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目前,互联网+电力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商业模式竞争阶段。无论是互联网巨头在互联网+电力领域的投资布局,上市电力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还是创业公司在互联网+电力领域的创业,无不着眼于投资项目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作出成就的企业,均得以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电力行业领域的翘楚。
本文中作者对互联网+电力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采用科学的商业模式分析模型,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文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电力行业发展环境及发展现状;国外电力行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优秀案例。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走向及发展趋势以及投资机会。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文章根据互联网+电力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互联网+电力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电力行业企业及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及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 年3 月,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 月初,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包含“互联网+”智慧能源等11 项行动,该指导意见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行动纲领,也是引导未来10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1]。互联网是利用基础设施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将众多节点连接起来,进而衍生出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应用[2]。随着IT技术和CT技术的融合,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包括零售业、酒店、旅游业和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中[3-4]。互联网在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产生了新业态、新模式。面对中国经济得到转型升级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工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传统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互联网+”的提出正是在对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趋势洞察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5]。
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电力需求与国民经济密
切相关,电力弹性系数反映了用电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关系。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近两三年来,电力产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调整期,尽管如此,目前电力产业正在向摆脱颓势的方向发展。电力行业仍面临许多问题,但基本上都是由历史原因和问题造成的,虽然目前中国电力需求增速减缓,但是长期发展态势看好,未来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电力系统发展已历经百年,其功能是是电能的产生、输送、分配与应用,传统观念认为其方向是建造更大的电站、更强壮的电网,以及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低的输电损耗,目前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日渐成熟。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深度发展,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演变,由于规划不合理、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等历史原因,并网难、设备利用率低、能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频发,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电力系统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6-8]。
目前,中国新一轮的电力改革已经推出,这将给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带来新的挑战。从传统电网体系向基于“互联网+”的能源互联网体系转换的过程中,将涌现出一批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式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是以电力为中心,以电网为主干,涵盖源端、受端和传输系统的智能能源网络[9-10]。推进“互联网+”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电力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乔小杰[11]提出“互联网+”与生产工艺、节能降耗、电力经济建设和电力废料等电力工业问题的关系,并以屯兰瓦斯发电厂的工业创新为实例,指出“互联网+”为电力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捷径,为企业的生存改造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互联网+”这个生产力,为企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降低了成本,有效的帮助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基于“互联网+”电力工业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物理系统,主要支撑技术包括传感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储能技术。在“互联网+电力工业”的入口处,能源路由器、互联网交易平台、大数据平台、主动配电网技术等是首要的支撑技术。因此,未来需对以下方面进行重点研究[5]:
1)未来的“互联网+电力工业”将大量的微电网进行互联,实现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和互通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因此,须集中研发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能技术,为各种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提供支撑。
2)以互联网思维的“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研究“互联网+电力工业”中电力市场交易的体系架构,设计市场运营模式、交易类型及运作流程。
3)店里传输信息物理融合技术在“互联网+电力工业”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发能源路由器、智能电表、充电桩、智能逆变器,并研究相关的能源传输信息融合关键技术。
4)重点研究需求侧管理技术,电力消费者通过需求侧管理机制参与供需平衡,有效平缓负荷曲线,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
5)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技术支撑,大力推动新能源微电网的建设,并形成多元化电力能源互补的非化石电力互联网络。
为实现中国的电力企业战略开发伟大愿景,随着电网的规模迅速的扩大,用户的用电行为也将发生变化。作为智能电网构筑的出发点,借助“互联网+”的机会,能满足智能电网的将来的需要,占领智能电网技术的最高点。电力企业也面临一些特殊问题,如国家电网尚未建成一个强大的骨干电网,电网抵御多重故障的能力薄弱;区域电网主干网架薄弱,电力系统稳定水平低,电网运行灵活性不强;高电压和低电流超高压输电线路能力较差,能源利用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生产和综合管理系统的运行,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技术在重大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构建智能电网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互联网+”在电力企业中早有应用,例如变电站无人值守、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电能信息采集、企业微信、门户等都可看做是“互联网+”的具体应用,只是此类应用仅是基于内部管理或应用的简单延伸,且多数仅局限于电力企业信息内网。目前,国内外“互联网+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于对智能电网研究和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要求各国对能源进行调整以满足更严格的监管,电网与电力市场、客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满足客户对逐步提高的电能质量的要求及可再生能源等分散式发电资源数量不断增加等情况,传统的电力网络已经难以满足这些发展要求。智能电网的提出,正是为实现传统电网的升级换代做准备。
智能电网就是把最新的信息化、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结合,形成一个新型电网,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智能电网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11-12]。
电网未来发展的方向——智能电网,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以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储能和用电的电力系统作为工作对象,实现从发电到用电所有环节信息的双向交流,优化了电力系统的生产、输送和使用[13]。
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是智能电网的本质,其基础是创建开放的系统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智能电网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通过终端传感器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从而使数据读取实现实时(real time)、高速(high speed)、双向(two way)的效果,电网的综合效率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另外,智能电网可以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利用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在用电高峰期时,于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进行优化管理;同时,以智能电表为互联网路由器,可以推动电力部门以其终端用户为基础,进行通信、运行宽带业务或传播电视信号,IT产业的深度和能源将成为孪生兄弟,智能电网改革将推动世界能源的深度裂变[14-15]。
1.2.1我国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工业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在宏观层面,电力行业需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适应气候变化;在市场化改革层面,交易手段与定价方式正在改变,市场供需双方的互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从以上两点可以说明,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我国电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具备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通过建设智能电网,与电力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将发生飞跃和提升,电网的发展也将随国家智能电网的推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是有所差别的。外国智能电网更多地关注配电领域。目前,我国需要更多地关注智能输电网领域,把特高压电网的发展融入其中,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稳定,提升驾驭大电网安全运行的能力[16]。
另外,随着用户的用电行为发生变化,我国电网企业电网发展方式也正在转变。以建设智能电网为着手,建成满足未来需要的下一代电力网络,实现电网智能化的目标,还有许多技术需要进行研究。,在智能电网概念提出前,某些技术如输电网中基于相量测量单元的广域测量系统、柔性交流输电和配电网中分布式发电、自动抄表、需求侧管理等已经开始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上述中的技术会提高到新的层次,并使以前的研发工作更有用武之地。此外,对于储能技术、先进的双向式自动计量表计设施、风能和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技术、微电网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我国依然要加大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整合和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SG186工程,就为构建智能电网打下了基础。智能电网从设想到成为现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诱人的挑战。
中国的智能电网基础设施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力工业更先进,而美国一直使用40年的一些变压器。中国不仅已成为电气和新的高起点,电网智能化更容易,电力工业电力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制造能力比美国更先进或相当的实力。在智能材料的基础上,智能电网改造仅需3000亿元到5000亿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就可以在中国的实现,但变压器、智能终端、网络管理技术产业拉动大,至少到两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每年大约有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用在中国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如果从现在开始,专注于电力系统的相互作用,它的效率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扩大投资规模,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交互式网格变革领先国家[17]。
中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线已建成并进行试运行,淮南-上海、西盟-上海、陕西-长沙等特高压输电线路已建成。毫无疑问,中国电网作为国家电网建设的主要驱动力,是以最快的速度建设成“特高压电网”。然而,我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是刚刚起步。2007年十月开始,中国电网公司推出的智能电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目前在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国北方电网公司计划今年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实施研究。此外一批本土企业研究电网的安全与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与美国IBM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仍有很大差距。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智能电网的研究将会在输电部分遇到困难,但可以从配电系统开始做起,这样投资小、见效快。IBM公司建议,考虑到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必须首先解决对电网企业的业务流程完善,推进业务转型和管理创新,从比较熟悉的商业模式和地域入手。对于智能传输网络,应该有选择的选择试点,将新建和对传统电网的改造并举。智能电网不是一个固定的、紧密集成的、一成不变的方案,电网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自己的情况调整智能电网的发展方案。
最近,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关于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管理工作的意见(暂行)》和《关于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相关技术规定(暂行)》。10 月26 日,发布《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及光伏发电并网的有关意见》,并公布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相关标准。要点如下[18]:
1)总装机容量300 千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要求项目业主开展接入系统设计,由地(市)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根据项目业主提交的项目资料,研究制定接入系统方案。总装机容量300 千瓦及以上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地(市)公司展接入系统设计。
2)针对单个并网点装机容量在6 兆瓦以下(6兆瓦以上的按照常规电源对待),且接入电压在10千伏以下的光伏项目,将减免包括调试、检测等在内的服务费用。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投资将由国家电网负责,即免去接入费。分布式光伏发电不要求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
3)分布式光伏应具备防孤岛保护功能, 并网不上网的分布式光伏应装设防逆流保护装置。
4)分布式光伏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要求,实时采集并网运行信息,主要包括并网点开关状态、并网点电压和电流、光伏发电系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光伏发电量等,并上传至相关电网调度部门;配置远程遥控装置的分布式光伏,应能接收、执行调度端远方控制解并列、启停和发电功率的指令。
5)分布式光伏并网点应安装易操作、可闭锁、具有明显开断点、带接地功能、可开断故障电流的开断设备。
6)分布式光伏接入装置应具备失压跳闸及检有压闭锁合闸功能,失压跳闸定值宜整定
为 20%U N 、0.5 S,检有压定值宜整定为 85% U N 。今后推广分布式发电与微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技术还不成熟,二是成本过高,三是电网协制能力有限。
自智能电网开始建设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战略发展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容,六个环节,如图1所示,并且发布了一二批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全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试点共两批包括21大类228个项目,覆盖26个省份的试点业务范围(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电力调度、联系和信息沟通平台。组织制定“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和“智能电网重点设备(系统)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布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构建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一个目标两条主线2009-2010年: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引领提升阶段技术上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管理上实现集团化、精益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四个体系电网基础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坚强可靠 经济高效清洁环保 透明开放 友好互动五个内涵六个环节发电 输电 配电 变电 用电 调度图1.1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战略框架图
1.2.2国外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
美国在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发展中,更注重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评估工具的开发[19]。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加大储能技术投入力度。近几年,能源部高级研究项目署(ARPA-E)对电池和储能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美国电池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2012 年初,美国加州Envia 电池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当前电池水平两倍以上,达到400 瓦时/千克的新型锂电池。
2)云计算技术成为美国标准制定的新重点2011 年11 月,NIST 发布了名为《云计算技术路线图(草案)》的报告。NIST 认为,美国应该制定统一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标准,以便各机构在现有提供商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将其业务转向新的提供商。否则,一旦缺乏标准,多个机构投资的大型云计算项目可能会因为出现更强的竞争对手而很快遭到淘汰。美国也非常重视应对云计算面临的特殊风险,如云存储的庞大规模以及联邦机构使用云存储可能带来数据风险。
3)智能用电技术应用规模迅速扩大以基于智能电表的需求响应系统为代表的智能用电技术应用规模迅速扩大。2009 年美国联邦对720 万只智能电表进行补贴,2011 年对970 万只智能电表进行补贴。根据美国用电效率研究所预测,到2015 年,美国部署的智能电表将达到6500万只。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PNNL)比较重视智能电网分析
及评估工具的开发[20]。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
1)在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开发了GridOPTICS软件平台,为智能电网运行和规划提供数据网络和管理、建模和分析、可视化与决策方面的支持。
2)在大规模应急分析方面,PNNL 正利用实验室的高性能计算资源进行平行应急分析,应急计算速度已达9 600 次。随着速度的进一步加快,标准应急分析正从规划工具向操作工具转变。目前,大规模应急分析(N-x)作为一种实现可靠性和弹性的手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快速动态仿真方面,PNNL 的快速动态仿真系统也利用了高性能计算技术,预测未来电网动态,预测潜在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智能电网的协制能力。此外,还可以模拟完整的拓扑结构,实时评估资产性能,进行可视化展示,从而提高资产利用率。
4)在监测工具开发方面,PNNL 与蒙大拿技术学院以及怀俄明大合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实时电网振荡检测工具,该工具可采用高级信号分析算法处理同步向量测量单元(PMU)的数据。在检测到振荡后,这种仪表会通过一种易读的可视化工具报告给操作员。美国的西部电力协调委员会控制中心将对其进行评估,评估活动已被纳入西部互联同步向量计划。
5)在安全评估工开发方面,PNNL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自我评估工具——电力行业网络安全性能成熟度模型,或称ES-C2M2。这种工具除了允许公用事业公司对自身的网络安全情况进行基准测试以外,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公共的语言以及匿名共享网络安全性能基准测试的方法。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加大了对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的资助支持力度,目前的研发项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领域:
1)电力消费用户与输电网的双向连接技术,满足电力用户对输电网电力供需双向选择的需求,加强输电网对间接电力生产的管理技术的研究,对电能储存用户进行补偿和奖励技术的开发。
2)提高输电网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接入输电网技术,更大范围输电网联网技术(成员国电网之间电价有差别),输电网优先可再生能源跨境交换技术等。
3)ICT 应用于输电网技术,新型电能储存技术,清洁煤炭技术和碳捕获及储存技术,智能城市、智能建筑和智能交通技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燃料电池技术等。
根据日本公布《以实现低碳社会为目的,构建新一代输配电网络》报告,日本提出了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规划。短期研究计划(至2020 年),主要收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数据信息,并针对太阳能发电系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涉及到:
1)阳能发电出力控制技术;
2)可再生能源接入容量扩大后系统最优运行策略的制定; 3)深入研究与系统中蓄电池相关的开发技术; 4)系统发生故障时稳定性控制对策的研究; 5)稳步实施示范项目。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互联网+”概述 2.1.1“互联网+”基础理论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智慧融合,与金融结合成智慧金融,与医疗结合成智慧医疗,与旅游结合成智慧旅游,凡此等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的重点也在商业背景下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注重获取关键用户资源和推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注重商业模式创新,本文回顾总结了现有的文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理论基础就是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近年来在业界可谓是炙手可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他在2011百度的一场活动中,对传统行业老板和企业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思维不是做事情一定要使用互联网,而是创业者应该利用互联网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沟通,2012,雷军对“互联网思维”表述了自己的观点。雷军总结了互联网思维在小米公司创业期间的应用,认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小米的用户口碑”,良好的用户口碑是小米公司发展的动力,。赵大伟[9]和陈光峰[21]认为互联网思维的重点是简单的、极端的、迭代、流量、社会化、大数据平台和跨界等关键词的有机组合,涉及的领域包括商业模式、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陈雪频[22]认为,互联网思维不仅仅只是技术,市场营销,商业和其他方面的变革,而是一项制度创新,是对整个产品体系、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的重新审视。互联网思维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企业,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
2.1.2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1969年互联网起源于美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将工业时代的特征归结为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同步化、大型化和集权化共六个相互联系的特点,而将信息时代特征概括为多样化、综合化、异步化、分散化和最优化[24]。Lotus创始人,Mozilla基金会会长米奇·卡波尔认为“生活在电脑空间就像生活在个人自由、多元化、多样化和承担社会义务的环境中。”[25]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着作《数字化生存》中提出,信息时代生存方式具有权力分散、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四个特点[26]。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互联网精神的内涵,他们将互联网精神归结为平等、分权、共享、民主、自由等。而有研究者发现,其中开放、自由、共享可以视为互联网精神的最基本内涵,而其他内涵是由这些内涵演化而来的[27]。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精神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其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大数据”的充分利用 对于企业来说,洞悉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消费者市场细分和精准化定位是长期以来未解决的问题。大数据因其它无限接近消费者真实数据的潜力,李文莲等[23]认为大数据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价值主张。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行走的步行数据发生器。互联网技术几乎可以对所有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实时记录,通过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生成巨大的数据网络。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企业可以准确地找到目标客户的市场细分,进一步了解每一个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定准确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实现精准营销。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理念,根据市场需求了解消费者,大数据为互联网思维提供数据支持,是保证互联网思维应用于最终策略制定的基础。
(2)流量就是经济
对于企业来说,流量就是指其自身相应的服务平台和条件,以企业外部的商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为对象,吸引其向企业集聚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这里的流量包括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资源对象,不需要为企业发展而将这些资源对象留在企业中,而是尽可能使更多的资源对象由企业通过 ,为企业所用。虽然这些资源对象都聚集在企业的周围,非企业所拥有,但其流动的过程可以帮助企业通过高效、有序、规范的流程实现价值。如果企业能够保证流量周期规模性,流量将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效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对企业来说,流量就是盈利点。
(3)遵循用户导向的原则
用户导向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对于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一直遵循“生产什么卖什么”的原则,与互联网思维要求公司遵循用户导向恰恰相反。用户导向包括“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如果我们真的想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长远发展考虑,就必须要用户为导向。必须从市场入手,深入市场调研,了解用户对于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来提高客户评价。以前,公司掌握所有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而用户只是从产品外观或销售人员的介绍了解产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用户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客户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以“顾客是上帝”的标准进行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在与用户的交流中,用户体验性是很重要的。因此,遵循用户导向已成为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
2.1.3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几个理论
(1)长尾理论:长尾(The Long Tail)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长尾” 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长尾研究始于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 但至今尚无正式定义。安德森[28]认为最理想的长尾定义应解释长尾理论的三个关键组成部分:(1) 热卖品向Niches 的转变;(2) 富足经济(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3)许许多多小市场聚合成一个大市场。其他学者对长尾的定义进行了各种诠释。瑞克·弗格森(Rick Ferguson)和凯里·哈维卡(Kelly Hlavinka)发现通过特殊的市场法则(长尾原理),公司不仅能保留原有的顾客,而且能捕获新的顾客,特别是那部分不在头部的80%顾客将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安德森认为, 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这就是长尾理论。如图2 所示, 需求较大的头部所占份额和需求较小但商品数量众多的尾部所占份额大体相当。
图2.1长尾理论示意图[29]
对于企业来说,98%的产品有机会被销售,不能忽视所谓的冷门产品,他们可能是企业利基[28]。许多冷门产品放在一起,可能形成一个高利润的利基市场。长尾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王海岳[30]认为,长尾理论的假设太过于武断,即使是网络产品,降低边际成本是有条件的,长尾的无限膨胀是不存在的,不能直接推广到所有领域。经济文化重心仍然是主流产品和主流市场,但企业和产品“短头”和“长尾”是动态表现的。今天的“短头”可能成为明天的“长尾”,今天的“长尾”也可能成为明天的“短头”。彭兰等[31]认为,长尾理论启发我们,大众消费正慢慢转变为小众消费,长尾理论弥补了二八定律的缺陷,但使企业的精力分散,“尾”和“头”不能兼顾,整体上的利润可以降低;长尾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将最畅销的产品和冷门产品划分;长尾理论没有成为可以供企业时间的基本战略理论。
经济多元化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思想,长尾理论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思维, 是继蓝海战略之后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长尾理论不是真正意义的新理论,而是我们经常忽略小的市场行为。长尾理论诞生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新阶段,并为这一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引导。消费者应该按照有个性偏好的个体来对待,而并非大规模制造作为大众市场的替代品;因此对于互联网下的市场不应该按照工业时代生产标准化的“公品”,更多的应该是非标准化的定制产品,这是与传统完全不同,是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理论说明和指导模型[32]。李云杰[33]指出,惠普最近回到其主营的PC业务就是它构造并抓住“长尾”——把客户的重点从增长的“头部”地位的产业和城市中心转移到区域中小企业客户“尾部”位置的普通个人用户,在行业市场需求放缓时依然能保持高增长的业绩。惠普的直接竞争对手戴尔发展中心仍为企业客户,导致PC销量下降,输给惠普。
从长尾理论的应用可以看出,长尾理论的主要作用是在各个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人们更加注重曲线上的“尾部”。长尾理论的应用主要是在指导思想上把曲线的“尾部”加长,把“尾巴”变成为“头部”。增加种类,提高关注度,成为最受欢迎的事物。要想在实践中运用长尾理论,根据指导思想,结合不同领域的特点,完善传统制度,体现对传统思维、理论与实践的保持一致。
(2)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单从字面来看,它代表了数据规模。只有大的数据规模显然无法区别大数据和以前的“大数据”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大数据是什么概念,不同于对大数据的定义、基本特征出发,通过这些特征的描述和总结,最具代表性的是3V定义[34],即大数据应该具备3个特征:规模和多样性,和高速性。此外,也有提出4V定义,试图添加一个基于3V的新的特性。关于第四个V定义不统一,国际数据公司认为,大数据也应该具有价值性,大数据具有稀疏的特点,但IBM认为,大数据必须真实[35]。维基百科大数据定义很简单:大数据是指使用常用的软件工具捕捉、数据管理和处理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
大数据的商业界和学术界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但有了大数据的特性已经得到了共识:数据、数据的复杂程度、速度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数据形式,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治疗,这样的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几十年来,数据挖掘在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大数据应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领域信息技术从管理的角度,如何利用大数据合理的业务分析和决策,已成为基于数据驱动策略研究的热点方向,市场营销、组织运营管理和业务实践等方面,企业也将重点放在上数据管理的课题研究中[36]。我们可以专注于大数据的特点,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大数据的环境,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趋势,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的营销,生产,如崛起的“众包”模式OPE企业生态环境的特点是对企业的网络和动态理解和市场洞察力;消费者需求呈现实时、精确。基于此,大数据管理的研究趋向于四个方向[37]:社会网络环境
中的行为机制和社会资本结构、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和合作共生机制、客户洞察的大数据环境和营销策略,以及大数据在三个方向的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数据管理的相关理论具有鲜明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可以代表互联网的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2.2商业模式文献回顾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商业模式的概念,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迎来了“井喷式增长”[38]。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商业模式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研究转为从概念上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商业模式研究早期的构成要素、分类逐渐转向商业模式创新。
2.2.1商业模式概念
到目前为止,商业模式的定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普遍接受,理论界和企业界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习语,不同的学者对商业模式有不同的理解[39]。
在参考Morris[40]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分类,王雪东和董大海[41]对商业模式学科属性进行探索。商业模式的概念可以分为盈利累,价值类,操作类三类不同定义。盈利类商业模式是企业盈利模式的定义,收入为企业利润的逻辑,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最优产量、成本结构等。Stewart等[4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得和创造利润的逻辑。Afuah等[43]把企业获取和使用资源定义,为客户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从而赚取利润为企业的商业模式。Rappa[44]认为,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是获利更多的价值,企业的生存和维持经营的定义是商业模式。
运营类商业模式定义为将业务模型描述为一个集结构、流程和基本结构设计为一体的企业,使企业能够通过向系统提供结构来创造价值[40]。提供方法、关键流程、关键资源、知识管理、物流等相关变量包括产品和服务[45]。Timmers[46]将运营类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系统,该系统处理产品流,业务流程结构和信息流的业务。Oscarterwalder[47]的理念是一种包含一系列的元素和概念的工具,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明确企业的业务逻辑,实现客户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创造、营销和交付)的价值要素并创造可持续的利润收入。
根据价值类商业模式的定义,其核心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获取机制。从2005后,“价值”的概念被包括在商业模式的理论范畴,价值取向、价值创造、价值网络、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已逐步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营销策略上的“价值”和“竞争优势”逐渐成为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41]。Shafer等[48]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是价值网络中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潜在逻辑和战略选择。Chesbrough[49]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主张,确定细分市场,创收机制,界定价值链结构、收入准入机制,并估算成本结构和盈利潜力,描述在价值网络中的企业(包括顾客和供应商)的定位和建设,创造性地保持竞争优势。Teece[50]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确定传递价值给客户,获取客户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盈利的方式。
从商业模式的经验可以看出,以盈利概念作为商业模式是首先出现的,继而以结构化的研究,最终以价值为中心的结束。注重金融业务的问题,从最初的问题,对营销策略的问题,把重点放在利润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价值可以更好地阐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是早期研究综述因此更深的层次上。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价值,商业模式的价值是围绕企业在顾客价值之间的转移过程。
2.2.2商业模式表达模型
模型能够反映事物的原型又与原型不同,常用于理解、分析、发展事物原型或改造事物原型。商业模式概念复杂,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采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商业模式,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表达商业模式的模型。从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简单的列表模型,详细的结构化模型和逻辑模型。
(1)Timmers[46]运用研究系统使用简单的商业模式列表,通过列举说明商业模式是一个由许多方面组成的复杂的概念。他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构成的体系结构描述;二、商业活动参与者潜在利益描述;三、收入来源描述。
(2)诸多商业模式的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有桥接模型、运营系统模型,BM2L模型。
图2.2桥接模型
在战略管理领域,Hamel的商业模式将其设定成为一个桥梁模型,他认为,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四大资源共同组成商业模式[51]。该模型依赖于效率、独特、匹配度和盈利四个要素驱动支撑,并通过客户价值、结构配置和企业边界等三个桥梁的连接发挥其功能。
图2.3 Zott&Amit的运营系统模型
Zott和Amit两位学者对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有着深刻的研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设计元素”和“设计主题”这两个参数[52]。设计元素是商业模式的要素:交易模型包括其中研究的业务内容;交易结构描述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业务活动和管理的重要性;交易治理是指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设计主题是商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包括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和效率四个主题和如何设计主题或者设计元素,重构相关主题的“价值创造”是本模型的核心问题。
Osterwalder[47]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包括四个部分:产品、财务方面,客户界面、内部管理。其中包含10个子元素,即:价值主张、客户细分、分销渠道、客户关系、成本、利润、收入结构、能力、价值结构和合作伙伴。
图2.4 Osterwalder 的BM2L模型 表2.1 Osterwalder 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Osterwalder商业模式的结构模型可以表达一个具有综合响应能力的商业模式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该模型只能停留在静态的描述方式,忽视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态相应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反映的性质和经营模式的复杂性。
中国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刚刚兴起,仍处在跟踪国外理论,学习与探索阶段。但也有一些优秀的学者借鉴国外理论,立足国情,提出本国商业模式的结构。
翁君奕[53]在他的着作《商业模式创新》中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结构模型。
图2.5翁君奕的商业模式模型
王雪东[41]提出了综合业务模型的表达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围绕价值问题构建议题。包括三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其中,客户定位于核心的模式,企业围绕客户价值创造过程进行业务模式进行设计。汇聚层包含企业价值、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三个方面,接入层和企业实践业务相结合,围绕其发生不同的价值,包括四个要素:洞察价值创造价值的模式,运作模式的价值,营销模式转移价值,获得盈利模式的价值。
图2.6王雪东的商业模式模型
对于逻辑化商业模式表达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hesbrough的启发逻辑模型和Teece的环状模型。
图2.7 Chesbrough的商业模式模型
Chesbrough[54]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将技术潜在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的一系列流程,包括价值主张的,确定细分市场,创收机制,界定价值链结构、收入获取机制,并估算成本结构和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阐明企业在价值网络(包括顾客和供应商)中的定位和建设策略,维持竞争优势。
图2.8 Teece的商业模式模型
Teece[50]认为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顾客的价值,引导顾客消费,并将之转化为利润的方式,它强调顾客的核心作用,包括认同价值、创造价值和交换价值等。同时,商业模式应反映企业的性质、收益和成本对顾客行为、顾客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
商业模式可以更好的反映出研究人员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从模型介入更倾向于商业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对商业模式要素的分析探讨,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模型中发现价值主张,盈利模式,顾客价值网络和内部结构。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公认”为商业模式的重要元素。
2.2.3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尚未统一认识。很多学者从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
Chesbrough[55]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建立启发式逻辑,将潜在经济价值与技术结合的过程。它将重点放在“创新”上,认为商业模式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技术创新必须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释放出商业模式中包含经济价值。
Hamel[5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战略创新,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的战略布局,该战略布局具有客户价值并且能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扰乱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重塑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Markides[56]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引入新的盈利模式,现有规则并建立新规则的过程。他强调,商业模式创新必须是性的。上述学者对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一些共同的认识:第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企业战略层面的行为;其次,商业模式创新性较强。战略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都已经了解这两个特点,同时,竞争已经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竞争者导向,而忽略了商业模式独特的“竞争”的特性[57]。Aspara等[58]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市场导向的主动权,市场导向和非反应性驱动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重塑现有的市场结构,它是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也是实现客户价值的跳跃,重新设计业务系统唯一的一个发展新渠道或彻底改变创新的竞争规则。Zott和Amit[59]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通过重组合作伙伴和现有资源来改进或重新设计运营系统的过程。他们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跨越产权边界,从根本上改变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易的方式。Osterwalder[47]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基于价值命题的设计过程,涵盖了资源、流程管理和相关成本、收益和利润等设计过程模型。谢德称[60]则指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两类,技术创新是对自然规律的新发现,被称为“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开端是业务创新,可以分为“创新”和“源创新”,其中,商业模式创新属于“源创新”。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解释上述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他们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的理解,关注外部客户和市场,关注企业从客户的角度和思维的设计业务活动。其实质就是要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基于其次的能力或资源,商业模式更系统整体特性的创新,这可以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解释说,商业模式创新各要素的组合创新,不仅从创新的一个方面,存在的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协同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各个环节,往往伴随着产品创新,根据以上的论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在多价值链系统创新的企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重组,了商业规则,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3 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发展综述
3.1“互联网+电力”行业概念界定 3.1.1“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互联网+”概念的中心词是互联网,它是“互联网+”计划的出发点。“互联网+”计划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来表述。一方面,可以将“互联网+”概念中的文字“互联网”与符号“+”分开理解。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这表明了“互联网+”计划的应用范围为互联网与其他传统产业,它是针对不同产业间发展的一项新计划,应用手段则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联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互联网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理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61]。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62]。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则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可见其重要作用。
2015年3月,全国上,全国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表达了对经济社会创新的建议和看法。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他希望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首次
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62]。
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在举行“互联网+”的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
3.1.2“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
(1)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
(2)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3)重塑结构。信息、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4)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例如卷入式营销,例如分享经济。
(5)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6)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3.2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发展背景 3.2.1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背景分析
电力企业是在从事电力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业企业,通过由发电、输电、配电、制造系统、
生产和电力销售组成的电力系统,进行电力的生产和销售。它具有的经济核算的能力,是一个的经济单位。电力企业管理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经济规律和特点,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的社会需要。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行政化明显。由于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影响,电力企业已经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以适应管理计划,在组织结构上,电力企业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与相应的部门相对应;
(2)经营垄断性较强。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自然垄断企业,其主要依据是电网不可分割,特定地区有特定公司管理一个网络,多个网络连接在一起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管理;
(3)一元化领导。由于电力企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中国工业的基础,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也涉及到国家政治安全问题。因此,在电力企业的生产、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把控都相当严格。
“十一五”期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研究中,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规划原则,统筹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电源结构的经济性,提出了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
智能电网具备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良好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能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显着提高用户供电可靠率;能够实现大规模集中与分散开发模式并存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能够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电网调度和电网管理信息化、精益化,实现电力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便捷互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用电管理服务,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型电力用户的电力服务要求;实现基于电力网、电力通信与信息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等的多网融合,拓展及提升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增值服务的范围和能力;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民族装备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智能电网作为世界电网发展的基本方向,也将成为我国“十二五”及以后电网建设的重点。
智能电网内涵和发展目标:智能电网是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深度应用于电网,形成先进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的现代化电网,实现电力行业的大变革。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将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讯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和试点应用,在系统总结和评价智能电网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标准,各环节的协调有序快速推进。“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性能进一步提升,力争主要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智能化水平国际领先。
智能电网发展重点:
发电智能化。研究先进的发电厂控制、监测、状态诊断和优化运行控制技术,强化厂网协调和机网协调,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开展“数字化电厂”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专家管理系统应用,全面提升发电厂的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清洁能源发电及其并网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为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运行提供技术保障;推
动大容量储能技术研究,适应间歇性电源快速发展需要。
输电智能化。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基础上,逐步实现输电环节勘测数字化、设计模块化、运行状态化、信息标准化和应用网络化,全面实施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建设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广泛采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变电智能化。变电环节逐步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电网运行数据全面采集和实时共享,支撑电网实时控制、智能调节和各类高级应用,贯彻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快对枢纽及中心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
配电智能化。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数字系统控制技术、灵活高效的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配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运作与高度整合,构建具备集成、互动、自愈、兼容、优化等特征的智能配电系统,提高配电网灵活重构、潮流优化和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加快微网技术示范推广,满足分布式发电接入要求,提高配电网可靠性。
用电智能化。构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实现营销管理的现代化运行和营销业务的智能化应用;开展基于分时电价等的双向互动用电服务,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推动智能家电、智能用电小区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改善终端用户用能模式,提升用电效率,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15年,全国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1000座以上,充电桩50万个以上。
调度智能化。适应智能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灵活协调、优质高效、经济环保的要求,构建涵盖电网年月方式分析、日前计划校核、实时调度运行等三大环节的调度安全防线,实现数据传输网络化、运行监视全景化、安全评估动态化、调度决策精细化、运行控制自动化、网厂协调最优化,研发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自主创新的一体化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形成一体化的智能调度体系。
未来的智能电网电网本身能够思考,能够自主行动,能够自我判断,这是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互动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跟这样的智能电网相比,现有电网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一是电网自身的可观测性和可控性还需大大加强,未来智能电网将装有大量的各类传感器,电力设备本身具有自我感知能力;我们通过精准的测控分析手段,进行电网控制策略的优选,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控,以及故障状态的自动恢复。现在更多的还是靠人工经验,人工维修,人工调度。二是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是把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等信息和电网自身的信息紧密结合。智能电网能集合各类非电力信息,包括气象的、环境的,以及自然灾害的,甚至某个大型活动的用电趋势,来作整体电网的综合预测和数据挖掘,及时预测电网的运行状况,提升电网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可以说智能电网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能够自我修复,自我治愈,自我运行。三是智能电网将全面实现配用电方面的信息化。由于配用电量大面广,充分融合电网的电流和配用电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实现各类峰值电源的急插急用,来为互动用电提供技术支撑。
3.2.2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经济背景分析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竞争力越来越大,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提高电力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状态,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继续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力系统效率,为人民生活和生产贡献更多的力量,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电力工业运营结构的四大支柱:一是统一的收支、利润核算体系;二是行政命令和计划的国家基本手段;三是背离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价值关系;四是高度集中的组织和决策机制。传统意义上的四大支柱已经不能为电力工业提供基本保障
了,相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它们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取代指令性的“计划经济”,这是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电力工业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突破旧制度的桎梏,取得新的重大的进步和发展。
电力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电力企业是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电力生产经营单位,是一家的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
(2)所有的电力企业在市场为中心,扩大电力发展规划与市场需求的燃料,按照经济活动的设备、材料、资金和技术,从市场的电力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与市场的联系。不仅关系到国内市场,而且与国外市场有关;
(3)市场成为社会资源的基本配置,电力企业的整体运作将按照市场机制来规范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的,电力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整。计划成为第二级的手段来弥补市场缺乏监管,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
(4)商品价格与电力企业达成的价格应该按照市场运行规律,电力工业应该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动态调整现行价格使其趋于合理,尽可能使电力价格将逐步向国际价格标准接近;
(5)电力工业的社会性质, 一是体现在公有制成分居主体地位,二是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域被信息化覆盖,市场经济也在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在保证电力生产的高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
3.3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技术背景分析 3.3.1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将计算从用户终端集中到“云端”,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按照云计算的运营模式,用户只需关心应用的功能,而不必关注应用的实现方式,即各取所需,按需定制自己的应用。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索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云计算不仅仅用于资料搜寻和分析,未来还可用于分析DNA结构、基因图谱定序等。“云计算”的模式具有规模经济性,所有应用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多个外部用户,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应用,进而实现计算在用户间的共享,提高处理器和存储设备的利用率。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包括:虚拟化技术、多租户技术、资源调度、编程模型技术、存储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等。
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2012年9月,科技部发布首个部级云计算专项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对于加快云计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云计算基础产品与操作系统技术方面取得显着进展。在云计算基础产品方面,我国已经突破EB级存储系统软、硬件技术和支持亿级任务并发处理的服务器系统技术。同时,互联网企业在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方面取得突破,包括弹性
计算系统、分布式计算系统、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和开放存储系统等。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积极开展云计算综合标准的制定工作。在梳理现有各类信息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新的云计算标准,修订已有的标准,建设形成满足行业管理和用户需求的云计算标准体系。
虽然我国近几年认识到了云计算的重要性,并且投入巨资大力发展云计算,但是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仍然有一些差距,国内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企业与亚马逊、思科和微软等老牌计算机企业在技术上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目前,云计算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云计算与CDN的界限更加模糊。CDN技术是DNS+Cache的模式,CDN服务商被称为“虚拟ISP”。CDN技术大量功能依赖软件系统实现,因此需要强大的容错、自恢复的技术支持。除了稳定性,还有按需扩展性、自动维护都是CDN所需要的,这正是“云计算平台”所能提供的;
(2)开源技术正逐渐成为主流。SaaS(软件即服务)的出现,可减少对一些知名软件供应商的依赖性,如微软、甲骨文和SAP,现在每个公司开始看到机会。信息技术上的束缚越来越少,许多SaaS公司将其视为建造自己基础设施的方式;
(3)公有云与私有云,从竞争关系变为互补。企业在从私有云安全性及可靠性中受益的同时,也利用了公有云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未来对混合运算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4)云Container技术是迁移应用更有效的途径。Container技术简化了部署和云应用的管理。未来主要发展Container封装和应用虚拟化技术,将每个用户分离在一个单独的Container中,并且使整个开发体验更好;
(5)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在提供了基础架构技术之后,云存储供应商将提供存储服务等等。
3.3.2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这里的物联网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技术原理为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RFID、数据通信技术组成一个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整合网络网中万物自动识别,信息共享,彼此“交流”,无需人为干预。其核心技术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又称电子标签,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在过去的10年中,物联网在中国得到了较好起步与发展,中国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 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
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 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业领域,整体上我国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尚未成形,已有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各行业或企业的内部化服务,未形成社会化、商业化的服务业,外部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业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市场培育,并需突破成本、安全、行业壁垒等一系列制约。
综上所述,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产业形态和爆发点,物联网有形成巨大市场的潜力,但潜在空间转化为现实市场还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关键点是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新兴业态和新增市场。我们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规模,而真正可能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
目前,国内物联网发展趋势主要有:
(1)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待物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逐渐成熟后,个人应用市场才会随之发展起来。
(2)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物联网概念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众多领域,试图制定一套普适性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3)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随着产业的成熟,支持不同设备接口、不同互联协议、可集成多种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
发展成熟的结果。物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互联网服务平台将成为主流。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公共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出现。无论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都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重新寻找各自的定位。
(4)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中国具有领先世界的制造能力和产业基础,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国人具有逻辑理性和艺术灵活性兼具的个性行为特质,物联网领域在中国一定可以产生领先于世界的新的商业模式。
3.3.3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人类解决信息交换问题的探索和努力推动了通信手段和技术的革新, 信息传播速度与数量提升的同时, 人类的视觉听觉也逐渐突破了空间的。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通信环境下,人类的通信需求得到极大释放,不仅通信方式(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日益丰富,而且不断追求通信的质量与体验。
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再考虑到考虑到市场动态、客户需求,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具备以下特点:
(1)从点对点。演进到多点对多点间通信发展:传统的点对点应用整合方式,已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而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的方式实现一个主机与多个从机之间的通信,如电视会议系统等,将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一大发展趋势。
(2)双(多)向控制。这样的交互性表现在内部对象间任意复杂的通信,参与通讯的任何一方如果没有以隧道方式进行工作,都可发出控制请求并得到系统的响应。
(3)实时性:随着CPU、内存等硬件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交换设备的信息量、信息熵、码元速率、信息速率以及信道容量也在不断提高,这样不但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也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例如:可视电话、WWW等服务项目中的静态图象传送,将来很可能逐渐被常规实时动态差分GPS所替代。构建立体、多元化的通信网络系统: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90%来自视、听、触、嗅、味觉,而由于当前的通信技术只能提供窄试听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对于多媒体业务的需求。未来市场的需求必定会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它对信息源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取和利用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人的生活。虽然在正常人的生活中,90%的信息量是由视觉获取的,但更加全面、更加逼真的信息交流始终是人类追求的更高目标。因此,未来通信的信息将是在视、听、触、嗅觉上呈现立体拟真享受。
(4)信息再现的仿真化:通信系统传输的信息在到达目的地后,需要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恢复再现。以目前通信系统中普遍使用的显示器、音箱、耳机、打印机等配置,其恢复的视场、声场总是与真实相去甚远。而近年来以虚拟现实技术和面向对象的仿真方法相结合的仿真系统,却可以对场景的模拟达到很高的水平。因而,通信技术是未来实现高数据速率传输、改善传输质量、提高系统容量的重要途径,高仿真度也将是其一大特点。
3.3.4互联网相关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总结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的成熟,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
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所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及其各方的影响相当重要的。目前看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至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对企业成长方式的影响:进入网络时代,经济正从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在短期内占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排他性。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是充当了信息媒介的先锋者。现实生活中,网络电视、网络广告、网页广告、手机和电脑新闻等,都是这些信息的快速传播者,而这些由必须要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
(2)对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影响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电子商务将要求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活动按照电子商务的交易规律和模式进行重组。目前电子商务有三种较为流行的交易模式:第一种称为买方模式,可以利用买方强大的特点,向网络输送采购软件,通过网站与供应商保持固定联系,并向供应商收取佣金;第二种是卖方模式,即卖方建立供货网站,为购买者服务;第三种为单一产品供应商模式,许多销售通过网络促销同类产品。例如阿里巴巴、淘宝、京东无不是利用网络搭建平台,用网络代替了实体店实现商品的买卖。
(3)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将发生变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OEM(定点生产,也叫代工)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就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虚拟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性操作系统整合优势资源,既增加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工业经济时代常规运行中的硬设施投入,从而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其二,只需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而不必将自己耗费在低价值产出和常规的普通工业生产中,后者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分工体系由订货或合营方式来完成。
(4)对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的影响:电子商务将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最后达到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电子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成为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动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在BTOB的电子商务中,还要完成供应商与客户之间不同生产经营流程或价值链的高度整合,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水平得以空前提高。
(5)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更有效率。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既表现为企业内部的网络化,企业内部决策的层次越来越少,管理的幅度越来越宽,决策越来越分散于最接近客户的经营前沿;又表现为企业之间组织的网络化,形成了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的为基本特征的企业间组织方式。
如何应对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顺应网络技术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
环节产生的重大的变革,在我看来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持下构建以企业(ERP),客户(CRM),供应商(SCM)及其他方面如产品研发管理(PLM)等各种平台为核心要素组成的多方的战略联盟就的显得尤为重要。
4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4.1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市场定位创新分析 4.1.1中国电力行业消费者特征分析
电力消费市场的顾客主要指电力消费的终端用户。电力消费市场的顾客有如下特点: 用户多、分布范围广。由于电力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因而电力用户多、分布范围很广。
用户对电力的购买和消费同时完成。由于电力不宜存储,人们在购买电力的同时就进行了电力消费活动,电力购买和消费行为几乎同时完成。
用户购买电力的波动性较大。一般而言,用户对何时购买电力、购买多少电力很难准确预测,用户购买、消费电力的季节性、时段性波动较大,用户消费电力的时间分布很不均衡。由于用户对电力的需求是一种不规则需求,输配电企业面临着每季、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的需求,在有些时间电力供不应求,有些时间电力又生产过剩,同时由于电力不能大量存储,因此电力营销者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通过定价或其他刺激手段来改变电力需求的时间模式。
用户的规模、消费量千差万别。由于电力消费用户数量多、范围广,用户的规模、消费数量相差较远,一个普通的居民用户年用电量一般在几百千瓦时,而有的大工业用户一个月的用电量就在几万千瓦时以上。同样,不同用户的用电电压等级、用电容量也千差万别。
用户对购买电力的质量要求差异较大。不同的用户对购买电力的质量要求差异较大,电力的质量包括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频率合格率等各方面,一般居民用户只要求电压合格率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对供电可靠性、频率基本没有要求;而像医院、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则对供电可靠性、电压、频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为一旦这些指标达不到要求,将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用户的替代产品有限。由于电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目前电力用户的替代产品有限,除了有些用户能够以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产品代替电力外,大部分用户特别是集成电路类生产企业等只能以电能为动力,很难找到替代产品。
4.1.2中国电力行业企业主流的市场定位分析
表4-1:2015年国电系统售电分类明细表 用电户数(万户) 项目 合计 累计 4066.31 比上年 614.44 比重% 100.00 售电量(亿千瓦时) 累计 8855.99 比上年 10.55 比重% 100 售电均价(元/千千瓦时) 387.09 大工业 非普工业 农业 非居民 居民 商业 趸售 其他 17.35 161.99 72.31 182.18 3419.38 144.04 65.82 3.24 0.27 16.49 -10.63 14.78 530.67 49.69 13.21 -0.04 0.43 3.98 1.78 4.48 84.09 3.54 1.62 0.08 4484.74 682.44 215.12 368.32 860.30 213.86 1963.53 67.68 10.99 -3.47 -6.50 3.81 16.26 28.37 17.54 -4.67 50. 7.71 2.43 4.16 9.71 2.41 21.49 1.45 370.85 501.91 274.99 559.53 381.99 650.52 339.80 318.92 分析上表可见: (1)大工业的售电量占公司系统售电量的一半以上,对公司系统售电量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大工业售电量增长10.99%,对公司系统售电量大幅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商业用电在总售电量中所占比重最小,但增幅最大,达到28.37%,且售电单价最高,是最优质的一块市场,对提高公司售电单价,增加售电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3)居民售电量高速增长,同比增幅达到16.26%,在总售电量中所占比重也逐步增大,是近两年来大规模城农网改造以及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自然增长结果。
(4)趸售电量在总售电量中占21.49%,增幅17.54%,均列第二位,由于趸售电量的售电单价很低,仅高于农业用电,对公司系统售电收入影响不大。
根据电力客户所在行业不同,全社会2015年行业用电分类情况如表4-2。
表4-2:2015年全社会行业用电分类情况表 指标名称 全社会用电累计 A.按产业类别分 一次产业 二次产业 三次产业 B.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合计 城市居民 乡村居民 全行业用电合计 一、农林牧渔水利业合计 二、工业合计 1、轻工业 2、重工业 三、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四、建筑业 五、交通饮食物供仓储业 六、商业饮食物供仓储业 七、其他事业 累计(亿千瓦时) 13260.0 538.0 9620.0 1444.0 1658.0 990.0 668.0 11602.0 715.0 9490.0 1940.0 7550.0 9.0 130.0 258.0 390.0 610.0 2.5 9.2 11.8 12.8 13.9 11.2 9.2 2.8 9.3 11.8 8.7 6.8 6.7 8.9 17.2 12.5 比上年同期% 9.7 4.06 72.55 10. 12.50 7.47 5.04 87.50 5.39 71.57 14.63 56.94 0.07 0.98 1.95 2.94 4.60 用电结构% 100.00 从表3-2可以看出:
(1)二次产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70%以上,是用电量最大的一块,但增幅有限,低于全社会用电增幅。
(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例在10%以上,且增幅最快,发展前景看好。
(3)三次产业用电增幅仅次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其中的商业饮食物供仓储业用电在所有的用电中增幅最快,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用户。
(4)一次产业用电量比例较低,且增幅最慢,发展前景较差。
参考文献
[1] 綦成元, 曹淑敏. 大融合 大变革:《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解读[M]. 党校出版社, 2015.
[2] 罗伯特·E·利坦, 艾丽斯·M·瑞夫林. 互联网[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 谢高岗, 张玉军, 李振宇,等. 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综述[J]. 计算机学报, 2012, 35(6): 1109-1119. [4] 林闯, 雷蕾. 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J]. 计算机学报, 2007, 30(5):693-711. [5] 马化腾.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 中信出版社, 2015. [6]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中国能源中长期 (2030、2050) 发展战略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11.
[7] 刘振亚. 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J]. 广西电业, 2013(12):84-87.
[8] 白建华, 辛颂旭, 刘俊,等. 中国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 35(14):3699-3705.
[9] 赵大伟. 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J]. 中国对外贸易, 2014(8):32-32.
[10] 曹军威, 孟坤, 王继业,等. 能源互联网与能源路由器[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4,
44(6):714-727.
[11] 王方方, 高赐威. 智能电网的技术内容及比较[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9, 5(5):99-102. [12] 陈树勇, 宋书芳, 李兰欣,等. 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 电网技术, 2009, 33(8):1-7. [13] 宋菁, 唐静, 肖峰. 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J]. 电工电气, 2010(3):1-4. [14] 十方. 欧美智能电网战略计划[J]. 中外能源, 2009(6):107-107. [15] 张征容. 智能电网浅述[J]. 云南电力技术, 2009, 37(3):28-28.
[16] 寿颐如.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展望[J]. 科技促进发展, 2009(6):35-39.
[17] 谢开, 刘永奇, 朱治中,等. 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 中国电力, 2008, 41(6):19-22. [18] 冯庆东. 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分析与展望[J]. 智能电网, 2013(1):17-23.
[19] 国网能源研究院. 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分析报告[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20] Chaouachi A, Kamel R M, Andoulsi R, et al. Multiobjective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for a Microgrid[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13, 60(4):1688-1699. [21] 陈光锋. 互联网思维 : 商业与重构[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22] 陈雪频. 定义互联网思维[J]. 上海国资, 2014(2):70-71.
[23] 李文莲, 夏健明.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5):83-95. [24] 托夫勒朱志焱. 第三次浪潮[M]. 三联书店, 1984.
[25] 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 信息高速公路透视[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26] 孟凡东. 数字化技术与人类未来——尼葛洛庞帝媒介思想初探[J]. 东南传播,
2006(5):37-38.
[27] 李伦. 作为互联网精神的自由、开放和共享——兼谈技术文化价值的生成[J]. 武陵学刊,
2006, 31(3):34-38.
[28] 克里斯·安德森. 长尾理论.第4版[M]. 中信出版社, 2015.
[29] 吴青劼, 洪涛, 马骏. 长尾理论综述[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7(1):124-129.
[30] 王海岳. 武断的假设——对长尾理论的逻辑批判[J]. 生产力研究, 2008(4):1-4. [31] 彭兰, 陈婧. 长尾理论述评[J]. 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 2008(4):32.
[32] 卜华白. “长尾理论”及其对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的构筑启示[J]. 商场现代化, 2005,
x(23):66-67. [33] 李云杰.“长尾理论”显灵IT 市场[N] .计算机世界, 2007-03-26(A5).
[34] Bryant R, Katz R H, Lazowska E D. Big-data computing: 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commerce[J]. 2008.
[35] Klein D, Trangia P, Hartmann M. What is big data?[J]. Itnow, 2013, 55(3):12-13.
[36] Lavalle S, Lesser E, Shockley R, et al. Big Data, Analytics and the Path From Insights to
Value[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1, 52(2):21-32. [37] 冯芷艳, 郭迅华, 曾大军,等. 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 管理科学学
报, 2013, 16(1):1-9.
[38] Zott C, Amit R. The Network Challenge (Chapter 15): The Business Model as the Engine of
Network-Based Strategies[M]. Pearson Education, 2009.
[39] Linder J C, 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J]. In A.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 (Ed, 2000(vember).
[40] Morris M, Schindehutte M, Allen J.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726-735.
[41] 王雪冬, 董大海. 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探讨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
管理, 2012, v.34;No.397(3):2-9.
[42] 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 19(2):287-296.
[43] Afuah A, Tucci C L.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
McGraw-Hill/Irwin, 2001.
[44] Rappa M. 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1.
[45] Applegate L M. Emerging Networked Business Models: Lessons from the Field[J]. 2000. [46] 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 Electronic Markets, 1998, 8(2):3-8. [47]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Tucci C 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16(16):751--775.
[48] Shafer S M, Smith H J, Linder J C.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J]. Business Horizons, 2005,
48(3):199-207.
[49] Chesbrough 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354-363.
[50] 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172-194.
[51] Hamel G. Leading the revolution[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01, 18(1):212–213. [52] R Amit,C Zott?.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
493-520.
[53] 翁君奕. 商务模式创新[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54] Chesbrough H, Shan A, Finn M, et al. Business Models for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6, 48(3):48-61.
[55] Chesbrough H. Open business models[J]. 2006.
[56] Markides C.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Need of Better Theory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1):19–25.
[57] 王雪冬, 董大海. 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研究述评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11):29-36.
[58] Jaakko Aspara, Joel Hietanen, Henrikki Tikkane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vs replicati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ic emphas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10, 18(1):39-56.
[59] Zott C, Amit R.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216-226. [60] 谢德荪. 源创新: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创新之道[M].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
[61] 黄楚新, .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 新闻与写作,
2015(5):5-9. [62] 马化腾. “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J]. 中国中小企业, 2015(6):17-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