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东’碌右 2012年第6期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从“自在时空”到 “社会历史时空” 马克思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及其当代意义术 胡 刘 祝莉萍 【摘 要]传统时空观离开实践去直观、抽象地理解时空与物质的关系,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作了 同质性理解。马克思通过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廓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联系和本质差别. 阐明了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具有十分鲜明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自在时空 社会历史时空 实践 f中图分类号]B016.9;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6—0017—06 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阐释.往往是在旧唯物论层面上坚守其时空观的唯物论立 场。这主要表现在直观地理解时间、空间的物质客观性,从而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同质化为“自 在时空”,以致严重遮蔽了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即使有学者注意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中 的作用,但由于只是从一般唯物论框架引申出实践概念,或脱离自然物质前提来理解实践概念,因而仍 然没有阐明马克思超越传统时空观的关键点。究其根源在于不了解传统时空观的根本缺陷,进而忽视或 曲解了马克思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的实质。 一、传统时空观的根本缺陷 传统时空观围绕对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三种较为典型的观点。 第一,分离论。它把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割裂开来,强调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 物质无关的、纯粹自在的客观形式。例如,赫拉克利特将时间定义为:“火”的“第一个有形体的本 质”;lII德谟克里特则将空间看作外在于原子的“虚空”;牛顿把时间、空间看作“一切事物的贮藏所”。 [21按照黑格尔的理解,对赫拉克利特而言,“时间在直观中是纯粹的变”;[ 对德谟克利特来说,空间、 原子及其规定则是接近感性直观的自在的东西; 对牛顿来说,时间、空间是表示于物质之外 的感性存在的概念。[51也就是说,分离论通过将时间或空间以及二者了解为于物质运动之外的纯粹 自在的客观形式,把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都看成了不可改变且以同质的纯粹概念形式存在的“自在 时空”。正如恩格斯所言:“事实上,如果我们要把握完全纯粹的、排除一切外来的不相干的混人物的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IOCZXO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JA720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 金专项任务项目(09JDSZK0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胡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哲学博士;祝莉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哲学博士(重庆,400715)。 一17— 问概念,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把所有在时间上同时或相继发生的各种事变当作与此无关的东西放在一 旁,从而设想一种其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时间。……由此才得到纯粹的时间概念 ” 第二,主体论。它把时间、空间看作精神、观念和意识的产物,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如 笛卡尔把时间视为“一种思想方式”,m即与物质无关的纯粹心灵的自在属性;霍布斯把时间看作“物体 从一个空间继续不断地过渡到另一个空间的观念”;嗍洛克则在用时间观念的感性基础否认其天赋可能性 的同时,仍然把时间、空间看作主观经验的产物;[91康德把时间、空间视作人固有的先天直观形式: 尔生断言:“我们不能断定空间和时间是实际存在的;它们不是存在于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感知物的 方式(our mode)中。”llO]黑格尔将时空看作自“绝对理性”外化自身的产物。 “主体论”的时空是自在 主体所创造的纯粹概念。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也就被同质化为了从属于主体的“自在时空”。 第二三,直观的统一论。它主张时问、空间与物质不可分,把时间、空间看作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强调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这就是旧唯物论特别是l8世纪法国唯物论与费尔巴哈唯物论所持的观 点。例如,拉美特里指出:“广袤这种特性是属于一切物质的。是只能属于物质的,因而也是与物质的 实体不可分的。”…]霍尔强调:“这些根本的、基本的特性(运动及时间、空间——引者注)乃是一 切物质所同有的,没有它们就无法对物质形成观念。” 费尔巴哈说:“空间和时间不是现象的简单形式, 而是存在的……根本条件fWesensbedingungen)。”[131显然,“直观的统一论”在承认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 同时.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时空,因而把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同质化地抽象成了无差 别的物质运动的“自在时空”。 可见,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也有其共同点:离开人类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科学理 解去直观、抽象地理解时间、空间,即把将一切事物的时空同质地抽象为“自在时空”(于物质之 外的自在客观形式或者于物质并从属于自在主体的纯粹概念形式,或者从属于自在物质运动的客观 实在形式),从而严重遮蔽了时空、特别是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这就是传统时空观的根本 缺陷,亦即马克思所要改造和超越传统时空观的地方。 二、马克思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及其实质 从哲学立场上看,马克思更同情“直观的统一论”时空观。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指出:“在唯物 主义的其余一切更基本的问题上(被马赫主义者歪曲了的) (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引者注),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所有这些旧唯物主义者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差别。”_ I4_因为,对唯物主义者而 言.“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 情 ” 简言之,马克思与旧唯物论者一样,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但是,马克思并不认同旧唯物论对时空的直观理解。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含时间、空间——引者注),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 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61也就是说,传统时空观之所以把时空抽象成“自在时空”,就在于它们未把 作为对象的时空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去理解。换言之,只有从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科学理 解去理解时空,才能超越传统时空观。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 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就是马克思发出的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的呼声。 然而,马克思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并没有得到合理全面的阐释。这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1)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简单地以恩格斯、列宁在特定条件下对时空的一般唯物论阐释为依据, 在“直观的统一论”层面看待马克思的时空观:(2)从一般唯物论的角度理解实践,并由此看待马克思 的时空观;(3)脱离实践活动的自然物质前提而从纯粹的主体活动去理解实践,并由此阐释马克思的时 空观..因此,第(1)种情况直接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同质化为“自在物质时空”;第(2)种情 一1 8— 况则将社会历史时空理解成自然时空在社会历史界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断言社会历史时空从属于自然时 空:第(3)种情况则将社会历史时空了解为对自然时空的扬弃,从而断言自然时空从属于社会历史时 空 这显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时空观水平。 马克思是如何展开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的呢?首先,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在马克思 眼里.实践是与纯粹观念活动相区别的对象性活动,它构成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现实前提。 “劳动首先 是人和自然之问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同 时,这个过程又是追求并服从自身目的的社会历史活动。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既具有物质 性.又具有主体问性。马克思既承认实践的自然物质前提,又强调实践的主体性与社会历史性。 其次,马克思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的改造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通过强调实践的物质性,澄清 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内在物质联系,将自然时空确立为社会历史时空的先在性前提。从物质自在 运动角度看,~切时空都属于自然时空,即宇宙,并包括两个层次:具体自然物的时空,即相对时空; 整个自然宇宙的绝对时空。前一个层次是人们可以度量和把握的,而后一个层次则是无法度量和把握 的.只能把它看作是无限的、永恒不变的,即自然时空的延续度比社会历史时空的延续度大得多。 “诸 宇宙(无数星体——引者注)在无限时间内永恒重复的先后相继,不过是无数宇宙在无限空间内同时并 存的逻辑补充”。 因此,人类通过实践创造社会历史时空必须以先在性的自然时空为前提,社会历史时 空始终从属于自在自然时空。二是通过强调实践的主体创造性及其社会历史性,把社会历史时空看作对 自然时空的扬弃.从而澄清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本质差异,进而阐明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 特征。从人类实践角度看,社会历史界的物质运动是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属于自在自为的物质运动, 因此,社会历史时空以扬弃的方式把自在自然时空纳入了自身之中,从而具有自在自为的实践性规定。 也就是说,社会历史时空不同于自然时空,它包括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层次: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时空的 转换.即人化自然的时空;人类通过实践所创造的社会生活的时空。质言之,社会历史时空实质上是人 类实践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格局。因此,较之自在自然时空,社会历史时空的结构和变化要复杂得多。在 前者那里,时间从属于空间,在后者那里,时间本身就是空间,空间本身就是时间。因为.社会历史时 空是通过实践活动及其方式的改变获得的现实性时空,即社会历史运动在空间上的展开就表现为社会历 史时间。换言之,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的展开就是人类发展空间的创造与拓展。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 间。” “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211社会历史 时空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实践活动方式加以调整和改变。 可见,马克思既从自然物质自在运动的角度承认社会历史时空从属于自然时空,又从实践活动的主 体性与社会历史性角度承认自然时空从属于社会历史时空,即人类通过实践改变自 身及其周围世界,扬 弃自然时空的,从而为人类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 马克思通过揭示人类通过改变实践活动的方式而改变社会历史时空结构这一点,阐明了社会历史时 空具有不同于自然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 第一,实践通过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分化,不断将时间转化为人类发展的空间。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推 动和消除在动物那里的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同一性、无差别性,改变了生产和消费的意义:生产分化为生 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消费分化为生产资料的消费和生活资料的消费。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 展,从物质生产逐渐分化出精神生产,从生产活动分化出交往活动,从物质交往分化出精神交往,等 等,而每一种活动领域又不断分化出新的活动领域。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就是人类活动及其发 展空间的不断创造与拓展;而人类活动发展空间的扩大,也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就是造就人的全 面性,即在劳动实践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活动领域合理分配时间。因此,实践使时间在社会历史中的首 要意义得到了凸显,以至于人类总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节约劳动时间,把时间转换成发展的空间。 一19— 第二,实践通过创造和调整社会历史的时间结构,不断拓展人类发展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所谓社会 历史的时间结构,是指满足人类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整个社会历史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它作为人类实 践活动的时间结构,主要由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等构成;这些时间要素在整个社会 历史时间结构中的比重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社会历史运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时间的集合 体,社会历史时间的具体化既体现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上层建筑领域,包括社会、政治、思 想、文化诸形态和规范、价值等系统及其变化上。社会历史时间流程的强烈程度既取决于社会历史时间 具体化过程的强烈程度,也取决于老化的、过时的结构脱离具体化过程的强烈程度。因此,社会历史时 间不同于历法时间.它是社会历史运动质的内容的时问连续性(历时性)和这些内容的诸成分的空间组 织(共时性)的统一。 “社会空间作为时空连续体的一个方面体现着社会中一切同时的社会相互作用形 式。如同社会过程在时间上加速推进乃是历史规律一样,社会空间的扩展和致密化过程也是规律。”[221人 类实践通过改变时间结构就能突破其空间的,即“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使人从狭隘地域性 存在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从而提高自由时间在整个时间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一旦劳动成为人 类的第一需要.劳动时间成为自由时间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历史就会转变成以自由时间为计量单位的 社会历史空间。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说,“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等的广阔天地”。 第三,实践通过创造自由时间,将人类自然生命的时问转换为人类自由发展的空间。在马克思看 来,时间作为人的积极存在,只能通过劳动实践的展开才能获得其现实性。因为只有劳动实践才能使劳 动时间客体化,即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客观现实地存在;而劳动产品就是以静态的空间形式保存、固 定和巩同主体以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这种转化不仅为人类交往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造就 了人们之间交流思想、知识、经验等等H益扩大的交往空间,而且造就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方式:通 过劳动成果而形成的工具体系的积累、传递和改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符号空间”、“文化空问”的 发展,促使社会历史运动加速前进;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时间一方面凝结为实物形态的存在,一方面凝 结为社会关系的体系存在,即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空间的形成;而社会历史空间反过来又成为实践活动 展开的前提和制约因素。如果说实践活动的展开构成社会历史的时间结构,那么,实践活动的结晶就构 成社会历史的空间结构。前者是社会历史空间向社会历史时间的转化,后者则是社会历史时间向社会历 史空间的转化。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互为前提的侧面。因此,劳动实践创造自由时间,实质上也就是 将人类自然生命的时间转换为人类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四,实践通过扬弃自然时间,使社会历史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浓缩”的形式 “并存”于同一社会空间中,并形成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的关系。时间的一维性表明,无论是自然时间 还是社会历史时间.在其发展趋势和方向上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自然界变化的“过去”、“现在”与 “未来”始终无法并存于同一空间,从而遵循的是过去决定现在、过去和现在决定未来的单向决定论。 从自在角度看.社会历史的变化也要受到这一单向决定论的影响,但从实践的角度看,社会历史联系不 仅仅是不同世代之间的继承关系,而且继承中还包含着变革和创新,即社会历史变化并不是在原有规定 性上生产和再生产自身,而是累积性的进步过程。因此,作为社会历史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 来”往往是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的,从而是双向决定的。其一,实践活动作为由目的、手段、结果等要 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构成的动态过程,直接体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i个维度的并存与相互制 约;实践活动的过程不仅遵循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顺向决定,而且也遵循未来对现在、过去的逆向决 定。因为作为未来结果的劳动的目的是劳动者事先“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 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社会历史时间在方向上,是绝对不可逆性与相对可逆性的对 立统一. 其二。每一种社会历史形态作为一种暂时的社会结构系统,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体。 为.每一种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都表现为,旧形态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分化出较高级的因素,进而 使新冈索取代旧因素的主导地位以便促进生成新形态,同时把旧因素以扬弃的形式作为从属的东西保留 ~20— 在新形态中。也就是说,新形态一方面通过改造旧的社会形态内部的残片和因素得以建立,另一方面, 又通过保留、利用、发展旧的社会形态中的一部分因素并使新的因素得以发展完善,以至为更新的形态 的产生创造条件。可见,以实践为根基的社会历史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以“浓缩”的形式“并 存”于同一个社会历史空间之中。 四、马克思社会历史时空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从实践论角度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联系和区别的揭示,特别是对社会历史时空的实 践创造性特质的揭示,对于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当代的“全球化时空”、“虚拟时空”、“符号 化时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为驳倒历史预成论以及深刻理解历史辩证决定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区 别于机械决定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承认并强调历史过程中因果联系的辩证性。历史过程中的因果联 系的辩证性。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运动的时空关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按照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历史时间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的前后顺序的不可逆性不仅是绝对的,而且历史发展只能是过 去决定现在、过去和现在决定未来,即历史的因果决定性只能是单向的决定。这显然是一种历史的预成 论观点。但是,只要承认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就必然承认历史时间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 维度之间的双向决定关系。因为人类实践是在分工与合作中展开的,历史时间中本来是依次出现的三个 维度或三个环节能够以“浓缩”的形式同时并存于同一社会空间之中,并且是相互规定和相互制约的关 系。总之.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特征赋予了历史进程的累积性和发展速度的加速性。因此,马克思 的社会历史时空观,为冲破历史预成论以及深刻理解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确立了根本途径。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表明,人类 通过实践创造自由时间,能把自然生命的时间变为自由发展的空间。人在实践中获得自己现实性的过 程.既是社会历史时间的展开过程,也是社会历史空间的拓展和凝结过程。因为从人类实践创造社会财 富的角度看.社会财富是社会历史时间的凝固和结晶,即社会历史时间向社会财富的空间形式的转化。 社会财富作为实践活动的结果,以空间的形式保存、巩固了人类实践以时间的形式展现的人类本质力 量。这既为人类的交往活动提供了物质手段,又创造了人类交流思想、知识、经验等等的日益扩大的交 往空间。社会财富以及思想、知识、经验等等在不同世代人们之间的创造、消费、保存和传递,就是人 类社会历史时间的展开;作为社会历史时间的凝固形式的社会历史空间,不仅表现为实物形态,而且表 现为关系形态.即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系而存在的社会历史关系结构。社会历史关系结构作为实践活动的 产物,反过来构成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制约因素。因此,社会历史运动是社会历史时间的空间化与社会历 史空间的时间化的统一。所以,通过实践来揭示社会历史时间与社会历史空间的相互转化,也就确立起 了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的根本途径。 3.为历史研究彻底贯彻历史辩证法提供了现实基础。(1)社会历史时间的实践创造性特质表明,在 社会历史时空结构中,空间是相对保守的方面,时间则始终是的、能动的方面;僵化的社会历史空 间结构只能通过社会历史时间来打破。只有实践活动的时间因素,能为历史研究真正避免和克服总是着 眼于解释过去的保守性、僵化性思维,转向坚持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审视过去的辩证思维。(2)社会 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表明,“现在”为历史研究“复原”过去和“展望”未来提供了可能。从实 践角度看,社会历史时空是人类实践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样态的统一体;“过去”是“现在”的前提, “过去”通过“现在”加以表现;“未来”蕴含在“现在”之中,“现在”蕴含着“未来”的征兆。历史 研究通过批判地分析“现在”,既能透视“过去”,也能展望“未来”;同时,历史认识也只有以对“现 在”的正确理解为前提,才能正确地认识“过去”和预见“未来”。因为历史研究是通过广义的文化语 言去“复原”过去的社会历史时空,但历史学家只能用自身时代的“文化语言”去思考和表达“过去”, 一21— 即让不同样态的社会历史时空在“现在”的时空中展开“文化语言”的“对话”。可见,正是“现在” 为历史学家“复原”过去和展望“未来”提供了可能。(3)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赋予了 “未来”在历史认识中的测量功能。从实践角度看,“现在”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未来” 是“现在”展开的方向。因此,“未来”是批判地分析“现在”和审视“过去”的一种尺度。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历史时空可以通过改变和调整实践活动方式来加以调整和改变,也就是说,人类能够通过实 践超越自然时空以及既有社会历史时空结构的,积极争取和创造自己发展的自由时间与自南空间, 从而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全球化时空”作为人类实践分工与合作的新体系对于人类 文明的推进作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通过改变和调整实践活动方式,可以促使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发生相互转化,从而为事物按照人类 自身的需要发展创造条件。把握了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人类就能够更好地“用时间去更多 地消灭空间”以及利用空间的压缩或扩张去赢得时间.从而使人类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果。现当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以及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 “虚拟时空”、“符号化时空”的诞生,无不是利用时间与空间在实践活动中相互转化规律的最好例证。 3.主义社会并不是乌托邦构想,而是科学的预测。这就为当代人坚定主义的必胜信念提供 了可靠的现实依据。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性质,就在于它始终是立足于现在而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 的。而且,这种能动性只能在成熟的无产阶级实践中达到高度的自觉。正是在此意义上,《党 宣言》宣告:“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 动的未来。”闭当代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新科技的此起彼伏、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挑战,以及全球性 问题的形成,都更加凸显了调整和改变实践活动方式,进而改变社会历史时空结构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f1113114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04、304、335—339页 f21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59页。 『5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63页。 『6111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2-393、392页。 『71笛卡尔:《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22页。 [8】《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81-85页。 f91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54—156、163—167页。 『1011131转引自《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3、75页 【11][12】《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19、584页。 [14】《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页。 [161[1711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56、306页。 『18][25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1—202、20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2页。 『221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67—68页脚注。 『2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I2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1页。 责任编辑:罗苹 一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