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2010年8月 第23卷 第8期TCM Res.August 2010 Vo1.23 No.8 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加 的医学学术思想和医学观点去研究人类的健康、疾 病与治疗,这样就出现了中医学和西医学等医学种 “中医”二字,是要用以区别其他的同名类型。仅从 破除迷信这个角度出发,也应该在既发挥经典又推 进理论发展的情况下,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易名。 类。但是,无论何种医学,都必定要具体落实到自然 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社会(心 仅从中医学的医学学术思想、中医阴阳五行学 说和临床治疗,不能认为中医学“无实验性”。自然 界就是一个“天然实验室”,它有着极端的时空条件 和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因素。不能说中医学没有考 理)环境、人体(生物学特征、生物化学特征、生物物 理特征、物质组成特征)与健康、疾病和治疗的关系 上来。因此,中医学一定要医学科学化,建立和完善 自身的医学分科、研究途径及方法,创立具有自身特 虑病毒和细菌等,因为这个“天然实验室”里不可能 色的实验室和产业结构,开创医学科学研究的热点 没有病毒和细菌,中医学只是以间接的形式来表达。 和前沿。 当然,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学和向微观领域进行研 参考文献: 究,应该建立中医学的室内实验室。 [1]李磊.中医整体观的内涵及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 由于这个“天然实验室”的多样复杂因素,所以 2009,49(7):665—666. 中医学对人体各部分联系的认识上,也是多方位的。 [2]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J].医学与哲学,2006,27(4): 例如,脏腑联系中有以疾病相联络的,肺移热于大 14一l7. 肠、心移热于小肠即是其例。西医学是按解剖学来 [3]马子良,石玉山.医学阴阳非哲学阴阳辨[J].中国中医 基础医学杂志,2007,30(4):263—264. 认识脏腑联系的,而中医学则比较复杂即是按多个 [4]梁茂新.现代中医学基本概念逻辑矛盾剖析[J].中华中 且不同的因素来实现。中医学之所以将脾脏与胃脏 医药杂志,2009,32(3):278—281. 归纳在一个体系,笔者认为脾主要功能之一是免疫, [5]李致重.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 即淋巴细胞的吞噬灭毒作用,这个作用可以处理人 实[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410—418. 体内每天死亡的细胞,因此,它是主“内消化”。而 [6]黄宇琨,黄宇琛,邱氟,等.关于“针刺”的几个问题的探 胃则是主“外”消化的。胃为后天之本,很_容易理 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6):1—5. 解,但对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等的免疫功能也是后天 [7]黄宇琨,黄宇琛,邱氟,等.经络的几点思考与浅识[J]. 才有的。所以,脾胃主消化,互为一体,一里一表均 中华医学教育与实践,2004,2(1):13—16. 为后天之本,这也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精妙之处。 [8]恽树珏.群经见智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基础理论研究不是“唯思 [9]黄瑞华.地质医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1,6(2):58— 59. 想而思想”、“唯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中医学的发 收稿日期:2010—05—12 展,推动中医学的科学化,以及向微观领域的进军。 (编辑李亚峰) 6小 结 医学只有一门,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 文章编号:1001—6910(2010)08—0006—02 ・学术探讨・ 从虚、寒浅论慢性咳嗽 胡海林 ,尹新中 (1.天津中医药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天津300193)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药疗法虚寒 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张景岳以表里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志码:A 为纲,将咳嗽归纳为:一日外感,一日内伤。但慢性 临床上通常将咳嗽作为呼吸系统的唯一或主要 咳嗽表证已不明显,即使有表证亦属余邪未清。笔 症状,咳嗽超过8周,x线胸片检查无明显病变者称 者就以咳嗽病因病机中的虚、寒对慢性咳嗽作一探 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中医学将咳 讨,以指导临证。 中医研究 2010年8月 第23卷 第8期TCM Res.August 2010 Vo1.23 No.8 1从虚论治 《素问・玉机真藏论》日:“秋脉不及则令人喘, 呼吸少气而咳。”此为内伤气虚,肺气不足致咳。证 见咳嗽声低,气喘动则尤甚,咯痰稀薄量少,舌苔薄 白,舌质淡,脉细弱。治宜益气敛肺、化痰止咳,方用 补肺汤加减。《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咳衄嗌塞, 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此为热伤肺阴, 阴虚肺燥致咳。证见于咳少痰,五心烦热,或咯血鲜 红,舌苔光剥,舌质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化痰 止咳,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内伤咳嗽病性多属本 虚标实,张景岳认为:“(咳嗽)内伤之病多不足,若 虚中挟实亦当养清以润之。”内因者,五损之病,自 下及上,治在甘润,则肺清而嗽安。内伤咳嗽可因脾 土虚而生痰生饮,上干于肺;或因肾阴亏,虚火炎金; 或因肾阳虚水泛为痰;或肾虚冲气上逆于肺。 慢性咳嗽若日久未愈,继而伤及肺、脾、肾,易致 气阴两虚,则内生诸邪干肺。如咳嗽迁延日久,伤及 脾胃,皆可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则土不生金,肺气 失充,气无所主则咳嗽。治以培土生金为要,方用香 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益肺、宣肺止咳,使得脾气 健、肺气充,表白固,咳嗽则愈。若脾失健运,水液停 聚生痰,痰浊阻肺,肺失宣肃,见咳嗽痰多、胸闷气 促、纳少汗多、面色不华、神疲肢软、大便溏薄等肺脾 气虚之象。方用二陈汤理气健脾化痰,既可培土生 金,绝痰源补肺气,又可防子病及母外邪深入,加入 质轻辛寒的鱼腥草,宣肺理气、清热解毒,而且无苦 寒伤脾败胃之弊。可见慢性咳嗽与脏腑相关,为本 虚标实之证。 2从寒论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其病关闭不禁,心 痛,阳气不藏而咳。”此为内伤心阳,心阳不振,失于 温通肺脉而致咳。证见咳嗽咯痰清稀量少,胸闷心 悸,或胸膺隐痛,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 沉迟。治以温通心阳、化痰止咳,方用瓜萎薤白桂枝 汤合二陈汤加减。寒为阴邪,阴寒偏盛,阳气不足以 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日久则阳气衰退,形 成寒证。正如《续名医类案》日:“肺易感受寒邪,既 病于主气之肺阳……”说明了寒邪日久则伤阳气。 若咳嗽之初,寒在表之时,不知用辛温发散之品驱邪 外出,而过用寒凉甜腻的糖浆膏滋,或滥用抗生素, 使寒凉之药引寒邪更加深入,冰结于内,不得宣散。 因肺喜温而恶寒,喜宣散而恶郁闭,治疗不当,与肺 之所喜相悖,使寒邪深伏,闭郁于肺,则肺气不能布 津,津聚为痰。寒与痰、湿相结,贮之于肺,咳嗽频 作,甚则呕吐痰涎。可选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 疗,药用麻黄、杏仁、炙款冬花、炙紫菀、向前、细辛、 五味子、炙百部、制半夏等,旨在宣肺散寒、化痰止 咳。方中升降同施、温润并用,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 效。若寒邪内伏而久咳不止,常见多汗、动则汗出、 夜眠汗湿衣被,经检查又无结核病灶者,此乃表虚多 汗,汗多则卫阳逾伤,使外寒直达于内,咳嗽可反复 不愈,冬季更为常见。此当先治汗,可选用玉屏风散 加味。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善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辅以白术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充血旺,则卫 阳固而汗可止;防风辛甘走表,得黄芪疏风而不伤 正。由此3味组成的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表的经 典方剂,尤其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疾病的治 疗…。现代研究 证明,黄芪、白术均有免疫调节 作用,对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极为有利。临证可配 伍杏仁、陈皮、款冬花、百部、紫菀理气润肺,化痰止 咳;五味子酸甘,润肺滋肾,收敛肺气。全方标本兼 顾,肺脾肾同治。临证时还可根据寒邪深浅,表虚与 咳嗽的轻重主次,进行加减变通。 3 讨 论 慢性咳嗽属临床常见病,以咳嗽症状迁延不愈 为特征,因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令患者苦不堪言。 对慢性咳嗽的治疗,从虚、寒着手,益肺脾之气、养肺 胃之阴至为重要,不能见咳止咳,应特别重视与各脏 腑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疗效。另需依据患者的形 体面色、饮食习惯,查其痰之有无与色质,咳声的深、 浅、轻、浊,舌苔的厚薄,大便的干溏等情况进行综合 判断,明确虚在何脏,实在何腑,在治疗上常需攻补 兼施、温清并用。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有着 独特的优势,然临证时各家治疗观点不一,或强调病 邪辨治,或强调虚实辨治,或强调脏腑辨治等。本文 仅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浅析了慢性咳嗽病机方 面的共性,为慢性咳嗽的论治进行一次总结。随着 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慢性咳嗽患 者呈上升趋势,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述有待进一步 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军,张晓莉,宋宝辉,等.玉屏风散对免疫抑制小鼠 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1,17(4):398. [2]徐明,胡秀萍,朱虹,等.黄芪总提物的免疫调节作 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3):27. [3]王新华,刘文娟.白术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药理与临床 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 847. 收稿日期:2010—04—09 (编辑李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