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昨天和今天看了杨绛女士的《洗澡》,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佩服杨绛女士,明明是描叙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复杂的办公室生活,杨绛女士没有用锐利尖刻的词汇让我们一目了然而寒心,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让我们的情感起伏跌宕,没有冷幽默引起我们含泪的微笑,她的语句都是干净整齐通畅洗练的,但是处处都透露着文雅的气息,哪怕是描写引起整个中国动荡不安的文化大,她也是极其简单的用洗澡来命名,好似她只是个旁观者,与世无争冷眼旁观世界,但是我们都知道当时杨绛女士是被拉出去批斗的,并且被剃了阴阳头,和钱钟书先生一起下乡劳动挑大粪,我不知道这对于出生于书香门第并且是大家闺秀的杨绛女士来说是何种滋味,从一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学者一下子变成遭几千人批斗和谩骂欺凌的劳动者,但是杨绛毕竟不是普通的学者,她好似把这当成她的一种生活体验,一种体味人生百态的机会,那个时候死了那么多著名的学者,老舍、瞿秋白、傅雷等等都是他们的知己好友,却都因为经受不住非人的折磨而屈死,正是因为这些悲痛的体验,才催生出了《洗澡》。
《洗澡》这部小说是描写一个建国初期的文学研究社内部的人事斗争,这个七八十人的文学研究社主要人物只有七八个,但是中国人把内耗和内部斗争的精神发扬到了极致,哪怕是在外人看来简单和睦的文学研究社,这部小说让我见识到了道貌岸然的假道学教授,让我看到满嘴流话的文学流氓,让我看到虚荣做作充满资产阶级气息的女
教授,让我看到了这些学者顶着教授的帽子用笔作武器谩骂攻击同事,还不敢用真名的卑鄙,让我看到学术界的虚假和丑陋,当一个个无良心的教授顶着资历和经验的帽子欺压年轻学者,当一个个心理阴暗的没有见识的女学者欺压侮辱有真学识的女学生,当善良真诚总是得不到认可、虚伪和巴结屡屡奏效的时候,我真的很想问一个问题:如果连象牙塔和学术界都不能给我一方净土,我还能去哪里寻找真理。
文学研究社只是社会的一角,透过它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刚刚建设新中国,那些见风使舵的假道学教授乘虚而入,掌握了学术界的大权,表面上他们是为人民服务,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头衔和薪水,出国留学又怎样?博士又怎样?你到底学到了什么?你的大脑里还不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虚荣做作的资产阶级气息,假道士余楠作威作福,丁宝桂满脑子封建思想混吃混喝还四处宣扬自己的假博士学位,姜敏心胸狭隘世俗功利见不得别人比她好,施妮娜和江滔滔肚中草莽借着丈夫的学位耀武扬威,里外充满资产阶级气息的杜丽琳是地地道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见风使舵的本事非同一般,真诚善良彼此相知相惜一往而深的姚宓和许彦平却不得不因为内心坚守的道德彼此远离对方,真挚的爱情,本书中最甜蜜的色彩就这样被压抑、被迫放弃,贤惠善良的宛英数次险遭丈夫遗弃,就连知书达理娴静深沉的姚宓都遭受未婚夫抛弃,你叫这世上的女子如何生存?如何相信爱情?
之前看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觉得他将中国知识分子的面貌
和内部斗争刻画的淋漓尽致,尖刻至极,这本《洗澡》,杨绛女士是手下留情,她给你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你去揣摩人性的心理和知识分子之间微妙的竞争,哪怕是杀人不见血的文化大,她都是淡然的不着痕迹让你见识到群众的厉害和知识分子的无助凄凉,知识分子始终都是政治的附庸,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是站不起来的,因为站起来就等着被砍头吧,前有屈原文忠祥后有老舍傅雷,一批批知识分子都倒在纷纷扰扰的政治斗争之下。
其实也难怪,咱们中国人不是一直都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咱们中国养成了读书赚钱这种功利心极强的心理,读书变成了出人头地的手段,文凭成了追名逐利的砝码,于是中国的学者也变成了深谙厚黑学的大师,一个个顶着学者的帽子在那里演着丑陋的戏。
感觉还有好多要写,但是目前只想到这里,慢慢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