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民生问题与乡村工业化——兼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道路选择

论民生问题与乡村工业化——兼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道路选择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20卷第11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VO1.2O No.11 (2008年11月)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Nov.2008) 论民生问题与乡村工业化 兼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道路选择 黄晋太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民生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三大主要社会性难题。在 这三大难题中,民生问题尤为重要。正视与关注民生问题,就是要把人的生存与发展放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促进 生产力发展,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关系。发展乡+l-_v--业,构建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不仅有利于消化闲置劳动 力,真正提高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三农”向“三化”转变,有利于实现人口均衡分布,实现城乡与区域 协调发展。 【关键词]民生问题;乡村工业;二元结构;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285(2008)11—0037—04 时值改革开放3O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辉煌一幕就像发生在昨日一样。当我们欣喜于3O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 年翻天覆地巨变的时候,当我们自豪于30年奇迹辈 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 出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感慨回顾30年来中国特色社 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 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有理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 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 的骄人业绩和成功经验。是思想、实事求是的 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 思想路线引领我们扬帆起航,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的科学决策推动我们与时俱进。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不得不冷静地面对各种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活 难题和问题,不得不理性地审视新的阶段性特征和 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 矛盾,多年来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为何没能给广大 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 百姓带来应有的实惠?社会分配不公、差别悬 课题。”_l 殊怎样才能扭转?数以千万计的无业与失业、数以 仔细分析和研究总报告的上述内 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怎样才能实现就业与合理 容,有三个关键性的论断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是发展 转移?如何才能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 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由此带来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 发展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经济发展结构性 不高;其二是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深层次矛盾和 的矛盾、社会发展机制性的障碍、公共管理运作性的 问题依旧是改革攻坚面临的难题;其三是差距 偏颇,都使我们一二再、再而三地走向失衡和无序, 悬殊难以扭转,这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全与稳定绝对 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与反思。必须清醒地看 不可忽视的隐性杀手。 到,我们正处在二次腾飞的艰难拐点上。 历史是一部极好的教科书,又是提醒我们修正 不足的一面极好镜子。我们曾经以为只要解决好经 一、问题的提出 济问题,把经济搞上去了,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 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指出: 解了。于是曾几何时,举国上下掀起了全民经商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 热潮,人们不分职业,不分年龄大小,甚至不论职务 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 高低,不论采取怎样手段,大家都把经商作为一种时 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 尚,把能赚钱作为一种荣耀,似乎一夜间人们都彼此 [收稿日期]2008—06—18 【作者简介]黄晋太(1962一),男,山西临猗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37 第20卷第1i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11月 忘记了自己的本来身份。以至于后来才发觉,我们 的生产和产品只不过是粗放经营的结晶,国家的安 全保障突然间出现了隐患,不少人由此误人了歧途, 一口的普通县区。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先生所言,尽管“农民有饭吃了,有电视看 了,有电话打了,有衣服穿了,这是事实。是不是还 些领域也不得不矫枉过正。我们曾经鼓励一部分 很穷?是。”_4 如何改变,对策是什么,切人点在哪 里?我们既需要找到这样一把金钥匙。解决好民生 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的主体,是我 们全面建设新的小康的重点和难点。 人先行致富,尔后带动全社会共同致富。然而对于 怎样引导合法致富和带动绝大多数人共同致富,我 们却没有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和有效的管理办法。 以至于社会分配不公,悄然走到了今天差距悬 殊、两极分化严重的地步,极少数人获得的利益占到 了社会总收入的80%,、不法经营成为一 些人牟取暴利的手段,众多百姓生活艰难使得 束手无策。我们曾经设立了沿海经济特区,使东部 成为了中国经济高度发达区域;我们也曾经开启了 农村包产到户的小农生产模式,让农民过上了自给 自足的温饱生活。然而谁曾想到,我们由此带来了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别愈 来愈大、大量劳动力无序流动和过度城市化等社会 问题。民生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收入分配差 距悬殊,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三大主要社 会性难题。 在三大主要社会难题中,民生问题尤为值得我 们关注,也是最紧迫和最急需解决的难题。民生是 与史俱来的历史课题,自古以来,民生为天。民生问 题解决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社会进步和民族兴盛, 而且更直接关系着政权兴亡和国运兴衰。然而今天 的民生问题已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百姓渴望的也 不再是温饱,而是比温饱更高的生活要求和文化需 求,是全面的小康和富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果。尽管改革开放走过如火如荼的30年,但今天我 们仍然不得不正视,我们至今还有未能解决温饱的 数千万贫困百姓,还有只是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的 数亿人口。 《新民晚报》今年五月刊登钱夙伟先生的文章 说:“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 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_2 这是宁波市 委巴音朝鲁在一次扩大会议上,用百姓的 顺口溜诠释的民生问题。四川汶川地震暴露出中国 地区经济的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造成部分人口 贫困的主要根源。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瓦莱 丽・尼凯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到财富是如何分配 的,西部地区的财富多么有限。”_3 J不可否认,我们 还有许多诸如北川、清川、汶川映秀镇的贫困山区, 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改革开放的成果难以惠及 当地百姓;我们也还有许多诸如山西陵J rI、平顺、交 38 二、根本原因分析 中国“三农”问题和社会差距问题,历来为 党和国家所关注,并成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普遍重 视的研究课题。张鸿雁先生在他所著《侵入与接 替》一书中指出:“事实已经证明:只有使亿万乡村 人转化为‘城市人’,才能使中国在完全意义上实现 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改变农村社会结 构和农业结构的道路,即创造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 及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与现代化市场经济关系相 适应的‘城市性结构农业经济’的模式。”_5 南京大 学社会学系李小敏博士在《缓减城市与农村发展平 台的坡度》一文中谈到:“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是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步骤。现阶段,关键是要为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搭建一个平台,使之与城市的 发展保持一个恰当的坡度。为此,面广量大的传统 小农社区首先应努力向‘准城市化迈进。在实施这 一战略过程中,坚持做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 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分配结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等等。”_6 面对农民普遍贫穷和要不要帮的问题,张 五常先生明确提出我们要帮,“但我是反对福利制 度的。我不同意说给他们钱就是帮他们。”“在农村 搞福利制度,农民真的能富裕起来吗?不可能。最 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机会,要发展,首先要自力更 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生 活,要鼓励他们转到工业那边去。” 剥去社会分配 不公、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悬殊等种种表象的 外衣,不难发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彰显的一切主 要矛盾与难题,究其实质是生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 问题,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问题。 按照同志关于矛盾运动与发展的理论, 我们曾经比较好地理顺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解决了数十亿人口吃饭的难题。但随着生 产力再发展,就业与劳动力转移逐步上升为主要矛 盾,生产关系愈来愈成为制约解决这一矛盾的障碍。 同时,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结构和社会关系随之变 革,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本质,没有在调整生产结 第20卷第11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11月 构和转变生产关系上做文章,只是一味地鼓励劳动 三产业转移,这不仅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也是解 力向城市流动。这不仅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决三农出路问题的根本。我国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带来了“城市病”和过度城市化的问题,而且导致了 闲置,城市许多无业人员难以就业,客观上造成了人 “三农”不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越来越差和缺乏 们的生存和生活问题,造成了差距拉大和生活 后劲的局面。就社会整体发展来讲,也是顾此失彼。 水平难以提高的现实。造就数以亿计的劳动就业岗 建立经济特区,实施东部优先发展战略,强调一花独 位,解决大量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必须进一 秀,不知不觉东北老工业基地垮了,中部塌陷了;推 步发展工业和各类服务业,尤其是拉动广大农村地 进西部开发,实施大开发战略,东北和中部继续在艰 域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城乡统 难中求生,区域发展不平衡最终使不少省份经济发 筹发展、推动农村城市(镇)化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 展缓慢。当我们推进工业化进程,热衷于城市功能 长久之计,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战略。 大而全的时候,农村却一步步走着传统生产和生活 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国家,不应当只把工业局限 方式的独舞,以至于城乡差别愈来愈大,二元结构也 在城市,而应当适度的把工业分散到乡村,这已是许 成了阻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题。 多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发展证明的无可争辩的事 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基本云集在大中城市,经历 实。以往我们总是过分地强调局部而忽略整体,或 的大都是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 者片面地追求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以至于走到今天 的发展道路。而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地域五分 差别悬殊、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境地。我 之四的农村,仍然远离工业化和城市化。与以往城 们不该钻进刘易斯二元结构的圈子里出不来,也不 市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不同,我们将越来越多 该重蹈巴西过度城市化的覆辙。理性和多年发展的 地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简单粗放的劳动服 现实说明,我们急需要有发展战略的大手笔,急需要 务,挤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闲散的人群和脏乱差的 在加紧解决“三农”问题上做文章、下功夫。必须要 环境,日益影响着城市的风景,无序流动的劳动人 在现有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抓紧发展乡村工业,通 口,使交通运输部门连年吃紧。这不仅有碍于大中 过乡村工业化的过程,带动“三农”向“三化”(即农 城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建设,而且也有碍于全面 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转变。城乡 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更有碍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 二元工业化结构的建立,必将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 的解决。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怎样才能促 元结构的问题,实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同质的现 进真正就业?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怎样 代经济转换。 才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缩小差距?解决好这 所谓二元工业化结构,是指在中心城市一元工 些问题,也就解决了各种主要矛盾和难题。必须抓 业结构的基础上,在广大乡村地域发展工业,形成城 住劳动力转移这一突破点,找准乡村工业化这一切 乡二元工业结构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不仅向中心 入点,走乡村工业化带动城市(镇)化的发展道路, 城市转移,而且更直接向就近农村地域的工业领域 以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转移。与以往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模式不同,我们 要离开中心城市,把目光转向广大的县城或乡镇,去 三、民生与乡村工业 开辟新型工业园(或产业园);通过工业化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核心;又强调统 逐步带动信息与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房地 筹兼顾,这是根本;同时指出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 产开发业并举发展,就近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 基本要求。正视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问题,就是要把 业正态转移(与以往劳动力向中心城市流动不同, 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生产 本研究称这种流动形态为正态转移),循序渐进地 力,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关系;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 造成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 上,最大限度地考虑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问题,包括 量转移,农村土地转向集约经营,农业逐步产业化和 工业的布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各个区域的遥相呼 现代化,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成为现实。城 应、人口的均衡分布等,并以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 乡二元结构由此得以改变。 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终极目标,实现我们 建立二元工业化结构,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 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道路,首先,必须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新生城 实现劳动力就业,尤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 市增长点”,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9 第20卷第11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11月 对全面城市化建设做出部署与安排;其次,要在“新 生城市增长点”上,根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区位 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扩张和 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更有利于人口均衡分布和实 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 闲置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 开发等反哺新型工业园(或产业园),就近实现农村 劳动力有计划向二三产业转移;再次,新型工业园的 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没有广大 农村的城市化,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工业化与现代化; 没有城乡二元工业化,也就没有广大农村的城市化。 建设和产业发展,必将带动信息业、交通运输业、服 务业和房地产业并举跟进,劳动力就业的渠道更进 一步拓宽,城市化的趋势日渐明朗,人们对生活消费 世界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工业化是 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实现一个国家全面城市化 和现代化,必须要有充分的工业化来作保障。现阶 段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级水平,我国的城市 化与人口相比也远远不够。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 快城镇化进程,必须首先全面实现广大农村的工业 化,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 和教育需求也逐步提高;最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实现,农村土地日渐集约化,“农场主”逐步开始 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之旅,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由此 转移到农业产业的行列。现代化的庄园农业、生态 农业将变成农业产业工人的美丽家园。 显而易见,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必须把眼 光拓展到民生的现实生存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发 业化发展,走二元工业化结构与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乡村工业化不仅是我们解决 民生问题的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而且也是 展的宏观领域。民生问题是具体的、表象的,而民生 所处的宏观环境则是客观的、本质的。解决民生问 题不能脱离客观环境,更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以客 观环境为主体,从本质的源头的渠道疏通和治理抓 起。只有解决了源头问题,才能根本上解决民生问 题。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和差别悬 殊,由此显现的民生问题不是给几个补贴就能解决 我们实现农村城市(镇)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 全面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根本所在。由于中国各区域.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差异,各地区选择工业化与 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也应因地制宜。围绕这一重大战 略思路的调整,我们还必须创新观念,创新机制,系 统地、全面地构建一切有利于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发 展的支持系统,统筹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了的,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机 制转变问题,是需要从就业和实现生产关系不断转 变才能扭转的。中国有数以亿计的闲置劳动力长期 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就业安置,这不仅造成了这一特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7:13. 殊群体生活上的相对贫困、文化上的普遍贫瘠和精 神上的较多颓废,而且也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庞 大的流动人口群,给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城乡建设 [2]钱夙伟.顺口溜比官话更精彩[N].新民晚报,2008-05-08 (A04). [3]地震暴露中国地区经济差距[N].参考消息,2008-05-20(4). 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发展上的难题。发展乡村工业, 构建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不仅有利于就近消化闲 置劳动力,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真 正提高百姓收入,而且有利于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 [4]断言当下中国[N].文摘周报,2007-04-27(1). [5]张鸿雁.侵入与接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6]李小敏.缓减城市与农村发展平台的坡度[J].江苏社会科学, 2003(3).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4 D on choice of development road to the elimina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Huang Jintai (Taiyuan Univeni ̄of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责任编辑唯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