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耐力特征的实验研究

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耐力特征的实验研究

来源:华拓科技网
山东体育科技 第35卷 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短道速滑 运动员耐力水平的高低,是该项目取得优异运动成绩 的重要因素之一 I4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 心为备战2012年世界青年锦标赛和世界杯成立了国 家青年队,通过科研人员测试队员的有氧耐力和无氧 耐力指标,分析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耐力 特征。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测试国家青年队队员22名,其中男子11名,女子 11名,自然情况如下(见表1):以10 S,30 S,60 S无氧 功和最大摄氧量为研究对象。 表1 国家青年队队员自然情况一览表 年龄(Y) 身高(cm) 体重(kg) 训练年限(Y) 男子(n:11)l5.82 4-0.87 175.36 4-4.32 66.63 4-4.20 7.34±1.28 女子(n=11)15.28 4-1.10 164.91 4-4.O1 53.65 4-5.47 8.12±2.56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google学术搜索数据库、奥 运会科研成果选编论文集,搜集该项目及相关项目的 数据指标,为研究提供数据对比和理论支撑。 1.2.2实验法 测试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利用839E功率自行车, 采用wingate无氧测试方法,测试运动员10 S、30 S、60 S的无氧功 ;第二天利用894E功率自行车,以50 W 为起始负荷,男子每3 min递增25 W,女子每3 min递 增20 W的方式做为最大摄氧量测试的强度递增方案, 测试者佩戴metamex 3b最大摄氧量分析仪测试最大 摄氧量。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并统计分 析。 2结果与分析 2.1无氧耐力测试结果分析 人体无氧运动能力(Anaerobic exercise capacity) 是指人体肌肉在无氧供能代谢状态下的身体工作能 力,通常以最大无氧代谢状态下的身体工作能力表 示 。运动生物化学将人体运动时能量供应划分为 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类型,在其工作的过程中并 不单纯以一种类型起作用,而是依据项目的特点以不 同的比例提供能量,是一个完整体系。无氧代谢时肌 肉利用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 和糖的无氧酵解生成乳酸,释放出能量。无氧代谢能 力表明在两种供能条件下肌肉的做功的能力,通过测 定运动员的无氧工作能力,不仅可以客观评价运动员 的无氧极限运动能力,也可以通过阶段性测试,来评估 某阶段运动训练的效果,为下阶段训练计划的制定提 供依据。作为评定运动员无氧工作能力的手段和方 法,国际常采用无氧功测试,在运动实践中,无氧功也 是评定短道速滑运动员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 标。 84 总第144期 2013年第3期 表2 国家青年短道速滑队男队员无氧功测试结果 短道速滑项目属于同场竞速类的项目,比赛的时 间为40 S~2 min 20 S,要求运动员应具备很高的无氧 能力 。功率自行车的10 S无氧功反应下肢肌肉 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机械功率并维持高功率的能力,其 能量主要来源于ATP和CP的分解;30 S无氧功反应 运动员无氧快速力量的能力,其能量来源于糖酵解供 能;60 S无氧功反应运动员的无氧速度耐力的能力,其 能源主要来源于糖酵解供能。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国 家短道速滑队男队员10 S无氧功为9.84 4-0.72 w/ kg,对比速滑优秀运动员12.25±0.77 w/kg,明显低于 速滑运动员将近19%。而30 s、60 s无氧功国家青年 队分别是9.02-t-O.43 w/kg,7.20±0.57 w/kg,明显高 于优秀速滑运动员的7.53 4-0.58 w/kg和6.81 4-0.43 w/kg,分别高出16%和5%。由于短道速滑规则要求 多人同时出发,涉及多项战术,所以在起跑的时候不如 速滑短距离项目强度大,所以是造成该项目运动员1O S无氧功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而30 S和60 S的无氧 功较高,体现了该项目的固有的特征。 表3 国家青年短道速滑队女队员无氧功测试结果 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国家短道速滑队女队员10 S 无氧功为8.67 4-0.69 w/kg,对比速滑优秀运动员 10.94 4-0.47 w/kg,明显低于速滑女运动员将近21%; 而30s、60s无氧功国家青年队女队员分别是8.12±0. 41 w/kg,6.67 4-0.42w/kg,明显高于优秀速滑女运动 员的6.43 4-0.51 w/kg和6.31±0.33 w/kg,分别高出 21%和5%。短道速度滑冰比赛竞争激烈,比赛中常 李文宝,等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耐力特征的实验研究 No.3 2013 常利用超越与反超越战术,并且一个项目的比赛运动 员要进行3~4个轮次的竞争,才能进入决赛。比赛的 性质也决定了运动员要具备充沛的体能,尤其是糖的 无氧酵解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 员要具备较高的无氧糖酵解能力,女子运动员的这种 供能能力更强。通过对比发现,我国青年女子运动员 与青年男子运动员的无氧功数值差别不显著,尤其是 女子运动员拥有相对较高的30 s无氧功指标,这也是 我国女子短道运动员一直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原因。 2.2有氧耐力测试结果分析 表4 国家青年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 有氧耐力是短道速滑体能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短 道项目后程的降速问题 。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道 进入肺,与肺循环的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利用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氧,运输到肌肉组织附近,红 细胞释放出氧并弥散进人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利用氧 进行有氧代谢活动。在氧的运输和利用过程中,最大 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人体在进 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 中的心脏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 时,人体单位时间(通常以rain为单位)所能摄取的氧 量。我国优秀短道速滑青年男队员的最大摄氧量绝对 值和相对值分别是4.57±0.27 L/min,68.73±4.78 ml/min・kg;女队员的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和相对值分 另0是3.05±0.39 L/min和56.76±3.91 mlfmin・kg。 短道速滑项目在比赛时,运动员都采用蹲踞姿势 滑行,躯干相对以静力性工作为主,下肢相对以动力性 动作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了自身的血液循环,所 以对心脏的刺激不同于越野滑雪、马拉松等高有氧耐 力项目。荷兰和美国的研究认为,优秀男、女速滑运动 员利用功率自行车上测得的最大摄氧量分别为65— 70 ml/min/kg和5.58L/min、58—62 ml/min/kg和 3.2青年队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高于成年运动员,可 见这个项目的运动员较小年龄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摄氧 量水平,但是综合对比发现,该项目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并不突出。 3.3 10 s,30 s,60 s无氧功和最大摄氧量可作为青年 短道速滑运动员的选材指标,尤其是无氧能力的测试 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许水生,魏来等.中国短道速滑再创辉煌的思考——.201O~ 2011短道速滑世界杯长春、上海站成绩分析[J].冰雪运动, 201I(O1). [2]贺福滨,曹洪宇,等.从冬奥会看我国短道速滑项目的发展 [J].冰雪运动,2OLO(O3). [3]杨明,薛继升,等.应用Mon ̄k测试系统对优秀速滑运动员 专项能力的测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4]王珍武.高维伟优秀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特征 [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03). [5]陈联勇,杨明,等.对长春市高中男子优秀短跑运动员无氧 功特点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4). [6]高维伟.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运动机能的评定,吉林省体育 干部学校培训教材.1994. [7]夏娇阳,翟强,等.我国优秀短道运动员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5). [8]张士祥,张亚丽.我国优秀女子短跑道速滑运动员最大有氧 能力及通气阈的追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3(03). [9]吴华慧.我国短道速度滑冰科研状况评价[J].冰雪运动, 2010(06). [10]谢丽霞,李志宏.短道速滑与速滑项目有氧训练再认识 [J].冰雪运动,2009(05). 3.60 L/min_】卜”J。国内学者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相对 最大摄氧量的测量结果男运动员为(3.63±0.14)L/ min,女运动员为(2.61±0.41)L/min 。通过对 比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短道青年男子运动员 的最大摄氧量绝对值低于国际运动员,相对值与国际 运动员无差别,而青年女子运动员低于国际水平。这 可能由于运动员的年龄和身体发育有关,这个阶段的 最大摄氧量水平还未达到个人的最高水平。对比国内 短道速滑运动员,青年男子和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的 最大摄氧量明显高于国内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但是 我国青年短道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能力并不突出,导 致我国运动员在长距离比赛中,经常出现后程降速。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加强有氧能力的训练。 3 结论 [11]陈月亮,赵玉华,王旋.短距离速滑项目供能特征研究 [J].冰雪运动,2009(O2). [12]Wadley G,Le Rossignol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eated sprint ability and the aerobjC and anaerobic energy systems[J].J Sci Med Sport,1998,l(2):100—110. [13]Yoshida T.Effect of exercise duration during incremental exercis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anaerobic threshold and ON set of blood lactate acumul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84. 3.1青年运动员10 s无氧功能力明显低于速滑优秀运 动员,而30 S,60 s无氧功能力明显高于速滑运动员。 [14]Gemser H.,dekonine J J.Van Ingen Schenau G J.Handbook of Competitive Speed Skating[M].1999.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