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引 言 ......................................................... 1 1 《噤夜》创作综述 ............................................... 3
1.1 创作背景 ................................................. 3 1.2 作品阐述 ................................................. 3 2 《噤夜》创作依据 ............................................... 4
2.1 纪实摄影 ................................................. 4 2.2 纪实摄影的起源 ........................................... 9 2.3 灵感来源 ................................................ 13 3 《噤夜》创作过程 .............................................. 17
3.1 前期准备 ................................................ 17 3.2 拍摄 .................................................... 17 3.3 后期创作 ................................................ 17 结 论 ........................................................ 22 参考文献 ........................................................ 23 致 谢 ........................................................ 25
本科论文
摘 要
纪实摄影作品《噤夜》主要是在描述那些仍会出现在深夜间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或是闲来无事散心的普通人、或是雨雪天气出现清理街道的环卫工人、或是维持秩序的交通、又或者是忙于生计的外卖小哥,修缮建筑的工人们,形形色色的人在夜色下交织,展现出月色辉光下的一面。
本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噤夜》的创作综述,论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第二部分则是描述了《噤夜》的创作依据,详细举例说明纪实摄影在国外以及国内的发展历程并附上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依据,举其中个例说明本次作品的大概门类以及相关种类的核心展示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描述了《噤夜》的创作过程,从开始构思题目到观察主要的拍摄地点,确认可行性以及实地拍摄、照片后期与渲染的种种事情,举例说明了纪实摄影中后期制作所占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出色的后期效果会使照片更加出色,用同样的技术手段如何才能在照片中更生动更形象的突出黑夜下平凡人的样貌,为的是展现夜晚下不为人知却又稀疏平常的一面。
关键词:纪实摄影; 群众; 夜晚; 表情;
本科论文
Abstract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ilent Night\" is mainly used to describe all kinds of people who still appear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hey are ordinary people who have nothing to do, sanitation workers who clean up streets in rainy and snowy weather, traffic police who maintain order, delivery boys who are busy making a living, construction workers who repair buildings, and all kinds of people who are interwoven under the dim light of night to show the bright side of the moonligh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ummary of the creation of \"Silent Night\"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The second part, describing the creation basis of “Silence Night”, combine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 more detailed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is attached. Meanwhile, an example is given to specify the general categories of this work and the core display content of related categories. The third part mainly describes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Silence Night”, which covers conceiving the topic, observing the main shooting location, confirming the feasibility, shooting on-the-spot , rendering post-photo and how we can use the photos to highlight the more vivid characters of ordinary people in the dark night , so as to show the unknown but rare and ordinary appearance of the night.
Keywords: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mass; night; expression;
本科论文
引 言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的摄影方式,主要要求就是如实反映你所看见的,重在强调真实性。在某种角度上来讲,纪实摄影可拍摄的目标相当广阔,从身边的细碎到记录生态变化或者文明古迹的照片都可以包含在内,因此纪实摄影具有记录历史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当然在摄影出现前人们多半是通过绘画来记录人和事的。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当然纪实摄影在现代社会更多的是在反映社会中不为人知的角落,把世人难以发现的事物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给观众。像是平时鲜有人踏足的以游牧地区,游牧民们带领着他们的部族在草原中流浪;已经人去楼空,无人问津,遗留在深山深处的废弃村庄;成年人都去往城里打拼,只留下老弱幼儿的贫困山区,解海龙先生的《大眼睛》就是这一分类的代表作。这些都可以是纪实摄影,他们重在反馈观众们平时见不到的不为人所知的真实。反应真实的社会问题、引导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弱势群体身上,像是着重表现贫困与饥饿的作品,或是描述战争的作品,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
作品《噤夜》将以纪实摄影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纪实摄影是一个涵盖范围相当大的门类,其下可以包含着大量门类的照片,记录战争的随军照片可以被称作是纪实摄影,灾害发生时的景象、灾后救援的景象可以被称作是纪实摄影,市民居住环境的变迁、街道的变化可以被称作是纪实摄影,市民的面容、市民的动作,这些都可以是纪实摄影。
作品会采用纪实摄影的核心也就是以真实性为第一优先来拍摄照片,在照相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捕捉到路人的神情同时又不会引起注意,会选用不引人瞩目的地方定点拍摄,同时使用长焦镜头来尽可能清晰的捕捉面部细节。
《噤夜》主要描绘的对象只是普通的市井民众,他们都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份子,他们就存在于我们周围,他们是你最亲近的家人,也可能只是偶尔会打招呼的邻居,他们都只是普通人。《噤夜》只是想要把在夜
本科论文
晚中出没的普通市民展现出来,也没有什么独特的想要反映的社会现状,最多也就是单纯的想要展示一下黑夜中仍然兢兢业业的工作者的人们,他们可能是环卫、可能是建筑工人、可能是交通、可能是外卖小哥、可能是摆摊的商贩,甚至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我在这部作品里只是单纯的想要把他们摆在画面上,单纯想要的把他们留在我的照片里,成为回忆的一部分。
本科论文
1 《噤夜》创作综述
1.1 创作背景
正值寒冬,室外大雪纷飞,街上基本看不到有人在走动,空中飘着的
鹅毛大雪伴随着凌晨的夜色显得街道上空落落的。就算是这样,在这种环境下仍然有人走到了街上,做着他们的本职工作。
1.2 作品阐述
《噤夜》这部作品主要是运用了纪实摄影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在不为人知的夜晚,隐藏在星河之下的普通民众的精神样貌,白天混迹在人群当中,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走到月光的范围下,他们可能是环卫工人,可能是交通,可能是外卖小哥,又或者只是趁着天黑出来遛弯的普通群众,这个作品正是为了展示这些人所拍摄的存在。
本科论文
2 《噤夜》创作依据
2.1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可以称为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形式[1],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现实,如实反映人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而纪实摄影的照片作品一旦失去了其客观真实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2]
但纪实摄影的分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3]可以按照几种类型进行分类,这里只取其中一个类型的分类方式,按照主体内容进行分类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重大事件:纪实摄影肩负着如实反映时代变迁的历史职责。[4]这是一类对发生的具有特殊性质的重大影响力事件进行的摄影,举例来说就是类似美国的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日本核电站泄漏一类的事情。它们都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都存在着重大意义,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人类这个族群的发展,当然对其他种群的重大灾害也在此列,因此这些照片无论对当代的还是后世的人们,都有着珍贵的纪历史价值。如图2.1-2.3所示 。
图2.1 汶川大地震
本科论文
图2.2 911事件
图2.3 切尔诺贝利
百姓生活:在人类的社会中不光是只有伟人领袖,同时他们周遭还伴随着大量的普通民众。有这样一些摄影师始终将自己的视线放在分布最广泛的市民生活之中。不论是在城市里还是在乡村里,身份各式、带着不同的表情、进行着不同行为的民众正是表达出来社会最基本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最大众化的、最真实的一面,让观众注意到身边是这么的多姿多彩。如图2.4-2.5所示。
本科论文
图2.4 颂信《家在何方》
图2.5 解海龙《希望工程纪实摄影精选》
社会风景: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活动比重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活动必定伴随着身后的“背景板”,像是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建造的景观或是都市一类。这一种不同于纯粹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
本科论文
动息息相关的背景也是纪实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摄影师对其进行的摄影不只是局限在风光摄影,而是在侧面突出社会众生,展现社会环境的最真实的一面。有着“厚实”的社会意义。[5]如图2.6-2.7所示。
图2.6 壹陽摄影在《北山》
图2.7 东来《空城》
关于重大事件、百姓生活和社会风景三个类别的评判标准,主要是从拍摄出来的内容入手,它们同时要符合摄影这一领域的审美标准就是能够在形式感上形成足够冲击力,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另一种方向上来看纪实摄影的最根源的本质,同时也是用来判别纪实摄影的最核心的部分——真实性。但是纪实摄影是不排斥用摆布的方式来拍摄的,只要符合事情的,你所描绘的就是实事发生的,没有虚假的或是掺杂进了不当有的个人情感的作品,那么就可以说是纪实摄影。就如奥古斯特·桑德《面包》、《年轻的庄稼汉》的两幅作品,这两幅著名的摄影作品都是通过摆布模特拍摄出来的,但它们表现出来的样子和内容却是无比的自然与
本科论文
真实。“桑德的人物很突出,环境只是背景而已,我拍摄的背景和人物重合,相互并没有主次关系,呈现为一种整体,我甚至刻意地让人物和背景都呈现出符合社会特征,因为我觉得画面中的每一个生活元素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在传递某种人类生存的信息。”[6]如图2.8-2.10所示。
图2.8 奥古斯特·桑德《面包师傅》
图2.9 奥古斯特·桑德《科隆的布尔乔亚年轻母亲》
本科论文
图2.10 奥古斯特·桑德《年轻的庄稼汉》
至今为止,有关于纪实摄影的确切定义,在各个地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说法,但在最主要的核心内容上却是出乎意料的一致:“当其诞生之时,西方人将其命名为Document Photography。根据其最基本的含义,它应当是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
而到了中国,最后将其定义为纪实摄影,同样也是包含了类似于记录历史文献的含义,也强调了纪实摄影中真实性的重要地位。根据两者的定义,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运行发展的最真实的记录方式,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
2.2 纪实摄影的起源
最早出现完整的定义大概是美国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对纪实摄影的概述,她的解释大概可以论述为纪实摄影作为记录这个时代的社会场景的重要手段,它作为现代的手段,为了将来而保存历史文献。最主要的聚焦点是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它记录了人们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状态,在工作中、在战争中、在游戏中的行为举止,或是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活动、一年四季的循环、一个人一生的经历等。描绘人类社会的制度:
本科论文
家庭、教堂、政治、组织、社交俱乐部、工会,所展现出来的并不仅仅只是它的外表,重要的是展现出他们运转于其中、吸收生命、保持忠诚、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它所主要表现的是人的工作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像同伴与同伴之间、下属与上司之间的互相依靠,它非常适合用来建立一种事物变化的过程。如图2.11-2.12所示
图2.11 多萝西娅·兰格
图2.12 多萝西娅·兰格《移民母亲》
本科论文
优秀的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标准,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变了城市和乡村的样貌。过去、现在和未来,环境逐渐变化的感觉在任何方面都是十分明显的,纪实摄影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自身的合法性,单独拿出来的一张照片可以是新闻、可以是人物肖像、可以是艺术品或者是“纪实”,可以上他们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它们所有种类的复合品,也可以哪一种都不是。在社会科学的图表、统计、地图以及文本的工具当中,由照片所构成的记录现在正占据地位。[7] “特别是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对地球万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日益重视,社会纪实摄影的镜头还转向局限着人类生活的狭小的本星球之外的物体,注视着它们对与人类生命相关的重大直接意义。”[8]
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真的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了,他的决定性瞬间大致上可以解释为一瞬间的美。 “生活中每发生的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都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种形态也是最能显示这件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转瞬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9]如图2.13-2.14所示。
图2.13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本科论文
图2.14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巴黎圣拉萨车站后方》
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巨变期,[10]而在中国八十年代,美学界掀起了一股美学风潮。在八十年代,不论是一个文学作家又或者是在美术上造诣颇深的艺术家。都像是在追求极致的物质上的和心理上的双重享受。尤其是1949年以后,摄影深受实用主义之害,基本上无视生活现状和社会问题。[11]这股追寻“自由”的风气,使得李泽厚对 50 年代的“英雄时期”他自己提出的“人的本质对象化”转移了侧重点,他侧重强调“善”,强调“主体性”,强调“自由主体性”的造形力量。[12]“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一主要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人的审美生活发生了巨变。” [13]
1986年10月11曰-16日,“第1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在北京举行。可是一群年轻的摄影青年将此次展览的封闭、保守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价与判断,以青年研究摄影者鲍昆和 《现代摄影》杂志主编李媚女士在内的摄影师们.从摄影师的主体性认识、现实主义的深化、国内摄影创作现状等多个角度,在会上与摄影界的保守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13]
本科论文
此后的1984年,当时的《国际摄影》的编辑王惠敏临时想出来一个词作为国外的某一种摄影形式的名字,那就是纪实摄影。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这个词被作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概念的汉化。此后很快,就在国内作为一个有特指而没有确切定义的概念,被普遍地使用开来。
在这个时候,我国的纪实摄影仍然是以真实地记录或表现的基本特征向前发展的。[14]
时光飞逝,纪实摄影也已经在中国立足,同样的也踊跃出了一大片的杰出摄影师。如图2.15所示。
图2.15 张印泉《寒枝》
2.3 灵感来源
在思想上更吸引我的可能是荒木经惟的作品,但他的作品与其说是上述分类中的“百姓生活”不如说是私摄影,私摄影、又或者说是私人纪实摄影,房景楠先生的“论荒木经惟的私人纪实摄影”中提到过“私人纪实摄影的艺术价值:即放逐了宏大叙事,抛弃了假大空的意识形态,消解了摄影艺术的神圣性,在私人性与严峻的社会现实之间制造了可容喘息的空间。”。“荒木经惟的摄影在视觉上有鲜明的指向性,那就是有意味的的日本趣味,这也是荒木经惟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营造的标志之一。”[15]如图2.16-2.19所示。
本科论文
图2.16 摄影师荒木经惟
图2.117 荒木经惟《阳子之死》
本科论文
图2.18 荒木经惟《爱猫奇洛》
图2.19 荒木经惟《花幽》
荒木先生的作品可以说的上是启蒙了,他所表现出来的模特的神态无比自然,有着情感流露,女性在他的镜头下显得那么的生动,眼眸中有着什么转动着,看起来惹人怜爱。如图2.20所示。
本科论文
图2.20 荒木经惟《许晴》
荒木经惟本身的作品充满了争议性,私人纪实摄影的确不太适合放在“台面”上去讲,但他拍摄出来的照片带给了我很深的影响。
不论是布列松也好荒木也好,他们抓住的都是目标一瞬间的神态或者是一瞬间的“美”,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的面部表情是最容易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复杂多变的神情可以带给观众更大的视觉冲击力,从脸上的每一条褶皱、眼神中的每一道光表达了拍摄对象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本科论文
3 《噤夜》创作过程
3.1 前期准备
在前期准备的阶段,首先是要建立一个详细的行动规划书详细规划需要准备的物品,观测可规划的行进路线。夜幕之下也会有些许行人的地点,拍摄期间正值特殊时期,街面上的行人相当稀少主要还是确定两点:一是天气,不光是能看见月亮的晴天,就连就连阴雨天气,飘雪的时候也要出去,在城市漫步寻找值得留下的瞬间;二是地点,虽说主要集中在人员密集的街区,目光自然主要是放在主要建筑以及平时就较为繁华的街道,但周围的小街巷也有着拍摄的价值。
设备上自然就是准备好相机和备用电池,根据环境条件不同酌情携带三脚架,因为主要是在暗处拍摄为了不引起对象警觉也不能携带闪光灯。
3.2 拍摄
前往此前大致规范好的地区进行拍摄,受到雨雪天气的影响,拍摄相当困难,而且夜间照明不足,相机在感光元件的影响下照片可能会伴有大量噪点。对照片的筛选和后期制作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麻烦。
主要的拍摄方法就是夜晚游走在白天时群众流动量较大的地区,抓拍路过的或者是正在进行施工作业的人群,感光通常要达到H0.3上下才能勉强在1/100的快门速度下抓拍到对方。
3.3 后期创作
纪实摄影也是需要后期制作的,就算是很多的知名摄影师也会对自己的照片进行后期制作,就算是在那个普遍是黑白胶卷的年代也阻止不了他们做出更好的照片,但最核心的一点是不能改变要表达的根本意图,也是指不能破坏相片本身的真实性。图像,尤其是这种事关他人自下而上境遇痛楚的图像,是不该以各种理由仅视作创作的个人私产。[16]
如在我们这一代比较熟知的例子可以选用解海龙老师拍摄的《大眼睛》来举例。这张照片是纪实摄影的希望工程相关中的代表作,原图的拍摄为《大眼睛》这张照片的拍摄。使用的是NikonF3,对脸部进行测光。曝光补偿+三分之二,使用镜头为80mm-200mm变焦头。科大TMY400黑白交卷。如图3.1所示。
本科论文
图 3.1 解海龙《大眼睛》原片
这张《大眼睛》的后期是由著名的暗房“PS”大师—张左老师完成的。原片上的那些勾画的区域和数字是暗房中的加减光示意图。每一块分隔好的区域都标注了所需要的加减光的地方。再经历过张左老师的细心调整,最后《大眼睛》的成片就完成了。如图3.2-3.3所示。
本科论文
图 3.2 增减光示意图
图3.3 解海龙《大眼睛》
本科论文
纪实摄影后期也包含了一定的技术含量。首先要考虑纪实摄影拍摄的主题。[17]因为主要是在夜间拍摄,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夜间光照不足,拍摄出来的照片早点很高,甚至有的时候并不清晰,为了突出人物细节只能加深人物和背景,或者是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之间的对比,经常要在软件中单独把主要人物拿出来单独建立一个图层来调整曝光补偿的强度,甚至有的时候需要单独的把帽子、外套、裤子之类的都提取出来分别调整,但分开调整之后的照片,效果无疑是更加优秀的。
因此需要在《噤夜》的作品中对不同部位的明暗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让照片看起来更加引人注目,突出主题,或者在另一种角度下来说更加真实。如图3.4-3.5所示。
图3.4《噤夜》原片
本科论文
图3.5《噤夜》调整后的作品
纪实摄影在当今社会上存在着分量相当重要的地位,生活中的方方面
[18]
面都充斥着可以充当纪实摄影素材的内容。现在是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
人们认可纪实摄影所记录和反映的事件本身的真实性。[19]网络更是让纪实类照片的传播变得方便快捷。就如《论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中所言:“纪实摄影,不管是传统的、胶片的、数码的,亦或是所谓“日记”模式拍摄的照片或是快照,都在客观与主观之间寻求和谐,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让我们思考为何以现有的方式面对生活,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与现实接轨、与历史碰撞,反映、彰显人性的力量,按动快门看似是一个简单动作,但是要求摄影师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拥有较为灵敏的视觉洞察力,分析当前的视觉形象,把握对事物最佳的判断和分析,纪实摄影正是以摄影师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为契机,其中包括摄影师对环境的一种关怀、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对人性的一种回归,在坚定信仰的过程中,用冰冷的镜头去捕捉最真实的事实,借助影像的力量,提升摄影的地位,在历史的见证中扮演有价值的角色。”[20]
本科论文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纪实摄影最主要的是展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它可以拍摄一些特殊环境特殊人群用来反映当今社会问题,警示众人;可以记录一些重大事件或者是非常严重的人为灾害以及自然灾害,作为历史记录的一部分流传下去;它可以仅仅只拿来记录某些特定人群或者只是情绪波动幅度较大的面容,由多张组合到一起来表达某些特殊的含义。
作品《噤夜》就是以纪实摄影方式呈现的用来展现夜色下鲜有人去关注的人民大众的作品,某些职业在黑夜下仍然坚持劳作的身影、黑夜中市民游荡的身影,都在镜头的捕捉范围内。
纪实摄影具有超出其它门类的真实性,虽说一些作品可能存在了一定意义上的摆布成分,但所描述的内容一定是符合事实的、真实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纪实摄影才能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反映事实的警钟。
本科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佳. 纪实·表现——试析纪实摄影表现主义[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05期:92-95.
[2] 刘熠煊. 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7.12,23期:1-165.
[3] 万旻. 浅谈纪实摄影中客观性与人文性的融合[J]. 新闻研究导刊,2019.11,21期:78-79.
[4] 许欢欢、程胜. 纪实摄影赢观念动态发展的思考[J]. 新闻传播,2010.7,07期:129-130.
[5] 李婧. 浅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02期:261-262.
[6] 李楠. 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1:275
[7] 顾铮. 世界摄影史[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1
[8] 王景堂. 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5.12 : 80
[9] 阮义忠. 当代摄影大师——二十位人性的见证者[M]. : 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1.1:137
[10] 潘科. 没有过去的历史——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摘编)[J]. 中国摄影家,2011.1,01期:10-13.
[11] 胡武功. 中国纪实摄影的几个问题[J]. 中国摄影家,2011.4,04期:14-17.
[12] 封孝伦.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1997.5:414 355-356
[13] 蔡萌. 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
[14] . 纪实摄影的本质内涵、本土特色和未来发展[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5,03期:368-372.
本科论文
[15] 刘立宏. 荒木经惟·摄影馆002[M]. 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7: 102-109
[16] 顾铮、林路. 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3.8:211
[17] 袁全. 论纪实摄影的创作主题选择与价值意义[J]. 绿色科技,2018.11,21期:247-248.
[18] 范一飞. 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论纪实摄影的价值意义[J]. 影像技术,2012.8,04期:10-13.
[19] 陶国平. 论纪实摄影的再现与表现[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04期:88-90.
[20] 吕珍. 轮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D]. 山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3.
本科论文
致 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感谢指导教师李晗曦老师、李波老师对我带来的帮助,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悄然离去,这其中伴随着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同学间的共同扶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母校城院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
在这四年以来,城院的张建老师、逄劼龙老师、沈鸿傅老师、徐洪彬老师、关紫兮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传授我在摄影方面的知识,教会我如何使用相机、光线的运用、图像的后期制作,陪伴了我三年的大学时光。
我在此感谢所有教导过我、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我。 向你们致以崇高的致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