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种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华拓科技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10)授权公告号 CN 203554273 U(45)授权公告日 2014.04.16

(21)申请号 201320685532.4(22)申请日 2013.10.31

(73)专利权人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白云北路

249号(72)发明人刘朝富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002

代理人谷(51)Int.Cl.

H02M 1/088(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包括驱动电路,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SAK-TC1784F处理器、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相连接,所述SAK-TC1784F处理器用于向所述驱动电路发送PWM频率和PWM电流,并控制所述驱动电路进行复位和选通,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输出。本实用新型通过选择集成四路PWM输出电路的驱动电路,配合SAK-TC1784F处理器的SPI总线,达到方便扩展PWM驱动的目的,且电路简单,占用处理器资源少,实时性好。CN 203554273 UCN 203554273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5),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1-4),所述驱动电路(5)分别与所述SAK-TC1784F处理器(6)、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1-4)相连接,所述SAK-TC1784F处理器(6)用于向所述驱动电路(5)发送PWM频率和PWM电流,并控制所述驱动电路(5)进行复位和选通,所述驱动电路(5)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1-4)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5)包括驱动芯片(U2C),所述驱动芯片(U2C)的第1、3、4脚与所述第四PWM输出电路(4)相连接,其第2、5、6脚与所述第三PWM输出电路(3)相连接,其第9、10、13与所述第二PWM输出电路(2)相连接,其第11、12、14脚与所述第一PWM输出电路(1)相连接,其第7、17、21脚接地,其第18、20、24、25、27脚分别与所述SAK-TC1784F处理器(6)的A17、B18、A18、D9、A8相连接,其第8、19、23脚分别与+5V、+3V、+5V电源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WM输出电路(1)包括第一MOS管(U3C)、第一二极管(D1)、第一、第二电阻(R1、R2),所述第一MOS管(U3C)的栅极经第一电阻(R1)与所述驱动芯片(U2C)第14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驱动芯片(U2C)第11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2C)第12脚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PWM输出电路(2)包括第二MOS管(U4C)、第二二极管(D2)、第三、第四电阻(R3、R4),所述第二MOS管(U4C)的栅极经第三电阻(R3)与所述驱动芯片(U2C)第13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四电阻(R4)的一端、驱动芯片(U2C)第10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2C)第9脚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PWM输出电路(3)包括第三MOS管(U5C)、第三二极管(D3)、第五、第六电阻(R5、R6),所述第三MOS管(U5C)的栅极经第五电阻(R5)与所述驱动芯片(U2C)第2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驱动芯片(U2C)第5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2C)第6脚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PWM输出电路(4)包括第四MOS管(U6C)、第四二极管(D4)、第七、八四电阻(R7、R8),所述第四MOS管(U6C)的栅极经第七电阻(R7)与所述驱动芯片(U2C)第1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八电阻(R8)的一端、驱动芯片(U2C)第4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2C)第3脚相连接。

2

CN 203554273 U

说 明 书

一种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

1/3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WM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

的PWM控制电路。

[0001]

背景技术

通用控制器一般会有较多PWM驱动,一般使用的是单个的驱动电路,这种电路需

要占用处理器的A/D转换端口,且电路复杂,控制实时性较差。

[0002]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电路简单、控制实时性好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0005]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包括驱动电路,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SAK-TC1784F处理器、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相连接,所述SAK-TC1784F处理器用于向所述驱动电路发送PWM频率和PWM电流,并控制所述驱动电路进行复位和选通,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输出。[0006]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的第1、3、4脚与所述第四PWM输出电路相连接,其第2、5、6脚与所述第三PWM输出电路相连接,其第9、10、13与所述第二PWM输出电路相连接,其第11、12、14脚与所述第一PWM输出电路相连接,其第7、17、21脚接地,其第18、20、24、25、27脚分别与所述SAK-TC1784F处理器的A17、B18、A18、D9、A8相连接,其第8、19、23脚分别与+5V、+3V、+5V电源相连接。[000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PWM输出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一二极管、第一、第二电阻,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经第一电阻与所述驱动芯片第14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二电阻的一端、驱动芯片第11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第12脚相连接。[0008]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PWM输出电路包括第二MOS管、第二二极管、第三、第四电阻,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经第三电阻与所述驱动芯片第13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四电阻的一端、驱动芯片第10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第9脚相连接。[000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PWM输出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三二极管、第五、第六电阻,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经第五电阻与所述驱动芯片第2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六电阻的一端、驱动芯片第5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第6脚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四PWM输出电路包括第四MOS管、第四二极管、第七、八四电阻,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经第七电阻与所述驱动芯片第1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第八电阻的一端、驱动芯片第4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

[0010]

3

CN 203554273 U

说 明 书

2/3页

与+24V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第3脚相连接。[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选择集成四路PWM输出电路的驱动电路,配合SAK-TC1784F处理器的SPI总线,达到方便扩展PWM驱动的目的,且电路简单,占用处理器资源少,实时性好。附图说明

[001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的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的SAK-TC1784F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的第一PWM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0016]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的第二PWM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0017]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的第三PWM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0018]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的第四PWM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0] 参阅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SAK-TC1784F处理器的PWM控制电路,其包括驱动电路5,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1-4),驱动电路5分别与SAK-TC1784F处理器6、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1-4)相连接,SAK-TC1784F处理器6用于向驱动电路5发送PWM频率和PWM电流,并控制驱动电路5进行复位和选通,驱动电路5用于驱动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1-4)输出。

[0021] 参阅图1-2所示,驱动电路5包括驱动芯片U2C,该驱动芯片的型号为TLE7242。该驱动芯片U2C的第1、3、4脚与第四PWM输出电路4相连接,其第2、5、6脚与第三PWM输出电路3相连接,其第9、10、13与第二PWM输出电路2相连接,其第11、12、14脚与第一PWM输出电路1相连接,其第7、17、21脚接地,其第18、20、24、25、27脚分别与SAK-TC1784F处理器6的A17、B18、A18、D9、A8相连接,其第8、19、23脚分别与+5V、+3V、+5V电源相连接。[0022] 参阅图3所示,第一PWM输出电路1包括第一MOS管U3C、第一二极管D1、第一、第二电阻(R1、R2),第一MOS管U3C的栅极经第一电阻R1与驱动芯片U2C第14脚相连接,其

4

CN 203554273 U

说 明 书

3/3页

漏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驱动芯片U2C第11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2C第12脚相连接。

[0023] 参阅图4所示,第二PWM输出电路2包括第二MOS管U4C、第二二极管D2、第三、第四电阻(R3、R4),第二MOS管U4C的栅极经第三电阻R3与驱动芯片U2C第13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四电阻R4的一端、驱动芯片U2C第10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2C第9脚相连接。

[0024] 参阅图5所示,第三PWM输出电路3包括第三MOS管U5C、第三二极管D3、第五、第六电阻(R5、R6),第三MOS管U5C的栅极经第五电阻R5与驱动芯片U2C第2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驱动芯片U2C第5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2C第6脚相连接。

[0025] 参阅图6所示,第四PWM输出电路4包括第四MOS管U6C、第四二极管D4、第七、八四电阻(R7、R8),第四MOS管U6C的栅极经第七电阻R7与驱动芯片U2C第1脚相连接,其漏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八电阻R8的一端、驱动芯片U2C第4脚相连接,其源极接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24V电源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2C第3脚相连接。

[0026] 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芯片U2C可驱动四路PWM输出电路(第一至第四PWM输出电路),驱动芯片U2C通过SPI总线接收SAK-TC1784F处理器6的命令,根据SAK-TC1784F处理器6发的PWM频率和PWM电流进行输出。在四路PWM输出电路中,第二电阻R2、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为差分电流取样电阻,负责将输出电流反馈给驱动芯片U2C,而第一至四二极管(D1、D2、D3、D4)则为续流二极管,有效防止了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突变,保护了电路中的其他元件。[0027]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5

CN 203554273 U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6

CN 203554273 U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2

7

CN 203554273 U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3

图4

8

CN 203554273 U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5

图6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