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文本为画面,让朗读助情感
我们通过文本学习语言,文本便是我们先要读懂的。要想读懂文本,首先我们就必须先理解文本的语言,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朗读指导往往过于生硬,不得其法。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而不能真正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的朗读效果常会让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我想,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中的语言,还原文中的形象或情景,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带着“情”来朗读。简单地说,就是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成为画面。 一、勇于范读
教师范读是朗读指导中重要的一个方法,却又是较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现有资源。当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善于用自己的朗读来感染学生时,学生的情感也就很容易被带进文本了,这样,指导朗读便能事半功倍了。
曾经听过《去年的树》一课,那位老师在指导鸟儿寻找大树过程中的三组对话时,先花了较多时间对三个角色进行了一番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身份不同、经历不同的角色的不同表现,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结果差强人意。对话的朗读指导是相对较难的。吸取了此次的经验教训,我在教学这一板块时,没有先让学生练读,也没有先让学生阅读理解,而是让学生听我读。我一人分饰四角,分别扮演了寻找好朋友大树的焦急的鸟儿、与大树本是一家的伤心的树
根、见惯不怪的大门、天真单纯的小女孩,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把四个角色的对话读活了,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鸟儿寻找大树的画面应运而生。学生在对树根、大门和小女孩截然不同的反应问题上通过讨论、交流很快便理解了,难题迎刃而解。
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由于文中描述的事件场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学生对于这种深厚的父子情还不能很深刻的体会。所以,在备课时,我花了较多时间去研读文本,体会情感,反复朗读文章,逐字逐句地琢磨、练习。课一开始,我以真切的表情、传神的手势,充满激情地范读了一遍课文。从学生泛红的眼眶里,我知道了“父亲找不到儿子的悲痛”、“找儿子时的坚决”、“找到儿子的激动”等种种不同的画面已经都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被这对父子的执着、互相信赖的父子情深深地打动了。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学生在课文解析时显得格外轻松,易于接受。朗读时老师更是不用再花大力气去指导了,学生有了老师的范读,受到了老师的感染,自然是情感迸发,抑扬顿挫了。因此,教师范读是师生间产生最佳心意交流的有力武器。 二、善用插图
现在教材中的课文图文并茂,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幅到几幅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对于帮助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说:“如果在讲读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和分析这些插图,就能帮助学
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发展学生的认识力、观察力、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插图的作用在朗读指导中不容小觑。
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地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自然之道》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对于向导的“悲叹”,学生始终无法读出那种强烈的伤心难过的情感来,尽管他们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相当清楚了。此时,我才想到一直被我忽略的课文插图。我赶紧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看看海龟的“鱼贯而出”,看看海龟成为嘲鸫的口中之食的悲剧,引导学生再重新找出文中相应的一段文字来读读,想象自己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去感受海龟的可怜。这样,学生才真正走进向导的心,体会到他的伤心难过。至此,向导的悲叹才让学生给读出来了。
从插图到文字再到画面,抽象的事物也就变得形象了。朗读时,学生能够根据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让感情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三、演活角色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进入角色中,是使学生入境的重要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同作者、同文中的任务“同呼吸,共命运”,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人教版第十册《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朗读时要能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我并不急着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而是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让学生看课文,找搭档,两人一组准备合演一出“摔跤”戏码。学生显得兴致颇高,尤其是男同学。经过几组的表演比拼之后,我们根据课文描述,通过一番激烈的唇舌战之后,终于评出了最符合“小嘎子”和“胖墩儿”两人形象的一组来。学生或通过亲身表演体验,或通过细心观察体会,把机灵、敏捷、有智谋又争强好胜的小嘎子和看上去敦厚却也能积极开动脑筋的胖墩儿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朗读时学生在刚才的表演基础上已经在脑海中有了两人的形象,因此能准确地把两人性格迥异的人区隔开来,这比教师说得口沫横飞来得有用得多。
课堂表演,让学生与文中人物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人物形象就这样被活脱脱地凸显出来了,情感也得以展现,朗读自然也就情之所至了。
有感情地朗读,并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学任务,它是为阅读理解服务的。有人说,指导朗读很难。其实,只要善于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换成画面,“就能为语言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情感的感受提供形象之城,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指导朗读一点都不难。在今后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继续挖掘现有资源,让学生的感情朗
读能够一触即发,让语言文字“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