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第3期 2002年5月 周I=l gili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 Vo1.19 No.3 Mav.2002 福克纳与沈从文:乡下人及其探索 王 昕 (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福克纳与沈从文分别是20世纪东西方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都是最优秀的乡土作家,创 作的高峰期也都在30~40年代。他们都出身农民,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追求人类原始的人性、淳 朴的人情、古朴的民风;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罪恶极度不满,而又对传统社会的痼疾大加挞伐.因而显示 出相似的追求和相似的表现主题。 关键词:福克纳;沈从文;乡下人 中图分类号:1712.06;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730(2002)03-0027-03 Faulkner and Shen Congwen:Hillbllies and their Exploration WANG X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 Abstract:Faulkner and Shen Congwen were respectively the greatest writers of all in the East and in the West in the 20th century,and they were all the most agrestic writer、Their summit of writing was all in the 30’S and 40’S.They were born in farmer family,had resemble life experience,and pursued the primitive humanity,the innocent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folkway of primitive simplicity.They were strongly discontent tO the disadvantage borne with modern civilization,while they castigated chronic illness of traditional society,SO they expressed the resemble pursuit and topic. Key words:Faulkner;Shen Congwen;county folrk 福克纳于1897年12月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的 新奥尔巴尼,在里普莱度过幼年,在奥克斯福度过青少年时 福克纳曾经说过“我是个农民”,而沈从文也曾经说过 期和中老年时期的大部分光阴,这三个镇——“邮票大小的 身个不大,力 “我是个乡下人”。“农民”一词若不从职业的角度来看与 地方”就是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源泉。五官纤巧,“乡下人”一词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东西方现代文坛上 气也不大,不会打架,这是福克纳从小的一块心病。“威廉的 两位伟大作家的相通之处正源于此处。他们创作的主要时 矮个儿和小架子、头的形状、眼睛的颜色,都像他母亲而不像 期是20世纪上半期,一个处于美国南方,一个出于中国南 父亲,这一点他的家人早在他年轻时期就看出来了。随着他 部;一个描写密西西比河河畔,一个描写沅水流域;一个描写 父母亲之间的紧张关系越来越激化,父亲也越来越把他看作 奥克斯福等数镇,一个描写凤凰等几城。这些地方的共同特 是他母亲的孩子。有时候,他父亲开些粗俗的玩笑,就管他 色是封闭、落后,但又具有较淳朴的民风与原始的人性,在现 叫‘蛇唇…、 。他的母亲是个身材矮小的女人,其貌不扬, 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一切都逐渐蜕变。 但有文化,喜欢渎书或去教堂参加活动。他的外祖母也是 一 个具有艺术天赋的女人,不但会画画儿,而且懂些雕塑,经常 一、相似的背景 教福克纳玩有趣的游戏。福克纳幼时就表现出一些画画儿 和阅渎书籍的天才,不过经常逃学。他上课时注意力分散, -a',t-收稿日期:2001—12-07 作者简介:王 昕(1974一),女,湖南临湘人,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8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正 老年时体力活动受,因之用这个 经常干自己想干的事,如闲读书。他喜欢读书,听故事,十几 年时权势欲望受打击,岁就接触了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和康拉德的书。他 来弥补自己并向人间复仇的人病态的表示罢了。这种人从 中学没有毕业,大学只读过一年,后来从过军,经营过南方农 来就是不健康的,哪能够希望有个健康人生观。” 沈从文 庄,但主要以文学创作为职业。 从事的是研究人之为人的本性,他“所有故事都从同一土壤 沈从文于1902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他在凤凰 中培养生长,这土壤别名‘童心’。一个民族缺少童心时,即 和沅陵生活了近20年,与福克纳一样,这里也是沈从文乡土 无宗教信仰,无文学艺术,无科学思想,无燃烧情感实证真理 文学创作的源泉。凤凰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它处在 的勇气和诚心。童心在人类生命中消失时,一切即全部失去 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一百多年前,“那个 意义,历史文化即转人停顿、死灭,回复中古时代的黑暗和愚 以粗糙而坚实的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 昧,进而形成一个较长时期的蒙昧和残暴,使人类倒退回复 开,围绕着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 吃人肉的状态中去” j。沈从调人的童心,看到了它的 的营讯”。满清王朝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苗民,血 重要性。童心即真心,失去了童心就会变得虚伪,就会弄虚 流成河。“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 作假。面对一丝不挂的皇帝,左臣右相都夸奖皇帝新衣如何 的两岸,多米、多桔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人高原,近抵 如何漂亮,全国人民都欢呼皇帝的新衣如何如何漂亮,惟有 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 童心未泯的小孩一语道破天机,皇帝没有穿任何衣服。骗子 颜色,蔓延各处” J。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气氛深深的扎 之所以得逞,就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失去童心的缘故。沈从 根于沈从文的心底。他从小进私塾读书,有趣的是,像福克 文用他的艺术间接的反应现实,直接表现他的理想,他的作 纳一样,经常逃学。不过,与福克纳不同的是,他不是进人书 品出版时一再受到审查和修改,足以看出对现实的影响。他 的世界,而是走自然和社会,看苗民们的日常劳作,去野 的作品是美的艺术品,美的东西与丑恶的东西比较时,丑恶 有的 外捉蟋蟀,到城外看杀人等等,这一切成为他创作的素材。 的本质就暴露出来。有的是直接暴露现实丑恶的作品,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后来也从过军,五四期间到北京求学, 是间接鞭挞社会现实的作品,有的是表现生活中淳朴的人性 也只是到北京大学做旁听生,前半生主要以文学创作为业。 与人情的作品,有的是构筑自己美好理想的作品。生活在现 湘西——弹丸之地却是沈从文的创作之本。 实中的沈从文是痛苦的,军阀肆意杀人的惨痛,淳朴的 民风民情被现代文明异化的痛苦以及自己求生步履艰难的 痛苦,然而,生活在理想中的沈从文是愉快的,即从事文学创 作的沈从文是愉快的。他可以暂时撇开污浊现实的侵扰,安 二、相似的追求 福克纳曾说:“我感觉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授给我个人的, 而是授给我的劳动的。这种劳动是一生处于人类精神的痛 苦和烦恼中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为了荣誉,更不是为了金 钱,而是为了从人类精神原始材料里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东 心进行理想世界的营造。一旦自由创作的权利受到,或 者遭到剥夺,他就会陷人深深的痛苦之中,因为这等于扼杀 了他的生命,使他终生失去快乐之源。 西。”他还说:“一个作家必须牢记并告诫自身:恐惧是最卑 微的情绪。一个作家还必须忠告自身:永远忘掉恐惧。作家 的写作间里应有的是自古以来的真实情感:爱恋、荣誉、同 三、揭示相似的主题 福克纳“描述了整个南方历史。南方过去的荣耀是建立 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福 在黑奴的廉价的劳动之上的。美国内战和南方的战败动摇 克纳追求的的确不是金钱,不是荣誉,而是人类的真实情感; 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所依靠的经济基础。南方人心中郁积的 他追求的不是现世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而是人类的精神 怨恨漫长而痛苦。最后,摆在南方人面前的是工商业及其机 标准化的生活模式。他们对这种生活既感陌生又充满 财富。“每一部新作品问世,福克纳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便更 械化、然而却不得不慢慢去适应,心甘情愿地去适应。福克 进了一步,深了一步。福克纳探索的是人类的崇高与自我牺 敌意,牲的力量、权利、贪婪、精神的贫困、狭隘的心胸、可笑的固 纳的小说持续深入地描写了这一痛苦过程;对这种痛苦他自 执、苦恼、恐惧以及堕落的种种过失”- 。沈从文也淡薄名 身也有体验并且感觉强烈。福克纳的体验和感觉来自家族。利,既不追求物质享受,又不妄享荣誉。20世纪80年代,全 家族所赋予的这种体验要求把战败的苦果连同贫困、衰落和 国掀起了“沈从文热”,他对友人解嘲似的说“沈先生的行情 各种腐朽堕落的核心内容都吞下去”L 。他的小说选集《没 正在看涨”;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时,他谦逊地说“我只不 有被征服的》体现了其创作的戏剧性紧张中心。沙多里斯一 过是个出土文物”,这反映了沈从文高尚的人格。 家是冲突的一方,他们按传统精神行事;入侵的北军及其同 沈从文曾说:“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 盟者是冲突的另一方,他们公开作战.不让沙多里斯们的传 一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 统行为继续下去。入侵者对付不了沙多里斯们,却为另一个 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明生命的价值 对抗者提供了机会,他就是没有土地的穷白人马贩艾勃・斯 意义 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 诺普斯 普斯有企业家的卑鄙狡诈,做事不择手段,没 这神话 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而定下的乡愿 有任何道德准则。这些人物及其冲突具有神话性质,蠢事。这种思想算什么?不过是少年时男女欲望受压抑,中 中有两个世界,一是沙多里斯的世界,一是普斯的世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王昕:福克纳与沈从文:乡下人及其探索 29 ’在这里,自然山水与边地乡民浑然 沙多里斯们本着道德上的责任感行事,他们代表了有生命力 百钱,够了。谁要这个!'的道德——人道主义。普斯们只从私利出发,根本不管 突实质上是一场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冲突 j。 一体,人是自然之中的人,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是有生命 什么道德上的责任,他们代表了自然主义或兽性。二者的冲 的,人是有自然本性的,人不大肆意践踏自然的生命,自然陶 冶人的本性,一切各得其所,而又自然和谐。这是未被破坏 20世纪初的湘西是自治、、地方武 的自然,自然呈现其本性,呈现出它感性的美的特性。未被 装三股势力错综发生作用的一个舞台,各种征服与反征服、 破坏的自然与了的自然有着本质上的一致,后者只不过 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不断发生。这里地方偏僻、封闭,生产 多经历一个遭受重创后又再度恢复的过程。自然的实 力落后,人民缺乏商品观念,但保持着原始的人性与人情、古 质上就是让自然呈现出它自身固有的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朴的民风与民俗。现代文明蔓延到湘西,对这里产生了强烈 就是不再让它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而是成为团结的伙伴, 的冲击。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是造成人性的扭曲, 它应被看成有生命的自在之物,而不是被看成无生命的外在 沈从文1934年回湘西时有强烈的体会,他曾谈到现代文明 对湘西带来的影响:“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 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 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母 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 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 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人,上等纸 烟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抽象的东西,竟只 有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和交际世故。” 面对现代文明,沈从调自然的和谐,他笔下的自然 是那样的恬静、悠穆、温和、安详,物与物之间相互和谐,人与 物之间相互默契,人与人之间相互融洽,仿佛把人带到中古 时期很少被破坏的秀丽的自然山水之中、逸人的田园风光之 中和淳朴的民风民情之中。“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 便汇人茶峒的大河。人若绕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 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J,/J, 的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 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确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 可以记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孑L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 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溪水悠悠,山路悠悠, 水中鱼儿悠悠,一切都依其本性,怡然自乐。摆渡的老人已 经70岁,50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不论晴雨,老 船夫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援引了竹 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头上睡着 了”,/J,-fJJ,女很敏捷的替外公把路人渡过溪。老人在这渡口 生活了半个世纪,日子过得悠闲自在,他似乎没有烦恼,没有 忧愁,心胸坦荡,无私无欲,就象这边地山山水水一样,依自 然本性而度日。这里人们慷慨大方,心底善良,本来过渡不 必付钱,渡头为公家所有,可有人看到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 小女孩,于心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老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认真神气地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 环境。自然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类把它看作有“内在生 命”的对象,人类与之和谐共处。自然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 的物质之源,也是我们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乡土作家,福克纳重造了密西西比州,创作了 一系列小说,刻画了许多不朽的任务形象,洞察了不断深化 的心理世界,既赞扬了传统的原始人性和纯朴人情,又批判 了传统社会的罪恶,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精神贡献。而沈从 文“是前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都市文 化和生活走向堕落的揭发者,以带有浓郁原始色彩的‘湘西 世界’作为参照系,他是一个运用传统文化精神重建中国道 德和文学的民族理想的建构者……沈从文几乎一直在从人 性和道德两个角度切人他艺术世界和社会理想的建构”[Io]。 这是对沈从文作出的准确概括。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明特,福克纳传[M],顾连理译、上海:东方 出版中心.1994,11, [2]沈从文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4—5, [3][4][7]潘小松,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巨匠[M],长 春:长春出版社,1995,202,199,197—198 [5]沈从文散文[M],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131. [6][9]沈从文文集[M],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三联书店分店,1982.248,2、 [7]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5~6. [10]万同林、从创作主体的文化构成看沈从文[J],文艺理 论研究,1988,(2), [责任编辑赵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