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论文摘要[-1基本信息:题名: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研究生姓名:李练英学科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导师姓名:朱光亚教授学校名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二】内容摘要: 中国当前工业园的建设如火如茶,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象日新月异却免不了大同小异,无个性与雷同性等现象随处可见。1994年立园的苏州工业园,以后起之秀实现连续跨越式发展,取得了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明星。论文主要以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包括规划、景观和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世 界工业园的起源、发展和几个典型工业园的建设案例,探索工业园的核心价值和规划建设规律与特点,揭示我国工业园的发展思路与方向。接着在论述苏州工业园的筹建背景、成就和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下,重点分析居住规划、邻里中心和金鸡湖景观规划、景观建筑两组系统,探索其中蕴含的科学理性方法和人文精神环境。最后对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特点作出总结与未来展望.论文结论部分提出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普遍意义是创新思维和以人为本,并可作为我国工业园建设借鉴的适用经验。全文共6万余字,图表1 00余幅。.三1关键词:工业园新镇规划邻里中心科学理性景观人文精神人文环境论文摘要[ I I Bask InformationSuperscription: Reseacrh on the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China-Singapore Suzhou Industry ParkGraduate student: LI Lian-yingTutor: Prof.ZHU Guang-yaUniversiy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Southeast UniversiytI II I AbstractCurren即此constructions of Industrial park in China are业。a raging fire. It is obvious that theindustrial parks,”a new city, are large妙changing every day but with minor diferencesinevitably. The similar phenomenon and no character of industrial parks妇common everywhere.While th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founded in 1994, has carried out the surpass吨and continuousdevelopment, also has get outstand吨achievement on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consturction inthe ci勺and has become a star who has caught the world's eyes.The thesis is mainly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 culture (including the planning,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Firstly it is discussed about the origin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industrial park and血constructive examples of somerepresentative industrial parks, to searched for the core value of the industrial park,the nde and山e character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urtcion, and山en it is posted the idea and direction of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rtial parks. Secondly, aft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ound吨background, achievement and the city construction血the Suzhou industrial pa氏it is emphasizedon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systerms ,which are the residential plan, the neighbourhood ecnter andthe Iiuji Lake landscape pl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search for the approach of scientificrationalistic and山e environment of human spirit in it. Finaly, it is summarized and made theexpectation of the future about the architecture culture恤the Suzhou industrial park.htheconclus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novation idea and people-oriented are the universal value ofthe architecture culture in山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and it can be used as a suitable experience in山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parkThe thesis has about sixty thousand words with more than 1110 drawings and photographicilustrations.四】Keyword.二Industrial park, New town planning, Neighbourhood ecnter, Scientific rationalistic, Landscape,Humanistic spirit, Human environment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期:,2哆・:hK。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二J珍介仁导师签名期:a.v3.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翁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绪论0.1背景与意义 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发区的设立从沿海星星之火夏延到全国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超速更新发展.新城区、新中心区、高新技术区和工业园区等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在经济这强劲的火车头引领下,开发区建设如雨后春笋,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很多地方 认为,开发区城市要创造一个新的时代和一种新的精神,所以要胆子大,步伐快地进行开天辟地的营造活动。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要么是毫无计划、见缝插针式的自由发展:要么是紧追潮流.把与城市形象有直接关联的如规划、景观和建筑等因子,通过一种快速的、一步到位的所谓国际最新流行模式,装嵌出一个全新形象—未来式的、宽广气派的广场、纽带般四处延伸的马路、充满着高科技风格的高大建筑和大片“生态的”草地和树木,然后斌予它们一个似乎有内涵的名称,再制定几句响亮的价值观口号,就算完成了新的城市塑造.开发区城市形象日新月异却免不了大同小异,高大壮丽的外表掩盖不了内涵底蕴的缺 乏,无个性与雷同性等毛病随处可见。结果一方面原本旧城中传统特色的地方文化因得不到很好的继承而日渐式微,另一方面新的所谓时代文化因为天生缺憾或水土不服等原因也没有茁壮成长,城市文化面临断层或青黄不接。当今天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之时,新区的城市建设问题就值得深入的研究了,现在国内关于开发区城市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等价值观层面的研究,投资环 境、基础设施和管理等基本要素的制度层次研究,以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等为主要对象的产业特性规划建设的探讨,以及特定产业如软件园、生命科技园等建筑群与单体设计研究,其主要特点概括如下:1 )重宏观轻微观—只研究要营造创新文化与人文氛围的宏观措施,如开发区价值观念、人才制度和企业精神等;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微观物质层面上的探索,其实创新文化与人文氛围首先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物质载体表达的.z>重专项轻整体一一只谈某一专项产业的规划设计,缺乏从城市的构成要素、功能配套 与整体环境等方面的探索。事实上,我国的开发区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生产基地,还应该是一个供人生活娱乐休闲的新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要同步协调发展。3)重共性轻个性—只谈开发区规划建设的现代感、时代精神等一般通性,缺乏对不同 地域和文化下个性与特色城市建设的探索。其实每一个城市都是在具体的时空地理与社会人文背景下发展的. 本文针对开发区的城市建设,从城市基本功能要素角度—城市化出发,研究其建设行为在具体的地区、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如何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与营造人文氛围的城市空间,从而促进开发区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本文将成为当前开发区众多研究中的一个子项,,希望能对开发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1(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5)》关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科技进步、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增加出口、创造就业等方面取得成绩.当前开发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改革、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本文着重城市建设。东A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0.2研究对象与范围 建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最表层,然而,恰恰正是表层的常常与本质的呈现相关联。城市建筑(广义)与城市文化具有同构的对应关系,是城市社会时代信仰、艺术、科技和经济等诸因素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主要有形要素。而现今城市形象越来越成为一种品牌,形成无形资产具备竟争力,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 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体。,’本文的“建筑开是指广义的建筑,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群、单体建筑等相关系列对象.它们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了一个城市的物质基础,成为一个城市有形形象的载体,也成为城市人文环境的一个最显性最直观的窗口。我国从1 984年以来建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达5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省级和市县级的开发区就更不计其数,数量众多,故重点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以下简称苏州工业园)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的其他工业园区等作为横向的参考对比对象,苏州古城、周边水乡古镇和与之渊源甚深的新加坡城市建设作为纵向的研究对象。本文希望通过把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放在国内外的大环境中、放在苏州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广一点,得到的结论也更理性、与事实更接近一些。0.3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建筑文化研究,首先要从对文化的理解开始。《辞海》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英国学者爱德华一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还有其他的文化定义等等。总的来说,本文认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着若干层次:器弓一一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是文化的基本物质基础;法一一嘴9度文化是中间层次,规定着文化的社会关系性质;道—精神文化则是最核心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本质与灵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了文化的有机整体。本文的“建筑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建筑的物质层面—“器”的描述、说明以及数 据、图表等量化图示手段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简单涉及到其制度管理等“法,层面,重点探索其背后的理论原理与精神意义等—即“道”。也就是阐述事实。原理分析和提炼观点,寻求事实形成背后的价值意义。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工业园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与发展进行概述,通过国内工业 园的发展概况的简单介绍与比较.得出工业园发展的一般核心价值;从规划建设的角度分析国内外几个园区的发展,得出工业园城市建设的一般经验与规律。再重点转至描述苏州工业园建设发展过程,对其建筑文化现象作详细的介绍与分析.主要探索其居住规划和邻里中心的设计、金鸡湖景观规划与景观建筑设计背后的源头、原理和文化价值。通过园区这两种典北京宪章.北京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1999中国商务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5), 2005张可俊.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建a的比较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5阿雌斯・拉普卜特著.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常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4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型的建设行为所蕴含的价值启示,论证工业园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与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国内其他园区新区的建设行为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一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二: 一是对苏州工业园等国内园区和新加坡城市的实地调研考察与资料收集:二是通过对相关新镇规划原理的运用,比较新加坡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和苏州工业园建设的地方特点,系统地分析居住规划、邻里中心在苏州工业园的发展经过与文化意义;通过对现代景观规划原理、现代与地域建筑特性、苏州古城格局和周边水乡古镇的人文环境的解读,分析金鸡湖景观与景观建筑的特点与文化品格。通过上述主要分项的解读、提炼与综合,总结出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特点与意义。全文综合运用比较与系统分析等方法,结合规划、景观、建筑与文化等多学科的原理与理论专业知识,在叙述与分析基础上,辅以必要的数据与图表进行说明与论证,归纳与总结。0.4结构与框架 本文正文部分一共分成五章。基本结构逻辑是提出目标、分析总结问题和推出结论。第一章:工业园区的发展史与启示。 第二章:苏州工业园的历史进程与建设状况。 第三章:苏州工业园居住规划系统与邻里中心设计。详细解读居住系统与邻里中心的规 划布局、空间特色和文化意义。通过对新加坡新镇规划、邻里中心和组屋等居住、公共配套设施的详细规划设计及其原理,以及在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时的具体因地制宜策略,探索园区居住规划系统邻里中心模式背后的科学理性方法。第四章:苏州工业园金鸡湖景观规划与景观建筑设计。详细说明与剖析金鸡湖景观规划 设计与s岛紫氮阁、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对比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现代与地域建筑设计与苏州老城、周边古镇的小桥流水传统特色及江南理景艺术,来解读其背后的人文精神环境.第五章: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时代特点及普遍惫义。 居住嫂划与邻里中心,阵布背轰因策,全鹉翻累叹与景舰迎筑设计....…’二............._一黯,’”即响背最因资…理论分析总结二}L_…必呆分价,孙。、绝论护.竺_过匕’竺了....…理汉设计分析,姑论目’了,.”二’“.”.”…’苏州工业园睡筑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来来展级。全文星绝.…图1全文的逻辑和结构示意图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第一章工业园的发展史与启示1.1工业园的产生与发展1.1.1世界工业园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工业园”泛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不同形式、名称各异的各种科技型经济特区。它包括孵化器、科学城、科学工业园区、高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类型.这是由于各国地区分类的标准不同与分类概念不同所导致。美国是世界工业园的发样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高新技术浪潮的此起彼伏,工业园从 一国到全球,在广泛范围内兴起与蔓延。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钟坚教授认为.世界工业园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 1951-1980年):工业园的起步、初创发展。以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为代表。1 951年,美国创办了世界第一个科学研究园—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随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硅谷”,堪称当今世界工业园的典范。到1980年,美国共设立了24个工业园。在欧洲,法国、英国是较早建立科学园的国家。1969年,法国开始建设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1972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园,随后剑桥地区著名的剑桥科学园成形。日本也从6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此阶段工业园的特征为:工业园区数量比较少,到1 980年全世界大约只有50个;工业园基本上分布于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少数工业园区成效显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12)第二阶段(980一1990菊;工业园的高潮发展。美国继续引领潮流,到1 98年底已设立141个工业园区,遍布全国,居世界之首。1984年以来,法国又在马赛、里昂和图卢兹等地建立工业园。德国1983年创建第一个工业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发展很快,到1990年己建立70多个。其它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工业园。日本到1990年全国共兴建了18个技术城。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也相继创建了一批科学工业园,如我国(新竹)、韩国(大德)、新加坡(肯特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这一时期的特征有:工业园迅速发展,世界工业园总数达到641个,分布扩散到34个 国家和地区。工业园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龙头作用。3)第三阶段( 90年代以来):工业园的稳定发展。工业园在发达国家纷纷升级换代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如中国 内地在80年代后期陆续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与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且涌现出像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科技园和苏州工业园等一些有相当知名度的科学园。印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科学园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和分布继续扩大,至1992年设园区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48个。科学园数量达到1009个。这时期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以特定产业为内容的专业园如“软件谷” 、“生物谷”等相继出现。_工业园的分工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园区渐渐把大部分工业制造业剥离分包出去,专攻基础研究与原创开发,创新能力强且创新环境成熟,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承担了大量的生产与制造,原创的研究与开发刚刚起步。‘钟坚.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与运行模式〔J7.特区经济,2000, 8: 47-50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总之,据1 997年统计,北美科学园429个,占42.5%;西欧216个,占21.4%:东亚171个,占16.-95%;其他国家和地区193个,占19.15%.’北美地区的工业园以美国为典型代表,是纯市场经济的产物。欧洲的工业园大多是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而由或研究基金会牵头发起。东亚地区是工业园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中日本、中国(包括)、韩国则是科学园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个地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多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追赶发达国家而规划建设的产物。高科技园区名称创建年份斯坦福工业园园1951前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1957日本筑波科学城1964法国索非亚・昂蒂波科学城1969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科学公园1970英国赫利奥特瓦大学科学园1972比利时新鲁汉大学科学园区1972南朝鲜大德研究学院城1978中国新竹科学园区1978新加坡新加坡科学园1979德国西柏林护革新与新企业中心,1979印度尼西亚塞尔彭科学城1985les印度尼尔吉里技术城l1986es‘1表格,世界著名工业园区的创建年份(资料来源:M.卡斯特尔和P.,尔:《世界的高技术园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1.2我国工业园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状况《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 (2005)》关于开发区目的与成就时写道: “二十多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三为主,一致力.和“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资金、技术、管理经脸,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科技进步、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增加出口、创造就业等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所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吸引国际资金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功道路.”“ 1984年,中国批准在大连、天津、上海与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工业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己经设立了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5个属于享受其的国家级工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的二十年实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钟f.世界科学S业NL的发展状况i运行模式[11.特区经济,2000 (8)中国商务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5), 1《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5))里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分为三阶段,本文结合其他研究学者的观点及最新的发展趋势总结为四阶段。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第二章:苏州工业园的历史进程与建设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发展,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家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新增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宁波大榭开发区等五个园区也相继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成员。下面详细介绍苏州工业园的建设状况。2.1园区建立的背景、协议与目标 背最-1992年年初,南巡并指出:“社会主义要点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的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在同志南方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高潮。同年1 0月,中国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核心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明确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世界各地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同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生产要素 资源越来越广泛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带动了投资、贸易、技术、信息、服务乃至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从国情出发,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实行对外开放,使本国经济更快更有效的与世界经济相融合,获取合理的国际分工与比较利益,成为我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江苏地方主导下致力于发展乡镇集体企业的“苏南模式,n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日渐式微,如何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特征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苏州等地必须思考的出路。1 990年后,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又一次得到了高速发展,平均每年增长5.9%。伴随着新加坡共和国的成长而发展壮大的裕廊工业园在此阶段进一步吸引外资,使得国际各大公司纷纷在新加坡建厂落户,并在新加坡设立其亚太地区中心。裕廊工业园根据新加坡向世界发展的战略,将其成功的经验输出到亚洲和世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计划。这计划使得裕廊工业园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成功地将许多新加坡本地和外国工业企业推向各国工业园区,如菲律宾的卡美丽工业园,泰国一新加坡21世界工业园和印尼雅加达的科技园等.苏州工业园区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重要合作项目。 协议-1 992年底,中新双方诞生合作开发工业园的构想,展开选址工作—最终定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1 993年4月,苏州工业园概念规划首次呈报苏州市,5月呈报江苏省。1 994年2月11日,下达了《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在批复中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应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并经过积极探索和努力,既出物质文明成果,又出精神文27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的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盆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第三章:苏州工业园居住规划与邻里中心3.1园区居住规划系统 园区的总体规划指出:结合新加坡的新镇规划与中国城市规划标准,把园区建设成拥有多种住宅类型、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自给自足的新镇.通过用地平衡、就业平衡、商业服务设施平衡和生活居住区平衡来实施。基本结构一一居住规划系统根据总体规划系统新镇的理念, 继承总体规划系统的等级性与层次性的原理,以小区(2000-4000户)和/或组团((300-700户)为最小的规划单位进行划分,一定量的小区/组团构成一个邻里,每个邻里约10000户4r. 10个左右的邻里构成一个分区即新镇,几个新镇构成一个区域。组团—组团大小约3 一公顷,从道路中心线算起最大深度为300米,组团中心即组团绿地和活动场地是组团设计的焦点,是居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交往空间。组团内利用住宅楼底层设置极少的基层设施(如托儿所和组团小商店).邻里. —十五个左右组团组成一个邻里,每个邻里设一个邻里中心,服务范围为500米,超出500米服务范围覆盖的地方再设一个小邻里中心。邻里中心的位置接近主干道和人流汇集点的公共交通站点。居住社区的一般配套设施一般都集中在邻里中心,公共设施如诊所、市场、社区中心和办事处合并在邻里中心里,学校、幼儿园和邻里公园等均匀分布在邻里中心周围,并在重要位置预留发展用地。邻里中心及周边公共设施内全为步行系统,通过有盖廊道与住宅楼相连。新镇. —每十个邻里左右设一个镇中心,镇中心位于与高速公路相连的主干道旁,靠近工业用地。分区级的主要公共设施设在分区中心或者靠近分区中心,以便提供一站式服务,分区公园靠近分区中心以便于公众接近,提高中心的环境质量,区内设置轻轨交通与公交汽车转换站。镇中心服务整个镇的所有邻里及邻近的工业区。区域 ̄ —几个新镇设一个区域中心,服务于整个区域.区域级商业中心发展密集的商务办公楼、购物中心、宾馆和娱乐消闲中心。其他的区域公园、文化中心、医院、大学和科研用地根据用地的地理特点与服务半径进行合理安排。园区新镇新镇( 苏州工叫新镇一个邻里I IN个邻里I IN个邻里一个邻里I IN个邻里】IN个邻里3个左右小区N个组团}.IN个小区15个左右组团N个小区N个组团图36苏州工业园居住规划结构图(资料来源:自绘)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中居住区的下限.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3.3.2新镇的科学理性 透过理论原型.可以更理性更清晰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新加坡新镇—新加坡从1 960年代到1970年代末进行的新镇规划,功能尚不完善,基本属于卫星城的第一、二阶段,1970年代发展的新镇规划模型基本以第三阶段的卫星城模式为目标,一步到位地发展功能完善的新镇,1990年代以后个别新镇己经向第四阶段的卫星城迈进. 中心地理论主要是城市地理学中居民点聚落与服务设施点分布的等级化与网络化思想,是新加坡新镇规划中的区域中心、镇中心、邻里中心与组团中心的层次配置关系的理论原型,不同等级的邻里中心布局是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新加坡新镇规划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口、服务、娱乐和就业从中心城区(:d的向(新建的)新镇进行有机疏散。卫星城规划的基本原理结合新加坡的国家背景、社会现实,每阶段的新镇规划建设都动态地与经济、人口、环境等发展要素相配套,在不同的阶段科学的预侧长远的发展需求,理性地积极地采取措施,井把规划当法,严格的付之有效行动。从而成功地使新加坡实现城市化,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一座座新镇在轨道交通的串联下如新加坡国土上美丽的项链,一组组个性十足的公共组 屋在花园绿毯上各展芳姿,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人文氛围的邻里中心“万绿丛中一点红”地点缀着,这些都是挂在卫星城理论等科学理性规划树上的果实。工业园—工业园是以工业立园的新城区,从“筑巢引凤”开始的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借助加工能力的提高,产业链的延长,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借助经济腾飞以构建国际化经济增长模式,从而达到国际化,这是园区发展的目标。尤其在我国,工业园除经济外,承担了更多的任务一一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吸纳更 多的农业富余人口,快速地实现城市化等,这决定了工业园建立时不只注重其产业功能,同时也注重其人口聚集功能、城市配套功能等。这种非自然演变的快速城市化过程目标,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园规划建设应该直接以第三阶段的卫星新镇作为规划目标。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工业园规划建设的重点都投放在工业用地的布局等产业规划上,不 同程度忽略了城市的配套设施,尤其是居住系统的配套,导致一些工业园出现了与旧城之间存着很强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工作在新区,居住在老城”的局面,每天大量人员来回通勤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造成园区“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的认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带来十方面的影响:一是经济社会不能有效协调发展,工业化缺乏可持续发展力;二是缺乏乡镇企业合理布局的物质基础,企业形成无序发展状态;三是区域经济与社会缺乏聚集中心,城市自身不能发挥有效辐射功能:四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缺乏动力;五是消费水平低;六是环境污染严重:七是农业经营方式传统:八是第三产业以简单服务业为主,不能有效吸收农业劳动力:九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与城镇有限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十是城市文明普及率低,不能创造现代化的人口群。而第三阶段的卫星新镇规划理论正是致力于科学快速的城市化。其中的居住规划系统是 城市化重要的配套功能要素之一是解决在新区工作、生活的人口的必要基础设施。所以居住系统必须与园区的工业规模、人口增长和城市的发展目标相协调。而园区的工业、人口与“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时的假设条件: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啊.南京:东南大学出版杜,2002. IS1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城市发展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居住规划也是一个长远的、动态而且必须适度超前的系统。苏州工业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分三期,对应三个镇区,总共人口6 0万,一期10万,二期20万,三期30万。对应的居住总体规划((2030年规模)已完成,而从1994年开始的建设也随园区的发展分期逐步进行。把工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城市建设投资平衡、城市建设形象与经营管理控制等等因素与卫星城理论、新镇在新加坡的实施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新镇模式原理是匹配园区的居住规划,可以使园区在侮个阶段都能为园区持续增加的人口提供一个服务、娱乐等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区,并且开放动态地可持续的发展。苏州工业园1 994年立园伊始,就与新加坡结下不解缘份。苏州工业园是中新两国的合作项目;园区的规划在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裕廊国际(JTc)等几个规划与工业园管理机构下进行编制;园区与新加坡成立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进行借鉴新加坡经验,包括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等等。所以,苏州工业园的居住规划系统从诞生时,就遗传了三重的基因:卫星城理论,新加 坡新镇规划经验和苏州园区此时此地的特性。卫星城理论运用、新加坡新镇规划借鉴使园区居住规划系统遗传了科学理性这一特征,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然而,苏州工业园区的功能与目标等与新加坡新镇不尽相同, 而且因为此时此地的因素,也决定了园区不可能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新加坡的经验,这不是科学理性的一贯态度。只有植根于现实、适时适地求新求变才是园区居住规划系统的可行之路。3.4园区居住规划系统具体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新镇的规划原理,结合苏州地方的实际—功能经济与社会要素,在居住规划系统里运用“邻里中心”的模式进行具体的居住规划与建设,在国内开创了全新的人居环境营造的尝试,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的发展道路。3.4.1新镇的基本规模 根据中国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一个居住区的下限是10, 000户,苏州工业园取10,000户为一个邻里,每户3人,共30, 000人,一个镇为8个邻里,约240. 000人,作为园区一个标准规模。园区共规划建设三个镇,各镇根据实际用地再相应调整人口规模,总的规划人口为60万,分别为10万、20万和30万人口。在新加坡,一个邻里含4, 000-7, 000户,每户3.5人.总计12, 000-24, 500人。每个新镇可容纳30, 000-60, 000户,总计105, 000-210, 000人.m 总的来说,苏州工业园的镇及邻里规模要比新加坡的大,所以园区相应的用地与公共设施指标就得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合理的调整,而且国情不同,配套设施的类型也有出入.具体的配置可以从下面的表格中看出.新加坡标阵茂桥(Ans新加坡标准新镇用地涝州工业园第二区的r不言不二下二二二二丁万石设施项目准新镇配MoKlo)新镇旨标建议新镇用地实况竺设施指}巾」凡 I弓遥兀套设施实.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二三期总体规划文本((1995.08)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4.5金鸡湖景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景观—在生态学、城市意象与场所精神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的易道规划,按沿湖周边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城市功能结构划分成八个各具特色的分区,然后按照各自的主体进一步深化环境,显示出生态又宜人的优美环境,开放又紧凑的空间格局,多元性又和谐统一的景观元素,科学又人文的品质。整个景观规划基本基于园区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目标而定位,符合当今世界现代景观尤其是城市滨水地段景观规划的原理、方法和精神,营造出一个22世纪大都市的怡人城市滨水空间.同时,基于江南传统水乡景观格局与郊邑治水理景理念,金鸡湖进行了疏淤堆岛,筑堤 修岸,立亭造阁,题字赋诗等多种手法与措施,很自然地把苏州江南的传统景观文化裸合进去,营造出富有浓厚市民生活气息、诗情画惫的水乡景色,荡漾着浓浓的文化氛围。现代的景观设计与传统的江南理景在金鸡湖邂逅,其中闪烁的系统理性、生态主义与人 文氛围不期而遇,殊途同归—以系统的最少的人工干预取得最优美的“人文.环境,体现此时此地审美主体“人即的审美取向与文化价值观的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应该是古今中外景观格局一致的共同理想追求。景观建筑—景观建筑秉承景观规划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景观主题。虽然景观建筑的功 能与设计者的个性差异等产生了建筑的多样性,但是在此时此地的苏州工业园金鸡湖,也孕育了他们的一个共性。B岛紫故阁不是古建筑,也不叫“仿古建筑,,可以称为传统形式建筑,其创作理念与 设计手法表现出明显的传统建筑现代化倾向。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是地道的国际化、现代化建筑,但其创作意念与手法与紫低阁有异曲 同工之妙、殊途同归之果—利用现代技术架构建筑,以建筑的俊、秀形态与来表达苏州地域的场所梢神,以完成建筑此时此地的创作与表达。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创作思路与手法可以看作是现代建筑地域化表达的范例。地域建筑现代化和现代建筑地域化是矛盾的统一。二者互相对立、相互靠拢。地域与民 族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吸收现代文化,不断地创新、演化;现代建筑在特定条件下吸收、融合地域与民族文化,产生新的建筑。它们有一个共性—“人文精神户,即为此时此地的人创造一个具备场所精神的空间环境,以体现建筑及其环境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实现建筑的本体意义。 从上可以看出,金鸡湖景观规划与景观建筑设计都指向了“人文”。人文,人文环境—在中国最初与文明密切相关,它表示秩序,人间世界的条例和规范,并进而延伸出美的意思;在西方是指接受文明的熏陶和人的价值与尊严。广义的人文包括人类的一切文明,狭义的专指精神价值层面。一一“所谓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标 准去疏解万物,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在伦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价值系统。它以人为万物之本,为万物原型,从人自身的特点与需要去考察万物,衡量万物价值。”盯人文及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体现于环境,便是环境对人精神的反映和倡导,对人生活的 表达和塑造。“人文环境”是物质环境基础上的精神意义的显现和延续,人通过人文环境的表达,赋予外部世界以精神的实质并由此领悟自身的存在。因此人文环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等方面的诸多取向,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景观。n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4,45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 任何一个场所的建立都有其相应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中蕴涵着场所对文化规则的价值取向,即鼓励性的规则构成倾向,这种倾向具有阶段和地区的属性。就工业园而言,其阶段性的表现为:园区的人文环境中,是鼓励创造出全新理念、全新意义与全新价值观的园区营建,还是鼓励继承和更新传统理念、意义与价值观的园区营建.地区性表现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人文环境积淀,在传统文化积淀程度上和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差异,影响到是鼓励采取“进化”还是“跃进”的方式来建设和发展此时此地的园区。苏州工业园—苏州吴地地势平坦,北靠长江,南临太湖,东濒大海,西联内地,交通 方便,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多雨湿润。自古以来形成的“水文化+鱼文化十稻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凝炼出“秀粉、精巧细腻、外柔内刚、重文重教、博采众长”的社会文化特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苏州吴地对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对海外文化主要是传播; 明中叶以后,则逐渐变转为吸收海外文化并向中原内地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吴地又创造出著名的“苏南模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后还有“张家港精神”.与“昆山之路”匆,一直到今天的苏州工业园“新加坡模式”,吴地作为改革开放前锋,冲锋陷阵的角色一直都在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作为文化交流中介的吴地,兼容文化与海洋文化特性,表现出对新生文化的不断接纳、融合、再创新,从而使它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等特点。“苏州的人文精神可以是感性与理性、率真与刻意、继承与创新融会贯通、是守与望的辩证统一。,”而苏州工业园自1 992年成立以来,占尽先机:天时—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国家与省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包括独特的配套和高一级的干部人才配备等;地利—江南与吴文化的核心地、长江三角洲区域中轴地和上海龙头的近邻;人和—12年发展以来制度、科技、人才梯队和城市建设等的快速成长。在此纵横交错的人文环景下,园区采取了鼓励创造出全新理念、全新意义与全新价值观 的园区营建理念,营造多元性开放的空间、明快现代感形象、积极进取环境氛围,为市民提供最美好的工作、交往、生活休闲等城市空间与环境;同时,对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眷恋,使园区鼓励采取“进化”的方式来建设和发展,融合江南地区的人文风情、文化习俗和诗情画意,为市民营造具备良好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城市空间格局。从而建立起从金鸡湖的景观规划与景观建筑设计中体现的具有浓厚苏州特色“人文精神”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环境。 总之,苏州工业园金鸡湖景观与建筑大胆创新,鼓励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理念与技术同时继承苏州吴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规则,共同营造具备“人文精神”的地域特色城市环境。4.6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苏州工业园金鸡湖的景观规划,分析其所蕴含的现代景观规划原理与江南传统理景手法的运用,分析B岛紫氮阁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两景观建筑的设计理念与追求目标,证明金鸡湖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文化价值在于追求现代化与地域文化个性,营造具备“人文精神”的特色环境。视为论文的结论之一。.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M].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5: 115-116争先,的锐气。概括地说,就是不断思想,不畏艰险,创业创新..1995年5月13日.总视察张家港市时亲笔题写“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具体的就是“团结拼搏”的士气,“负重奋进”的志气,“自加压力.的勇气和“敢于90 1980年代初.昆山人以自费办开发区为特征闯出一条“昆山之路”。19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昆山的经验做出理论总结并概括出城乡一体化的“三位一体即理论。昆山人杨守松写报告文学《昆山之路》,指出昆山之路在上一个世纪以来走过的三步,从农转工、内转外再到低转高,每一步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91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15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第五章: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特点及普遍意义1.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特点 苏州工业园从1994年园区启动以来,走过了12年的路程。城市建设由基础性开发和功能性开发向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转变,城市形态由点状开发向成片带状开发、整体协调转变,城市资s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通过保护和开发园区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古今中西文化与艺术风格的融合协调,营造个性化、国际化的城市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特质内涵和文化品位。园区建筑文化具备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地域特色,可以概括如下: 1)道: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一一科学理性作为外在他律的思维尺度其任务是对真的追 求,但在本体上它是单维度的,无法预见人的目的性,更无法诉诸于价值的评判。理性是物的逻辑,价值才是人的逻辑;一个重客观事实,一个重人本自然、价值;人类在正确价值引导下,合理运用理性,则会达到理性与价值的和谐,实现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在新镇原理、现代景观原理与建筑设计原理等理性理论指导下进行 建设,同时把邻里交往、多样性公共开放空间、江南水乡特色景观品质和多元文化等现代的、传统的文化融合进园区,努力营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统一、和谐发展的园区环境。2)法:人泊转法治与高标准—在国家与省的支持下,同时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 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电子数据化成套管理等软硬件,园区在国内进行了具有探索与开拓意义的“依法治园的管理和以法规为准绳的监督机制”92 目前国内规划管理普遍实行“负责制”,这种管理强调“人治气透明度不够,随意性过大,规划建设等不到很好的实现。园区“采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通行办法,以批准的规划为法规,公布于众,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同时对有规划管理权的规划师实行严格的监督””,建立“依法治园”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依法治园,始于规划。从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到指导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以及相配套的规划技术规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先后编制实施300余项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规划和60余项《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规划、建设和环保法规“软件,,让城市与建筑在必要的规范技术控制下良性发展.园区总规划师时匡说,规划代替了规划局:5%的工作量94.其他如认可审查师制度、建筑使用证制度、房地产合一管理、注册工程师负责制和专家以法治园制等等。虽然“依法治园”在国内习以为惯、根深蒂固的“人治”大环境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 甚至举步维艰,但其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在园区越来越深入民心,越来越彰显魅力,成为园区建筑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在法治配合下,整个园区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现代化城市标准进 行。如70解的园区基础设施标准是“九通一平”,所有管线一次性埋入地下,先地下后地蛇关于苏州工业园区管理方面(包括、社区和城市规划等)的研究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但正如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层次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园区的建筑文化不可能离开园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而健康发展.本文关于园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没有进行论证.结论是在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_L得出的.如《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研究》(徐鸣,中国科技大学行政管理系硕士学位论文,2005);《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规划建设经验的实践》(黄雪良,城市规划汇刊,1999. 1: 21-26);(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业务及信息规范化研究》(宋小东,陈启宁.时剑青,城市规划汇刊,2000. 6: 13-22)等等・”黄雪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规划建设经验的实践fn.城市规划汇刊.1999. 1: 21-26脚李灿邓华宁.苏州工业园的新加坡味道IN].经济参考报. 20060-70-3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下进行建设,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17亿美元.人均规划用地38M2(国家标准14.5-22M'),通过湖底清淤取土4000余万r,以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汛标准来填高园区地面0. 95m,烟尘排放标准相当于国家需特殊保护区域的标准等等。3)器:现代化与地域化— 一园区在必要的规范技术控制下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理论、风格和流派,鼓励各种创作,表达不同的审美取向,发挥更大的创作自由,营造一种开放、包容、多元的人文环境。使园区的建筑文化(专指物质层面)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无论是现代的高楼大厦,传统的亭台楼阁,还是别出心裁的创意雕塑小品和绿化水体环境,都以各自的个性姿态在园区的规划网络里找到恰当的位置。传统地域建筑在此进行现代化的演绎,国际化现代主义建筑在这里采取地域化行为,广场表达现代开放多元主题的,别致的花园理景追求文人雅士情调,等等。园区正在努力塑造属于此时此地园区特色的建筑风格与与城市环境品质。a.新加坡风格— 苏州工业园区结合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建园。第一个层次就是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从而使园区从诞生时就遗传了新加坡城市风格的基因。明晰的城市格局,开阔的城市空间,规整的城市形象,花园般的城市绿化系统,以邻里中心为代表的居住模式结构等等,体现出一种整洁、明快、高效又活泼的现代城市风格。b.江南水乡韵味— 以金鸡湖为核心、修整过的河道水网为网络的园区景观系统,完整地保留、延续了江南水乡的地理地貌特色。在金鸡湖进行清淤堆导,筑堤围澳,修楼筑阁,小桥亭台,垂岸杨柳,好一派江南风光。吴地的水文化与园林、郊邑理景悄悄地融进园区,润物细无声。大众媒体的评价是“老城是城中园,园区是园中城”正是此道理。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延续了苏州城市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融合多种文化特性的基因,在当 今经济与文化互动的环境中综合优化,开拓前进,2.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未来展望 苏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纲要提出了苏州东部地区是长三角“区域中轴”重要区段的判断,确立了未来苏州中心城市将由“苏州主城”和“苏川新城”组成“双城”结构。确定“苏州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在东部、市域CBD在园区、未来新城在湖东”的城市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区争取用十年时间完成70平方公里的园区开发,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发展充满了机遇与能量,未来也带给我们极大的想象力。 1)民族性与世界性互动— 国际化的大都市是美丽的,但不是完美的。无个性与雷同性应该是园区未来建筑文化发展所应该避免的旧辙,今天江南地域建筑文化与国际化的建筑文化初步和平共处了,未来以地域为特色的建筑文化应该是追求的目标,不管是进行传统还是现代的建筑创作.因为文化的追求是“求异存同”,即对于人类普遍的永恒之道如和平、法治和民主等应 共同追求,但对于民族精神、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等应该将多元、相异和个性作为追求目标。园区规划与建筑要在国际化过程中保持苏州文化遗传基因,健康生长,使园区的特色形象成为园区的品牌,最大无形资产。因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具备了为此努力的各项条件—深厚的文化传统、半富的地域特色、雄厚的发展资金、开放的环境和激情的创业精神。2)人杰与地灵互动— 中国的理想景观模式是“将景观与人事相连,与人的理想相连,‘ 人杰’与‘地灵,互动仲,“将人才辈出与山川秀丽建立关系,将景观上升为形胜.融入大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量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内涵片.肠这其实与现代学科—环境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支,关注人类行为和自然与营造环境之间的对接如人如何学习、处理、储存和作用于和环境有关的信息。环境心理学以其焦点来界定我们如何理解围绕周遭的环境和该环境的再现,以及我们如何在某个环境里设想和采取行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考虑营造环境的人类向度,着重活生生的人对于环境的知觉和偏好,以及各种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园区的一切环境的营造都应该为工业园的核心价值“创新和以人为本”服务,开放交流、休闲运动、诗情画意、严肃庄重等各类功能、特色空间与景观,有助于人身心的全面发展.陶冶情操,引人遐想冥思,具备人本归属感等,为激发各种创意活动提供必要的环境载体,成就各种的创业人才。而各种人才又在新的时代追求、更高的发展平台上提出更理想的环境模式,进入下一轮的环境营造活动。人杰与地灵进入良性互动,园区进入持续的螺旋上升发展态势。3.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价值与普遍意义 曾任苏州大学中国新加坡比较研究中心主任的朱仲羽教授认为苏州工业园之所以能够一路快跑、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大力支持,一是对新加坡经验的成功借鉴,还有园区人开拓进取的创业干劲”气这是就园区的综合成就而作的分析.国家和省因寄希望于园区“为改革开放事业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带动”97,而斌予园区各种的支持、权力下放,高一级的管理干部配置.等:园区从三个层次上对新加坡经验的借鉴;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进园及园区人一贯以来的奋斗努力等:还有苏州江南吴地的地理、气候、科技、经济和文化等等的优越条件,都成为园区成功的重要因素。马克思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三方面:人的 认识能力,人的实践能力和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可见,在苏州工业园成功因素里,关键决定因素还是此时此地“园区人开拓进取的创业干劲”。一群充满“创业干劲,的园区人的实践和实践过程中的“开拓进取”精神,结合其他的物的条件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创造出苏州工业园今天的发展奇迹。而建筑文化恰恰代表着园区的第一形象,是园区综合成就一个最显性的子项。 纵观全文,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价值可以总结为以“科学理性、人文精神和依法治园的管理”营造现代化与地域化和谐发展的园区环境。如果坚持要把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价值升格为“经验,和“模式”的话,它的普遍意义何在呢?从世界工业园的发展历程与建设史可以看到,适合的人文环境的营造是工业园的核心, 适合的人文环境具体的价值包括创新竟争、以人为本、交流与网络和多元文化融合等,其中“创新”、“以人为本”被认为是人文环境的核心价值。“创新”( innovationg)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一熊彼特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198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把创新为两种:a.技术创新,它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b.社会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潘谷西.中国建筑史「闭.北京:中国建筑T业出版社,2001: 22196王晓宏,张俊启,凌燕斌.自主借鉴超越经济的创举[DB/OL].苏州日报,2004-05-15”王晓宏,张俊启,凌燕斌.自主借鉴ku越经济的创举LDB/%)-苏州日报,2004-05-15”《中国招商引资‘苏州现象,(记者:李梁,《南方周末,,2004-11-18h苏州尽管是地级市,但是由于它在江苏省无可撼动的经济地位,江苏、省对苏州的领导班子历来“高配仲。兼任常委,成为核心决组层的一员.比其他地级市整整高出一个级别。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田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里中取得最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创新系统包括器物、制度和观念等三个层次,它不仅仅是技术活动,更主要的表现为创新人群的社会活动。 pe“以人为本.(ople-oriented)必须以人的需要、人的合理和谐生活、人的幸福平等自由等等,总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制度形式等任何其他因素为中心考虑、安排、设计人类社会中的一切规章、制度、规划和发展等等问题,这就是以人为本,也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所追求的永恒规律。人文环境主要通过精神、观念、制度和管理等“道”“法”层次的城市文化系统工程来 综合营造99.但城市建筑(物理环境)与城市文化具有同构对应关系,它是特定地域、特定历史阶段城市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反映.以其特殊的语言来书写、叙述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旧。就是说物理环境是人文环境价值的物质承载者,人文环境的物理营造通过场所规划建设来承担。任何一个场所均在相应的人文环境背景下以一定的理想图景作为其营造的目标,与营造 目标相关的各种文化要素构成为场所的内涵.并在营造之中形成与其人文环境背景密切相关的意义价值。人文环境通过场所的营造显现出它的存在和影响:场所营造加强和丰富了人文环境的意义。场所与其所处的人文环境相互生成。环境意象、营造理念、行为事件和审美情感等都产生于人文环境之中;营造场所时和场所成型后所组涵的理念、审美取向等加载在原来人文环境之中,组成新的人文环境。苏州吴地自古以来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介,兼容文化与海洋文化特性,表现出对新 生文化的不断接纳、融合、再创新,使它的人文环境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等特点。从“苏南模式”到“张家港精神”到“昆山之路”的历史轨迹,显示出江南苏州的开拓进取、求变创新的人文环境传统与苏州吴地人走在时代前面的创业千劲。苏州工业园区正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与新加坡合作共同开发、位 于苏州古城东面东接上海、长三角经济圈的黄金发展时期”这样的大人文环境背景下,通过“科学理性方法与人文精神环境目标”进行居住规划系统、金鸡湖景观系统等城市物质营造。而物质营造过程中,与营造方法与营造目标相关的文化意义上的价值—指向苏州工业园人植根于现实、适时适地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和以人为本理念”,此价值凝结在园区的建成物理环境上,丰富了的园区原来的人文环境,体现了园区人文环境营造的价值取向。苏州工业园区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与一个特殊的伙伴合作建园,走过的是一条特殊的甚至 连自己也无法重复的路。其建筑文化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国家的大力支持,对新加坡经验的成功借鉴,还有苏州江南吴地的地理、气候、科技、经济和文化等等的优越条件”,而更应该是苏州工业园人植根于现实、适时适地求新求变的创新理念与以人为本思维,与世界工业园发展的人文环境核心价值一致—这才是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普遍性意义所在。9俞孔坚在‘高科技园景观设计,的自序中讲到,美国科技园先驱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和国内王辑慈教授等一再强调高科技园创新(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不是仅仅靠优秀的物质的规划设计就能形成。IUD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08-309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结语 世界工业园的建设发展史表明“创新”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是工业园建设的核心价值,除了从文化、观念、制度等“道”“法.层面给以营造外,还需要相应的物理人文环境来承担,落实到具体的“器”层面上就是园区的规划、景观、建筑、以至标志与雕塑小品等和它们共同营造的空间环境。苏州工业园借着国家与省给予的支持,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借鉴,结合深厚的吴文化与江南水乡景观特色营造的园区规划、景观和建筑等文化,从一开始即遗传了多元的基因—国际、现代、传统与地域等,而这也拾恰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所探索的道路.所以,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典型地代表了当今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努力方向。探索其建筑文化意义对当今找国工业园发展与老、旧城市更新就具备了普遍的意义。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的主要特点体现在高起点规划一参照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经验 的科学理性的城市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一融合了现代化与地域化特征的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城市环境;高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国家给予的支持和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探索依法治园的管理和以法规为准绳的监督机制。因此,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的价值可以总结为以“科学理性、人文精神和依法治园的管理,营造现代化与地域化和谐发展的园区环境。而在营造过程中所体现的植根于现实、适时适地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和“以人为本,则是核心价值.以此为工业园人文环境营造场所精神,与世界工业园发展的人文环境核心价值取得了一致性。 其实不管“新加坡模式,也好,“苏州模式”IM也好,借鉴的关键是苏州工业园区人进行园区规划建设时切入问鹿的角度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创新思维,去判断各种价值、经验和案例此时此地的适用性与变通性,不然,淮北为积—以此作为苏州工业园建筑文化价值的适用性所在,对我国工业园乃至一般城市的建筑文化发展具有普迫借鉴意义。101本文仅仅指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由的强势成功运作及新加坡城市的规划建设经验.称为“新加坡模式.;由于苏州工业园与新加坡合办而耽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竞相学习取经的“苏州模式气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理论专著:1李允稣华夏意匠〔川.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I.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李泽厚.美的历程〔川.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川.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阮仪三江南水乡古镇—同里田」.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7时匡,嵘】加里・赫克,林中杰.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川.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杜会学研究〔川.南京:东南大学出版杜,2002 n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幻:常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2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田」:张磊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5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6尼格尔.泰勒.1945后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山」: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7俞孔坚.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is刘敏,刘蓉.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家园及其规划建设〔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9注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川.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20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M).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521史建华,周云,盛承愁等.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2张克俊.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3程工,张秋云,李前程等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4钱智.开发区形象设计〔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5汪康慧.国策论:从新加坡经验开始〔川.北京:朝华出版社,200626曾振木等心耘—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7 Augustine H.H.Tan ,Phaag Sock-Yong. The Singapore experiene cin public housing[M].Si ngapore: Tunes Academic Press, 199128 Belinda Yuen. Planning Singapore:From Plan to Impletation[M]. Singapore: SingaporeI nstitute Of Planner, 199829 Chua Beng Huat.Designed for Living Public Housing Architetc。二in Singapore [M].Si ngapore: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1985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30 Building and Social Housing Foundation.Cities of the future [M]. United Kingdom: Buildingand social housing foundation 1993硕博论文:31郭胜伟.科技工业园: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看—关于科技工业园的一种新理解【D]:【 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外国哲学系,200332李春燕.从创新文化看科技工业园文化建设〔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大学,2005 33侯俊.我国高科技园区人文环境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4 34周建刚.试论高技术园区的人文环境〔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35刘德惠.新加坡裕鹿工业区和烟台工业开发区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系,199 36赵红斌.高科技园建筑空间及环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 0337王芳.关于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38徐鸣.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行政管理系,2005 39叶大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1 40沈惠萍.苏州的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2005 41吴立群.苏州城市规划中的滨水景观设计—浅析苏州环护城河及金鸡湖滨水景观[ 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200342李书青.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论国际化影响下的中国地域性建筑【D]:〔 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艺术学,200543陆蓉.我国工业园区集群优势及集群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东华大学企业管理,2005 44曹娟.成都卫星城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学,2005 45马志韬.高技建筑创作的地域表达〔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5 46于莉.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文化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5 期刊文章:47时匡.建设有秩序的城市空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JJ.建筑学报,1997. 1: 18-2048时匡,张应鹏.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苏州新加坡S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JJ.新建筑,1997. 1: 24-2949时匡,都市乐队的指挥—城市设计〔JJ.建筑学报,2004: 5-850张应鹏.场所、文化、人居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及古城区三个居住小区分析比较〔7J.新建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筑,1997, 2: 49-5151陈清明,陈启民,徐建刚.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公平性问题浅析〔il.人文地理,2002, 15(1): 39-4152查金荣.开放与发展的新城市空间—苏州大城市战略的思考[ill江苏建筑,2001增刊:36-39 53王鑫获.金鸡报晓旗舰启航—中新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纪实[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 994, 10 (4): 9-1454宋小东,陈启宁,时剑青.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业务及信息规范化研究〔JJ,城市规划汇刊,2 000, 6: 13-2255熊国平.苏州工业园发展规划研究〔Jl.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2002:120-125 56钟坚.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与运行模式〔Jl特区经济,2000, 8: 47-5057王炜,高运宝.浅谈城镇化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生态环境〔i1.小城镇建设,2003,6:28-2958黄雪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规划建设经验的实践LJl.城市规划汇刊,1999, 1:21-26 59何逢阳.苏州工业园区公共管理创新的经验与启示〔i3.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9 (4): 25-29印苏同明.苏州工业园区公共管理模式及设计特色分析〔il.理论建设,2004,4:59-6161谢家宾.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及其影响〔il.苏州大学学报,1999, 1: 105-10962陈启宁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规划fJl.规划师,1999, 15 (2): 38-4163陈清明.徐建刚,陈启宁.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功能组织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il,城市规划,1999, 23 (5): 42-4664朱永新,刘伯高.苏州工业园区组织的机制与特色〔刀.中国行政管理,1999, 10:15-18 65金太军,王建润,汪波.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一一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 il.中国行政管理,2003, 3: 44-48“仇保兴.企业集群化与科技园发展[Jl.规划师,2002, 18 (12): 5-967陈征工业园区空间形态的模式化规划方法探析〔Jl南方建筑,2004, 6: 64-6668张应鹏.吴文化的传统内涵与时代特征—苏州地方特色的空间与文化的双重建构〔Jl时代建筑,1 998, 2: 54-5769马祖铭,何平.吴地建筑中的水文化[Jl.小城镇建设,2001, 2: 57-6070高雷.试析苏州古城保护与建设的关键lil.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5, 8 (4): 48-5171翟慰祖.苏州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Jl住宅科技,1994, 10: 31-3472俞孔坚.高技术中心设计的场所性—以中关村西区规划方案为例〔Jl.城市规划.2000, 24 (5): 55-5873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闭.国外城市规划,1997 (3), 27-3174俞孔坚.从田园到高科技园一一“园”的含惫(之一)IJl.中国园林,2000, 16“):38-41 75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PI.中国园林,2002 (04), 33-3876沈丹,王竹.杭州运河动态景观意象及发展探析〔Jl.华中建筑,2006, 24 (9): 110-11277吴戈,朱兴彤.都市绿岸滨水闲情—苏州相城区盛泽湖环湖西线、北线绿化景观规划解读[ Jl.江苏城市规划。2006, 978潘爱芳.城市滨水区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理念与思路探析[Jl.林业勘杳设计,2006, 1:52-55 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79张翠荞.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其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南京外秦淮河规划l il.中国园林,2004, 10: 24-2780沙永杰,汤朔宁.SASAKI事务所滨水城市设计作品〔Jl.城市建筑,2005: 36-4081麻其勇.刘太格:城市规划需要跟土地谈恋爱—访原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刘太格博士[ Jl.北京规划建设:082刘望保.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Jl.城市问题,2004, 6: 71-7583刘望保,郑伯红.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对我国大城市规划的借鉴意义〔Jl.城市规划,2004, 1: 37-4184白伟岚.从“花园城市—新加坡”园林城市建设〔Jl规划师,2000, 16 (1):106-109 "i:李盛.新加坡邻里中心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意义[[Jl.国外城市规划,1999, 4: 30-3386王才强.新加坡的居住模式:可动性管理〔Jl.世界建筑,2000, 1: 30-3587唐子来.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Jl.国外规划研究,2000, 24 (1): 42-4588刘太格.新加坡保持城市风貌研究〔JJ.中外建筑:7-989王辉.记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Jl.小城镇规划,2003, 4: 81-8390李继军.新加坡组屋建设经验[Jl.世界建筑,2000, 1: 73-7591谭旭峰.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经验启示lil.高新园区,2005, 2: 56-5892胡荣希.新加坡新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Jl.小城镇规划,2002, 2: 71-7393李演.住文化的自然流变与传统民居的发展〔Jl.新建筑,1998, 2: 27-2994崔富得.中国现代建筑美意识问题一端〔Jl. id+c, 2005, 12: 11995钟磊.论江南传统建筑粉黛色彩的文化根源fJl.新美术,2005, 3: 82-83%谢浩.解读后的理性启迪一苏州园林的建筑、文化、艺术鉴赏〔il.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 3: 58-6297陆?6,王筱春,王建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地理特征、模式及地理要素关系研究[i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37 (5): 9-1398孟聪龄,梁静.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il.山西建筑,2005, 31 (10): 1-299夏健.江南地区建筑风格的追求一苏州工业园区娄薪镇行政中心设计〔JJ.新建筑,2005, 5: 47-49100胡庆锋.建筑表皮现象初探〔il.热带建筑,2005, 4 (2): 12-15101孙卫华,俞海洋.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浅论〔Jl.南方建筑,2005, 4 (2): 77-80102陈剑宇,陈纲伦.全球化与地方主义冲突中的城市入口空间形态一由保罗。安德鲁在中国的两个作品说开去〔 il.新建筑,2005, 1: 22-241033胡湘明,黎志涛.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解读—拓扑大师保罗・安德鲁fJJ.华中建筑,2006, 24 (7): 24-27资料文本及网站:104 HDB annual erport105 Urban Management Software, URA Singapore,2003106 HDB stafhandbook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107 Happy Birthday Commemorating 35 Years of 1TC Corporation 1968-2003108中国商务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5)109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一期总体规划文本(1994.02)110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二三期总体规划文本(1995.08)111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一期详细规划文本(1994.11)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112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二期详细规划文本(1995.09)113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三期详细规划文本(1996.04)114易道(EDAW)公司:金鸡湖景观规划文本((1998)115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苏州工业园金鸡湖B岛紫氮阁建筑群设计(2006)116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苏州旅游河道水系景观规划((2005)117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官方网址:www. sioac. gov. cnns苏州工业园规划建设网网址:www. dA边ina.cnm119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官方网址:www. ura. gov. sg120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官方网址:www止db. Qov. sg121新加坡裕廊集团官方网址:www. _itc. gov. sg122北京中关村官方网址:www. zgc. gov. cn123上海浦东开发区官方网址:,.pudong. gov. cn124深圳高新区官方网址: ̄.ship. gov. cn125百度门户网站:www. baidu. com126谷歌的GOOGLE EARTH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致谢 2006年初笔者跟随导师朱光亚先生到苏州参加重元寺方案论证,始为第一次踏上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随后另一项目紫氮阁方案几次与园区建屋的工作协调,渐渐对园区的城市及相关的规划、建筑及园区建筑行业的工作方式熟悉.这为后来的论文调研、资料收集和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科毕业后,选择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与师从朱光亚教授进入研究生学习,是我最荣幸 之事.感谢导师朱光亚先生两年半时间以来的言传身教,从朱老师身上我方始明白做人做学问做工程道理的一致性。常悔自己疏于学问而无法达到朱老师的期望。朱老师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万为我辈现时所不能企及。调研期间,苏州工业园中国方面的主要规划师时匡先生和新加坡方面的主要规划师符基 仕先生,两位长辈的和蔼可亲与循循教导令我受益匪浅。感谢他们无论在苏州还是在新加坡给以的照顾,以及提供的重要一手资料,这对论文的展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感谢教研组的陈薇教授、张十庆教授和周琦教授自本科以来一直的倦倦教诲。 感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汤永亮与陈霜林同学,在新加坡考察期间进行的论文讨论、资料 收集给以的极大协助与指引,让我少走很多的弯路,高效地完成考察。感谢苏州工业园园区规划建设局的刘浩、建屋集团的赵永刚工程师和苏州易道景观 的鞠if设计师,他们百忙里抽空提供了园区考察的便利与相关园区项目资料。还有苏州市文物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暨东南文物古建筑设计研究所的沈工,他提供了务实的帮助,其中的自行车成为我走遍园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感谢朱光亚工作室的成员,陈建刚工程师、李新建李岚博士夫妇、杨莹小师妹等学长学 妹在生活上的照顾、在学习上的讨论,在球场上的较量。感谢家人在写作期间给以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前辈学者的著作、论文与资料,还有CNx i, sAIDU, GOOGLEEARTH等互联网资源。如果上文感谢忽略了,那一定是他、她(们)默默提供了感谢然后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二零零七年一月成于兰园东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建筑文化研究作者简介李练英,男,汉族,1 979年4月生于广东省新会县。 1998年考入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2004年本科建筑学学士毕业。2004年9月考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就读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师从朱光亚教授。研究生期间主要进行遗产保护规划与古建筑设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研究。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良好,符合各项指标要求,发表两篇论文,并参加了多项实际工 程的科研项目。1.发表的期刊论文: 1)( 第一作者)肇庆府城引领性的保护与复兴项目[[J],世界建筑导报—设计论谈,2005.10, 34-352)遗址在城市建设中[ p3,建筑与文化,2006.06 51-562.实际工程科研项目:1) 2004.07-09浙江省杭州市八卦田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 2004.10-12江苏省苏州市木滨镇私家园林古建筑测绘:3) 2005.01-11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修建性详细规划4) 2005.09-10云南省剑川县沙溪古建筑测绘5) 2005.11-12广东省肇庆市三朝遗址公园方案设计6) 2006.01-03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重元寺钟鼓楼建筑施工图7) 2006.03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紫氮阁建筑群方案设计修改8) 2006.06-07广东省肇庆市府城滨江地段城市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