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字使意思一转,指出唯有一事不空,那就是“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遗憾、悲愤之情袭扰着临死前的诗人。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学情分析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在中年级已经学过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学生都具备通过书籍、网络搜集资料的基本能力,可以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去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结合查到的资料加深对文学作品中深厚情感的体会。
2.诗歌的内容比较简单,在上课之前大部分同学就已经能做到流利朗读了,字音和节奏都能做到基本准确。
3.高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的能力,有个别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得出答案,所以解读诗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4.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本课的难点,“爱国之情”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他们的心中有这份情感,但不一定能言之于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准鼻音“乃”,读出诗歌的节奏。 2.学生能借助诗歌的题目和课本上的注释自主说出古诗的大意。
3.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和课上补充的资料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准鼻音“乃”,读出诗歌的节奏。 2.学生能借助诗歌的题目和课本上的注释自主说出古诗的大意。 难点:
1.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板书设计
示儿
憾——九州 爱 怜——百姓 国 悲
愤——朝廷 之 惦——北定 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示的图片,说说自己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预设:有一位老人在写信,旁边还有一个年轻人在哭,这个年轻人应该是他的儿子,这位老人可能快要过世了,所以他的儿子很难过。
2.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遗嘱”这个概念,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诗人陆游,并引出课题——他现在写给儿子看的这份遗嘱就是古诗《示儿》。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作者名片”,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根据作业单提示所查到的关于诗人陆游的资料,补充完成作者名片,了解诗人形象。
2.引导学生诵读陆游的爱国诗句,初步感受作者的爱国之心。 师:49岁的陆游回忆起他20岁时曾立下的志向—— 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师:52岁的陆游因为被免官而大病一场,病愈之后他仍不忘为国担忧——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师:68岁的陆游,他知道自己想要上阵杀敌的心愿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他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的愿望——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随着时间推移,73岁的陆游已经是一位垂暮的老人,但杀敌报国的情思仍然时常在他的心头涌动——
生: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
3.学生谈感受:读完这些诗句后,你觉得陆游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听范读。
师:随着时间再次向前推移,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临终前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仔细听——注意听清楚发音与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大声自由朗读三遍 (2)读准字音 (3)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字音和节奏,如鼻音“乃”。 4.请一名学生在课件上标记诗歌的节奏。
5.师生合作读出节奏: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同桌合作:结合注释,说出诗歌的大意。
7.学生汇报交流,说出古诗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一)体会“遗憾”
1.讲解第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1)理解“万”:表示很多,让学生说说对于一个普通百姓而言,临终前牵挂的“万事”可能包含哪些事物?(预设:财产、家人、地位………) (2)了解陆游的生死观,体会诗人的豁达。
师:陆游原本就知道,人死了之后这些身外之物就都与他无关了,看得出,陆游是一位很豁达的诗人,但这位豁达的诗人临终之前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丝牵挂了吗? 生:他在乎的是国家还没有统一。(板书:九州) 2.学习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1)提问:哪一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心境?(板书:悲)
(2)提问:这个“悲”是什么意思?可能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绪?(悲痛、悲伤、悲哀……)引导学生体会“悲”字之后的“遗憾”。(板书:憾) 3.指导朗读一二句,读出悲伤遗憾之情。
(1)请学生读,教师评价,通过学生的个别朗读,相机总结朗读技巧:轻声缓读。 (2)全班齐读。(声音低沉,节奏缓慢) (二)体会“怜惜”
过渡:陆游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可这个愿望一直到他临终之时都没有实现,这样的遗憾的确值得他为此而悲,那么除此之外,他还会为谁而悲呢? 预设:老百姓(板书:百姓)
1.播放北地遗民生活惨状的视频,让学生说说看了之后的感受。 预设1:我觉得敌人很残暴,他们对百姓很残忍。 预设2:我觉得那些老百姓很可怜。
2.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让学生感受陆游对百姓的怜惜。(板书:怜)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朗读前两句,读出陆游对北地遗民的同情与怜惜。 教师引读:
请你想象着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读—— 请你想象着那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百姓,读—— 请你想象着那些在敌人的爪牙之下饱受折磨的百姓,再读——
评价过渡: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都深受感动,相信就算是陆游也会为此而动容,所以他才会为北地的遗民写下这样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体会“愤怒”
1.通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感受北地遗民的处境与他们对“王师”的盼望,引导学生思考朝廷没有出兵的原因。 2.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贵族阶级和北地遗民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联系《题临安邸》,了解朝廷权贵的奢靡生活,感受林升对朝廷的讽刺与愤怒,从而理解陆游对统治阶级不作为的愤怒。(板书:愤 朝廷)
3.指导学生将这种愤怒之情带入诗歌《示儿》,练习朗读一二句。 4.分男女生读,教师点评。 (四)体会“惦念” 1.齐读三四句。
师:我们在陆游的这一个“悲”字之下读出了他对九州尚未统一的遗憾,读出了他对北地遗民的怜惜,也读出了他对朝廷权贵无所作为的愤怒,那么,除了这些绝望的情绪,在这首诗中我们还能读出什么呢?请大家齐读三四句。 2.思考:在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陆游的什么? 预设:我读懂了他的愿望,他希望看到祖国统一。
3.教师提问:可是此刻的陆游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陆游死后如何得知这一消息呢? 预设:他让儿子在举行祭祀的时候告诉他。
4.相机解释“祭”的意思,感受陆游到九泉之下都放不下的牵挂与惦念之情。(板书:惦 北定)
5.指导学生朗读三四句,读出作者强烈的期盼与牵挂。 五、结合资料,升华总结
1.师:这首诗里有陆游的遗憾、怜惜、愤怒与惦记,而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最终是一份什么样的感情呢?(爱国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出国土的流失,百姓的苦难是战争造成的。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师:可是陆游爱的国已经山河破碎,他爱的子民还流离失所,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联系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结合单元导语,让学生了解当代的英雄人物故事,体会爱国之情。
4.口语表达:读完这些诗,听完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对陆游说,想对千千万万为守卫国土的战士们说,或者想对我们的祖国说的?(学生汇报交流) 5.配乐齐读全诗。
教师点评过渡: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的善良,听到了你们的担当,也听到了你们的崇敬,最后就让我们带着最真诚的感情,再次齐读陆游的这首《示儿》。 6.结语:希望今天这堂课后,同学们也能将一颗爱国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你的心田,此刻,就让这堂课结束在我们朗朗的余音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