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初探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华拓科技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笔者对德育课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从故事导入、案例推进、分组讨论、时政演讲等教学方法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校 德育课 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德育课真正成为深受中职学生喜欢、并让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德育课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符合中职校德育课规律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实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德育课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故事导入、案例推进、分组讨论、时政演讲等教学方法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一直以来,德育课由于理论性强、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原因,德育课已经逐渐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因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创新性,为德育课注入新的活力,已经刻不容缓。教学是一门艺术,现代教学更需要教师教学艺术的丰富与升华,而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导入的艺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运用故事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生动形象的故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中职德育课《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课程中经济学和哲学等内容由于理论性强或是与其他内容易于混淆等原因,致使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时,故事导入法的优势尤能展现出来。它通

过讲述故事来具体形象地诠释课堂的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这种方式的新课导入,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究,从而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这一章节内容时,运用经济学中的经典故事《土豆炖牛肉》,以故事中牧羊人和农夫之间牛肉和土豆的交换过程,来引出经济学中的“交换”这一概念,为诠释课堂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商品和货币、价值和价值规律等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也便于调动学生课堂的兴趣,主动去思考和探究,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知识。

又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这一内容时,通过讲述林肯的坎坷人生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即美国总统林肯从流浪儿到母亲去世、经商失败、竞选州议员失败、经商再次失败、结婚前夕,恋人突然病逝、精神一度崩溃、竞选州议长失败、争取国会提名失败、进入国会、失去再次竞选议员的提名、竞选美国副总统失败、竞选参议员再次落败、最后一举当选美国总统……通过讲述林肯的故事,引起学生思考: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困难和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树立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知道懂得努力拼搏是人生的责任。

在运用故事导入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故事的选择要切合教学内容;二是讲述语言要精练,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三是能做到放得开、收得回,讲述完故事后还要回归教学内容,讲述故事的目的是在讨论和启发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案例推进、加深理解

陶行知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教师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在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固然应该掌握现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即应该知道“是什么”,但不能仅限于此。“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不但应该使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才能够产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真实的事件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德育课采用案例教学法这一方式,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单独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在教学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能启发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获得答案。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起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而学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人,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文化知识灌输对象,他们在各种自主活动中明白了道理,提高了能力,掌握了知识。

例如在学习“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容时,笔者在给出了克隆技术的案例后,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

(1)在克隆这些动物的过程中,人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克隆技术本身有没有违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

(3)如果认为克隆技术是人们利用规律的体现,那么它对人类有何意义?

(4)你是否赞成克隆人?为什么?

要正确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能动关系、规律的客观性等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必须具备生物学、伦理、法律、社会学中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教学案例和问题成为了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纽带。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首先应注意选择学生比较熟悉或易于理解的案例,以便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其次,教学案例应该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以便于学生从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最后,教学案例应该能准确反映理论的实质,相应的概念和原理渗透其中,以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就在于如何找到那些既符合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案例。只有选择那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案例,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讨论,并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提问和回答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获得知识的迁移。

三、分组讨论、主动参与

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1〕在此,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进行分组讨论,以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德育课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余地,以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起点,以学生自主建构的良好认知水平为终点。

分组讨论法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每组组长,由组长负责主持老师提供的问题情境,每位小组成员进行发言并做好记录,讨论结束后,抽取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发言。笔者在德育课堂上很重视运用分组讨论法进行教学。比如,在教授“市场资源有效配置”这一学习内容时,教师事先创设了这样的研究型问题情境:

“一架飞机因天气原因被迫在上海降落,之后飞机上的80名旅客只能有60人优先搭乘另一架飞机飞往目的地,如果你是航空公司的负责人,可以采取几种方法来决定人员的分配及各种方法的利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热情高涨,大家各抒己见,每一组的答案各不相同,丰富多彩:有的说抓阄最简单,有的则提出用价格来调节供求,还有的认为应用道德规范来解决……各组同学争得不亦乐乎,从而引出了一场大辩论。最后,经过比较分析,学生达成了共识。有了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才能在问题情境、矛盾冲突、相互辩论中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思维的火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