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华拓科技网


浅谈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学习中的不良心理会给学困生带来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效率差、学习质量低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小学生的发展。本文就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对如何改变学困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困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论述,旨在提升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小学教学中,学困生经常出现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意志力较差、存在焦虑懒惰的情绪等。有些学生甚至在学习知识时急功近利,希望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学生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探索提升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和表现

心理是一种思维的体现,当人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势必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在心理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情感、意志都起到着重要的作用。当学困生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就会在动机和兴趣上消减自我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长期教学的稳定性也有不良的影响。常见的不良心理类型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还有就是过分的依赖教师和他人的指导,对学习没有信心等等。 出现不良心理是学生思想认知上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多个方面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心理上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干扰学困生的认知欲望,阻碍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利于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不良心理状态的研究,是对学生生存发展的关注[2]。

二、开展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生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因此,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充分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知识文化角度对学困生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层面,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相契合,与人为善,协调发展。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情绪稳定、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更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发展力,让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想要学生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具备优秀的品质,就必须要重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3]。

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育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课程教学,都需要学生的参与。为了落实课程教学的根本性任务,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在确立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学习需求,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当然,除了落实课程教育目标之外,教师还必须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重视从多元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4]。

三、提升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打造平等空间,加强家庭沟通

对于学困生的成长来说,家庭环境起到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对于学生的关注程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有些学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长过分关注,缺乏认识的能

力,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家长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加平等和宽松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内心较为放松,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作为父母要尽可能的提供学生更加宽松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高度集中在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上。为了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家长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有些家长经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家人发生口角。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学生也会受到影响。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不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些。其实,这都是他们的主观臆测。如果家长忽视放纵,不去关注,就会造成不良后果。恰当的做法是,家长应该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尊重和理解的情况下消解这些不良心理的干扰[5]。

(二)强化情绪认知,发挥教师作用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困生的关注是最为有效的,他们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对人文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困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发展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催化剂,学生就可以积极的面对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业务精湛,另一方面还有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帮助和建议。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心智的呵护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常会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之中。此时,教师应该用自己专业性的知识和经验来唤醒学生,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境界,在未来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小学教师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马斯洛认知需求理论当中,学习需求其实是一种高端的需求,如果学生摒弃对于学习的需要,那么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干预和引导学困生的方法,可有效解决小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对小学知识的认识程度,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总之,小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观察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引导性的建议,帮助学生快速的调整心理健康状态,克服学习和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兆年. 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分析[J]. 科学咨询,2021(21):130-131.

[2] 赵桂霞. 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分析[J]. 考试周刊,2021(32):23-24.

[3] 邝艺标. 班主任要重视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1(6):85-86.

[4] 余鹏,孙子建. 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探究[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10):15-17.

[5] 陈旸. 小学低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青春岁月,2020(8):244-2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