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7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7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来源:华拓科技网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国资委/北大国民素质中心 解思忠

中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关正在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都出现了良好局面。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有企业作为机构的附属物,人员、财务、物资和产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等权利都集中在。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推进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在1979年至1992年的前13年时间里,针对国有企业制定了多项,内容包括: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制度,逐步实行经营责任制;对国有企业试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小企业实行经营租赁制,对大中型企业实行经营承包制,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对股份制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探索,打破计划经济包揽一切的“大锅饭”,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1992年,国家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第二年,又紧接着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9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其主要内容包括: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抓好大企业,放开搞活小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1

2003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提供了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1、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最新发布的统计资料表明,从19年至2001年的13年时间里,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33.13亿元增加到14652.05亿元,年均增长11.67%,比GDP年均增长9.3%高出2.3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从11102.13亿元增加至44443.52亿元,年均增长12.25%;实现利润从743亿元增加到2388.56亿元,年均增长10.22%;固定资产净值从7033.2亿元增加到39588.49亿元,年均增长15.49%。

以国有企业为主生产的一些工业产品产量也保持了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53亿吨,原煤产量11.1亿吨,水泥产量6.4亿吨,化学纤维828.3万吨,平板玻璃2.04亿重量箱,均居世界第一;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家电行业在与公司竞争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和著名品牌,并出口到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191个国家和地区。

19年到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缴税金从1030.10亿元增加到3659.15亿元,年均增长11.14%。特别是1995年到2001年,国家财政收入从624.2亿元增长到16371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国国有企业更好发展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战线过长,分布过散,从导弹、飞机、汽车到纽扣、火柴、螺钉,什么都生产,造成重点不突出,整体素质不高。1993年以来,尤其是从1997开始,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收缩战线,比重相对下降,这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果,有利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3、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中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影响国有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

2

因,突出表现为“小而全”、“大而全”,没有形成合理规模。这些年来,这种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一些重点行业(例如煤炭、汽车、钢铁、啤酒等)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比重增加,一大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国有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得到提高,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4、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1992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由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为主转向以制度创新为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许多企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绝大部分国有企业摆脱了对的附属与依赖,基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生产按国家计划组织、原材料靠国家计划调拨、产品靠国家统购统销、价格由国家计划决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作为企业应该具备的生产经营权、产品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人事管理权、劳动用工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等已基本为企业所掌握。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据统计,全国4000多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已有3/4完成改制,国有小型工业企业中已有80%以上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措施

1、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国家在199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围绕这一目标,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理顺与企业的关系。为进一步转变职能,实现政企分开,1998年国家决定对机构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经过改革,部委由40个减少到29个,大多数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由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各部门将200多项职能交给企业、中介组织或地方承担。1998年底,国家决定、、机关所办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企业全部移交地方,党政机关所办经济实体必须脱钩。2000年底,国家决定撤销内贸、煤炭、机械、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等9个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相关职能并入原国家经贸委。

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推进公司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全国审议通过了《公司法》。1994

3

年,确定了100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国有独资企业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各地也选择了一批企业进行试点,全国共有试点企业2500多家。试点企业大多数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普遍依法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构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近年来,借鉴国外经验,境内外上市公司还实行了董事制度。为了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陆续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

三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方式,成立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1998年,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试行稽察特派员制度,两年后过度为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制度,并颁布了《国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这一制度的建立并逐步完善,对促进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多头管理、权责不一、运行效率低和资产流失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显现,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问题十分突出。国家此前虽多次进行机构改革,在政企分开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和出资人不到位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03年,国家为进一步实现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各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监督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推进技术进步

近年来,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拿出部分国债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为解决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缺乏自有资金的问题,1999年,国家决定从新增发的国债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当年就从增发的国债中拿出90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超过了前10年企业技术改造贴息的总和。

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目前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超过300家,省一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超过2000家,500多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建立了技术中心。对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金支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率先建立有利于调动技术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用

4

人机制。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活动。国家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共建研发机构和产业化联合实体,并组织实施了一批联合示范项目,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

3、推进科学管理

国家重视企业管理,积极推进企业加强管理,实现管理创新。针对国有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经营者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

4、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国家积极实施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与扶持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并促使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在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垄断行业的改革,大力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鼓励各地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人才短缺、技术缺乏等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体系。在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方面,国家加大了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力度,用于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和关闭,使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退出市场。

5、通过债转股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为了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国家对520家国有企业实施了债权转股权,总额达4050亿元,使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原来的70%以上降到50%以下。1999年,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国家决定对那些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技术水平先进、管理基础好,仅仅由于债务过重而陷入困境的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债转股,即把银行对一些国有企业的债权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实施债转股不是将企业的债务一笔勾销,更不是“免费午餐”,而是将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而且还可以盘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使银行债权转股权的资产得到有效保全,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6、实行配套改革

为了给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还实行了相关的配套改革。首先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

5

破产关闭企业有关资产变现所得费用优先用于安置职工,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依法给以经济补偿。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各级加大财政投人和监督检查,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再就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各级和社会各方面都加强了培训和就业指导。另外,国家还通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骗取出口退税等经济犯罪活动,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更好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前景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面临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除垄断行业外,国有企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已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二是职能的重点转向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丧失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挽救,旧沉积于国有企业的大量问题成为最难处理的问题。

三是加入WTO使中国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企业竞争进一步国际化,在部分企业赢得市场的同时,相当一批企业陷入困境。

面临这种形势,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正在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逐步使国有独资的企业由按《企业法》登记、受《企业法》调整,改变为按《公司法》登记、受《公司法》调整,并逐步建立规范的董事会。

二是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尽快使股份制成为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多种途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除军工生产等极少数难以实现产权多元化的企业外,其他企业都要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是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步伐,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企业经营

6

管理人员聘任制,除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外,企业的二级、三级企业都要积极推行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选聘,并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是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多种途径分离办社会职能。企业目前尚有8.1%的资产属于辅业资产,近1/3的职工属于辅业单位职工,任务非常艰巨。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艰苦努力,切实解决好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需要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中国国有企业改革25年来,能改、好改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剩下来都是“难啃的骨头”,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并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努力,一定会开创出新的局面,取得成功的改革与持续的发展。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