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格式参考文献清单制作
简明规则
一、总的说明
1. 各个条目均不用给出文献标记类型(因为不是给国内期刊投稿),也不用。
2. 各个条目的后续行缩四个字符,即两个汉字的空间。
3. 英文的参考文献在上,中文的参考文献在下。
4. 中英文的条目均用字母升序排列,不用多余地以方括号括住的阿拉伯数字排列(因为不是给国内期刊投稿)。
5. 结合本规则里的第一至第三部分,一一读懂本规则里的第四部分的实例,将大有裨益。
6. 第四部分里的实例不能涵盖全部的情况,所以碰到本规则外的未尽情况时,要多查阅权威参考书。
二、条目的制作
1. 姓名
1.1 姓在前,名在后,中间加逗号。
.
1.2 名字一律缩略,以缩略点结束。缩略点也就是结束点。
1.3 两个作者之间用&或and连接(前后保持一致),第一个作者的缩略名之后用逗号。第二个作者也是姓名颠倒,中间用逗号。
1.4 三个作者时,头两个作者的缩略名后面均用逗号,第三个作者前用&或and。第二个和第三个作者的姓名也颠倒,中间用逗号。
1.5 四个或四个以上的作者时,第一个作者的处理方法如第1条,其余作者只用斜体的et al.代替。
1.6 没有作者姓名但有机构名称时,用该机构名代替作者姓名。
1.7 既没有作者名又没有机构名时,则顺延将文章名或书名代替(即条目的第一部分是文章名或书名)
1.8 对书籍的篇章的条目而言,书籍本身的编者的姓名不颠倒。
2. 出版年份
2.1 放在作者名的后面,用圆括号。以句点结束。
2.2 杂志、报纸等出版物的文章除了提供年份之外,需要提供月份或月份加日子。
3. 出版物名称
.
3.1 书、期刊、报纸、长诗、长篇小说等用斜体。
3.2 书、长诗、长篇小说等用句子格式,但是名称内的专有名词和形容词仍需大写。期刊、杂志、报纸等的文章用句子格式,但期刊、杂志和报纸等的名称用标题格式。
3.3 上述名称内如有副标题,则副标题后的首字母需要大写(即冒号后的首字母要大写)。
3.4 文章不斜体,也不加引号。
4. 出版社所在的城市
4.1 凡是书籍的条目,一定要给出出版社所在的城市名。
4.2 如是不知名或容易搞错的外国城市名,则要给出城市所在的州名或郡名(不是国名),州名(美国的州名)用缩略语。城市名和州名之间用逗号。城市名或州名后面用冒号。
4.3 城市名不要用缩略语。
4.4 出版社封面、扉页或版权页上给出两个城市,则可以照写这两个城市,用&或and连接。如书上提供多个城市,则只写出最前的那个城市或最靠前的两个城市。
4.5
5. 出版社名称
.
5.1 出版社一般要用全称,不用缩略语。但出版社的非关键字眼应该省去,以便简明扼要,如Co.、Inc.和Ltd.。
6. 书的章节(由各个作者撰写,引用某个章节)
6.1 首先给出章节的作者姓和名,做法一如1.1~1.7。
6.2 然后给出章节名称,用句子格式,不斜体。句点结束。
6.3 接着用介词in(首字母大写),给出编者的姓名,姓名不颠倒,但名字用缩略语。姓名后Ed.(一个编者)或Eds.(两个或两个以上编者),用圆括号,再用逗号。
6.4 接着给出书名,书名后给出章节起始页码,页码前用pp.,将pp.连同页码用圆括号括起。句点结束。斜体等做法一如3.1~3.3。
6.5 给出城市名和出版社名。
7. 编辑的书
7.1 编辑者的名称,做法一如1.1~1.7
7.2 在编辑者的后面给出Ed.或Eds.,括号括起。句点结束。
7.3 给出年份,做法参见2.1。
7.4 给出书籍名称,做法参见3.1~3.3。
.
7.5 不能给出起始页码(因为没有引用具体的章节)。
8. 非编辑的书(独著或合著)。
8.1 除了7.2之外,其余同第7节。
9. 翻译的书
9.1 原著者的姓名,同1.1~1.5。
9.2 出版年份,同2.1。
9.3 书名用斜体
9.4 译者姓名,名在前(缩略),姓在后,姓后面加逗号,然后是Trans.,圆括号括起。如“(W. Turner, Trans.)”。
9.5 出版社所在城市和出版社名称,如第4节和第5节。
10. 修订版书籍
10.1 作者或编者姓名,同1.1~1.5和7.2。
10.2 出版年份,同2.1
10.3 书名用斜体
.
10.4 版次,用序数词,阿拉伯数字表示实际数字,表示版本的那个单词,用缩略语,圆括号括起,如“(3rd ed.)”。
11. 多卷本书籍
11.1 作者或编者姓名,同1.1~1.5和7.2。
11.2 出版年份,同2.1。
11.3 书名用斜体。给出冒号。
11.4 用Vol.,接着给出具体卷数,如Vol. 1,并同书名一起斜体。
12. 期刊文章
12.1 首先给出文章的作者名,做法一如1.1~1.7。
12.2 给出文章名称,用句子格式,不用引号,也不斜体。用标题格式。句号结束。
12.3 给出期刊名,斜体。逗号结束。
12.4 给出卷号和期号。卷号斜体。期号用圆括号括起,逗号结束。无卷号,则只给出期号,不过期号不再用圆括号。同期刊名一起斜体。
12.5 给出起始页码。句点结束。
.
13. 每年一卷连续页码的期刊
13.1作者姓名,同1.1~1.5。
13.2年份,同2.1。
13.3文章名,同12.2。
13.4期刊名,斜体。逗号结束,同12.3。
13.5年度卷号,斜体。
13.6起始页码。句点结束。
14. 每月发行的杂志的文章
14.1作者姓名,同1.1~1.5。
14.2出版年份和月份,用逗号隔开,圆括号括起,句点结束,参见2.1。
14.3文章名,同12.2。
14.4杂志名称,斜体,逗号结束,同12.3。
14.5页码或起始页码。句号结束。
.
15. 报纸文章
15.1 给出报纸文章作者名,做法参加1.1~1.7。
15.2 给出年月日,括号括起,句点结束。先年份,年份后加逗号,然后月份,月份可以不用缩略语,接着是日子。
15.3 给出报纸文章名称,做法参见8.2。
15.4 给出页码和页码范围,页码前冠以p.或pp.。如果不连页的页码,则仍然用pp.,然后给出具体的页码(如A1, A4)。
16. 网页文章
16.1 给出作者名,做法参加1.1~1.7。
16.2 给出年份或年月日,做法参见9.2。
16.3 给出文章名,做法参见8.2。
16.4 网站名称,斜体,句点结束。
16.5 检索日期。顺序是月份、日子和年份,冠以Retrieved,逗号结束。
16.6 网页地址。冠以介词from,小写。不用下划线,不用尖括号,不用句点结束。
.
17. 中文文献
17.1 中国作者的文献如是英文版的,放入英文文献部分;如是中文版的,放在中文文献部分。
17.2 放入英文部分的文献,名字可以不缩略。不管缩略还是不缩略,重要的是前后保持一致。
17.3 中国作者的文献无论放在英文文献部分还是中文文献部分,均不能中英文双语,也不用汉语拼音。
17.4 在中国知网上找到的期刊论文可以被认为是纸质的,所以不用给出网址和数据库名称(在谷歌图书馆里找到的文献目前也可以被认为是纸质的)。
17.5 中文文献之所以不译成英文是因为目标读者仍然是本系的教师。
17.6 总起来说,中文文献的处理方式同英文条目一样。
17.7 不用书名号,所有字符包括书名不斜体。但标题中提到别人的书名、文章名等则需要使用书名号。
17.8 所有中文文献均不用给出文献类型,诸如J、C、Z、M等代号均不用,因为不是在给国内学术期刊投稿。
17.9作者姓名不颠倒。两个以上作者之间用顿号。
.
17.10中文的很多期刊没有卷号,那么仅给出期号和页码范围即可。但有卷号的则一定要设法找出卷号。
17.11条目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要空格(空格美观些,且同英文部分保持一致)
17.12汉字之外的所有符号均用英文格式输入。重要的是保持一致(如冒号)
17.13 后续行缩格两个汉字,这样同英文部分保持一致和对齐。
17.14 应该以英文文献为主。就大多数非翻译课题论文而言,原则上维持这样的比例:英文文献占三分之二,中文文献占三分之一。有些论文没有中文文献亦可(学生的通病是不去寻找和阅读艰深的英文文献,造成实际写作中以中文文献为主)。
18. 未出版的硕士和博士论文
18.1 姓名,日期,论文名称,句点结束。论文名称不斜体。
18.2 给出“Unpublished M. A. dissertation”或“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逗号。
18.3 给出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名称及所在城市,句点结束。如是非知名城市,则需提供州名或省名。
19. 已经出版的数据库硕士和博士论文
19.1 姓名,日期,论文名称,句点结束。论文名称不斜体。
.
19.2 给出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名称,用逗号,然后给出“M. A. dissertation”或“Ph. D. dissertation”,句号结束。
19.3数据库名称,数据库出版号码,加圆括号,如“(UMI Number: 3058394)”。句号结束。
三、排版
1. 统一使用字体Times New Normans。汉字用正文宋体。
2. 采用标题词references。居中,首字母大写,粗体,根据规定设定字号。
3. 条目不用阿拉伯数字排序,而是根据作者的姓名进行升序排列。
4. 两端对齐。
5. 每个条目的后续行缩进4格。
6. 条目中的空格同平时输入英文的要求一致,即逗号、句号、冒号等标点符号前不空格,但其后面要空格。
7. 条目之间的行距根据要求设定。
8. 条目之间不用空行。 四.实例
.
Anthony, R. G., & Smith, N. S. (1977).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le deer and white-tailed deer in southeastern Arizona. Ecological Monographs, 47, 255-77.
Bourg, S. N. (2001). Sexu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with a dating/acquaintance relationship: Testing models of perpetrator characteristics. ProQuest. Abstract retrieved October 16, 2007, from http://proquest.umi.com/pqdlink?Ver
Breckler, S. J., Olson, J. M., & Wiggins, E. C. (2006). Social psychology alive.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Butt, D. et al. (2000). Using functional grammar: An explorer’s guide (2nd ed.). Sidney: 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cquarie University.
Committee of Public Finance. (1959).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Pitman.
Dragon NaturallySpeaking (Version 9, preferred edition for Windows) [Computer software]. (2006). Burlington, MA: Nuance, Inc.
Goodman, E. (1983, December 23). Bouvia case crosses the “rights” line. Los Angeles Times, p. B5.
Green, E. C. (1997). Southern strategies: Southern women and the woman suffrage question.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Retrieved
.
October 3, 2002, from http://questia.com/PageManagerHTMLMediator.qst?
Hunt, R. R., & Ellis, H. C. (1999). Fundamental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IDG, Inc. (2001). Report: Job cuts in 2001 reach nearly 2 million. Retrieved January 4, 2002, from http://idg.net/
Kernan, M. (2001, October). Head’s up: From a computer-generated model, sculptors cast a bronze triceratops that looks like the real thing. Smithonian, 34-36.
Lambrecht, K. (1994).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S. (2001, December 18). Business: The smaller the better. ZDNet News. Retrieved January 5, 2002, from
http://www.zdnet.com/zann/stories/comment/
pqdweb?Did=000000096537515&Fmt=3&Deli=1&Mtd=1&Idx=2&Sid=1&RQT=309
Psychoanalysis. (2002). Microsoft Encarta Reference Library [CD-ROM]. Seattle, WA: Microsoft Corporation.
Rank, O. (1932). Psychology and the soul (W. Turner, Tran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Reed, S. K. (2004).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6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Reisberg, D. (1997). Cognition: Exploring the science of the mind. New York &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Richards, J. C. et al. (Eds.). (2005).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Rickheit, G., & Sichelschmidt, L. (1999). Mental models: Some answers, some questions, some suggestions. In G. Rickheit, &. C. Habel (Eds.), Mental model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and reasoning (pp. 9-40). Amsterdam: Elsevier.
Thomson, D. (2001, December 23). Dietrich at 100: The camera’s truest lover.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September 4, 2002, from http://proquest.umi.com/
=1&Exp=04-17-2012&FMT=7&DID=72845991&RQT=309&attempt=1&cfc=1
0,5859,2833529,00.htmlaction=openPageViewer&docld=8033348
Tiersma, P. (1993). Linguistic issues in the law. Language, 69, 113-37.
van Dijk, T. A. (1997). The study of discourse. In T. A. van Dijk (Ed.),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 1.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van Dijk, T. A. (2006). Discourse and manipulation. Discourse & Society, 17 (3), 359-83.
Zhang, Liping (2006). Lawyer evaluation in the Chinese courtroom: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Zhong, Caishun (2009). A discursive-psychological study of judges’ judicial behavior.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安利 (2006). 语篇的信息类型. 外语学刊, 1, 68-72.
陈定学 (2006). 究竟什么是信息. 中州学刊, 27 (6): 240-43.
陈冠任 (2002). WTO顶尖律师.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陈瑞华 (2005). 程序性制裁理论.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陈卫东 (2006). 中国律师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杜金榜 (2004). 法律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杜金榜 (2007). 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研究. 现代外语, 30 (1), 40-50.
杜金榜 (2008a). 庭审交际中法官对信息流动的控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19 (2),
.
36-40.
杜金榜 (2008b). 司法语篇隐性说服研究. 现代外语, 31 (3), 253-62.
杜金榜 (2009). 从法庭问答的功能看庭审各方交际目标的实现现代外语, 32 (4), 360-68.
杜金榜 (2010). 法庭对话与法律事实建构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1 (2), 84-90.
葛云锋、杜金榜 (2005). 法庭问话中的话题控制与信息获取. 山东外语教学, 26 (6), 42-44.
桂诗春、宁春岩 (1997). 语言学方.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胡壮麟等 (2005).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永平、陈金诗 (2010a). 刑事庭审中被告人的减轻策略对其信息提供的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1 (2), 91-95.
黄永平、陈金诗 (2010b). 律师辩护词中的恐惧呼吁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杜金榜 (主编), 法律语言研究新进展 (pp. 43-51).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李清伟等 (2004). 法律基础.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廖美珍 (2003).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刘蔚铭 (2003). 法律语言学研究.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龙宗智 (2001). 刑事庭审制度研究. 北京: 中国大学出版社.
潘庆云 (2004). 中国法律语言鉴衡.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孙国祥 (2001). 刑事辩护方略.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进喜 (2002). 刑事证人证言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邢欣 (2004). 国内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 语言文字应用, 13 (4), 128-32.
徐章宏、李冰 (2006). 法庭应答语信息过量的顺应性研究. 外语研究, 22 (2), 14-18.
杨敏 (2007). 法律语篇权力意志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姚岳绒 (2006). 维权百事通: 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余素青 (2006). 法庭言语研究. 未出版的博士论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袁传有、廖泽霞 (2010). 律师辩护词中修辞疑问句的隐性说服力. 当代修辞学, 29 (4), 24-30.
赵军峰 (2007). 法庭言语行为与言语策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18 (2), 90-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