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追求真实,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追求真实,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来源:华拓科技网


追求真实,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徐 瑢

在江苏“五严”的新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对以前大为减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就高中数学而言,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呢?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停的探索、思考,并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我感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指导下,师生通过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感悟、获得对自己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为自身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能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简而言之,有效教学就是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其根本的核心理念是“依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是不断反思、巧妙引导 、科学训练等.

二、追求真实,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真实”是有效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是一切新课程实践、推行的基础和前提,而“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以“真实”为准绳.

1.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现实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归结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学生的“数学现实”,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数学地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 案例1 《平均变化率》的教学设计

直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配合函数教学中的实例,给出丰富的关于“平均变化率”的实际情境: 1 情境创设:

情境1 通过观看世界上最大的过山车的运行录像导出章课题; 情境2 通过教材的三个例题作为引例导出节课题:

问题1:我市今年4月20日最高气温为33.40C,4月18日最高气温分别18.60C,此前3月18日的最高气温为 3.50C请根据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以3月18日为第一天)分析这两个时段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何;

问题2:某婴儿从出生到第12个月的体重变化(给出图示),试分析从出生到第3个月以及第6个月到第12个月这两个时段内该婴儿体重的变化快慢情况;

cm3)问题3:水经过虹吸管从容器甲流向容器乙(如图),ts后容器甲中水的体积V(t)5e0.1t(单位:,

试分析第一个10s内容器甲中水的体积的变化情况.

2 师生互动:

你能发现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特征吗?都是解决某个时段内一个变量(气温,体重,体积)随另一个变量(时间)改变的快慢问题.

如何用数学模型刻画运动变化的快慢?引出本课的主题:平均变化率.

评述:这样的课题引入,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现实”上,生动鲜活,引人入胜,使得学生学习状态渐入佳境,不断得到发展.

2.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课堂上,教者不能只关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真实的想法——有积极的、有需斟酌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对此及时引导、巧妙点拨,这样的课堂才能得到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 案例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

为了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有这么一种教学设计: 1 情境创设:

问题1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周期性现象,怎样用数学数学模型来刻画它们呢?

问题2 我们从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周期性现象开始.怎样用数学模型来刻画圆周上一点P的运动呢?

问题3 启发探讨: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将点P表示出来.

思考: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示点P;如(1)用有序数对(r , α)表示;(2)用有序数对(x , y)表示;

提出问题:既然(r , α)、(x , y)都可以表示点P,那么α,r , x , y 之间有什么关系呢?① 2 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初中时,我们是怎样利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呢?② 在此基础上将锐角三角函数拓展到第一象限的三角函数.

分组讨论:如何定义各个象限角的三角函数?给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评述:问题②的提出是很突然的,在探究α,r , x , y的关系时,怎么会想起锐角三角函数呢?教师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尝试解决它!让学生在你的启发下不停地在大脑中检索与此相关的“数学现实”,这样自然会作出坐标系、圆O、点P,标出点P的坐标x , y , 角α和 半径r ,进而寻求α,r , x , y间的联系,接着学生就可能发现:当角α为锐角时,锐角三角函数揭示的正是α,r , x , y间的联系!于是问题②就顺理成章地被提出来了.由此可见,问题②是在尝试解决问题①的过程中才被发现的!所以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掩盖了提出问题②的思维过程——这当然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失误,而这一失误就是因为教师没有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没有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造成的! 3.实现真实的“学生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然而,在真实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些学生活动还普遍存在着被弱化、外化、稚化等倾向:往往会走过场、搞形式,形式和内容有时会远远滞后于学生发展的水平,如做游戏、作被动的机械的操作等,活动被表面化、操作化、表演化,学生探究没有现实意义,如所探究的问题“毫无价值或过难”、没有“明确要求、适当提示和及时点拨”,探究“方式”、“时间”、“时长”、“内容”等探究要素自由随意,致使学生活动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没有领会本质内含,没有将问题、活动数学化,这样往往使学习效果大为降低,甚至无法深入下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学生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活动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的心理一种需要,发自内心的一种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该关注学生活动的动机,创设适当的情境、设置科学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活动的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

(2)把握活动适时适度.学生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必须围绕着问题展开.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都能够探究合作的,教者要找准学生各种不同形式活动的最佳切入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该说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等学生活动的空间就有多大;

(3)组织活动科学到位.合理的分工、实在的探究、精妙的成果呈现方式等,都是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学生活动,积极倾听学生观点,适时与学生交流,巧妙地点拨,促使学生自觉的反思,及时把握活动的整体、局部甚至是细节等各方面情况.

当然,真实的课堂教学肯定也会出现某种缺憾,会出现真实但并非有效的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只要是真实的,总会有缺憾.”教者应该学会包容、化解,积累相关经验,培养教学智慧,不懈地“追求真实”,构建高效的生态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徐 瑢 江苏省盐城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