessorcontributeto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PaP色ristoshowthedififcultiesandobstacletoPracticeecologiccomPensationmechanismbyanalyzingthelimitationofthePresentmechanism,andbasedontheabovementionedsomemeasuresarePutforwardedtoimPetusthetransorfmationofthemechanismfrommanyasPects,suchas:theconcePtionofindemniifcation,legislation,comPensationPaymentmethodandlocalmethod.Keywords:ecologiccomPensatemechanism;environmentalfairness;ecologicindemniifc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现实:    一边是山西煤老板一口气吞下20辆“悍马”,眼皮都不眨一下,整栋整幢地买下北京、上海的天价豪宅,却多年闲置,他们在拼命花掉比操作印钞机都还来得容易的钱;一边却是采煤区的老百姓冒着地裂、坍塌的危险,忍受着干旱、浮尘、矿渣和废水的困扰,在中国最差宜居性的地方艰难度日。“凭什么让煤老板一年挣500万而矿区农民一年挣500元纯收人?凭什么让他们发财却让我们承受灾难?凭什么山西的煤温暖北京,而让山西独自我们不得不拷问正在运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个行政部门,如环保、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工商、卫生等。各部门从自身的职能和权限出发,从维护部门利益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设计,并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固化,而且割裂,不能形成一现在的中国恐怕没有人置疑生态    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的关键是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尤其是补偿机制的操作细节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生态补偿机制如何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个复合的整体,无法满足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冲突现象也时有发生。以林业补偿为例,按照有关规定,退耕还林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1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特点和局限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生态补    偿具有以下特点和局限:劳务费或林农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但在的执行中,补偿金大部分情况下成为了各级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收人,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补偿承担环境成本?”老百姓的这一连串疑问唤起了这样一个深沉的话题:环境公平与生态补偿是否合理。这也让(1    )强烈的部门色彩。这主要源于我国经济运行的驱动型特点。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管理涉及多作者简介:刘成玉(!964一),男,经济学博士,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理论与管理;孙加秀(1971一),女,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理论与管理。56ECOLOGICALECONOMY资金一并由地方林业部门统筹使用,已经演变成林业部门、林场、保护站等林业职工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行开支的主140元,补助种苗费50元、管护费20元。然而,对退耕农民来说,这一补偿标准事实上低于其在同一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由此必然导致农民对这一的冷漠和抵触。(5)补偿资金使用混乱。以矿产资    源补偿费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巧万个矿山企业中仅有2万个是通过市场机制取得开采权的,其他绝大多数矿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无偿占有开矿权。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平均费率为1.18%,而其他国家性质基本相似的权利金费率一般为2实践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与障碍(1    )无价的环境意识。目前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把环境资源看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何人都可无偿使用的自由财产,因此不存在环境公平和生态补偿的问题。(    2)难以货币化的生态价值。价值的多少在价格上得以体现,合理的价格不是人算出来的,而是由市场来确定的,正如“天算、人算不如市场算”,只要资金渠道[1。(2)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期有    效的支持。从目前我国实施的生态补偿相关来看,很多都是短期性的,缺乏持续和有效的生态补偿。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等都是最具有生态补偿涵义的,其核心和出发点都是希望对为生态保护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农民、牧民等直接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补偿,从而实现环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些大多是以项目、工程、计划的方式组织实施,都有明确的时限,导致补偿缺乏延续性,有完全的市场或者理想市场才能正确地计算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资源和环境市场并不是2%一8%,相比之下,我国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完全的(存在垄断和独占),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市场,如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观等。因此,用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根本不可能估算出合理的价格。虽然环境经济学提供了诸多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如替代市场法等,但这些方法本身尚不成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只能说是比传统经济学方法进了一步。(3)纠缠不清的补偿对象。比如,    一般人认为下游地区应该补偿上游地区,但下游地区却认为上游地区的水污染了下游地区,上游地区反而应该费率(油气为1%,黄金为2%)远远低于一些国家(美国12.5%、澳大利亚10%)。(6    )失灵问题。目前,我国涉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已经有十余项,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矿产资源税及补偿费等,但它们还存在很大缺陷。因此,这些给实施效果带来较大的变数和风险。当项目到期,农牧民的利益得不到补偿的时候,为了基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他们就不会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自己的生产和开发,从而持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压力。这不仅不能改善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破坏或生态灾难。(3)制定过程缺乏广泛参与。    生态补偿的根本目的是调节生态保护背后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对于一个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在推行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较大的负作用,有时会失灵,甚至走向反面。如污染罚款,本来可以抑制排污、增加排污费以补偿受害者,但在执行中有可能成为执法者增加收人、改善自身待遇的寻租手段,也可能怂恿排污者花钱排污。因此,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    很不完整,很难维护环境公平,也很难促进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我国还没有一项真正以生态补偿为目的的政补偿下游地区。在当前地方利益高度膨胀、使不上劲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环境得益者(往往是发达地区和强势群体)肯定会做出种种狡辩,让生态补偿机制的执行成本高到难以接受的地步。(4)势单力薄的弱势群体。需要得    到生态补偿的大多为弱势群体,如山区居民、农村居民、欠发达地区等,需要做出补偿的恰恰是强势群体,包括,要保证公平和合理,就必须让利益相关各方公平参与。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部门立法,强势群体立法,博弈和谈判地位极不均衡,立法者本能地会为本部门谋取利益,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剥夺,一些从诞生那天起就有失公平和合理。策设计。正如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研究结论:我国缺失调整相关主体环境利益及经济利益分配关系,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导致受益者无偿占有环境利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企业、城市或大城市居民[]3。在这种不对称的谈判与博弈中,弱势群体利益被侵害时得到维护的难度很大,多数被侵害者选择忍让,在缺乏公平、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矛盾解决机制的情况下,一些受害者甚至可能选择极端的方式,如自残、自杀、破坏等。(    4)生态补偿标准普遍过低。在补偿标准的制定上,没能充分考虑农民、牧民、企业团体和各级地方的意愿和希望,也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成本和损失。如退耕还林的补偿标准,在黄河上游地区是每亩补偿粮食200斤或破坏者不承担破坏环境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责任人丧失保护的经济压力等一系列问题[2]。57GREENECONOMY3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路径构想3.1在观念创新上,实现从“生态补偿”到“生态赔偿”的观念转变从字面上看,补偿与赔偿是不一样    的。在执行意愿上,补偿的强制性大不如赔偿,补偿有自愿、施舍和对别人进行心理安慰之味道;赔偿则是强制性的,是基于对别人利益造成了损害所进行的弥补,带有交易性。更主要的差别还在补偿的数量上,补偿带有一定的安慰性和象征性,我们现在对农民的征地补偿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赔偿要求公平交易,不仅是安慰和弥补损失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有惩罚的味道。补偿强势群体的压力,坚决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的同时,还应重视代际补偿,即由代表未来人接受补偿。3.3生态补偿法制化(1    )生态补偿制度法律化。以法律形式,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下来,避免生态补偿制度的短期化{]4。(2    )完善立法机制,实现利益相关者广泛、平等参与。逐步改变部门立法的传统。实行常委的专职化、年轻化、专家化,实行专家立法;利益3.5积极支持和鼓励地方探索有效的生态补偿模式(1    )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工作。2006年3月,国家就抓紧研究并尽早启动北京官厅、密云水库上游的水权分配试点1]6。试点的补偿方式首先明确初始水权,上下游通过协商,对水权进行有偿转让。上游的农业灌溉用水转让给下游成为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后,上游农民即能以这种方式取得经济补偿并转变产业结构。(2    )积极推行市场化生态补偿,即“弱干预”式的补偿,在的引导下实现生态保护者与生态受益者之间自愿协商的补偿。应着重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今后,    这种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者,尤其是受害者应该参与立法,像物权法那样广泛追求社会意见,加强和完善听证制度,真正反映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健全违宪审查机制,对现行法律法规制度进行违宪调查。很难有精神上的弥补,赔偿则常常有赔偿精神损失之说。环境资源的产权具有多层次性,    当地居民具有有限享受环境资源的权利,使用了别人的环境资源就应该按其生态价值付费,应该实行等价交换,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环境公平,“生态补偿”的观念应该尽早为“生态赔偿”所取代。(3    )严格执法是关键。下决心追究违法、部门违法或者各种违法行为。3.4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金的来源与支付机制(1    )设置生态税。对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者强制征收生态税,以充实生态补偿金的来源。(2)将生态补偿费纳人税收的    渠道进行强制征收,归统筹使用。3.2本着环境公平、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提高补偿标准目前极低的生态补偿标准不仅直    接剥夺和掠夺了受害者的环境权益,损害了最基本的环境公平,而且纵容和激励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掠夺,导致强势群体在全国范围拼命跑马“圈地”、“圈水”、“圈矿”,加速了我国的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实际上已经成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罪魁祸首。大力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看起来    会提高经济增长成本,可能会冷却地方追求GDP的冲动,甚至会损害强势群体的既得利益,但是,它同时又提高了破坏成本,减少了破坏的机会,为理顺我国的生态、经济、社会关系,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是从机制上、从根本上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决策者应该顶着58ECQLOGICALECQNOMY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生态补偿机制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同时,这也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的主要方向。阁参考文献:(3)逐步建立引导、市场推    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行的“强干预”补偿,即通过的转移支付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在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15。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对重要的生态区域或生态要素实施国家购买等。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积极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的贷款或赠款,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格局。〔]张宏伟,张帆.生态持续恶化拷问1生态补偿机制【J}.中国经济时报,2006一08一30.(    4)在重视横向补偿(同级,企业、社会团体及自然人之间的补偿)和纵向补偿(上下级之间的补偿)【21杜万平.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1(3).【习梁丽娟,葛颜详.关于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软科学,2006(4).【4」张其仔,郭朝先,孙天法.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纠正【].J中国工业经济,2。。6().a【5]李爱年,刘旭芳.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生态环境,2。。6(!).J〔6}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2(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