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来源:华拓科技网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xx。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8)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

(9)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一、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xx分明xx、暗xx、借xx三种形式。

xx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xx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xx)。暗xx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xx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xx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xx则是相合关系。借xx:只出

1 / 6

现xx,本体与比xx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二、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三、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xx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xx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四、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xx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五、对比

2 / 6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六、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xx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七、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xxxx坐在墙角里吸旱烟。(xxxx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xx活跃在祖国大地上。(\"xx\"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主义思想) 八、反复

3 / 6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九、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十、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xx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xx、xx、xx、xx、三xx。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二、引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xx启发性。 三、双关

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张连用)

4 / 6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xx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五、互文(照应)

六、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

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xx,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xx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七、用典

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八、呼告

5 / 6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xx,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