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 “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起源于周初。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丈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做“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却启发人们对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的认识。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磨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的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看起来似乎越来越不重要。其实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当我们探索宇宙越深入,就越发现我们人类是与宇宙紧密相关的。例如,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对我们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只有当我们关心人,才可能更好地探索宇宙;也只有当我们更多地了解宇宙,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摘编自孙小淳《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1.下列对于盖天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对宇宙认识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天圆地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B.盖天说对天地结构的认识比较直观,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有一种星图叫做“盖图”,可能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C.《周髀算经》试图用盖天说的天地几何模型来说明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有“千里差一寸”的误差,结果不理想。D.盖天说起源于周代,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很有用。我国古代天体的赤道坐标“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有一致之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汉代出现了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这是张衡对天地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东汉对宇宙的整体认识。B.宣夜说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实际作用。这种宇宙论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在气体中飘浮游动。C.朱熹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比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他的这种气漩涡论是根据汉代郗萌的气的宇宙论提出的新认识。D.中国的星官体系和西方的星座体系完全不同,中国的星官体系不以神话事物为主,而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天上,有天地对应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浑天说这种对天球的认识认为地被天包在其中。在浑天说的影响下,出现了浑仪,有可能会使人们对天体位置的测量越来越精密。B.根据朱熹的“气漩涡论”,地是在的,是阴阳二气旋转摩擦出的渣滓,日月星辰是在地之外周转不停的,是阴阳二气之清者。C.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目的,这源于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人的相互对应,天地对应使得天人之间很接近。D.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人在宇宙中位置并非越来越不重要。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中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4.下列对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 /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
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一起留下来镇守。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成化六年,死于家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2)而来执法严, 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和王中丞闻琴[南朝齐]谢【注】容与:徘徊,踌躇不进。8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9.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分)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随着光线的变化,山中景色亦显示出不同的风姿。 (5)陶渊明在《饮酒》中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诗人悠然闲适、超凡脱俗的心情的句子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91 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 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进入20世纪 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和是一个整体,不能没有 ,没有便失去屏障;不能离开,离开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想离开搞,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出去,受苦的还是民众。
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9月12日,他无视当局“三不”,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访问的台 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共商国是。”
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 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穿梭于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主持的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党籍。在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 ,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 的共同将来而筹谋。一旦脱离祖国, 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990年5月27日,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 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 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 ,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中国党员,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1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谢远笋《胡秋原——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访问的人士,他 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胡秋原在访问期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 影响很大。
E .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不孚众望地突破了400亿元人民币大关,国产电影更是创下了票房的历史新高,但 “口碑差票房高”现象依然存在。B.中朝有着很深的渊源,本是一丘之貉,理应通力合作,但是朝鲜却不顾中方意见,进行氢弹试验。C.李克强总理在常务会议上表示,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D.中国官方正式承认正在建造第二艘航母,但是新航母的性能和美国航母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一时难以赶超。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家园,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B.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C.我省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遭遇尴尬,投保企业数量远低于周边省份,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投保意识不强,普遍抱有侥幸心理造成的。D.美全智库在其年度预测报告中称,2016年美国将加强在南海的活动,并巩固与东南亚伙伴国家的军事合作。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座城市也像一个人一样,? ①? 。所谓城市的气质,? ②? 。正如一个人的气质,肯定与他的先天的文化遗传和后天的文化教养关系密切。城市文化作用于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 ③ ?,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怎样,影响到城市人的居家感受、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等等。
15.解读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漫 画的内容,概括其寓意。(5分) 内容: (3分) 寓意: (2分)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1.参:C详细解析:“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有‘千里差一寸’的误差”表述不当,原文是“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2.参:A详细解析:“代表了东汉对宇宙的整体认识”不妥当。只能说代表了浑天说这一派学者对宇宙的认识,宣夜说也出现在汉代,盖天说在汉代也存在,这些学说不这样看宇宙
。3.参:C详细解析:“天地人的相互对应”不对,原文是“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4.B
5.A 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6.A“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7.(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如果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苦难)就更多啊。(关键点:贼,残害;速:迅速,快;去,除去;必:如果;困,困苦,苦难。)(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用杖打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关键点:疾,痛恨;以,因为;杖:用杖打;职:称职;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参考译文】8.① 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3分)(或答最后两句,通过琴声产生的效果来侧面描写音乐之动人。)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风声,又如涧水发出的淙淙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3分)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写音乐的诗,但诗人并没有把重点放在直接描写琴声之上,而是从外围入手, 渲染烘托“闻琴”的气氛,刻画诗人的主观感受。“凉风”“月露”“清阴”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吹”“动”两个动词是以动衬静,更突出了月夜的幽静。“蕙风入怀抱”是双关,既写秋夜中弥漫香气的和风,又写人听到琴声后的愉悦与陶醉。“萧瑟满林听,轻呜响涧音” 是对琴声的正面描写,突出了琴声的美妙与清雅。最后两句是由“闻琴”引起的感慨。9.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的感慨。(3分)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了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他产生了隐逸之意。(2分)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全诗的意境可用一个“清”字概括:闻琴环境清幽,琴声清雅,诗人意兴清逸。如此的景色,如此的琴乐,顿时让诗人神远心驰,大发感慨:不要再犹豫与拖延了,赶快隐居吧,否则便会消磨了清逸的意兴,错失了归隐的良机。10.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11.12. C解析: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应为不负众望。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尸位素餐:尸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一般用于否定句。13.DA语序不当,应改为“规划、建设”B、否定适当,去掉“不” C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14.(6分)①乃是有气质的 ②是由它的文化成因所决定的(取决于它的文化) ③作用于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
15.【答案】内容(3分):这幅漫画中,一只瘦弱的小鸟挡不住笼里食物的诱惑,钻进去吃食,吃肥之后,再也出不来了。
寓意(2分):接受诱惑的代价是失去自由。
【精要点拨】说画面。描述画面,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描述时要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准确表述。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的图文信息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另外,如是说明画面,语言要客观;如是描述画面内容,语言可以形象些。挖寓意。要仔细品味画中的文字或解说,还要注意漫画夸张的细节,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需要联系与漫画相类似的 人或事。如本题主要的要素就是鸟笼、鸟儿,食物。因为是要素相同的两幅画,因此比较在不同图幅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鸟笼(无变化)。不同点:图一鸟笼中的食物在图二中不见了;图一鸟笼外瘦小的鸟儿在图二中成了笼中肥胖的大鸟。因此可以得知:内容:这幅漫画中,一只瘦弱的小鸟挡不住笼里食物的诱惑,钻进去吃食,吃肥之后,再也出不来了。寓意:接受诱惑的代价是失去自由。
16. 写作指导——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孩玩一次石头交换糖果的游戏,小男孩有私心,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毫无保留地交出了所有的糖果。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
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 文章可以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救赎之路何在?“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良知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使用这样的观点将会是文章的深刻而精彩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