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叶怀凡
【摘 要】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理念、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管理实践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因素所影响.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应在遵循能力本位原则、岗位需求原则和开放创新原则的基础上,着力转变课程理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切实加强课程管理.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3)004 【总页数】4页(P16-19)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现状;对策 【作 者】叶怀凡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 达州63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23.02
课程是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有目的、有计划、有体系地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学生消费高等教育资源的基本单位和载体。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中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主体,其课程建设的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一、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理念产生冲突。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上产生了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中心”与“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产生冲突。在传统教育理念中,知识传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课程则是一门学科基本知识的总和与概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唯一的依据是学科和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基本内容,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吸收者,教师则是知识的传授者,师生之间以知识为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课程观念片面强调知识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及课程的全面、系统性。进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基本能力训练[1]。二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产生冲突。“科学主义”课程理念认为,高校课程设置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轻人文知识的渗透;重视传统经典而轻现代思想,在学科体系中,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课程占很大比例,而社会和人文课程则被边缘化。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人为地割裂了知识的融合性,进而使所培养的人才或有知识储备而少文化素养,或有人文素养而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到对社会生活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工作环境的适应。
2.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协调。一是课程目标不合理。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过于强调结果性和表现性,由此导致学生缺乏课程实践中的体验性,规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个体素质的培养。二是课程内容陈旧。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更新较慢,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脱离。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实践性较弱,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系统性、严谨性,缺乏实践环节,因而即便课程内容较陈旧,也不易于在课程实践环节被检测出并进行改进[2]。此外,课程计划性较强,缺少灵
活性,这了课程内容的更新。三是课程结构不科学。传统意义上,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借鉴苏联模式,课程安排仅仅围绕专业进行,强调与专才教育相适应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线形层级结构体系。在这种结构中,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并且形成了以专业为界限的课程壁垒。在新建本科院校所展开的课程改革中,本科课程设置的结构虽已有所改善,课程设置范围也更加广泛,并形成了动态的课程结构,然而,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及其他重点本科和老牌本科院校的课程,其结构仍欠科学性。
3.课程管理实践存在弊病。对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在课程管理方面所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管理主体单一,缺少灵活性。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管理主体必然走向多元,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课程管理走向活性化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3]。但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课程管理主要是由教务处等一些负责教学管理的行政部门来完成,既缺少教师的参与,也未发挥出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和学生始终作为局外人而无法真正融入到课程管理中来。课程设置也较少参考师生的有效意见,进而导致所教的知识并非教师所愿意教,所学也并非学生所乐意学的知识。二是课程管理中忽略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评价能使课程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恰当的评价模式有碍于课程管理的实施,影响课程管理的效果。在我国当前高校管理中长期忽略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在评价目标上,强调量化标准,而忽略非量化的标准,不能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在评价主体上,忽略师生共同参与的重要性,而只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导致评价主体单一;在评价手段上,长期单一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也直接影响评价效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二)原因分析
1.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出现多重矛盾的主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
和多元化。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的积累,还在于精神文化的日益丰富。不仅在于社会的进步,还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素质的日益提升。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下,传统的“知识中心”和“能力本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不再分别具有自身的优越性,而必须走向社会的融合,在这个时期,课程设置的理念选择往往无所适从,进而陷入矛盾状态[4]。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特别是网络技术席卷全球的时代浪潮下,知识经济已逐渐成为了主导产业,传统的强调知识的理解性、情境性、创造性的知识观也因此受到不断的冲击,一种强调知识的开放性、相对性、动态生成性的新的知识观已经产生。知识观的转变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由此也导致课程理念产生矛盾与冲突。
2.从中观层面来看。管理不力是导致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一方面,课程管理中责任不明,因而缺乏有效的领导分工,进而影响课程管理的效果。甚至还有个别新建本科院校为了片面追求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在课程设置上直接照搬照抄一些老牌本科院校的模式。应该说,这些老牌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许多经验与做法多值得新建本科院校借鉴和参考,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办学条件、办学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加之有些老牌本科院校本身也在不断进行课程建设方面的改革,因而其适应性值得探讨。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仍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把课程建设的重心放在网络开放课程、双语课程和各级各类精品资源开放课程等少量优秀课程上,试图以此作为提升学校或二级学院声誉的一个途径,甚至强制式、组合式、突击式地建设少量优秀课程,而对占课程总数绝大多数的其他普通课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控,由此也导致大多数的课程实施者和课程管理者缺乏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
3.从微观方面来看。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中,作为个体的人尤其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主体意识的缺失,是产生课程建设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
来看,课程的决策、编制等通常是由教学管理的行政部门决定的,课程设置很少关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只能参与教材的选定、编写和修订,这样既不利于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缺少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体系,出现不全面、不协调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加之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课程建设仍缺乏畅通的交流与和谐的合作氛围,致使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不能有机结合,理论研究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不能关照现实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进而影响课程实践的效果。即使有时组织教师针对专业教学计划等课程建设内容进行讨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二、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对策探寻 (一)基本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首要职能。因此,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换言之,高等院校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分析、研究通过设置什么课程来培养学生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反之,不仅难以达到课程建设的预期目的,而且也违反了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将自身定位于应用型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6]。一般来说,作为一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过硬的应用性知识,能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技艺。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并要将应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仅解决学生“学什么”、“干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怎么干”、“怎么干好”的问题。
2.岗位需求原则。教育事业是一项培养人才的事业,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
现代化建设的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由于人才培养本身具有滞后性、迟效性、长周期性的特点,因而某一阶段社会所急需的某些专门人才,学校往往难以及时输送出来。这就要求学校在确立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要有超前思维,要瞄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着眼于岗位需要确立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时,首先要对未来学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将岗位的职业要求分解成为多个核心任务,确定各个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找到与知识、实践的对应关系,将课程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脉络鲜明的课程体系。当然,也不是所有毕业生毕业后都会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部分学生也会选择从事其他职业甚至自己创业。因此,作为学校还应多开设一些择业、创业类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辅导。
3.开放创新原则。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课程建设,而且还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要立足于学校的生源情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建设课程体系,要既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更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而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上,则应体现创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主体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一门课程的内容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性和动态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各个学科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对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这也有利于师生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 (二)对策建议
1.着力转变课程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课程建设,首先必须着力转变课程理念。对学校领导来说,只有切实转变了专科时期所形成的一些固有的传统观念,真正牢固树立了本科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才能在科学合理的人才
培养目标指导下进行学校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中,既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并寻求人文主义关怀。对广大教师来说,则要深刻认识课程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明确课程建设对学校质量提高及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和配合学校的课程建设。同时,课程管理者也要树立新型的课程主体观,要注重不同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共同参与并增加课程设置由静态走向动态的生成性与创造性。进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对话与交流关系。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如果新建本科院校仅仅是通过增加课程的数量来达到完善课程体系的目的,显然是不行的。因为用分散的课程去解决这些本来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内容,不仅会进一步肢解所学的知识结构,而且会进一步加剧课程与学时之间的矛盾[7]。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通过课程改革将新的内容和要求与原有的课程相整合。即,放宽课程界限,构建课程平台,模块化设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设置,构建新的开放的课程结构,以保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刚性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柔性需求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向多规格、多层次方向发展。这也是课程结构由封闭单一走向开放综合的体现。同时,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还要特别强调同一学科专业内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与排列组合。实践证明,同一学科内各门课程的顺序安排与该学科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
3.切实加强课程管理。首先,应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如前所述,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课程建设持续、顺利地开展,除了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高度重视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资金、设备、资源等硬件基础条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和大力支持。其次,要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定期召开课程建设情况通报会,听取相关职能机构、二级学院和课程负责人的工作报告;定期组织校内专家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表现较差的给予处罚。再次,
要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在传统知识观下,课程评价标准通常是量化的,课程评价主体仅限于教师,课程评价方式则是“一纸考验”[8]。在新知识观视域下,课程评价目标应以量化与非量化相结合,评价主体应走向多元,除教师主体以外,还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社会检验等多方面,评价方式除“一纸考验”以外,应注重在实践中检验,评价方式应灵活多变。
【相关文献】
[1] 马毅,张绍礼.对课程设置理论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1):4-8.
[2] 蒋晓虹.关于高校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3):23-24.
[3] 刘宗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45-47. [4] 王颖,陆 昉.本科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关键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6):51-55. [5] 李挺.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评估工作[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1):45-46. [6] 叶怀凡.地方高校和谐发展的理性选择[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4):94-96. [7] 刘华东.深入思考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7):19-21.
[8] 陈新民,金劲彪.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