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仍未过时

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仍未过时

来源:华拓科技网


最近,吴建民先生表达了他对中国外交的关注,直言“韬光养晦”仍要管一百年。这位外交界的老前辈,已在多个场合重申这一观点。殷殷之意,隐隐之忧,引发了不少共鸣。

作为国家外交的指导思想,“韬光养晦”取代“外交”,令中国心无旁骛地抓住了国内经济建设这个重点,实现了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有论者将之评价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战略实践,可谓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这四个字曾经的意味与分量。

当然有不同意见,比如最近就有人断言,“韬光养晦”实乃示弱,而中国今非昔比,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理当全力介入改造,不妨持剑行商。但着眼当下与将来,如果我们愿意冷静理性地思考国际政治的逻辑与中国的国情,那就不难得出与吴建民先生一样的答案: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远未过时。

韬光养晦是政治智慧,乃因它不仅是一个理智的思考结果,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于百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它认准了经济发展才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而践行这一重任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冷战结束,进一步证明世界大局走向和平与发展;而中国若要利用好这一国际环境来谋发展,则需要有化解潜在敌意与各种“中国威胁论”的姿态与方法。

这种政治智慧,对于当下中国的执政者来说,更已成为一种资源。2002年,以恐怖主义势力与反恐战争之间的胶着态势为基本观察点,“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自己,当前正是难得机遇;所以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都一再重申:中国信奉和平合作理念,强大了也绝不称霸。这一系列的继承与发展,令韬光养晦的逻辑有了更为丰富清晰的表达和延展。

说到底,韬光养晦,其实就是对 “何为我们的核心国家利益”、“何以维护好这一核心

利益”的认知。即便把它视为一种通向目的的策略,我们也不能忘记,“十六大”给出的判断是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都当抓住机会埋头发展;三步走战略更规划了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应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些蓝图面前,在中国人均GDP仅三千美元的数据面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勇敢承认,作为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发展任务,我们还远未达成。尽管今非昔比,但各项软硬指标上比较,我们仍有明显落差;更何况中国的发展模式尚未定型,当然也就谈不上理想,社会公平与资源消耗问题突出。在发展的数量与质量上,中国仍任重道远。科学发展观能成为当前中国主流政治话语的关键词,就因为它仍扣应着 “发展”这一国家核心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谋篇布局。

诉诸国际政治的现实生态,我们也完全不可夸大金融危机爆发对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影响。中国在此中利益攸关,只有共荣,而无独胜。以为危机之日正是中国飞龙在天之时的论调,不仅无知而且危险。须知与此前相比,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威胁者的视角未变,对中国进行战略性包围的军事部署未变,对施加干预的姿态未变,俄日印三大邻国与中国某种程度上的竞争态势未变,中国周边的地区安全隐患也多未消除。这些因素之下,中国有如壁立。更不消说,国际政治发展至今,如果依然还要通过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来改变国际政治秩序,那自损元气、两败多输的结局也可想见。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以如此铁血的风格来讨论韬光养晦的价值。作为一种政治智慧,韬光养晦不仅成为中国外交的一时气质,而且也要从根本上成为国家的战略发展眼光。当我们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成败得失,分析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思考民族复兴的性质与价值;当我们温习传统智慧中的王道与霸道之别、自身修养与天下情怀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摸索积累改进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而向世界推荐中华文明中的 “和”文化;当我们主张彼此学习,多元并存……那无论是五十年,还是五百年,我们都必须在其中沉淀出最为厚重的国家形象与国民性格,那就是:

东方君子,温润如玉。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94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