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桃花源记》《短文两篇》导学案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导学案

来源:华拓科技网
二一 《桃花源记》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 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8、村人“皆叹惋”为什

么?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

【精读精练】 (一)积累运用

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二)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主题阅读】

下面是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暧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

21、解释下列词语

1、日入从所憩( ) 2、童孺纵歌行 ( ) 3、斑白欢游诣( ) 4、怡然有余乐 ( ) 22、翻译句子

1、相命肆农耕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3、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4、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拓展提升】

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 教(学)后记】

二二 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

(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 有仙则名 2、 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 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 “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 “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21、《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22、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精读精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⑶①水不在深, 。 ② ,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

室, 。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翻译句子。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何陋之有?

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⑴何陋之有?( ) ⑵忘路之远近( ) ⑶渔人甚异之( ) ⑷具答之( )

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⑹君之病在肌肤( ) 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主题阅读 】

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可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9.“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成语:

10.就“受施慎勿忘”一句,写几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话。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世誉不足慕: ⑵行之苟有恒:

12.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13.自古至今有许多伟人有自己的座右铭,请试举一例。

【拓展提升】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教(学)后记】

第二十一课

一1、huò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jǜn jì yì jiān 2.古今词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开朗 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

3.一词多义 舍: 舍弃 房子 寻:寻找 不久 志: 做标记 标记 乃:于是,就 竟 才 遂:于是,就 最终,终于

4、要——邀:邀请 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不值得对外人说起。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 8、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9、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0、(1) “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奇特;人奇特;踪迹奇特;

11、陶渊明 东晋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对……感到惊异 详尽 穷尽 计划 到 不久 14、沿着 整齐的样子15、渔人对此感到惊异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16、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17、C 18、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19、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20、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21、休息 小孩 到……去 高兴的样子 22、1、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2、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23、 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4、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25、能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第二十二课

1、著名。 2、灵异。3、这。4、博学的人。 5、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7、官府的公文。8、使身体劳累。 9、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10、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11、唯独。12、很” 1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 14、更加 15、认为。16、少17、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18、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19、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1、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22、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

精读精练:1.xīn tái rú dú 2.⑴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⑵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⑶①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③惟吾德馨 ⑷对偶 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⑴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⑵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⑶素:素朴;金经:佛经 ⑷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⑸名:著名 4.⑴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⑵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⑶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⑷有什么简陋的呢?5.⑴E ⑵A ⑶B ⑷B ⑸A ⑹A ⑺A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B 8.因为一是隐没前半句,语意却在全句;二是作者要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主题阅读:9.说长道短 10.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 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 11.(1)羡慕 (2)如果 12.A 13.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提升: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