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土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作者认为一定要遵循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 B. 平庸的书籍,尽量少读或不读,因为它会损耗你选择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 C. 作者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可打通文理。 D. 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避免人云亦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遇见”这一比喻形象地阐释读书的实质,并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 B. 文章以“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为立论前提,引出选择主动权问题。 C. 文章以梁启超反复研读还原历史一事,证明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D. 关于读书,文章先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接着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打开书本,你就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吸取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B. 如果我们认真读一本经典著作,可以抵得上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平庸的书籍。 C. 读书和交友道理一样,交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面越广越好。 D. 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那就是他对自己治学态度不负责。
参:
1. C 2. D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面越广越好。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关于读书,文章先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接着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文中是“接触不同时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不是“就能吸收……菁华”。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条件即逆境 熊培云
①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多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们缺乏某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而当他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却经常忽略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这种麻烦,就是我要说的“条件即逆境”。
②一条鱼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啊游,也许它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逆境之中,但是我们知道。鱼缸为鱼提供了生存条件,也为它划定了生活的边界。而且,这个鱼缸随时可能会被打破,如果主人疏忽,没几天水还会变质。简单说,鱼在获得鱼缸这一生存条件时,同时也获得了必须仰仗鱼缸之条件而生活的逆境。
③人也一样,条件无处不有,逆境也无处不在。不是么?没房子的时候,你总想有一个房子。可一旦有了房子,你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哪儿也不想去,更不愿迁徙,与世界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屋顶为你遮挡了夜晚的阵雨,但也为你遮挡了正午的阳光。汽车被发明,是人为自己制造的条件,但汽油短缺同样让我们举步维艰;自行车被发明,你可以拿它当代步工具,但你骑行时必须把手放在车把上。这些都是条件带来的逆境。一个富家子,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这种条件也可能成为一种逆境,使他永远失去了底层成长的经验,以及由贫穷到富有的奋斗过程。
④条件并不止于这些有形的工具,还包括无形的工具,比如制度。人类不断地为自己创造制度的条件时,也不断将自己抛进制度的逆境之中。就像影片《心慌方》一样,你打开一个房间,只意味着进入了一处新的逆境。如果承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就不难理解所谓“”更像是在不同的监狱之间转移人民,区别只在于有的逆境是深不可测的“地牢”,有的逆境是“天鹅绒监狱”,有的逆境是正常的民居。即使是民居,也有民居的局限。美国司法不可谓不完备,但它对辛普森束手无策。
⑤不过,尽管逆境无所不在,但是人仍是自由的。因为可以选择,可以比较此处的逆境与彼处的逆境的区别,可以比较现在的逆境与过去的逆境的优劣,从而寻求改善。
⑥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经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接近真理。就一个人来说,在他小时候都有千万种选择的机会,长大以后,可以选择或者变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当他已经别无选择或不做选择时,他的生命或者生活就衰老了。不管人类曾经遭遇多少逆境,但还是走到了今天,没有老去,正在于人类可以选择,不断地超越过去的种种逆境。
⑦同样的道理,无论是我们的人生,还是我们栖身的制度,最可怕的是停止生长,别无选择,永远一成不变。
⑧在法国前文化、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看来,人是世界上唯一预先知道自己要死的动物,人
要根据各自的生活态度和条件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不断地“行动”,从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在《人的条件》一书将“劳动”、“工作”以及“行动”作为人的三种基本条件,指出行动与积极生活的意义。
⑨人类加之于自身的真正善良,就在于即使“天塌下来”也要积极生活。这种朴素的“在逆境中求生”,成为人的全部生活与信仰的来源。正是逆境的永恒,造就了人的永恒;正是条件的无常,造就了人的。 (有删改)
1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条件即逆境的观点;接着举例论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条件都是逆境;最后指出我们要通过不断选择和积极生活不断超越人生及制度中的种种逆境。
B. 文章从“人多爱讲条件”说起,说明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缺乏,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
C. 作者重点论述“逆境”,不是因条件缺乏所带来的困窘,而是在条件具备、而且人们已在“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这些条件给人带来的麻烦。
D. 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当人们受制于这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当人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也经常会感到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
16. 根据文意第④段“地牢”和“天鹅绒监狱”都是指什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17. 根据文章概括人类超越逆境的方法。
参:
15. D
16. 都是指条件、逆境(或局限);区别在于“地牢”指相对恶劣的处境;“天鹅绒监狱”指相对宽松自由的处境。
17. ①通过选择、比较各种逆境的区别,寻求改善(选择超越过去的种种逆境)。②继续成长,不断地行动,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③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也经常会感到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们缺乏某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而当他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却经常忽略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分析可知,原文是说“经常忽略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故选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
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如果承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就不难理解所谓……有的逆境是‘天鹅绒监狱’,有的逆境是正常的民居”分析,“地牢”指相对恶劣的处境;“天鹅绒监狱”指相对宽松自由的处境。两者指的都是所处的逆境,或者是条件。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尽管逆境无所不在,但是人仍是自由的。因为可以选择,可以比较此处的逆境与彼处的逆境的区别,可以比较现在的逆境与过去的逆境的优劣,从而寻求改善”分析,人类超越逆境,需要通过选择、比较各种逆境的区别,寻求改善;结合“无论是我们的人生,还是我们栖身的制度,最可怕的是停止生长,别无选择,永远一成不变”分析,人类超越逆境,需要继续成长,不断地行动,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结合“人类加之于自身的真正善良,就在于即使‘天塌下来’也要积极生活。这种朴素的‘在逆境中求生’,成为人的全部生活与信仰的来源”分析,人类超越逆境,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
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最近,社交巨头()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上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自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
B.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 C.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关于阅读的观点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一度招致很多批评。
D. 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阅读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是新时代阅读的特点。 B. 虽然阿多诺等人的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他们的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
C.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多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网购一摞新书,半年却没翻开过几次,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的“表演”。
D.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就是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
B. 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训诫。。
C. 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
D. 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
参:
1. B 2. C 3. C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原文“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选项中“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夸大了程度。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错,应该是“形态上的求快,心态上的贪多”;B项,原文“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 因此招致很多批评的原因不仅仅是“过于悲观和愤激”;D项,“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是贪多求快阅读姿态的原因,却不是社会历史原因本身。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
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原文表示的是或然。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有删改)
①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②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
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祭十二郎文?韩愈》有删改) 4.下列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夙遭闵凶 夙:早时 请归取其孥 孥:家眷 B.门衰祚薄 祚:福分 图久远者 图:考虑 C.沐浴清化 化:教化 宜业其家者 业:继承 D.犹蒙矜育 矜:持重 无涯之戚 戚:忧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廉”是指汉代以来荐举人才任用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期功”中的“期”是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是指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 C.“东野”,即孟郊的字。古人自称称字,称人则称名,字一般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斗斛”,古代容量单位。唐朝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就是指微薄的俸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陈情表》的①②两段内容是从侧重叙述祖孙之情从而推进到君臣之义上,在第②段突
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B.选文《陈情表》的第③段李密首先称赞晋武帝以孝为先的治国之策,然后采用今昔对比手法
表明作为先朝旧臣不能在新朝为官的原因和苦衷,最后以祖母供养无主、年老待奉来婉辞征召。
C.选文《祭十二郎文》的第②段“吾年未四十……而齿牙动摇”一句中连用了三个起转接作用
的“而”字,意思是说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过早地就衰象毕露。
D.选文《祭十二郎文》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内容。作者联系自己的身世,反
复抒写他对亡侄的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分)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5分)
参:
4.D 5.C 6.B
7.(1)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
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计分点:日,每天;笃,病重;苟,姑且;告诉,申诉)
(2)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
啊!(计分点:诚,假如;虽,即使;就,上任)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 项中的“矜”应该解释为“怜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
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D 项中的“矜”可以由“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推测。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5.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名、字、号的区别。今天,我们说“名字”这个词时,通常是指人名。可是我国古人则
既有“名”又有“字”,有的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那么,名、字、号的区别是什么呢? “名”,是个人的特称,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亮”与“孔明”,“飞”与“鹏举”义相近。也有“字”和“名”互为反义的。“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如,郑燮(xiè)的家乡,有座木板桥。他小时侯常从桥上过,很喜爱这座桥,后来就给自己起别号“板桥”。在写字作画的时候,他总要题上“板桥”这个别号。时间一久,人们都称他为郑板桥,原来的名字反倒没有多少人记得了。古人相见,在名、字、号的用法上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上对下,或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表明自己先朝旧臣不能在新朝为官的原因和苦
衷”表述不严谨,实际上是既有对晋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感恩之情同时也是阐明自己
并没有怀念旧朝和不事二主之心。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
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7.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关键词,(1)计分点:日,每天;笃,病重;苟,姑且;告
诉,申诉;(2)计分点:诚,假如;虽,即使;就,上任。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
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陈情表?李密》有删改)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祭十 二郎文?韩愈》有删改)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
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B. 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C. 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D. 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屠,亦作浮图,有二种不同解释:一同佛陀,指佛教徒;二指,佛塔,文中指佛教徒。 B. 理问,元代设置行中书省所属机构叫理问所,掌管勘核刑名案件。理问所设理问、副理问、知事、提控案牍若干。明清沿置,属布政司。
C.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士死叫“不禄”。 D. 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唐代始设此职,此后演变为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志。奥鲁赤把政事全交给他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拜他为师。 B. 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以妖术惑众之人。 C. 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D. 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⑵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
参:
10. C 11. A 12. C
13. ⑴镇南王命令察罕列举安南王的罪行,并加以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 ⑵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殿下”一个词语,是对皇子的称呼,不要断开,作后句的主语,排除AD项,“总持纲维”“不屑细务”结构对称,中间断开,“纲维”一个词语,不要断开,排除B。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佛教徒”错误,应指佛塔。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时注意对读原文,分析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他怒斥 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错误。原文说的是“使者辞屈”,并非安南王子本人。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第(1)句重点词语:数:列举;责:斥责;辞屈:哑口无言;举众:率众;第(2)句重点词语:鞫:审讯;数人:几人;悉:全部;且:并且。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察罕是西域人。他体格魁伟,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强于记忆,通晓多国文字。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跟随镇南王征讨安南,大军驻扎在泸
江。安南王子遣他的叔父来到军营门前自陈无罪。镇南王命令察罕列举安南王的罪行,并加以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跟随奥鲁赤调任治理江西,宁都的老百姓说:“某乡的石头上有五色云气,有一个东西在上面,仔细看是玉玺。不派士兵去取回,恐怕被持有人占有。”众人疑惑。察罕说:“荒诞!这一定是陷害仇人的。”审查询问,果然是这样。元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请任察罕为湖南省行政长官,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说:“察罕为官廉洁,固然应为御史,但武昌是大郡,非此人不能治。”最终任命为武昌治中。广西妖道高仙道用妖术迷惑民众,平民受他迷惑的达数千人。事情败露后,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一起处理。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众人指责他,察罕说:“我一人独自承担责任,你们不会受到连累。”在武昌路以治理卓著闻名,升为河南省郎中。元武宗去世,元仁宗悲伤痛哭不已。察罕再拜禀告说:“百姓寿命长短,尚且说有天数;圣人的天命,难道是偶然的吗?殿下您掌握着天下,即使让自己痛苦,那么怎么面对宗庙和太后呢?”仁宗停止哭泣说:“以前国君去世,一定要修建寺庙,有什么用处呢?我想打开府库来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的人,怎么样呢?”察罕说:“推行政事,施行仁政,这是文王成为圣主的原因。殿下这么做太幸运了。”拜中书参知政事,察罕只是全面主持法度,不屑于琐碎的事务,有见识的人都说他适合大臣的举止。当初,察罕出生在河中时,那夜天气晴朗,月白如昼。看相的人祝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富贵。”察罕天性孝顺友爱,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们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释放许多奴婢为民。所以人们多称他是有德行的人。退休后悠闲过了八年,寿终正寝。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子良,字汉臣,涿州范阳人。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二州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间,民无食者,出城拾橹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余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
清河郡侯,谥翼敏。
(节选自《元史·张子良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B.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C.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D.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灭北宋,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B.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文官官职名,为皇帝近臣,依君主诏命行事,在元代为从一品。 C. 虎符,即兵符,是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持符者拿有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 D. 世祖,古代皇帝庙号,一般为断代史开创者,或王朝中承上启下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良招募有方,民心归附。金末时局动荡,各地招募自保,他带领民众以水为屏障,建造船只,采蒲根、捕鱼维持生计,归附的人多得难以容纳。
B. 子良善于用兵,取得胜利。夏全联合大军攻打宿州,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后他又带领部下活捉了想加害他的泗州知州。
C. 子良爱护百姓,宅心仁厚。他曾率众救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也派兵保护出城寻找食物的百姓,对于想到别地去的百姓,他也资助以船只。
D. 子良生前加官,死享哀荣。他先后担任东路都总帅,京东路行尚书省,归德、泗州总管等职,被赐予金符、虎符;死后受追赠和追封,给予谥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参:
10. D 11. C 12. B
13. (1)金朝君臣以为他们是从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2)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
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那样紧紧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同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根据句意断句,守弃东平还汴”的意思是“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根据不同事件之间的切分和文言中省略句的特点,可知“欲害之”的主语是“李敏”,“走归宿”的主语是“子良”,它们的前面都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既要求考生回到原文,确定答题区间,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也要联系平时的积累。
C项“持符者拿有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说法错误。虎符的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半合并使用,持符者才有调兵遣将权。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对比。
B项“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说法错误,原文“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说的是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1)要点:“以为”,认为;“曲”,想方设法,竭力;“劳来”,慰劳;“所欲”,想要的东西;“如”,想,按照。
(2)要点:“揭”,举起;“云”,名词作动词,像云一样;“赢”,担着,担负;“景”,像影子一样。
【参考译文】张子良,字汉臣,是涿州范阳县人。金朝末年四方战事兴起,各地纷纷招募自卫。张子良率领一千多人进入燕州、蓟州之间,当时农耕已经无法推行,于是聚集州人,以水为屏障,建造舟船木筏,采蒲根、捕鱼来自足,归附的人很多,以至无法容纳。子良统辖定兴、新城两县数万人,到东平府谋生,东平知府收容了他们。时间一久,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传令子良向南屯驻宿州,又向南屯驻寿州。夏全劫掠子良所部百姓出鸡口,李敏占据州城。子良率领部下投奔李敏,李敏准备杀害子良,子良奔回宿州。于是凭借宿州守将的部众夺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人。夏全发怒,
联合徐州、邳州的进攻宿州。张子良与宿州守将偷袭夏全军营,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当时金朝君臣被重重包围在汴梁,声援全部断绝,有个叫国用安的人,图谋率涟水的入援汴梁,因道路阻塞,游移不定无法前进。子良与一名偏将,昼伏夜行,得以进入汴梁,传达国用安的意图。金朝君臣以为他们是自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将徐州、宿州授予子良。第二年,子良向汴梁进献米五百石,授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旧设治所于宿州。当时,金朝的政令已无法施行于陕西,而国用安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徐州、宿州之间,百姓没有食物的,出城拾取野生禾穗充饥,子良命令部下守护百姓,以防止被劫掠。突然与敌遭遇,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泗州知州检阅,准备加害子良,子良与部下十余人于军中生擒知州。百姓不想返回北方的,想到临近州去,子良资助他们舟船,无人敢掠夺他们的财物。戊戌年,张子良率领泗州以西二十五县、军士百姓十万八千多人,通过元帅阿术归附蒙古。太宗任命他为东路都总帅,封以银青荣禄大夫,升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辖原来归顺的军民,进爵金紫光禄大夫。庚子年,授予金符。从战事兴起以来,子良辗转南北,依仗他保全性命的人,不可胜数。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任命他为归德、泗州总管,赐予虎符,仍兼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为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号翼敏。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是餐厨垃圾厌氧能源化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参:
餐厨垃圾在经固液分离后,按固相和液相分别进行处理;液相部分进行油水分离,油脂可制成生物柴油,污水再进行污水治理;固相部分在经挤压过滤、油脂分离后,通过厌氧发酵阶段将产生的沼气用于制压缩天然气,沼渣用于生产有机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框架图类,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目提示读懂“构思框架”的意思,然后按合理顺序说明,比如,可以按先从“框架”上部“餐厨垃圾”开始,按照箭头指示的先后顺序说起。叙述中要注意箭头的指示方向,比如餐厨垃圾经过固液分离后,分为液相和固相两个部分,而液相部分进行油水分离,油脂可制成生物柴油,污水再进行污水治理。然后再按照箭头指示方向叙述固相部分垃圾处理过程。当然叙述时也可以先叙述固相部分垃圾的处理过程,再叙述液相垃圾处理过程。无论先叙述哪个部分垃圾处理过程,表述时都要注意条理清晰,表述连贯,注意涵盖框架图中的信息,且字数不能超过100个字。 8. 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6分)
面对文化的历史碎片,我们畅想。
要求:语言形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参:
答案示例:
一角飞檐,诉说着悠悠的往事;一块残碑,浸润了苦辣辣的岁月;一片竹简,浓缩了沧桑的岁月……文化历史的碎片汇成了一条宽阔的河流,让我们驾一叶小舟,摇一枝瘦桨,畅想历史的星空,追逐远去的时光。
9. 简述题(任选一题,5分)
(1)“群英会”中谁中了周瑜的计?周瑜如何使其中计?请简述。 (2)请简述张松献图的原因和经过。 我选( )
题
参:
(1)群英会中蒋干中周瑜的计。曹操营下以故交的身份 、欲为劝降的蒋干前来,周瑜将计就计,大摆群英会,款待这位旧友,三塞其说客之口,洒过三巡,周瑜邀蒋干入帐共寝,假装醉酒故意将假造的曹操水军都督私通东吴的信件让蒋干得知,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蒋干中计,回去报告曹操,曹操便杀了深得水军之妙的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2)听说张鲁要来进犯,刘璋束手无策。属下张松自告奋勇前去许都,要说服曹操攻打汉中张鲁,解益州之围。张松原准备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不料曹操见其相貌猥琐,为人高傲,不予礼遇,还乱棍打出。张松在归川的路上,受到了刘备的厚待,感动之余,就将绘制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
10.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噱头(xué) 挣脱( zhèng) 压根儿(yà) 沐猴而冠( guàn)
B. 罪愆(jiǎn) 矫情(jiǎo) 供给侧(góng) 鼓鼓囊囊(nāng)
C. 包扎(zā) 铮亮(zèng) 刽子手(guì) 劲歌热舞(jìn)
D. 疱疹(pāo) 嗾使(sǒu) 汗涔涔(cén) 呼天抢地( qiǎng)
参:
A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这是考查汉字的字音,考生应结合字形和字义辨析正误。B项,“罪愆”的“愆”应读qiān,意思是“罪过,过失”。“供给侧”的“供”应读gōng,指供给方面。C项,“铮亮”的“铮”应读zhèng,指光亮耀眼。“劲歌热舞”的“劲”应读jìng,“劲”是多音字,读jìn 的时候,是名词;读jìng的时候,是形容词。D项,“疱疹”的“疱”应读pào;“呼天抢地”的“抢”应读qiāng,抢地,触地。“呼天抢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资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独”是最平凡的生存常态,却也是最富意蕴的哲理呈现。 “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众志成城”亦牢不可破;人们需要团结合作,但也离不开“宁静独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高风亮节,但又何尝不是悲怆孤独。“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则是一种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和见解?请以“独”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