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社会⼯作者的职业⽔平考试很多同学从都觉得难,为了帮⽣们的学习,下⾯是为⼤家整理的2018年社会⼯作者中级⼯作实务简答模拟题及答案,以供参考,希望⼤家能够喜欢!
[简答题] ⼩刚今年上⼩学四年级,爸爸妈妈都是初中毕业,⽂化⽔平不⾼,经营⼀家杂货店,平时很忙。他们虽然在学习上⽆法给予⼩刚太多辅导,但对⼩刚的成绩要求很严格,每次考试过后都要询问⼩刚的排名。⼩刚很听话也很努⼒,成绩⼀直⽐较优异,每天放学回到家⾃⼰写作业,也不⽤⽗母多操⼼。但是最近⼩刚的成绩下降得很厉害,放学回家的时间也⽐之前晚,引起了⽗母的关注。⽗母发现⼩刚放学后不是先回家,⽽是钻进⼀家游戏厅去打游戏。⼀次,⽗亲在游戏厅把⼩刚抓了个正着,回家⼀顿暴打,警告⼩刚不准再进游戏厅。刚开始⼏天⼩刚按时回家写作业,也没再进游戏厅。但是没过多久,⼩刚看见周围的⼩伙伴都偷偷地去游戏厅,⾃⼰也忍不住想进去,犹豫再三后,他还是跟⼩伙伴们⼜⼀起去玩游戏了,但是每次玩的时间不敢太长,怕被⽗母发现。后来⼩刚越来越沉迷于游戏,上课也总想着游戏的内容,在时间上已经⽆法把控⾃⼰,经不住诱惑的⼩刚开始频繁出⼊游戏厅,成绩变得更差了。于是⼜被⽗亲从游戏厅抓回家⼀顿打。对于⼩刚这种屡教不改的⾏为,他的⽗母很是⽣⽓和失望,觉得⼩刚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开始不给⼩刚零花钱,想以此来遏制⼩刚玩游戏,但是没有任何正⾯效果,反⽽起了很⼤的副作⽤,⼩刚⽐之前更加猖狂地玩游戏,完全不害怕⽗母的责骂。⼩刚的⽗母对此很⽆奈,却也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法,对⼩刚沉迷游戏的⾏为⽆能为⼒,来机构求助。 问题:
1.如果你是⼉童社会⼯作者,接到⼩刚这个案例,你将如何帮助⼩刚? 2.作为⼉童社会⼯作者,在做⼉童社会⼯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解析:
1.如果我是⼉童社会⼯作者,接到⼩刚这个案例,我将开始如下的⼯作:
(1)与⼩刚的妈妈进⾏接案⾯谈,通过主动介绍⾃⼰、沟通(注意事实性沟通与治疗性沟通)、倾听等技巧界定问题;澄清彼此的⾓⾊期望和责任;激励并促进妈妈进⼊服务对象的⾓⾊;促进和诱导妈妈停⽌对孩⼦的体罚做法。
(2)通过家庭⾛访、家庭观察、与⼩刚聊天、玩游戏等⽅法了解⼩刚的家庭结构及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刚的成长史、⼩刚的性情与⾏为表现、⼩刚的⽣活习惯及其与家⼈的互动⽅式。
(3)与学校的⽼师取得联系,了解⼩刚在班级中的⾏为表现、⽼师们对⼩刚的印象及评价;通过⾯谈与⼩刚建⽴初步的关系,了解⼩刚与同学、朋友间的关系。
(4)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刚制订辅导计划,确定辅导的⽬标:减少⼩刚玩游戏的不良⾏为,提⾼⼩刚⾃我管理和⾃我约束的能⼒,抑制⼩刚的游戏成瘾⾏为;教导⼩刚社交技巧,引导⼩刚多与⼈交流,将注意⼒从电⼦游戏中转移出来;通过其他游戏⽅式提⾼⼩刚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刚学习的⾃主性和⾃信⼼,培养健康的⼼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与⽗母的沟通与交往能⼒,增进亲⼦关系。
(5)建议家长改进教育⽅法,运⽤科学的家庭教育⽅法,促进亲⼦交流和沟通,多给孩⼦温暖,对于⼩刚的偏差⾏为给予正确的引导,杜绝打骂孩⼦的⾏为发⽣;与学校的⽼师取得联系,及时纠正⼩刚的不良⾏为倾向;搭建学校和家长双向配合的桥梁,加⼤监督⼒度,减少⼩刚和其他⼩伙伴们在游戏厅玩游戏的机会。 (6)通过基线测量、⾏为量表、观察记录等⽅法进⾏结果评估。
直到⼩刚稳定进⼊正常的学校⽣活,不再迷恋电⼦游戏,亲⼦间建⽴良好的沟通模式、⼩刚的⽗母消除了困扰等,进⾏结案。
2.⼉童社会⼯作者在做⼉童社会⼯作时应该注意以下⼏点:
(1)⼉童社会⼯作的价值理念是⼉童权利,它意味着⼉童社会⼯作者在开展实务的过程中需要将⼉童权利与⼀般社会⼯作价值理念进⾏有机结合,以⼉童为中⼼,以满⾜⼉童需要、促进⼉童权利的实现为指导原则。
(2)要认识到⼉童是有权利受到全⽅位的爱护和关怀的。⼉童除了⽣理的需要外,还有很强的⼼理需要;⼉童⾃⾝问题的形成受外界影响程度相对较⾼;⼉童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要靠他⼈帮助⽽不是⼉童⾃⼰。 (3)⼉童社会⼯作者需要掌握与⼉童成长相关的知识,它们是做好⼉童社会⼯作的保证。
(4)⼉童社会⼯作者要把握好与⼉童案主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和其他为⼉童提供服务的专业⼈⼠间的关系。 2
[简答题] ⼩锦,男,7岁。⼩锦3岁的时候在家门⼝⾛失,被⼈贩⼦拐卖到了⼀个偏僻的农村。⼩锦的⽗母从来没有放弃找寻的希望,⼏年来⼀直奔波于全国各地寻找⼩锦。在各⽅的努⼒下,他们终于在失散4年后找到了⼩锦,并把他从收养他的农村家庭接回了城市的家。回到城市后,⼩锦对城市⽣活环境出现了各种不适应,与⾃⼰的亲⽣⽗母在感情上也很疏离,⼀句爸爸妈妈都叫不出⼝,平⽇⾥基本不开⼝和⽗母说话,甚⾄很排斥现在的家庭,总想回到那个收养他的家庭去。⼩锦的⽗母尝试
各种⽅法跟⼩锦消除情感隔阂,他们在⽣活上⽆微不⾄地照顾他、周末带他去游乐场玩、跟他讲述3岁前发⽣的趣事,尽管他们⼀直努⼒尝试和⼩锦重新建⽴感情,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害怕⼩锦再次⾛失,⼩锦的⽗母每天坚持接送他上下学,⼏乎不让⼩锦单独和其他⼩朋友在社区⼀起玩耍,为做到更好地陪伴⼩锦,弥补错过的那些成长时光,他的妈妈甚⾄辞去了⼯作,专职在家照顾他。但是⼩锦⾃回城以后⼀直闷闷不乐,总是很沉默,也不愿与⼈交往,对陌⽣⼈总是很不信任,极度缺乏安全感。 问题:
1.从上述案例中分析⼩锦现在的需要。 2.从上述案例中分析⼩锦的个⼈及环境资源。
3.针对⼩锦⽬前的状况,社会⼯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策略? 参考解析:
1.分析上述案例,⼩锦现在的需要主要有以下⼏个⽅⾯:
(1)发展的需要。⼉童的发展需要也被称为⼉童的成长需要,是指⼉童为了⾝⼼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 案例中⼩锦在3岁时⾛失,被拐卖到了农村,从⼩就缺失亲⽣⽗母的爱,也缺乏良好的家庭⽣活和适当管教,导致回到原⽣家庭后难以和⽗母建⽴良好的亲⼦关系。
(2)受保护的需要。⼉童受保护的需要也被称为⼉童的免遭伤害需要,是指⼉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两⽅⾯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为的伤害。案例中⼩锦3岁时⾛失、被⼈贩⼦拐卖,⾝⼼都受到极⼤的伤害,导致对陌⽣⼈总是很不信任,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交往。
(3)游戏的需要。⼉童需要游戏是由其天性决定的,⼉童在游戏中获得⾝体的成长,并通过游戏学会与⼈相处,逐渐认识和了解社会。案例中的⼩锦整天由⽗母陪同,⼏乎不能单独与⼩朋友们⼀起玩耍。
(4)社会化的需要。⼉童的社会化是⼉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存技能的过程,是⼈的社会化过程的第⼀步。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群体、集体、个⼈的相互作⽤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本案例中,⼩锦⼏乎不能单独与⼩朋友们⼀起玩耍,平⽇⾥基本不开⼝和⽗母说话,总是很沉默,阻碍了⼩锦社会化需要的发展。 2.从上述案例中分析⼩锦的个⼈及环境资源:
(1)⼩锦的个⼈资源:⾝体健康,与同龄孩⼦相⽐有更丰富的⽣活经验,体验过不同家庭、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活。 (2)⼩锦的环境资源:⾸先是亲⽣⽗母对⼩锦深深的爱,特别是为了弥补错过的那些成长时光,妈妈甚⾄辞去了⼯作,专职在家照顾⼩锦;其次是农村收养家庭的资源,如果处理得好,⼩锦可以同时得到两个家庭的爱护;同学是⼩锦朝⼣相处的伙伴,⽼师也是有⼒的⽀持资源。
3.针对⼩锦⽬前的状况,社会⼯作者应采取的介⼊策主要有:
(1)直接对⼩锦介⼊:通过游戏进⾏⼼理辅导,调整⼩锦的⼼理状态,降低⼩锦对原⽣家庭的排斥感和对城市的不适应感,增强⼩锦的⾃我认同感和⾃信⼼,增强⼩锦对⼈的信任,提升安全感。
(2)直接对⼩锦⽗母介⼊:调整⼩锦⽗母的认知,使其认识到对待⼩锦不能操之过急,要多给⼩锦⼀些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慢慢培养感情基础,放⼿让⼩锦独⽴地去完成⼀些事情,让他单独和⼩朋友们⼀起玩耍,增强⼩锦的⾃信⼼和适应能⼒;教授⼩锦⽗母亲⼦沟通⽅法,例如如何与⼩锦在游戏中建⽴信任关系,促进亲⼦沟通。
(3)与⼩锦学校的⽼师取得联系,让⽼师们在学校给予⼩锦更多⽀持和⿎励,帮助⼩锦尽快地融⼊学校⽣活中。 (4)如果有可能,开设⼀个由类似适应不良问题的孩⼦组成的⼩组,进⾏团体辅导。
(5)如果有可能,建⽴与收养家庭的连接,得到收养⽗母的⽀持,可以把农村收养家庭作为⼩锦成长的体验基地,也可以从中培养⼩锦感恩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