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2014年“创青春”公益创业大赛组织方案 公益创业是要求创业人员根据市场化的运作方法,以公益事业为目的,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在保证创业项目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达到一定公益效果的创业比赛。公益创业大赛要求参赛者以服务社会,做公益事业为目的,通过撬动社会各界的资源来完成一定水准的公益实践项目。
一、参赛团队资格
1、所有我校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参赛。在校生是指2014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2、团队中队员人数不少于5人,不多于8人,可跨学科、跨专业组队。
3、积极参与公益组织和活动,参加过各类公益创业实践类赛事或有过公益实践或创业经历的同学优先。
4、因复赛环节需有一段时间开展项目运行及实践,因此,凡参加比赛同学需确保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二、 参赛项目资格
参赛项目需满足公益性、创业性与实践性的基本要求。
1
公益性:(1)参赛者应以公益为目的,基于对社会的充分了解和关注,瞄准某一具体社会问题进行立项,进而设计方案、付诸行动来加以解决;(2)赛事鼓励参赛者瞄准当前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或支持的社会问题或公益方向进行立项,鼓励“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创业性:(1)参赛项目应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解决瞄准的社会问题,应运用组委会配给的相对少量的启动资源,来撬动社会各界的相对大量的发展资源,以完成一项公益项目;(2)项目成型后,其运行状态应是在消耗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某一商业模式不断引入新的资源,使项目可自身维持、可持续发展,单纯或主要使用赛会配给的启动资源支撑项目运行的“花钱买公益”的方式将不被接受;(3)赛事将考虑投入资源、吸收资源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比例;(4)赛事鼓励采用创新性的商业模式;(5)赛事鼓励具有普适性、可推广性的运作模式。
实践性:(1)项目执行计划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可行性,即需要考虑在预定的时间、人力、资源范围内,综合当地实际情况,设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及目标;(2)赛事对项目的落实成果有较高的要求,凡进入决赛的项目,都应取得一定的落实成果,落实成果应与项目申报时的计划基本吻合;(3)赛事鼓励公益创业实践项目在完成赛事后继续运行,并将配给相应资源。
三、作品提交内容
2
参赛作品需提交公益创业计划书一份,内容包括项目简介、团队组成、项目背景、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开展流程、资金需求预算及运转情况、拟实现的效果。已经开始运行的团队提交调研报告阐述项目发展前景的将更容易晋级决赛
四、参赛要求
1、参赛选手可通过山东大学创青春官方网站(http://sdu.tiaozhanbei.net/)将作品提交各学院,各学院选拔1件优秀作品提交初赛。组委会将组织专业人员根据项目计划书内容评选出10件作品进入复赛,对每团队给予1000元启动资金支持开展公益创业项目实践。
2、进入复赛的10支团队在之后的时间里可开始项目运行,运行效果越好晋级决赛的希望越大,并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3、复赛将根据项目运行情况评选5支队伍进入决赛,决赛将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设金银铜奖及优胜奖。
五 、赛事环节
第1、2周(3大赛启动、宣传、官方公布大赛章程、报名信息、赛程月9日前) 推广 信息。启动项目报名。 第3周(3月参赛报名、学院 3月9日-3月15日,参赛选手网上16日前) 审核 提交作品,3月15日、16日,学院审核提交。 3
第4周(3月复赛项目评选 评选出10个优秀作品进入复赛。 23日前) 第5周-第7周 复赛项目运行、 10个复赛项目开始运行,于4月13(3月24日-4月13日) 项目沙龙 日前提交项目运行报告。并组织2-3次的沙龙,交流讨论。 第8周(4月决赛项目评选 根据项目运行情况,评选出进入决赛20日前) 第9周(4月决赛 27日前)
4
的5支团队 团队提供最终材料,并进行决赛,决出金银铜奖。 公益创业案例
案例一:“时来食往”订餐网
2011年10月27日,在“时来食往”订餐网的组织下,近三十名来自清华的学生一起来到了位于北京市的明园学校,为这所打工子弟小学的68名学生送去了10元一份的“爱心午餐”。看着孩子们欢快地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在场的二十多个来自清华的“爱心买家”心中暗暗承诺,下次一定再来。
“时来食往”是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贺亮创办的一家订餐中介网站,顾客在网上浏览菜单下订单,合作餐馆在收到订单后,即会制作外卖并送达收费。和其他订餐网站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践行公益的网上平台。顾客在订餐的同时,可以在网站上挑选和捐赠午餐,为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献出一份爱心。网站还采用“团购爱心”的送餐献爱心方式——当买家捐赠的午餐数量足够一个班级的孩子们享用后,便会在一周内将这批爱心午餐送到与网站合作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另外,网站的运营者和网站的外卖商家也贡献出自己所有盈利,折算成“爱心午餐”的折扣优惠,吸引更多的顾客加入。 网站的创办来源于几个发起者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调研,他们了解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为学生供应的午餐品种单一、形式简陋、营养价值低,而孩子们大多家庭困难,也没有条件自行改善。于是,这激发了创业者们最朴素的理念——让这些孩子们吃上安全、美味、营养的午餐,而他们选择让公益行为得以延续的机制是——公益创业,用创业的收益让公益行动能够延续。
5
“时来食往”是2011年“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的金奖团队。用公益理念经营创业项目,用创业资金回报公益事业,这是公益创业的核心理念。目前,“时来食往”网站不仅开展了数次爱心送餐的实践,还注册了公司,实现了网站运营的收支平衡;在公益创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它不仅聚拢了一群有热心、有干劲的公益创业人,还通过自己的宣传和实践,在爱心买家、卖家中传承了一份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的爱心理念。
案例2:“阳光计划”团队
例如清华大学的“阳光计划”团队,其创意就来自一个朴素的念头:让每一个西部偏远地区走读的孩子能够吃上热腾腾的午餐。团队结合西部地区日照强烈的特点,融入环保节能的理念,设计并制造了一套简单而高效的太阳能加热装置,利用太阳能加热饭菜,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们的依托技术为光伏逆变器技术,商业模式为出售专利,生产制造厂家每出售一套产品,就支付给专利出售方用于制造10个加热饭盒的费用,以此实现可持续的公益效益。
案例3:“梦想花开”团队
我们团队提出创建“大山里的魔法教室”这个公益理念,通过为山区乡村小学改建文体活动室,弥补城乡素质教育鸿沟,使农村孩子在教育中获得梦想、快乐,学会爱与感恩。目前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整合融资约30万元,在鄂西山区恩施改建了6间“魔法教室”,每间教室都有一流的多媒体设备、钢琴、图书墙、笑脸墙、艺术栏、梦想角。
案例4:林歌计划
6
“林歌”计划提出“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的口号,立足于北京大学学生的生活,促使同学形成“分类回收”的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可持续校园。“林歌”计划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林歌基金、废品变树、创意环保宣传。林歌基金:学生合力创造并积累“林歌”基金,再配合社会资源的引入,将基金用于支持废品变树、学生环保科研、创意环保宣传等分项。废品变树:以寝室为单位,开设绿色账户。志愿者每月进入寝室回收废品。账户记录各次回收金额,而实际所得汇总用于植树造林。将校园垃圾(碳源)向树木(碳汇)转化,以此来为生活碳排放“买单”。创意环保宣:我们会结合环保主题来设计环保活动,让同学亲身参与,在欢乐当中潜移默化,接受活动环保理念。
案例5:绿净公益环保创业
“绿净公益环保创业”根据国家专利技术的授权,设计出一款针对生产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一体化设备,在实验室试验反映效果极佳。项目推广方式为,本着为污水厂节约成本和产品推广的原则,将根据污水处理厂自身规模和运营情况,为污水处理厂免费提供研制的技术设备,进行安装试用,并免费提供设备脱氮除磷工艺所需添加剂。设备运行阶段,仅收取污水处理厂较以前传统工艺所节省费用的15%作为回报。通过该项目实施,不仅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和创业团队的双赢,,更通过无偿的技术普及和推广使得广大中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对环境生态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案例6:电脑传爱
“电脑传爱”的团队利用暑假期间,收集了大学校园里学生用过的
7
二手电脑,跟一家公司合作,进行拆解、维修后,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帮他们建立了“电脑教室”,并且大学生们还用自己的假期,给当地的农民工子弟教授电脑初级课程,既环保又公益,得到了受助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案例7:甘霖计划
旨在提高土地贫瘠地区农村妇女的生活收入,引进简单易学的丝网花手工艺,培训妇女尽快掌握这一技能,帮助她们联系进货和销售渠道,将利润归还妇女。为她们今后的手艺制品进货提供投资来源。特色是以一次实践为妇女生产副业打开一扇新窗,改善一个农村长期收入水平,提高项目可复制性与延续性,使其能够在实践结束后自行良好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