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和方向

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和方向

来源:华拓科技网
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和方向

陈叶盛;潘华斌

【摘 要】玉米产量的增加为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当前,中国玉米产业面临“三量齐增”、国内外价格倒挂、市场需求恢复增长缓慢等诸多矛盾和难题,须加快推进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在概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玉米供需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中国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方向。%The increase of maize yield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grain output the 12th continuous increase. But at present, China's maize industry faces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such as simultaneous increases in production, import volume and stock, invers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rices, slow recovery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and so on, then it should be done to accelerat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maize with striving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s maize, and elaborated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orientation of China's maiz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期刊名称】《农业展望》 【年(卷),期】2016(000)008 【总页数】4页(P34-36,46)

【关键词】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玉米价格;去库存 【作 者】陈叶盛;潘华斌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北京 101118;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0

【正文语种】中 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单产分别为3 811.66万hm2和5 1.9 kg/hm2,同比分别增加2.8%和1.3%;总产量为22 458万t,同比增加4.1%,创近年来历史最高水平。玉米产量的增加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 “十二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当前,我国玉米产业面临 “三量齐增” (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同时增加)、国内外价格倒挂、市场需求恢复增长缓慢等诸多矛盾和难题,要加快推进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本研究在概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玉米供需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阐述了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进行。

1.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顺应农业生产要素关系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着眼解决农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性矛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农业资源有限、劳动力弱质化和农业副业化的趋势仍然没有逆转,农业成本的地板不断攀升,同时价格和补贴却面临天花板,仍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细碎化和农户兼业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1]。 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一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够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2];二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3];三是巩固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同时改善农业资源环境压力。

1.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拉长农业现代化短腿和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1.4 农业供给侧改革需防范的风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粮食安全和亿万农民增收等基础民生问题,农业的特殊性决定 “去库存、降成本”过程更具不可控性,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需防范以下3类风险[1]:一是粮食减产甚至滑坡风险;二是区域性农民减收风险;三是效果 “漏损风险”。 2.1 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

供求关系、种植成本和国家是影响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供求关系,玉米价格的基本面则主要看种植成本,在此基础上,国家对玉米价格的影响不容小觑。随着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变和玉米燃料乙醇的推广、玉米种植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以及国家临储收购的推进,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涨。近20年来国内玉米价格一直高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尤其是2010—2013年中国玉米价格不断攀升,国内外玉米价差逐步扩大,国外玉米价格优势明显,从而玉米进口量大幅增加。不仅如此,在我国不受配额的低价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DDGS)等可替代饲料原料的进口量也大幅增加,这对我国饲料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2.2 中国玉米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 “三高”并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一系列的支持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 “十二连增”,站稳60 000万t新台阶。其中,作为三大主粮作物之一的玉米,2015年产量达到 22 458万 t,较上年增加3.4万t,增幅4.1%,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是玉米自2012年产量达到19 855万t以来第3次超过稻谷,其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作物[4]。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较低,我国玉米及玉米替代品的进口量急剧增加。2010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超过100万t的高水平,开始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玉米净进口国,玉米国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转变[4]。2012年中国玉米进口量创下520.7万t的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的地位基本确立。2013年受美国转基因玉米退运事件影响中国玉米进口量降至326.6万t,但随后又逐年恢复性增长,2015年我国玉米进口量高达473万t。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步入新常态,玉米需求低迷,2015年玉米消费量仅为17 500万t。由于玉米产量、进口量齐增和消费量持续低迷的双重作用,玉米库存也屡创新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末,中国国家储备玉米已经达到2.5亿t的天量库存,及玉米收储企业每年为此所产生的费用高达630亿元,玉米收储矛盾十分突出。

针对国内新一轮玉米供给偏多问题,特别是玉米连续多年增产库存居高不下、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导致进口不断增加,如何在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找到新的解决途径?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基于当前背景,玉米结构调整已成为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3.1 将 “去库存”作为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

当前,超过2.5亿t的临储玉米库存给国内玉米市场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2007年以来国家在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临时收储是导致玉米“高库存”的主要原因。该的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避免粮食增产条件下 “谷贱伤农”的发生,让农民从粮食增产和粮价提升中得到双重实惠,从而最终保证国家

粮食安全。然而,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加上市场消费低迷,加工企业开工不足,致使国内玉米库存不断增加,玉米市场出现严重供给过剩,由此带来高昂的库存成本和巨额的财政资金占用等问题。在此背景下,2016年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正式宣布,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取消玉米临时收储,调整为 “市场化收购”加 “补贴”的新机制[5]。这一调整预示着2015年玉米临储收购结束之后,临储库存玉米将不再增加,正式进入“去库存”通道。新机制将在降低国内玉米价格、减少玉米 “高库存”以及保障农民利益上发挥重大作用,其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将取消目前实施的玉米临时收储,其秋后玉米上市后价格随行就市,各类市场主体可自由入市收购;二是考虑到玉米临时收储取消后或将发生市场价格下跌,为保障玉米种植收益,国家将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将补贴资金直接兑付到玉米实际种植者手中;三是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范围 “卖粮难”等情况,国家仍将实施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市托底收购。

此外,实行多年的临时收储也导致玉米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从而使得国内消化玉米库存的途径更加单一。2015年我国高粱、木薯、大麦以及DDGS的进口量突破4 000万t,创历史纪录。可替代饲料原料的大幅增加挤占了国内对玉米的饲用需求量,国家可通过采取诸如进一步强化粮食进口检验流程规范等手段来减少高粱、木薯、大麦以及DDGS等玉米替代品的进口。

3.2 将减量增质和大力提升深加工水平作为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 “去库存”不仅要去存量库存,而且还要去增量库存。鉴于我国当前粮食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玉米供给出现年度性、阶段性供大于求,而大豆供给极度短缺 (2015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17亿kg,进口量达817亿kg,是国产量的7倍),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以减少增量库存是当务之

急。2015年11月农业部下发 《“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指出,2016年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第四及第五积温带的冷凉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的 “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66.67万hm2(1 000万亩)以上,到2020年,玉米种植稳定在666.67万hm2(1亿亩),较目前减少333.33万hm2(5 000万亩)以上[6]。根据 《指导意见》,相关各省 (市、自治区)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在土质、水肥最为优良的地区,引导农民生产优质玉米,扩大绿色、有机、高端产品的种植面积,同时,摒弃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采取高效节水措施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来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效益;二是在生产要素一般的区域,退出玉米种植,采取 “粮改饲”“粮豆倒茬轮作”的种植模式,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大豆和饲草等。

为更好地实现 “去库存”目标,还需配合相关需求侧举措。具体来说就是,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效益[7]。需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玉米精深加工,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消化玉米库存。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8]。

3.3 将完善玉米价格形成机制作为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新常态下,国内玉米需求短期内或难以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降价出口或许是未来去库存的可行之路。但多年来的玉米托市收储使农民对产生了过度依赖,形成了种粮“不看市场看”的局面,托市价格导致我国玉米价格处于全球 “高地”,最终带来玉米生产和需求相脱节的后果。因此,改革并完善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十分必要和紧要。

具体措施上,首先,完善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决定性作用,减少对市场价格的过度干预,还原市场经济下的玉米生产结构和价格水平。但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预防玉米产量出现较大波动甚至多年下滑的风险。其次,改变以价格保障农民收益的现状,实行 “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补贴。该一定程度上利于稳定农民收益,但在生产成本持续快速上涨和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条件下,补贴对价格下降造成的减收的替代作用不能过高估计。特别是我国玉米生产和流通组织化程度滞后于市场化进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没有根本缓解,取消托市收购后,很可能造成 “卖粮难”问题重现。针对由此导致的区域性农民减收风险应稳步、有序地出台相关。

【相关文献】

[1] 彦文.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N].中国经济时报,2016-04-15(A12).

[2] 郭永田,翟雪玲.降本增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J].农村工作通讯,2016(9):8-12.

[3] 江娜,郭少雅.转方式调结构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N].农民日报,2016-03-08(01).

[4] 王雪娇.近年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格局转变及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3):90-96. [5] 要闻浏览[J].广东饲料,2016(4):5-7.

[6] 陈晖.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解读一号文件[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6(2):18-19.

[7]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8] 王强.农业供给侧改革 科技如何发力[J].中国农村科技,2016(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