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06期
巢湖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ohuCollege
No.1.,Vol.13.2011GeneralSerialNo.106
现代农业的理论综述研究
徐志仓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从原始农业经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经历多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反映自己内在特性的生产方式,而每一种生产方式的内容又都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构成,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农业?理论界的研究虽然表述有很多,但在认识上并不是统一的,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成果,确定现代农业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应该要注重的几方面加以分析。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1)01-0036-06
目前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上,传统农业将过渡到现代农业,这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并且由于大家对于传统小农经济的特性能够直接获取感性的认识,所以对它的特性和发展方面的认识也日渐明晰,但在对什么是“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应该要做些什么工作?通过小农经济的改造是不是就能够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等等?研究者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并不是统一的和表述清楚的。我们可以先对理论界学者们关于现代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做一定条理性的梳理。
在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只能从当下农业发展的一些特征上来认识它。金茂霞(2000)就指出“新时期的现代农业与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农业内涵是不同的,其主要的特征有这样的一些方面,即高新技术在农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发展的可持续性;经营上采用贸工农一体化;高商品化为特征的市场农业。”
[1]
也就是说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
和历史相结合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阶段概念,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站在这个阶段上的任何一个时点来看它,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现代农业,且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二)功能论观点,
1现代农业的概念内涵分析
对于现代农业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的,综合目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关于“现代农业”的观点,主要包括这样的五个方面:(一)阶段论观点,认为现代农业就是一个农业发展使上的时间性概念,现代农业是有时效性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农业的内涵也是
收稿日期:2010-11-27
作者简介:徐志仓(1972-),男,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
36
认为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农业发展上的时间性概念,而是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农业功能性的拓展上。尹成杰(2007)“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本身就是农业的多种功能得到开发和利用的过程。而现代农业要进一步发展,既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功能,又要开辟出新的功能。现代农业本身就是具备多功能性特征的农业。”[2]他将农业的功能分为经济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大类,并且两大类功能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三)手段论观点,现代农业与原始农业以及传统农业的区别,主要是体现在生产经营的手段上差异,原始农业是在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而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劳动方式上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的一种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的生产工具是以铁制农具为主,以人畜力为动力,实行手工操作,生产者更以累世相承的经验和技能组织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为重要标志,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活动。
[3]
代农业内涵的观点认为:“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内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4](五)系统论观点,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为重要标志,从内涵到外延发生了性的变化。2007年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和概括:现代农业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从上面学者们这些关于现代农业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在对现代农业进行定性时,虽然出发点和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对现代农业的内涵认同上还是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者们关于现代农业的定性更多的是从它的一些特征来着手,表述的内容虽然丰富,但从逻辑层次的清晰度上来看还是有欠缺的。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而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在现代农业的众多特性中,它们在体现与决定现代农业的内涵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来分析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认为现代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更是一种农业发展史上的新生产方式,它是由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农业模式下的制度安排组成,并且这些组成制度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层次性的。从生产力的层次看,现代农业应该具有着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科技在农业中是有着广泛的应用,科技在农业产值中的贡献是有着较高的比重,它决定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的系列制度安排;从基本经济制度层次上看,现代农业将突破传统农业的小土地所有或占有,也就是在生产经营上是具有适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在经营或机制的层次上,现代农业将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组织创新来实现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农业的生产经营与外部的市场经济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配合;在分配制度层次上,现代农业是在大生产与经营下所
王前海
(2006)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蒋和平(2007)也指出: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四)范围论的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有明显的区别农业生产形态,传统农业是局限在生产的环节,而现代农业的概念早已超出单纯田间生产或农户生产的范畴。洪绂曾(2007)认为现代农业建设,已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过去的传统农业是一种“生产型”的农业,现代农业不仅有生产而且也有经营,是一种生产经营型农业,所以现代农业发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大农业”。赵玉红(2007)引自国家科委关于现
37
追求的一种社会化分配,而非小农经济模式下的自给自足。所以从这些方面看现代农业在科技应用与生产关系方面都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发生了性的变革下的新生产方式。
的有机衔接,来达到农业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才能达实现现代农业的目标。
2.2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农业产业化的倡导者严瑞珍(1997)先生就曾经指出“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5]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农业产业化也是现代农业实现的过程和手段,从内涵上看它与农业现代化之间都属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改革历程中的东西,但两者包含的范围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农业现代化包含的范围面更宽,既有生产环节的现代化也有经营环节的现代化,是体现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它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农业上层建筑的现代化的统一。
[6]
2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认识
在上面我们总结和分析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内涵,但现代农业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如何有效实现?如何顺利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状态转变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涉及到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这就是我们的农业经济改革,就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是正处在这改革的历程中,而要弄清楚这改革中的几个关系,对于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2.1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在我们所学习的很多关于现代农业研究成果中,对于“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这两个概念往往是不作很严格区分的,在很多时候被相互通用,但就内涵来说,这两者却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间虽然有联系,但却并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上的东西。从前面的概念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现代农业它体现的是一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是由一系列体现它的制度安排构成,在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中,这中间要经历一个变化的时间段,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的现代化,所以农业现代化是一种目标手段,在现在的很多农业经济研究文献中,一些学者将农业现代化纳入到小农经济改造范畴当中,这其实也是不全面的,小农经济改造和农业现代化虽然同属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改革历程中的手段,但他们还是属于这一改革历程中不同层次上的东西,两者的终极目标虽都是实现现代农业,而侧重点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改造基础上的,没有小农经济的改造过程,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缺乏技术和物质基础的,是难有实际成效的,如果小农经济改造不能顺利过渡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轨道上来,那么改革的结果最终还只能是一种小农经济改善,现代农业并不能得到实现,因为改革这两阶段上,小农经济侧重的是“改”,农业现代化侧重的是“建”,通过这两个过程改革
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组
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它侧重在农业经营的创新和经营环节的组织创新。农业现代化更加注重的是农业经营上的深度,而农业产业化偏重于农业经营的广度;农业现代化侧重于外在的手段技术含量提高,农业产业化更侧重于内在的产业之间的延伸与对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通过农业的产业化使得农业在横向上实现规模化生产、在纵向上达到延伸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在管理上实现专业化(企业化)管理,进而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3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组织的关系从前面的现代农业内涵中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了,现代农业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小农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将从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下的“生产型”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模式下的“生产经营型”农业,这也就意味着,现代农业将不仅在生产的规模上是适度的规模经营,而且经营上也将具有更长的产业链,社会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会更强,而这些经营上的新变化,都要求有相应的新的组织体系与其相适应,创新型的组织对新经营模式进行承载,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何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它都是在一定的组织框架下来展开的,在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农户家庭就是这样的经济组织,而农户家庭组的特点是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且与外界在物质和信息等方面交换少,当转化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后,经
38
营农业模式下的产业链更长,管理要求更加规范,这都将使得原有的组织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生产经营需要,生产的发展在客观上推动着组织的创新,这就是农业产业化下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要环节。
也就引发了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变迁,新制度是以土地的系列产权重新配置为基础的,在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被赋予了不同的主体后,使收益权与承包经营权高度挂钩,生产者农户的利益得到重视,进而使得这次土地制度变迁的整体绩效在短期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度绩效性在迅速的消退,寻求设计新的土地制度以推动停滞不前的农业经济以及确保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也就成为新时期土地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框架下,土地制度如何设计必须要与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保持协调一致性,例如现代农业内涵是具有较高科技贡献和科技应用的科技型农业,而如何保证技术能够在现代农业中发展作用,就现行的高度分散的土地经营权来看显然是不适应的,所以新土地制度下的产权的进一步分解与配置必须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持统一性。
3发展和实现现代农业的几个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其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创新,就现代农业的内涵来看主要应该有土地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农业经营的创新,这几方面将是构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的具体体现,我们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3.1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分析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也是构成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制度,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对于农业经济改革历程,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研究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是推动农业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认为在对其进行研究中需要弄清楚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制度的创新?二是我国进行的几次土地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绩效如何?三是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下进行土地制度创新应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回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就能够得到解答,土地制度是农业领域生产关系的具体构成,并且是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一系列制度的基础,制度变迁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变迁的方向就是新制度将更好的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说制度变迁方式无论是供给主导型还是需求诱致型,它都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而展开的,并且作为制度变迁的发起者也能够从制度变迁中获取更高的收益。这一点我们从建国后两次系统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就可以看出,第一次是人民公社下的土地制度变迁,这是一次较为典型的主导下的土地制度变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将土地制度中的产权束全部控制在主导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从而确保了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输送积累资金需要,在付出很小的成本代价情况下完成了工业化的资金积累需要。但这样高度集权下的土地制度在生产力水平尚没有达到的情况下整体绩效是下降的。缺乏整体绩效的制度安排
3.2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变迁分析制度的变迁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是伴随着经济组织的变迁而展开,组织是制度运行的载体和保证,脱离了组织的存在,制度将是空洞的和缺乏执行力的,这一点对于农业领域也是同样适用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对组织制度的变迁都有充分的分析。马克思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来展开的,在农业领域土地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存在的基础,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这在客观上是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微观经济组织的革新;从西方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的配置既可以是由市场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经济组织内部来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企业组织对市场的替代,这是因为新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经济发展的绩效,所以我们说经济组织是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是适应经济发展下的市场交易效率提高的需要。纵观我国农业经济的改革历程,农业的组织制度变化也主要有这样的三个阶段,即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家庭主导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以后的多元农业经济组织共同发展型。我们就从土地制度变迁来对微
39
观经济组织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
在人民公社时期,目标的总导向就是要将农业的剩余向工业输送,所以在土地产权制度的设计上是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想统一的集权模式,进而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对经营权的掌控来达到对农业剩余收益权的占有,确保了农业的剩余能够顺利输送到工业化发展需要中,这种方式如果从剩余收益的收集占有手段运用上看,是一种成本代价较小的方式,期间虽然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集权化而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在的主导下,集体经济组织的层次和规模有所降低和变动,但多权利集于集体经济组织一体的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制度的产权集中化有所松动,土地制度的变迁从产权的重新配置展开的,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来掌控,此阶段的农户家庭因为得到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而可以地享受生产的剩余(在承担了对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的责任之后),由此而给农户家庭带来很高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出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增长是很高的,此阶段在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构成上是呈现双主体性,即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经济组织并存,由于这种简单的产权分解并没有给各利益主体方的权责明确规定,就为后来的农户家庭所承担责任不断加重而埋下了隐患。在家庭承包制下由农户主导的农业经济其发展必然将是内敛的,而面对开放的市场经济,其是没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农户经济组织的各生产要素出现加速外流,农户经济组织在内外两个方面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变革也就成为必然。
市场经济确立后,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下,农业的微观经济组织发展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的“生产型”农业逐步被现代农业下的“生产经营型”农业所替代,这是一种突破了家庭组织主导下的新生产方式,是农业上的大生产格局,而在生产领域的生产也将会更加专业化,这对原有的“小而全”的家庭经济组织来说是不能适应的;在经营领域,将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代替原有的家庭消费导向,农业的产业链将会更加延长,需要有
适应这种经营需要的组织存在,而这也是原有农户家庭组织所不能承载的,急需有新的经济组织来完成。生产与经营之间的协作将会更加紧密,这也对原有的农户家庭经济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变化带来的是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7]
3.3农业经营的创新分析如果说土地制度变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组织变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那么农业经营的变迁创新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经营制度的创新将能够使得农业经济组织与外部的经济之间保持更加有效的对接,进而为组织获取最大化的经营收益。内在的效益提高是经营变迁的内在动力,外部的经济变迁是经营创新的外在推力,结合我国经济改革的几个阶段性历程,我国的农业经营也经过了集体化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个时期,我们可以对三种农业经营进行分析。
[8]
我国的农业集体化经营是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而推进的,1953年在完成来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转到农户小土地所有制后,小农经济的弊端显现使得国家立马开始着手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到1958年完成了土地的所有制转型,农业的经营制度也随之转变到集体化经营,此次的经营制度是在的强推下而完成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在劳动管理和分配方面表现为高度的集中化,实行的是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但这种制度设计的一个明显不足是在集体组织内劳动者本人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与他最终收益的联系需要经过诸多中间环节,并取决于各种自身不能决定的因素,按劳分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而体现,因而导致了生产效率不高的窘境。为了完善集体经营制度,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劳动管理和分配办法,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所以在实践中就出现了工分制、定额包工、联产到组、联产到户等具体的经营管理形式,[9]但受到意识形态的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经营模式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集体化经营的道路在其时的生产力水平下道路越走越窄,改革也就成为必然。
1978年的农业改革首先就是从经营制度展
开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被打破,从包产到户再
40
到包干到户,家庭成了农业生产的主体,但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在这时仍然承担了一定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职能,所以我们称这一阶段农业经营制度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在该经营制度下的分配方面,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剩余的占有权,这对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疑是有着巨大的作用。多数的集体经济组织由于缺乏资源的实际掌控权,作用在不断的弱化,统分结合在实践中变成了农户独干。这种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模式下遭遇到了新的危机困境,在生产方面,由于缺乏了“统”的作用,集体经济时期留下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不能再保障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经营方面,面对商品化的各种市场交换,单农户的劣势凸显,农业经营的比较收益开始下降,这对农户自身,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及发展都形成制约,如何让农业经营适应市场经济,也就成为农业经济改革的方向。
农业经济经营改革新的目标就是农业产业化,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端于1980年代的山东省,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经验总结,1993年,山东省明确提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构想。199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论农业产业化》一文,很快农业产业化便在全国兴起。进而党的“十六大”提出,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就是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该经营模式将产业链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之间予以较好的结合,进而让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会更加合理,农业的整体绩效可得到提高,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益,但就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运作模式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在不断的探索完善中。
参考文献:
[1]金茂霞,曾金星.建设福建现代农业的战略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2]尹成杰.农业的多功能性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7,(7).[3]石元春.什么是现代农业[J].江苏经济,2003,(1):17.
[4]赵玉红.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J].理论探索,2007,(3).
[5]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1997,(10).[6]山东省社科院农经所课题组.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0,(2).[7]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经营制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50.[9]苏少之,张继久.对指导五十年代农业集体化一个理论的反思[J].中国党史研究,1998,(3).
THESUMMARYOFAGRICULTURALTHEORYINMODERNAGRICULTURE
XUZhi-cang
(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Weallknowthatithasitsdevelopinglawtoagriculture.anditgoesseveralstagesfromtraditionalagriculturetomodernagriculture.Whatisthecontentofmodernagirculture?Thereisnostandardanswertous,thoughmanypeoplestudieditfromthetheoreticalpointofview.Inthepaper,wewillgiveourpointtothecontentaboutmodernagricultureafterwehavestudiedother’sachievementinmodernagriculture.agriculture.
Keywords:Modernagriculture;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economy;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Webaseonthecontenttoresearchhowtodevelopourownmodern
责任编辑:澎斌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