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知识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的问题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产生困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对于提问题的学生,要以信任的目光、关爱的举止及时加以鼓励。尤其是后进生,要多
给提问的机会,经常问问他们有什么不懂。只要他们提出问题,都要加以表扬,以保护他们大胆提问的热情,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二、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
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根据化学课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借助直观手段,如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的出示,显示出与学生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第二,引导学生对各种矛盾的事实、现象、数据进行观察、对照、分析,通过客观事实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需要,从而形成问题情境。第三,在对学生典型的、普遍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第四,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引导学生设计了有关该实验的四个问题:①通电前,cucl2溶液里主要存在那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样?②通电后,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改变?③当离子定向运动到电极表面上时,发生了什么变化?④电解时,外电路上的电流方向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电解产物的“电解水型”“电解电解质型”“放氢生碱型”“放氧生酸型”等四种类型时,学生马上提出质疑:我怎么能掌握这些类型呢?电解原理的本质是什么呢?继而又提出问题: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是怎样的呢?惰性电极和
活性电极在反应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问题是接踵而至,层出不穷。就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也实施了“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的教学策略。
三、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地努力去探索、去解惑,向着认知目标前进。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使之“生疑”、“困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例如:在讲授“浓硫酸的性质”一节内容时,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实验、对比”的手法。本节课上我围绕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及强氧化性,引导学生设计了浓硫酸使“火柴梗”、“棉花”、“蔗糖”脱水碳化,“蔗糖变成黑面包”及“浓硫酸与铜的反应”等四个课堂演示实验,并采用多媒体积件技术插入了这几个实验的动画课件,使得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性非常强。在授课过程中,我注意到,每当一个思考题提出来以后,全班同学都会积极思考,发言踊跃,有的题甚至经过四、五个人的激烈争论后,方能统一认识,若是一直答不到实质上,这时
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了。
四、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于问、勤于问、乐于问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问。这就要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我告诫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词,不着边际,使人无法作答。因此要科学的设计问题,要吃透课本知识,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计算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能找到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科学的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问题设计要做到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诱导同学思维,启发他们跟着教材内容、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要避免出现所谓的“弱智问题” ,让大家“啼笑皆非的问题”。
3、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问题的开放性,要让同学们认识到,每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有的问题会有几种解法,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在设计问题时,设计者要先有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当学生各执一词、互相争论、相持不下,无法统一时,公布答案。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学习引向深入。
相信通过上述的四个策略的实施定能让学生更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勤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