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
阳关曲
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苏轼《赠刘景文》赏析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生物
桃树春天开花,菊花秋天开花。影响他们开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影响它们开花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准确地说,是光照长度决定了桃树和菊花的开放时间。菊花属于短日植物(指日照长度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历史
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 是虚内守外的
把重兵分给节度使 屯边预防外族入侵 安史之乱时手中没有足够的兵力
安史之乱后 唐王朝无力控制节度使 各节度使拥兵自重 不服管制 安史之乱后,安史残余势力仍保存有很大实力,唐代宗为求得暂时的安宁,将河北地区分封给安史降将,封为节度史,成为藩镇,一些帮助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史,成为藩镇,但各藩镇势力不断膨胀,拥兵自重,不受朝廷管辖,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为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相互进行战争,导致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2] [1]
地理
极昼和极夜
是只有在南、北极圈内才能看到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当出现极昼时,在一天 24小时内,太阳总是挂在天空;而当出现极夜时,则在一天24小时内见不到太阳的踪迹,四周一片漆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环绕太阳旋转(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由于地球总是侧着身子环绕太阳旋转,即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有一个66°33′的夹角,而且这个夹角在地球运行过程中是不变的。这样就造成了地球上 的阳光直射点并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南北移动的。在一年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都相等。春分以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这时,极昼 和极夜分别在北极和南极同时出现。直到夏至日时,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整个北极圈内都能看到极昼现象;而整个南极圈内都能看到极夜现象。到冬至日时,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时整个南极圈内都能看到极昼现象,而整个北极圈内都能看到极夜现
黄土高原起因
那么,黄土高原上数百万亿吨的黄土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学派的地质学家曾提出过20多种黄土成因假说,其中多数已被否定,现在影响较大的
还有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4种。水成说认为,黄土主要是由流水作用从离高原不远的周边地区携带来堆积而成;残积说认为,黄土是高原基岩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结果。
中外多数学者主张风成说。他们从分析黄土物质的基本特点入手,认为黄土物质的物源与我国西部大面积的沙漠有关,黄土物质的搬运主要依靠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高压气流。它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质综合作用,通过物源的形成、搬运、分选及堆积成土这样三个前后相因的历史阶段。
在长期的争论中,风成说最具说服力,但又不足以完全否定水成说、残积说。尤其是近几年来多成因说异军突起,构成了对风成说的有力挑战。孰是孰非,尚未定论。
黄土高原是几十万年前从西伯利亚那里风吹来受秦岭山脉阻挡停留形成的.表面
沟壑纵横是因为
人为大量砍伐树木,导致的水流冲沙的原因形成的.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不是还是树木茂密吗,在秦始皇修建阿房工时将树木全部砍伐光了.治理可以采取小流域治理的办法.
赴南极进行探险、考察的时间
应选择北半球的冬季,一般从11月起,2-3月结束,因为此时南极地区正值夏季,是极昼或白天最长、气温最高的季节。
究竟太阳在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近呢?大家都知道,地球除了自转之外,还要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我们以太阳为坐标原点,椭圆的长轴为极轴,则地球的运动方程可以写成:
r=P/(1+ecosθ)
其中e 为椭圆的偏心率,因此,当cosθ=1 时,r 取最小值,这时地球离太阳最近,对应的时间是每年的1 月2 日。当cosθ =-1 时,r 取最大值,这时地球离太阳最远,对应的时间是每年的7 月5 日。因此,一年当中,1 月2 日地球位于近日点,7 月5 日地球位于远日点。在地球由近日点向远日点运行的时期中,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2 月初远1000 公里,4 月初远00 公里。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这种差别就消失了。相反,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行的过程中,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7 月中旬近5800公里,9 月
中旬近16000 公里,直至近日点,这种差别再次消失。这样年复一年,永不停息。
华北地区秋高气爽天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反气旋!
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也是气压系统中的高压。北半球反气旋中,低层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南半球反气旋则呈逆时针方向向外辐散。反气旋的水平尺度比气旋更大,如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占据亚洲面积1/4。反气旋中心气压值一般为1020~1030hPa左右,最高达1078hPa。反气旋中风速较小,地面最大风速也只有20~30m/s,中心区风力微
弱。
反气旋,它的中心气压最高,逐渐向外递减,也称高气压。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为顺时针方向流动。其直径小的有几百公里,大的有五、六千公里,如冬季亚洲上的反气旋和夏季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气压。由于反气旋中的空气向四周辐散,形成下沉气流。因此,反气旋控制本市时,一般天气都比较好。冬季多晴冷天气,夏季多晴热高温天气,春秋两季多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天气。
判断:左手是南半球,右手是北半球,拇指向上向下指就是气流是向上还是向下,其他手指表示为气流的运动方向
①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大型的旋涡运动,有的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有的呈顺时针
方向旋转;有的一面旋转一面向前运动,有的却停留原地少动;有的随生随消,有的却出现时间相当长。它们就象江河里的水的旋涡一样。这些大型旋涡在气象学上称为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它们的活动对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和各地
的天气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1)气旋风和反气旋的特征
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气旋和反气旋一般也称低压和高压。
在低层大气里,特别是在近地面附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所以气旋在北半球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向中心汇集的气流系统;在南半球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向中心汇集的气流系统。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在气旋中心相汇,必然产生上升运动,气流升至高空又向四周流出,这样才能保证低层大气不断地从四周向中心流入,气旋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气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所组成的环流系统。因为在气旋中心是垂直上升气流,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就容易产生云雨天气。所以每当低气压(或气旋)移到本区时,云量就会增多,甚至出现阴天降雨的天气。
在低压层大气里,特别是在近地面附近,因为反气旋的气流是由中心旋转向外流动。所以,在反气旋中心必然有下沉气流,以补充向四周外流的空气。否则,反气旋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反气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一个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紧密结合的完整的环流系统。由于在反气旋中心是下沉气流,不利于云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无云。若是在夏季,则天气炎热而干燥。如果反气旋长期稳定少动,则常出现旱灾。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反气旋长期控制下造成的。冬季,反气旋来自高纬,往往带来干冷的气流,严重者可成为寒流。
气旋的直径一般为1000公里,大的可达2000-3000公里,小的只有200-300公里或者更小一些。反气旋大的可以和最大的和海洋相比(如冬季亚洲的反气旋,往往占据了整个亚洲面积的3/4),小的直径也可达数百公里。
(2)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度
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弱不一。它们的强度可以用其最大风速来度量:最大风速大的表示强,最大风速小的表示弱。在强的气旋中,地面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以上。在强的反气旋中,地面最大风速为20一30米/秒。
气旋和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值常用来表示它们的强度。地面气旋的中心气压值一般为1010-970毫巴,个别中心值有低于930毫巴的。地面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值一般为1020一l030毫巴,冬季寒潮高压最强的曾达1078.9毫巴以上。
(3)气旋和反气旋的分类
气旋和反气旋的分类方法比较多,按其生成的地理位置,气旋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反气旋可分为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和极地反气旋。
按照结构的不同,温带气旋可分为锋面气旋、无锋面气旋;反气旋可分为冷性反气旋(或冷高压)和暖性反气旋(或暖高压)。 气旋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同类型的气旋和反气旋;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如锋面气旋可因一定条件转化为无锋面气旋(冷涡),无锋面气旋(热低压)可因一定条件转化为锋面气旋;冷性反气旋也可转化为暖性反气旋。气旋、反气旋都应看作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B点所围成的曲面边线就是偏食地带,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地日月之间三者的距离和大小相互关系的决定,例如假如此时只有一人能看
到全食,而围绕这人周围的人都能看到偏食,假设是5人,以此类推,所以日全食的人比能看到日偏食的人少。
体育
各就位”
听到“各就位”口令,可作几次深呼吸,然后轻松地走进起跑线,把有力的腿靠近起跑线约一脚半远的地方,用前脚掌着地,另一腿放在后、离前脚脚尖约一小腿长(以容易发力和自然而定)以前脚掌和膝盖着地,两脚左右相隔约15厘米。两手支撑在起跑线后,相隔与肩同宽,两手拇指相对,四指并拢向外伸,两肩稍过肩垂直面,颈部自然放松,眼自然下看。
“预备”,预备--\"口令时,膝盖离地,臀部从容抬起,稍高于肩,重心前移,眼看前下方一米左右。集中注意听跑的信号。
“跑”两手迅速推离地面,积极摆臂,上下肢协调配合。蹬地有力,重心前移
跳箱
体操器具之一。由多个长方形木
箱垒叠而成。长155厘米、宽40厘米,高低可调节。箱面用皮革或帆布制成。可作滚翻、腾越等动作。常用作为鞍马、跳马的辅助训练。
艺术体操:它是在一般性艺术体操基础上,通过更精确的动作技术和高
度的艺术性,在规定的时间内,表现出身体与器械完美结合的一种集体和个人的比赛。竞技性艺术体操正式比赛项目有
绳、圈、球、棒、带五种器械,
有时间、场地、人定,在自选动作中,还有动作数量、动作难度、动作类型的规定,有专门的竞赛规则,裁判员根据规则要求对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和完成情况分别给予评分。
跨越式跳高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等紧密衔接的四个部分组成。
助跑采用侧面直线助跑,左侧助跑者右腿为起跳腿,左腿为摆动腿,右侧助跑则相反。助跑应逐渐加速,起跳时用起跳脚全脚掌着地,摆动腿稍屈膝积极向前上方摆起,当摆过横杆后,向杆下内转下压,两臂下垂。过杆时,躯干向横方向侧倒并向起跳腿方向扭转,两臂上举,同时起跳腿迅速向上高抬,完成跨越动作。过杆后,身体侧对横杆,用摆动腿先落地,接着起跳腿落地,稍有缓冲。
跨越式起跳角度是30--45度,起跳路线是直线,步点可以在起跳点开始反向助跑。跨越式跳高的起跳点在横杆的外侧30厘米处。
背越式跳高
(一) 助跑
1. 助跑的任务
从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可以看到,在助跑开始的前段直线跑,应尽可能大的获得水平速度。在助跑后段的弧线跑应为跑跳创造尽可能大的离心加速度,有助于向横杆方向运动。 2. 助跑的技术要点
开始采用直线助跑,双肩要下垂,用脚前掌着地,跑时具有弹性;提高重心,步幅均匀,不断加速;进入弧线跑时,外侧摆动腿富有弹性地蹬地。为了克服离心加速度的作用,上体应稍向弧线内侧倾斜。前脚掌沿弧线落地,身体重心轨迹向内越出足迹线。助跑的节奏要快,特别是助跑最后两步髋关节前送幅度要大,迈步时上体保持较垂直的姿势,摆动退积极,充分后蹬,起跳腿快速前伸,同时髋部自然前送。助跑过程中两臂应积极有力地前后摆动,弧线跑时外侧手臂摆动幅度应大于内侧手臂的摆动幅度。 (二)起跳
起跳的目地在于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以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并为过杆做好准备。起跳动作可分为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及摆动腿与双臂的配合。
1. 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技术
为加快起跳的速度,起跳腿应大幅度、平稳地以脚掌外侧着地,并迅速从脚跟向前脚掌滚动。这时由于迈步放脚时髋关节的积极快速前送和迅速的弧线助跑而形成了了身体向后、向内的倾斜姿势。在起跳的缓冲阶段,为了提高起跳的速度。还应减小屈膝的幅度,以利于保持水平速度。在这阶段当身体由倾斜转为垂直至身体重心移至起跳腿的上方时,迅速有力地充分蹬直起跳腿的三个关节,躯干在离地前瞬间几乎垂直地立于起跳脚之上。这时起跳腿的蹬伸方向应在身体重心的外侧,从而产生了过杆所必须的旋转冲力。
2.起跳时摆动腿与双臂的协调配合技术
起跳时离横杆较远的一臂使颈地向上摆动,加一臂不要充分摆出,并且较早地制动,这样有利于肩轴倾向横杆。摆动腿的摆动应从屈膝的起跳腿旁开始,以膝盖领先,先屈膝折叠,后跳高架的远端支柱上方用力摆出。当摆动腿摆到起跳腿前方之后应向里转,而小腿和脚要稍许外展。这样的积极动作,有助于使骨盆保持在起跳力量的作用线上,围绕纵轴产生转身动作。此时,头应补偿性地转向横杆。 (三)过杆和落地
过杆就是充分利用起跳获得的腾空时间改变身体姿势,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并利用身体的屈伸、旋转越过横杆。过杆时,立即屈髋收腹,下颚迅速引向前胸,同时双腿补偿地高举两小腿积极向上甩起。应注意,落地前的收腹举腿,以背先着地,或团身以肩先着地,然后再做一个后滚翻。为了控制腾越方向,头部不能后仰,要注意在落垫过程的\"视力监督\",眼睛始终要注视着横杆方向。
跨越式,俯卧式,背越式,剪式,蹲踞式,滚式
化学
焚烧秸秆时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还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
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明显升高。秸秆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正常大气高出一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则要高出三倍,
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等具有黏膜的器官产生较大刺激,轻则造成胸闷、咳嗽、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百科
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但也有人认为华佗是五禽戏的整理改编
据说
者,在汉代以前已经有许多类似的健身法。最早记载了“五禽戏”名目的是南北朝陶
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还有人认为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佗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
“
瑞雪兆丰年”在于积雪层对越冬作物的防冻保暖作用。大雪可以防
止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散发,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气的侵入。“瑞雪兆丰年”在于积雪的增墒肥田作用。地面积雪在来年春季大地回暖时,缓慢融化。融化了的雪水流失少,大部分渗入土中,就像进行了一次灌溉一样,对缓解春旱、做好春耕播种大有好处。融化后的雪水,能够给土壤带来较多的氮化物。瑞雪有如此奇特的功能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所决定的。其㈠,新降的雪疏松多孔,能够贮存大量空气,有防冻保暖作用。其㈡,融化后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是一种带放射性的物质,对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而雪中重水含量少,显然有利于促进生物生长发育。其㈢,雪水的理化性质与一般水也不一样。雪水由于经过冰冻,排除了其中气体,导电性质和密度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雪水就其生理性质而言,和生物细胞内的水的性质非常接近,因此,表
现出强大的生物活性。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来水的能力大二至六倍。雪水进入生物体后,能刺激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其㈣,雪水中含有较多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多5倍,比普通水更高,可以说是一种肥水。 ㈤,大雪可以冻死大部分的害虫,来年的害虫就少了.
音乐
脚夫调是汉族民歌。
这是一首陕北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既可以两句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它采用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上句的旋律起伏较大,一般落在调式的五度音或四度音上;下句常常是一起即伏,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有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邻近地区的信天游,不仅在风格上受山曲和爬山调的影响,而且有的就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脚夫调》流行在绥、米一带,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音调,深刻地抒发了一个被地主老财逼出门外,有家不能归的脚夫的愤懑心情,和对家乡、妻子的深切怀念。歌曲一开始,连续向上四度的音调,既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他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常常化为泡影,他只好把仇恨埋藏在心底,继续流落在外,过着艰难的生活。下句“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哟)这样苦命?”旋律一起即伏,大幅度向下的音调,正是这种愤恨不满和感慨情绪的交织。
脚夫调歌词歌词欣赏:
三月里(那个)太阳红又红, 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呦)这样苦命。 我想起(那个)我家好(呀)心伤, 可恨(的那个)王家奴才(呦)把我逼走。 离家的(那个)到今三年有零, 不知道(那个)妻儿(呦)还在家中? 我在的(那个)门外你在(那)家, 不知道(那个)咱娃儿呦干(呦)什么 ? 自从我(那个)走了甩下(的那)她,
十三岁(的个)小娃娃(呦)做(呦)什么?
兰花花
陕北传统民歌 。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
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强行嫁给一个“好像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拚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
歌曲影响 这首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优秀传统民歌,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变异,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李波、刘燕萍阿宝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和大型歌舞剧。 歌词
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
兰花花的真实故事 兰花花原名姬青芳,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的俊秀,到十六岁的时已出脱得端正水灵,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给她送了个绰号码叫“兰花花”。红军中有个战士,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终身,不久两个便发生了关系。因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只得和兰花花难分难舍地暂时告别 。
兰花花的父母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的门风,便托媒人把17岁的兰花花许给临镇后街富户任老五的的小儿子任小喜,兰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响吹细打抬进了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因在宜川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麻子,他看上了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妻。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因精神过于苦闷,终于在1942年正月病死,死时24岁,留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故也没敢去看望兰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里。以后又听到兰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他恰好又转业到固临县(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他还朝思暮想兰花花,便把在住院时编的兰花花歌曲整理出来(全长84句),把任家改为周家。教学生娃娃和村民演唱、传诵。《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绥德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全国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华广生编撰)中的《绣荷包》,共十二段,是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词版本。”绣荷包这一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与历史标志,更是区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华。
在我国各省的民间歌曲选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绣荷包》小调。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有着较大的差异, 还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
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 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调式调性、不同节奏和不同表情的《绣荷包》, 也有不少数量的《绣荷包》是由一个母曲繁衍成很多大同小异的子曲, 形成各种变体。这些众多的同类小调, 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不同的情趣,在演唱时,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清代嘉庆绣牡丹富贵鸡心荷包 类型
民歌
《绣荷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未出嫁的姑娘们, 背着人暗暗绣制荷包送给意中人, 表现了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类词曲有的温柔内在、细腻含蓄; 有的感情奔放、大胆热情; 有的天真活泼、欢乐俏皮。犹如不同性格的女子各自表达着自己的情思。
第二类反映年轻的汉子走西口( 指内蒙西部大青山一带) 做工, 妻子为他绣制荷包表达思念之情。旧社会, 由于地主阶级剥削或遭荒年, 陕甘宁一带或华北诸省的农民苦难深重, 只有丢下妻儿老小到口外谋生, 有的能活着回来, 也有的在外贫困而亡。
第三类包括的范围比较广, 有的只反映爱情故事但不直接表现思念之情。 在一首首动人的歌曲里, 寄托着民间巧女们的心手合一的情感, 绵长动人。这种独特民间工艺与歌唱的巧妙结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舞台上闪烁着独有的光芒。
茉莉花
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系南京六合民歌。引
在六合区八百桥镇东北角,有南京市最大的人工湖——金牛湖,环湖多山并因有金牛山而得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素有“天然氧吧”之誉。钟灵毓秀出华章——蜚声世界的南京六合民歌《茉莉花》就源出于此。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一个雨天的下午,年仅14岁的小团员何仿(何仿,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听当
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间茅屋里找到了那位艺人。艺人很热情,问何仿有没有听过《鲜花调》。何仿摇了摇头。艺人说,这歌在道光年间就有人唱,蛮好听的。说着艺人拉着琴唱了起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年轻的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动听的《鲜花调》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不仅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而且按照艺人的方法准确唱了出来。《鲜花调》虽然动听,但毕竟来自于民间,创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虑再三,对《鲜花调》动了“大手术”,将歌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更改后的歌词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唱响。在这之前,何仿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又进一步丰富,在维也纳演出受到高度赞赏。从此《茉莉花》一发不可收,从奥地利唱到前苏联,唱到印尼、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1997年6月30日午夜,会展中心5楼会议大厅,在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中乐队奏响了脍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现场奏响。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投票活动现场,中国代表团的申博宣传片中先后十多次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并以此征服了各国代表和国展局的。2004年8月1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倾倒了全世界的观众。
发展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引
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扬州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1942年冬天,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苏皖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音乐家何仿先生到南京六合八百桥镇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歌曲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引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大提琴 大提琴
倍
中提琴
小提琴
单簧管双簧管
长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