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来源:华拓科技网
 【课 题】 加法交换律 例1 【课 时】 1课时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2、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一、5分钟口算39+47 47+39 83+15 15+83 特长训练 复 备 420+180 180+420 1、讲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 《朝三暮四》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他的心意。 二,导入新课 他宁愿可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不了多久,家里就越来越贫困了。他打算养活猴子吃桃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从今天起给你们的桃子减为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吧?”猴子一听,十分恼怒,想了一会,他又说,给你们的桃子,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2、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你怎样证明是一样多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 4+3=7(个) 3+4=4+3 师: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加法规律 三、出示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 学习新知 1、 多媒体演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元旦佳节快到了,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旅行。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解决问题吗?。 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四、学导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新 知 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3、提问: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相连 生答师板书:40+56=56+40 验证规律 1、提问: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2、想一想:你写的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可以用“=”相连? 15+5=5+15 在探索中起步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成长 3、你能完整地表述吗? 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提问: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3、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 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a+b=b+a 五、练测一体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 2、计算 140+250=□+140 20+70+30=70+30+□ 260+450=□+260 A+400=400+□ 六、找到规律,总结全课 1、用文字概括加法交换律的主要内容 2、用字母概括加法交换律的主要内容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一、基本练习 复 备 P31 3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123+2847 1、计算 140+250=( )+140 20+70+30=70+30+( ) 在实践中成长 二、综合练习 在探索中起步

260+450=( )+260 A+400=400+( ) 2、P31 1题 先计算再填表 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观察一下,表中的书有什么特点? P31 4题 下列哪些算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提高练习 P32 5题 用简便算法计算下列各题 60+255+40 282+41+159 548+468+52 四、总结 当堂 检测 习题 设计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123+2847 计算 140+250=( )+140 20+70+30=70+30+( ) 260+450=( )+260 A+400=400+( ) 用简便算法计算下列各题 60+255+40 282+41+159 548+468+52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试举例说明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板 书 设 计 在探索中起步

加 法 交 换 律 15+5=5+15 350+150=150+350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在实践中成长 【课 题】 加法结合律 例2 【课 时】 1课时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会应用定律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讨论、计算,从而自主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复 备 一、5分钟口算450-81÷9 0×256-256 72÷8+54÷0 特长训练 105-5÷5+6 (105-5)÷5+6 50+90÷2×3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二、导入新课 24+19=( )+( ) A+67=( )+( ) 2根据第一个算式说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 三、出示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 四、学导结合,一、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学习新 知 1、引入谈话。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主体图)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解决问题。 问:能口头列式并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探索规律 (1)上节课我们通过: 等式——举例——概括——命名 已经学会了加法交换律,但后面的知识更重要,更具有挑战性,你有兴趣吗?你会象刚才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方法一样去探索吗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8+104+96=288(人) 88+(104+96) (88+96)+104 96+(104+88) 交流不同的算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 (88+104)+96 88+(104+96) (为了看得清楚,我们给88+104添上括号) (4)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教师板书: 在实践中成长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在探索中起步

(88+104)+96=88+(104+96)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同桌先交流一下。再集体交流。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1.指出下面这几道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略) 2. 连一连。 五、练测一体 83+315 +(73+37) 87+42+58 315+83 (+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六、找到规律,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全课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么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一、基本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复 备 227-199 99×38 180÷36 420÷28 在实践中成长 在探索中起步

4×(50+25) (360+72)÷9 40×18×5 1、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2、计算 二、综合练习 23+47+56=23+47+56 15+72+28=15+72+28 43+45+55=43+45+55 计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三、提高练习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135+39+65+11 5+137+45+63+5 四,总结 当堂 检测 习题 设计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试举例说明 1、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2、计算 23+47+56= 15+72+28= 43+45+55= 3、计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135+39+65+11 5+137+45+63+5 板 书 设 计 加法结合律 等式——举例——概括——命名 (8+104)+96=88+(104+96) (88+96)+104 =6+(104+88) (a+b)+c=a+(b+c) 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课 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例3 【教学目标】 【课 时】 1课时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1)、在( )例填上合适的数 87+( )=75+( ) ( )+63=( )+59 一、5分钟口算54+39=( )+( ) 81+97=( )+( ) 特长训练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5+60+40=□+(□+40) 282+41+159=282+(□+□) 548+52+468=(548+□)+□ 56+72+28=□+(72+□) 1、第一题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第二题呢? 二、导入新课 2、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3、两种运算定律有什么特点? 复 备 三、出示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 四、学导结合,1、出示例3主题图提问: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自主探究,学习2、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新 知 3、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4、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呢?为什么能这样计算?根据是什么?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把85移到132的前面,严格说来,不仅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还用到了加法的结合律。因为这里之所以能把132+118看作一个整体,之所以能在计算前就先把85与(132+118)交换,都是因为有加法结合律作保证。即: 115+132+118+85 =115+[(132+118)+85]←加法结合律(用了两次)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五、练测一体 1.引导学生完成第30页“做一做”的四道题。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说一说每道题分别用到了什么定律,每一步都用到了什么法则。 六、找到规律,总结全课 用字母说说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一、基本练习 300+600=( )+( ) ( )+65=( )+35 a+b=( )+( ) (a+b)+c=( )+( + ) 在实践中成长 复 备 在探索中起步

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二、综合练习 425+14+186 75+168+25 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123+2847 P31 4题 三、提高练习 下列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四、总结 同桌用字母说说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并举例说明 当堂 检测 习题 设计 P32 5题 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600+255+40 41+159 548+52+468 135+39+65+11 13+46+55+54+87 5+137+45+63+50 板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结合律综合应用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200+250 =450 书 设 计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课 题】 乘法交换律 例1 【课 时】 1课时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一、5分钟口算9×47 8×15 420×8 47×9 15×8 特长训练 主题图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导入新课 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三、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 复 备 四、学导结合,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自主探究,学习(1)4×25=100(人)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新 知 25×4=100(人) 2、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3、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18×17=17×18 35×15=15×35 10×27=27×10 87×24=24×87 4、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能试着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吗?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6、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P35/做一做1、 50×20=□×50 五、练测一体 25×12=□×25 125×24=□×125 50×20=□×50 25×8=□×25 六、找到规律,总结全课 在探索中起步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在实践中成长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一、基本练习 50×20=20×( ) 25×4=4×( ) 25×12=12×( ) 125×24=24×( ) 二、综合练习 三、提高练习 四、总结 当堂 检测 习题 设计 P37 2题 P37 3题 4题 用字母说说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并举例说明 1、P37/2—4 2、填空 50×20=□×50 25×12=□×25 125×24=□×125 50×20=□×50 25×8=□×25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复 备 乘法交换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所以: 25×4=4×25 (学生举例 ) 18×17=17×18 35×15=15×35 10×27=27×10 87×24=24×87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板 书 设 计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课 题】 乘法结合律 P29/例2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结合律。并正确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乘法结合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复 备 1、46×( )=5×( )( )×38=( )×9 24×9=( )×( )a×67=( )×( ) 一、5分钟口算特长训练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6×( ) 125×80=80×( ) 二、导入新课 直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三、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四、学导结合,1、出示主题图 自主探究,学习提问:如果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桶水?该怎样列式? 新 知 2、谁来说一说你的解题过程?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5)×2 =125×2 =250 3、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引导学生你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25×(5×2) =25×10 =250 4、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5、它们的意义相同吗? 6、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呢? 7、让学生自己列举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3×12)×5=13×(12×5) (130×10)×8=130×(10×8) 45×(6×7)=(45×6)×7 (23×25)×4=23×(25×4) 8、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9、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0、给规律命名:乘法结合律 11、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结合律吗? (a×b)×c=a×(b×c)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两道题。 五、练测一体 2、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指导,或者请会算的学生介绍,由学生教学生。第2题学生容易想到的算式是2×24×5或24×2×5, 在探索中起步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成长 如果有学生直接列出24×(2×5)或2×5×24之类的算式,应予以肯定。因为其中有的学生在列式时就考虑到了怎样使计算简便。 六、找到规律,总结全课 说一说:我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举几个例子 吗?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一、基本练习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复 备 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6×25 二、综合练习 4×39×25 4×25+16×25 4×25×16×25 (25+15) ×4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三、提高练习 1、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25×42×4 68×125×8 4×39×25 2、对比练习: 4×25+16×25 (25+15) ×4 4×25×16×25 (25×15)×4 46×25 49×49+49×51 (40+6)×25 49×99+49 四、总结 当堂 检测 习题 设计 1、5做一做 2题 2、公园里有松树棵,比柳树少16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柳树棵数的3倍。公园有杨树多少棵? 3、有4支工程队修一条水渠,计划13天修完,每支工程队每天可修25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生举例说明什么事乘法结合律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板 乘法结合律 书 设 计 在探索中起步

(a×b)×c=a×(b×c) 在实践中成长 【课 题】 乘法分配律 (一)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主题图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一、5分钟口算(27+73)×8 40×9+40×1 14×(10+2) 特长训练 10×6+10×4 (5+3)×8 5×8+3×8 提问:(5+3)×8 5×8+3×8得数分别是多少?说 二、导入新课 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哪个运算符号链接?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复 备 三、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四、学导结合,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自主探究,学习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新 知 这次植树活动? 二、探究乘法分配律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1、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3、组织学生举例。 4、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5、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6、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7、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在探索中起步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成长 1、 P36/“做一做”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组织学生交流。 五、练测一体 集体订正。 2、让学生完成练习六5、6题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集体订正。 六,找到规律,总结全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1.口算: 73+27 138×100 ×11 8×9×125 100- (4+40)×2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2003=2000+□ 一、基本练习 (300+2)×43 =300×□+2×□ (2000+3)×14 =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综合练习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在实践中成长 复 备 在探索中起步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 三、提高练习 =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四、总结 当堂 检测 习题 设计 9×37+9×63 (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说说乘法分配率的内容并举几个例子 1、计算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1)(4+2)×25 (2) 4×25+2×25 板 书 设 计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课 题】 简便运算(连减) 【课 时】 1课时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 3、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 生 师 生 活 动 复 备 一、5分钟口算特72–6-4 = 72-(6 + 4)= 126-70-30= 长训练 85-8-2 = 85-(8+2)= 126-(70+30)= 提问:你们喜欢算哪一组?为什么喜欢算第二组呢?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三、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春天到了,看! 我们的老朋友李叔叔又准备骑着他 四、学导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新 知 的自行车去郊游了,这次李叔叔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瞧,他在看自助旅行的书呢。 1、课件出示: 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第66页,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2、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求的又是什么。 3、要求出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列算式? 4、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组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你们组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6、指名点刚才巡视中看到的3种典型算式的学生说,学生边说边板书算式: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那谁再来说说这三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分别是怎样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7、三道不同的算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134,你们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这三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它们之间可不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8、引导学生总结: 9、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连减的简便算法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 (1) a-b-c=a-(b+c) (2) a-b-c=a-c-b 1、做一做第1题: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528–53 - 47 470 - 254 - 46 545–167 - 145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道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五、练测一体 样计算比较简便? 2、课件出示做一做第2题。 有效票,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是什么意思? 3、练习七的第1题,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六、找到规律,总结全课 结合板书说说碰到连减题时怎样计算简便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 生 师 生 活 动 一、基本练习 二、综合练习 三、提高练习 P41 1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或数 P42 5题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P41 3题 4题 解决问题 四、总结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一定要细心观察 当堂 检测 习题 设计 1、练习七的第2题 2、光谷一小买来作业本1288本,其中语文本712本,英语本288本,其余的是数学本。学校买来数学本多少本? 3、选做题:下面这道题需要同学们好好想一想,找出最简便的方法来。 278 -(78 + 99) 复 备 板 书 设 计 简便运算(连减) ① 234-66-34 ② 234-66-34 ③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课 题】 连除的简便计算 【课 时】 1课时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对计算过程的体验感受计算的简便初步了解简便计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简便计算的性质,能够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连除法简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法简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 生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孩子 们,知道植树节吧?(知道3月12日)为了绿化环境同学们进行植树活动请看,例3:同学们进行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共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2、谁来说一说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二、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4 1、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是什么关系吗。 复 备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三、学导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新 知 2、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 学生举例,能举完吗,(不能) 3、你能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4、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发现了这条规律,那它能不能经得住考验呢? 5、汇报你的结果。多找一些同学做出不同汇报 6、同学们用这么多这条规律,可真了不起,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 ,你们发现的是一条正确的规律。谁能用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它? 11、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12、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一、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 6300÷7÷9 8100÷5÷81 540÷45 四、练测一体 二、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提示生注意题目隐含的条件“3个星期”一个星期7天 三、第3题,比较灵活。可以用乘法算出5本相册一共可以插多少张照片,然后再和900张比较大小;也可以用除法900÷5÷6,再将商和32页比大小 五、找到规律,指名用字母描述连除类题型怎样用字母表示 总结全课 在探索中起步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成长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一、基本练习 2000÷125÷8 280÷16÷8 25×(4+8) 5×99+5 二、综合练习 三、提高练习 四、总结 P47页6题 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P47页7题 8题 结合学生出错的题进行重点讲解、订正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复 备 板 书 设 计 连除的简便计算 例3:同学们进行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共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1250÷25÷5 (2) 1250÷(25×5) =50÷5 =1250÷125 =10(棵) =10(棵) 【课 题】 营养午餐活动课 在探索中起步

【课 时】 1课时 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生 师 生 活 动 复 备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午餐在生活中很重要。同学们, 你们觉得一份什么样的午餐才是最好的呢? 一、导入新课 师:一份好的午餐除了满足好吃的要求之外,有足够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营养午餐的知识 一、“午餐营养知识”调查活动。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听听营养专家怎么说。师生共同观看课件,了解如何判断午餐是否合乎营养标准。营养学家的话中“不低于”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例子吗?“不超过”呢? 教师板书:不低于2926千焦≥2926千焦师:热量二、学导结合,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热量除了给人在从事运动,日常活自主探究,学习动所需要的能量外,同样也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新 知 能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等等) 师:脂肪呢?(脂肪食入以后通过代谢转化为热量供人体使用,或转化为体脂存储于脂肪细胞中。当摄入的热量过多,长期超过人体活动所消耗的热能时,多余的热能将转化为体内脂肪,存储于脂肪细胞中。) 师:蛋白质呢?(它能使我们具有抵抗力,少生病。) 二、“营养午餐”判断活动。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师出示挂图:今天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三种午餐菜谱,用你们刚才从专家那里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这几份菜谱是否符合营养标准?你会选择哪一份菜谱,为什么? 三、“营养午餐”设计活动。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正确地判断出学校的菜谱有两份不符合营养标准,只有一份菜谱是符合标准的,但是一份菜谱太少,不能满足供应需要。同学们能根据学校的这些菜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谱吗?出示挂图:十种菜肴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四、展示自己设计的\"营养午餐” 1、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请各组同学根据上表,在全部的方案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5种方案。 2、分发统计表格,请个小组统计分析后填写。 3、师生根据调查统计的信息,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4、多媒体展示统计信息,请同学根据上面展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2)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教师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示。) 5、教师巡视班级,了解学生的调查统计情况及相关的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五、调查统计思考题: 了解一下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学导结合——练测一体”课时教学设计 在探索中起步 在实践中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