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Findings l研究成果I ·3· 某地铁区间穿越陇海铁路地面沉降分析研究 常瑞成 (广州地铁设计研宄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l0010) 摘要:文章通过对某盾构区间下穿陇海铁路的实例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对地面沉降研究分析,得出盾构区间下穿铁路 的沉降规律及轨道变形规律,并提出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的一些针对性技术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盾构;下穿:铁路: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F5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8)05—0003—03 1 工程概况 某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外径6.2m,盾构 隧道每环由6块350mm的管片拼装而成。区间隧道穿 越地层为黏质粉土层、细砂层。区间隧道下穿陇海铁路 时,覆土厚度深约l4~16.2m(见图1~图3)。 陇海铁路是我国东西方向的铁路主干线,为一级铁 路。区间隧道下穿段铁路路基采用填土路基,路基高约 3.5m。陇海铁路速度目标值200km/h,目前实际运行速 度不大于160km/h,行车对数约115对/日。西南联络 线为莆田西站处由陇海线连接至石武客专高铁线的联络 线,目前实际运行速度120km/h。 一! . 图1陇海铁路现状图 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该区间地貌单元为黄河冲积一级阶地(B区),地 貌单元为黄河冲积一级阶地,地面基本平坦。 线路位于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以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为主,下伏基岩埋置较深,沿线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均大 于50m。根据地貌的区别,沿线的地层岩性概述如下: 自0.0~7.0m段为全新统(Q4)地层,岩性主要为 杂填土、稍密~中密状态的粉砂地层:7.0,--49.0m段为上 更新统(Q3)地层,岩性主要为硬塑状态的粉质粘土、中 密~密实状态的粉土、粉砂、细砂组成:49.0m以下为中 更新统(Q2)地层,岩性主要为硬塑状态的粉质粘土组成。 3 铁路线路轨道变形控制标准 根据《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 结合国内地铁区间下穿铁路的成功经验,因此制定本区 间下穿陇海铁路的轨道变形控制标准为:(1)轨面沉降 值不得超过6mm;(2)相邻两股钢轨水平高差不得超过 图2区间与陇海铁路平面关系图 6mm;(3)相邻两股钢轨三角坑不得超过6mm。 4 区间盾构施工与陇海铁路相互影响分析 @ 0 薯誓 |l, 区间由北向南垂直穿越陇海铁路,区间隧道结构顶 与铁路地面最小垂直距离约l6.2m,工程实施在空间上 没有冲突。但是地铁区间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隆沉,可 能对既有陇海铁路造成一定影响,为此特针对两工程间 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4.1模型的建立 采用FLAC3D软件对地铁盾构区间下穿陇海铁路段 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地铁与铁路的相互关系,建立 的FLAC3D数值模型(见图4、图5)。 根据地铁的施工工序,数值计算时采取的模拟步骤 为: (1)添加模型边界约束,定义本构模型: (2)定 义材料参数和重力,进行初始地应力平衡; (3)施工 国铁路基:(4)模型位移清零;(5)左线盾构区间施工; (6)右线盾构区间施工。 图3区间与陇海铁路剖面关系图 作者简介:常瑞成(1988-),男,工程师,研究方向:岩土 与结构工程。 4.2计算结果分析 地层位移分析(见图6~图8)。 .4. J研究成果I Research Findings 至三 l 德。婶 圉 图4三维数值模型 图8双线区间施工完成后地层沉降槽曲面(单位:m) 4.3路基变形及差异沉降分析 盾构隧道开挖引起了地表和盾构隧道上方铁路路基 的沉降,进而引起轨道变形。当左线盾构隧道通过时, 上方铁路轨道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最大沉降位置基本 位于左线盾构隧道上方,最大沉降值为2.2ll-rim,沉降 槽呈“V”形,宽度约为45m。双线施工完成后轨道最 大变形值较左线施工完成后有所增加,最大沉降值为 2.97ram。另外,在右线隧道开挖完成后沉降槽的宽度也 有所增加,宽度由原先的45m增加为50m,由此可以看 出,右线隧道施工时造成了地层的二次扰动,因此地层 的沉降及轨道的变形有所增加(见图9、图l0)。 图5盾构隧道与铁路的空间位置关系 由于盾构区间施工,会引起地层发生沉降变形,主 要区域集中在区间正上方及两侧的一定范围内。当地铁 左线隧道施工完成后,地表的最大竖向沉降约为6mm, 当右线隧道施丁完成后即双线隧道施工完成后,地表的 最大竖向沉降约为gram。 在盾构隧道的掘进过程中,盾构隧道上方地表及既 有铁路路基会发生一定的沉降变形。当盾构隧道施工完 成后,地表会形成“V”形沉降槽。其范围随着左线盾 构施工逐渐形成,随着右线盾构施工逐渐变大,最终通 过后形成,不再发生变化。沉降最大处£L盾构区间的对 称轴与地面的交叉位置。 图9左线隧道施工完成后铁路路基图竖向变形图(单位:m) r— 一 一 图6左线地铁区间施工完成后地层竖向变形图(单位:m) Z 图10双线隧道施工完成后铁路路基竖向变形图(单位:m) 1 z自 ; 隧道施工时会引起地表的沉降变形,从而引起铁路 路基及轨道的沉降变形。由于左右2根轨道的沉降值不 同,从而引起差异沉降,若差异沉降较大,则会对列车 形成安全造成影响。 在左线盾构隧道开挖通过铁路股道的情况下,前后 钢轨的最大差异沉降为0.0lrlqlm,在双线盾构隧道开挖 通过铁路股道的情况下,前后钢轨的最大差异沉降为 0.02ram。差异沉降绝对值较小。说明盾构施lT引起的 轨道的沉降基本上为均匀沉降,轨道差异沉降均未超过 图7双线地铁区间施工完成后地层竖向变形图(单位:m) 6mm的沉降限值(见图l1)。 (下转第33页) Research Findings l研究成果l 由优化后的价值流程图和生产流程描述表中可以看出, 由于物料配送,准备时间只有总周期的5.7%,减少了将 近40%,减少了非增值时间。 (4),明确了飞机部件装配关键流程。 (5)部件装配流程精益优化后的平均周期。 部件装配平均周期由项目启动前的58天减少到项 目启动后的36.6天,平均周期提高了37%(见图2)。 -33· 4 结束语 通过运用精益方法对飞机部件装配流程分析优化,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人为本,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以 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及效益为目的的创新型科学管理确 实给实践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还有很多方面的优化改 进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如工厂的平面布局改进、整个 工厂和设备的设计改进等。随着工艺优化工作的全面铺 开,精益改进的方法和技术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持续改 进、固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省三.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3]唐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丹尼尔·鲁斯.改 变世界的机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门田安弘.TOYOTA新丰田生产方式[M].石家庄:河北大学 出版社.2008. 图2项目启动后周期及平均周期 (I-接第4页) 另外,从数值计算分析可以得出,左线盾构区间掘 进引起了原有地层的应力平衡状态,使地层应力发生了 重新分布;当右线盾构区间再次掘进通过铁路范围时, 造成了土体的二次扰动,增大了应力重新分布的范围, 但是盾构区间对地层扰动的范围是有限的。 程中设备无故障。(2)盾构掘进控制。①在到达风险 源前,选择地质条件类似的地段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段, 制定合理的盾构施工参数。②加强施工管理。(3)洞 内注浆加固。①同步注浆:同步注浆应及时,注浆量应 在理论空隙的1.5~1.8倍,控制注浆压力。注浆材料 应具有一定的膨胀性。②二次注浆:同步注浆完成后, 根据监测情况及时进行二次注浆。 (4)监控量测。在 盾构区间穿越铁路前50m、穿越铁路中、穿越铁路后的 100m过程中,加强地表变形及轨面变形的沉降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 工。(5)轨面调整准备。盾构施工过程中应与铁路相 关部门保持联系,准备应急物资,做好突发事件的补救 工作。若在施工过程中,轨面沉降值达到3mm时,应 采取相关措施调整轨面高度,以满足铁路运营安全。(61 下穿铁路前做好试验段。由于本段区间地层比较单一, 图1 1双线隧道开挖完成后铁路轨道竖向沉降曲线 具有可比性,因此要求在到达风险源前,选择地质条件 类似的地段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段,制定合理的盾构施 工参数,各参数应具有实施效果对比记录,选择地面沉 降最小时的盾构掘进参数,确保盾构通过风险源时为最 优参数。 5 区间盾构穿越陇海铁路技术措施 由于目前国内盾构掘进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在控 制地面沉降方面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所以通过加 强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的措施可以将铁路路基变形控制 在允许的范围内。 (1)通过前的准备工作。盾构机在距离铁路下方 20m时,加强设备维修,进行刀盘、注浆系统、密封系 统、推进千斤顶及监控系统等设备的检修,确保穿越过 参考文献: [1]郑明新,吴勇,黄文君等.盾构下穿铁路框架桥中路面沉 降变形规律分析[N].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5.1. [2]张迪,周庆九,卓旭阳等.大型盾构隧道穿越铁路框架桥 的影响分析[N].现代隧道技术: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