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研课题视窗・ “十五”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术生态的 视角’’研究成果公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教育科学研究所刘贵华教授主持的全国教 教育的新范式,或许它的思维模式本身更切近于教育 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世界一流大学 形态。生态学原则在人、自然、社会、教育等领域有 建设:学术生态的视角” (课题号:DIB010717)日前 可通约性,遵循该原则,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 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免于鉴定。现将 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主体与环境,遗传与变异, 成果公告如下: 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这四对范畴是教育生态学 研究的分析视角。实践表明,教育生态研究已成为一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项充满生机的时代课题。 大学是因智慧而生存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学术性 (二)大学学术的生态学释意 是其最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一流大学建 大学学术是在大学里,围绕一定的学术目标,对 设核心就是世界一流的学术生态建设。作为有着特定 有关“知识生态型”的认识与实践。从大学学术的历 学术生态地位的世界一流大学,尽管它们并不都是按 史发展看,通常人们认为,大学是传授知识、发展知 照一种学术生态模式发展起来的,但它们仍然有着相 识的场所,大学学术常常定位于对高深专门知识的教 同或相似的理念、制度、职能和特征。推进我国世界 与学上,这种活动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普 一流大学建设,就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合理借鉴 遍、最常见的现象,是理论体系中的逻辑起点。大学 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深刻认识大学本质特点, 的许多方面是与时俱进的,这些方面都是以满足不同 尤其是对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的学术生态特征进行研究, 时代的不同“需要”来确证其合理性及合法地位的, 以期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虽然“学术”是贯穿确证过程始终的“中心”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我 但“学术”的内涵与外延、要素与功能却在不同的时 国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 期呈现不同的面貌,也就是说,一定时期的学术只是 究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而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几乎 一种“知识生态型” (也是一种学术生态型),随着学 就是空白。本研究首次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 术生态主体的认识与实践的发展与深化,将逐渐分化 大学学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旨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 为新的知识生态型。当新的学术生态型,适应了新的 学提供理论指导,为高等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所 历史环境发展要求时,就被“遗传”下来,并与环境 以本研究为跨学科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 共生、共荣。 应用价值。首先,丰富现有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其次, (三) “学术生态”与“世界一流大学”内涵 形成新学科框架(高等教育生态学)。再次,为大学学 “学术生态”是指学术主体之间以及学术主体与 术发展提供具体的办法与措施。最后,指导建设世界 学术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一定 一流大学。 时期的全球范围内,在大学学术传承、学术服务与学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和重要论据 术创造等学术实力、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方面具有明 (一)生态学研究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切性 显的比较优势的最好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由此可 生态学的科学方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 见,世界一流大学是个建设性的、比较性的概念,是 很强的适切性。方兴未艾的生态范式将是开拓视野看 个动态的发展性概念。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哆‘ 盎 i},垴・ ●2008年第5期●—— (四)从学术生态的视角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特 征就是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特征主要包括卓越的学 术人、顶尖的学科群、和谐创新的学术环境、充足的 物质能量供给、创新的学术成果、开放的信息交流、 良好的学术声誉七个方面。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 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将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有借鉴意义。 (五)大学学术的发展是学术生态主体与学术生 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遗传与变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认识学术生态环境的特性和功能,是和优化大学 内部学术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 大学学术变革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 单独来自大学学术系统内部的力量(遗传的特质),称 为内生的力量(F )。二是单独来自大学学术系统的 外部的力量(环境的特质),称为外生的力量(F )。 三是来自学术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力量,称 为共生的力量(F )。这就是说,学术变革的力量, 是三种力量的矢量合力。 学术生态主体的发展,一方面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即学术发展主体的遗传性,另一方面要受到生态环境 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决定大学学术生长发育的方 向、范围和程度。学术的基本生态主体是学术人和学 ■ 科,他们也是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的产物。 大学学术的生态环境分为校外生态环境和校内生 态环境。校外生态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和文化环境;校内生态环境从学术组织的层次结构来 看主要包括:学校环境、院(系所、讲座)环境、学 科专业环境、课程组环境和课题组环境。由于不同的 主体与相同的环境作用,有不同的活动结果;相同的 主体在不同的环境作用下,也会有不同的活动结果。 生态环境、多种生态因子必然对生态主体产生多 方面的影响,因此,大学学术表现型是千态万状的。 所以,确切理解各种生态环境对学术主体的作用,要 建立在具体的学术语境中,这也是尊崇生态哲学观点 的。 认识学术生态环境的特性和功能,是优化大学内 部学术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大学内部学术生态环 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态环境,具有自己独特的 要素构成和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明确的环境边 界、特殊的环境主体、特定的环境内涵和扩张的环境 压力。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内部学术生态环境的积极 作用:学术理念的生长、专门知识的累集、生态人格 的陶冶等。 和优化大学内部学术生态环境往往有如下依 据: (1)外部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2)大学理 念与学术目标; (3)大学的历史积淀与现实发展; (4)大学学术生态环境的客观评价; (5)大学“学术 情景”的要求。同时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有:教育性原 则、学术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平衡性原则、有效性 原则。 优化大学内部学术生态环境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 战性的工作,要把它落到实处,必须根据上述原则和 学术生态环境的特点,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这些 策略主要是: (1)协调互动策略; (2)优势利用策 略; (3) “典型”引路策略; (4)增强特色策略。 (六) “生态合理性”是对大学传统的“工具合 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辩证否定。坚持大学学术 的“生态本位”理念,是提升大学学术理念的必然选 择,是指导世界一流大学学术发展的新思维 长期以来, “知识本位”和“关系本位”理念一 直与大学相伴。大学学术在理论上,也始终存在着学 术的“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矛盾,这种 矛盾在“方取向”、 “判断标准”、 “思维源泉” 三个方面出现,导致两种合理性的三种的哲 学总根源是“思维方式”的。 “知识本位”的价值方法强调学术合理性应以知 识、真理为永恒的价值准则。但任何知识都不具有永 恒的确定性,迟早都会被替代。由于任何学术合理性 的建构和确立都应有其现实的指向,任何合理性也必 须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只有在学术与环境所 形成的现实的复合的生态系统中才能得到构建和确证。 “关系本位”的价值方法强调大学学术应满足经 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术的合理性都必须在 学术——经济、学术——政治、学术——社会等“关 系”中确立。然而, “关系本位”只是从某些“关系” (现实的政治、利益等)的维度,而不是从现实与历史 关系的复合所构成的学术生态系统(……学术——政 治——经济——社会——学术……)的意义上,考察和 确证学术的合理性。 因此,当“知识本位”注重知识的永恒价值,不 幸地陷入了现实的抽象时, “关系本位”因注重现实 的关系,也遗憾地陷入了历史的抽象。而“生态本位” 则强调,应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当前与长远、 科学与人文的立体坐标中,在学术与文化、经济(利 益)、政治、自然、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建构和确 证大学学术的价值合理性。因此,大学学术生态合理 性的超越,就是对“知识本位”和“关系本位”的大 学学术合理性确证方法的辩证综合和辩证否定,从而 实现了对传统的“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 辩证否定;坚持大学学术的“生态本位”理念,是提 升一流大学学术理念的必然选择,是指导世界一流大 学学术发展的新思维。 (七)大学学术基本生态主体与环境关系失衡导致 的各种学术问题和现象,是大学学术生态危机的表现, 大学学术生态危机的本质是学术主体的心理失衡。 “改 变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即提升学术理念.优化学 术生态环境,是诊治和预防学术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当人们觉悟出“生态危机是社会文化危机、不可 持续发展模式危机,危机的本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衡”,并达成共识时,学术生态危机却早已在大学校园 悄然而生,进而在圣洁的学术殿堂蔓延。学术是社会 文明的标尺,是文化进步的精髓,是道德良知的底蕴。 可在时下,神圣的学术殿堂却被少数“学术人”所浸 淫与攻略,诸如:学术目标危机,各种学术泛滥 (抄袭,拼奏,制造泡沫学术,搞人情学术、金钱学 术、玩弄学术、抄作学术和乱伦学术),学术的“自由 张力”与“约束张力”失衡,教学与科研机制受阻, 还有学术管理的缺位、越位与错位现象严重。 导致学术生态危机的原因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 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内源性因子,主要包括学术 人的学术能力、学术道德。第二是外源性因子,主要 包括学术规范因子(如规范不清、规范失效、规范冲 突和规范真空等)、物质条件因子和精神因子等。第三 是综合性因子(泡菜水效应),主要包括与社会环境相 关联的因子(如社会对学术的重视和尊重程度、社会 对科学办大学和发展学术的态度与素质、媒体导向和 现代网络技术与设备对学术的支持与引导)、与大学相 关联的因子(如大学的学术声誉、学术地位、学术资 源、学术成果、学术交流、学术传统、学术理念、学 术目标以及领导作风等)。第四是隐含因子,即与理论 相关联的因子(主要是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包括高等 教育理论知识)。 生态学相关理论可为解决大学学术生态危机提供 另类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如:运用生态位原理指导确 立大学学术目标的生态位;生态型分化(可遗传的学 术变异)规律对大学学术创新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最低因子定律”和“耐度定律”对理解大学学术生态 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限度有特别重要作用;还有 “共生竞争”原理使我们得出了“大学学术的发展与创 新既需要互利共生,又需要进化和竞争”的结论;运 用生态“边缘效应”原理,指导大学学科建设,尤其 是规避“近亲繁殖”,杜绝“乱伦学术”有重要的理论 与现实意义。学术的边缘效应,使不同知识结构、不 同学术风格、不同学术理念的学术系统形成“异质系 统”,自然界存在的“杂交优势”在大学学术系统中同 样存在,利用学术的边缘效应的条件和协和作用,就 有可能造就出创新人才和一流的成果。方兴未艾的交 叉学科的诞生、跨学科课题的科研攻关等现象和活动 都是典型的学术边缘效应的产物。 (八)大学学术生态模式有多种形式,如溶合型、 棱柱型、散射型等,发展型大学学术生态模式是学术 生态环境与学术生态主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理想 模式,是未来世界一流大学学术发展的基本范式 不同的学术生态模式,主要是在判定不同学术因 子的分化与综合程度后,通过“主体”与“环境”的 关系来构建。有鉴如此,课题主要选取了学术与知识、 职能、理念、环境适合度(主要指大学学术在量和质 以及结构等方面与科技、经济以及政治的关系中,所 表现出的相对和稳定的程度,为明确起见,本文 ●科研课题视窗● 主要用社会适合度来表示)这四个主要生态因子关系, 围绕学术的分化与综合所必然导致的同质或异质性后 果,构建了不同的学术生态模式,即溶合型、棱柱型、 散射型和发展型四种形式。 溶合型模式是大学学术发展的基础和低级阶段, 散射型是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学术进化由基础到高 级一般要经过棱柱型这一过度形式。低级的学术形式 蕴涵着高级学术形式的胚芽,高级学术形式是低级学 术形式的发展乃至升华。也就是说高级阶段的散射型 包含有低级和过度的溶合型,溶合型在适当的生态条 件下,必然进化和发展为高级的棱柱型和散射型,散 射型就是溶合型、棱柱型发展的必然。学术就是在由 低级向高级,再向更高级的学术程度和范围上发展的。 这不仅是三种大学学术生态模式所要揭示的规律,更 是研究大学学术生态模式的意义所在。 由于溶合型、棱柱型和散射型三种模式,是借用 物理学的有关原理,结合大学学术活动和现象,仅仅 是在大学学术进化与发展的时空维度上,研究分析了 知识、职能、理念、适合度和异质性等生态因素与大 学学术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学术活动和现象中, 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如学术人的心理和情感因素、 自然生态因素、大学学术的硬件投入因素、大学学术 进化与发展的机制(自主调节、自我诊断)因素、学 术发展的基础和历史背景因素等,都对大学学术产生 深刻而强烈的影响。因此,这三种模式缺乏完整性和 动态发展性,故有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必要,发展型 学术生态模式应运而生。 发展型大学学术生态模式,是在“生态本位”理 念指导下的教学、研究和智力服务活动的形态。它以 学术的持续发展为关注对象,根据学术基本生态主体 和学术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来自动调整大学学术 发展目标,经常性地诊断和调节大学学术发展过程中 的关键生态因素,持续关心学术发展过程,不断完善 学术遗传与学术变异机制,以实现大学学术稳步、持 久地发展。 发展型模式具有“持久发展”性、 “自我生长” 性、诊断性三个特征。它以学术的稳定、持续发展为 目标,特别注重对大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利于 学术发展的生态因素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学 术病的症结,寻求解决病理的途径与办法,通过遗传 与变异达到促进学术发展的目的。可以说,发展型大 学学术生态模式是学术生态环境与学术生态主体处于 动态平衡状态下的理想模式,是未来世界一流大学学 术发展的基本范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世界一流大学80%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日 本和加拿大五国,因此,对这些国家的一流大学学术 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一所大学之 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绝非偶然,是因为它具有 世界一流的学术生态系统。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哆‘ 豇 ・ ●2008年第5期●——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解读与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 张年国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首的党坚 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 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 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 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 方面来理解。 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 其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 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 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 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 明确要求。本文就如何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 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教育科 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研,粗浅地谈谈体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 就是要求全党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 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 (一)主要结论 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来。 (1)世界一流大学有卓越的学术人 从学术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世界一流大学有顶尖的学科群 主要应从两个大的方面寻找差距,一是学术主体即学 (3)世界一流大学有和谐创新的生态环境 界人士本身,如学术理念和学术道德,如果不能加强 (4)世界一流大学有充足的物质、能量供给 道德自律,将导致道德失范甚至违法,从而导致学术 (5)世界一流大学有创新的学术成果 缺乏创新能力;二是学术环境也就是与大学学术有关 (6)世界一流大学有开放的信息交流 的、制度等,如果不能和大学及学术本身发展相 (7)世界一流大学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适应,各种问题也将在高速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来,制 (8)世界一流大学有多种建设模式 约乃至阻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因此,中国 (二)对策建议 和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是: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这种制度 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 是基于提倡学术自由、学术合作和学术创新理念的制 的变革。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内很多高校创建世界一 度。 流大学的规划进入到了实施和冲刺阶段,借鉴国外的 其次,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鼓励原创性学术成果, 经验,将使我们少走弯路,使我国的大学早日迈人世 改革学术评价办法,营造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 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 第三,推动和提高学科群发展。优化学科结构, 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强制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强势学科,积极发展边 性的改革很少取得成功,相反,遵循学术发展逻辑, 缘、交叉学科,发挥学科群的整体优势。 自下而上的改革往往是大学快速发展的捷径。因此在 第四,加大物质、能量投入。建立多元化经费筹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切忌长官意志,切忌浮躁情绪, 措渠道,使得学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能够良性循环。 切忌仅以某些硬化的指标看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成标准, 第五,扩大学术视野,加快大学的国际化进程。 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和谐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这种环 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才能走出 一条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大学自身发展逻辑的世界 (责任编辑:吴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