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蜜蜂的寓言》看“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
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对此给出了让人们信服的经济学解释,他认为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从宏观上分析,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公众节俭→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社会商品总销量下降→厂商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口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1931年1月他在广播中断言,节俭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凯恩斯的解释后来发展成为凯恩斯定理,即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拉动总需求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的目的。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从1997年开始步入困难时期,而与此同时,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我国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2001年下半年则升至83%,2002年下半年达到88%,几乎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依据凯恩斯理论原理,通过各种途径来拉动和刺激内需,如增发国债以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黄金周”的节假日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等,事实证明,这些对于帮助我国走出困境和提高收入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要科学的看待“节俭悖论”,“节俭悖论”产生是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的,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商品供过于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或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2003年以来,我国频频发生油荒、电荒、煤荒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节俭不但不会产生悖论,反而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案例分析:经济学中的有一个基本规律叫合成谬误,即当所有的局部都是正确的时候,全局往往会陷入错误。“节俭悖论”即是一个证明,当社会上每个人都节俭的时候,国民收入往往会下降,从而最终导致每个人生活水平都会下降。明白“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的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非常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节俭”,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