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形考作业答案
P B0 K4 u& y1 R* r
7 e0 W/ J0 v: `2 W1 }4 M5 T (附答案所在页码)/ a. V2 Z d2 B f2 v+ A+ ?
一、填空题
/ t! i+ b8 c: F (一)作业一:9 t# _ |# N% p: I% ~! a4 m
1.新兴交叉(P1) 2.世界观(P1) 3.19世纪(P5) 4.礼(P6)
) |: D# b5 J7 ^7 S G5.法(P6) 6.个不到一样、 一样到个不 (P14) 7.权威(P54) 8.人、财、物(P70) 9.人(P79) 10.需要(P80)3 }9 s$ J% g- Z
(二)作业二:
8 @, l* H) z1 {3 D+ X 11.战略决策、治理决策、业务决策(P130)
7 B i6 y5 N2 I/ w( Y6 i& W: L' H 12.打算、组织、操纵(P154)
; d& i. K }- G6 Z# J P 13.社会属性(P177) 14.人际关系(P178) 15.矛盾的同一性(P179); P# f, F) A. h: y' p
16.真、善、美(P234) 1 \\# X6 M o J( v4 y! x+ y
(三)作业三:& v W4 I: N1 l0 i* o- o
17.治理者必须成为哲学家(P246) 18.七分治理(P248)
, j- Z) ~ i/ _1 ` 19.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P251) 20.对立统一(P260)
\" `2 I$ E; T5 j4 z 21.道德原则、物质利益(P272) 22.热岛(P352): i' @9 @; O8 l
23.跨度思维、顿悟思维,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P276)
! t6 M! c! v% Z* u. w( ~ 二、选择题0 I, F& T. Y- M! m; L7 v+ r3 H; F
(一)作业一
0 u; a. g7 k1 J6 o1.(A、B、C、D、E)(P5—11) 2.(A、B、C、D)(P61—66): X' {* X$ t# i\" y5 P: j6 h0 [7 N5 P
3.(A、B、C、D、E)(P83) 4.(A、B、C、D)(P85—)
' `& E- e* l, Q) C. [* E 5.(A、B、C、D)(P99—111)
' u0 F3 W5 x: x: \\! K [& [7 e+ Y (二)作业二:\" C$ m7 z$ j( N- \\# j
6.(A、B、C、D)(P132) 7.(A、B、C、D、E)(P132—134): V) K. u# W6 e
8.(A、B、C、D、E)(P160—171) 9.(A、B、C)(P182)! \\' W% Q9 E/ s3 g
10.(A、B、C、D、E)(P215)) V, I1 I8 K4 |7 }. {' q5 w: j0 U
(三)作业三:! [- V8 x' w3 S0 s5 H6 o! b* Z) |
11.(A、B、C)(P244) 12.(A、B、C、D)(P258)
4 N q/ r2 F1 ?+ y 13.(A、B、C、E)(P269) * t) Q' c. X4 S7 V H) X
14.(A、B、C、D、E)(P337)
4 y3 A y# c0 f6 k9 Z 15.(A、B、C、D、E)(P349—352)( f1 `5 O\" S( }2 |4 m p9 Z
T\" i7 i4 O3 B+ x
三、名词讲明
% h- H4 E# e; G5 x) M2 n- i4 v 作业一:6 R' v\" W! M( k
1.治理哲学是研究治理领域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意义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方法的学咨询。(P1)
' d# i, ]% I8 j* d 2.治理主体是指在治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治理素养,有一定权威,
担负治理工作的人。(P52)3 ~1 Z% Q; a: Y% K( R, P G
3.治理客体即治理对象,是指进入治理主体治理实践活动领域,同意治理主体和谐和组织、指挥、使用的客观对象。要紧由人、财、物三种差不多要素组成。(P70)( I4 n- B4 s# [( e5 ~! t
4.定性思维方法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P123)
& ^9 X; d5 k% }. U' q 5.决策一样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遇到的情形和咨询题,从两个以上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或手段)的过程。(P128)
/ G\" ?9 {! Z/ q' t; o4 ? 6.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进展规律,能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决策过程,使决策符合实际。(P146)
1 V- @. P\" J# o0 Y7 u! d. Y 7.决策民主化指决策要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全然利益,在决策的全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P146~147)
% j+ V& t\" ]. w# ?( O0 f+ ` 8.治理价值是客观对象或人们的行为关于提升或改善治理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P220)
) W+ C( e2 G* n8 e. u' [ (三)作业三:$ @' J R* C3 C- e+ X
9.伦理道德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能自觉引导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P265)/ J( u& I9 e6 o, W- s; r' L
10.“热岛”效应指都市气温比郊区的高(P352)7 n: t4 j/ N, A( X s9 @
11.生态平稳指生态系统内部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可较长时刻地保持稳固。(P353)
! P; k! ?2 U S3 Q\" M& \\ 12.都市化指一种变农业人口为都市人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P305)
五、论述题
8 P7 E$ f# C! r9 Q s\" P (一)作业一:
. m\" m+ X: [6 v& ~2 Z: I3 D 1.简述“儒”、“墨”、“道”、“法”、“兵”的治理哲学思想要点 (P36~51)9 W1 d# D& ?4 C6 H& n( w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正名”、“知天命”,提倡先富后教,以礼乐为教,修己治人等。在行政治理上主张施行仁政;在教育治理上主张以学“礼”(社会道德、社会制度)为差不多内容,并倡导“不耻下咨询”、“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经济治理上主张“节用”、“薄敛”、“使命以时”。$ H r# `( \\/ l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从物质利益是一切争斗的缘故这一思想动身,主张“兼恩爱”、“交相利”,“尚贤”,“节用”、“尚俭”“节葬”,“天志”、“明鬼”等。
& ]8 k6 C D$ K9 `, B- S. J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生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哲学思想动身,反对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则,主张“自然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 \\+ m) S8 {, ]$ x, P2 p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从趋利避害的人性观动身,主张法、
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提出“抱法处势”的治理思想。3 A* n( q/ z/ w g; l) J
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强调全局的重要性,强调对知识的把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争取主动权;提出“奇正相生”的观点,着重“奇正形胜”的治理思想。
& c4 f. e- g6 w7 n6 J1 m$ d+ H 2.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的关系 (P93~94)
/ Z. b, j. ^4 H5 c (1)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相互区不与对立
- u+ y0 ^9 e' k4 ] k# Y A、二者所处地位不同:治理主体处于指挥地位,治理客体处于服从地位,形成指挥与服从的关系。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也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t9 l3 m$ m7 ?2 t' F
B、二者存在着自控和受控的矛盾。(按:教材对治理主体的自控和治理客体的受控所作的讲明值得商榷。). ?* \\4 K( o, W1 f. Z
(2)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相互依靠、相互统一
: w. D0 {: L: W( `2 ?- G5 z A.二者互为前提,离开一方,另一方不复存在
+ c$ M) X8 M& m9 F6 _1 p1 d1 [ B.二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7 |- U+ X0 m) E/ U\" x
(a)在治理活动中,人既能够作为治理主体,也能够作为治理客体。
9 d6 D8 f! t; p: v (b)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治理主体,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则可能成
为治理客体。: A5 v A+ w R
(c)每一个人既能够把自己当作治理主体,也能够把自己当作治理客体。, Q* J& n2 C! g$ q4 z+ G
C.二者的相互作用使治理客体持续凝聚为物质形状和精神形状的东西,持续转变为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从而实现治理目标。
) R/ D& O8 ^ W( f& ~9 {/ M/ ^ 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P95~99)
: R) n0 v5 f# }! e; ~, P 答案要点:
9 ^& `, J/ z* K% V4 _. M. Y (1)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专门性的认识)
\" A* t; U# b | A: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进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1 S0 X6 z( S% D4 \\$ G1 a: l+ b B:矛盾的专门性:每一事物的矛盾在存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个性。
7 @# B, ?0 K5 _2 m. l+ N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专门性之中。
6 e. u- Y) C5 ^3 T! i5 s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关于矛盾的不平稳性的认识)
2 w4 A% K8 q' [, O4 W A.两点论
\" ^. {( p2 ?; L (a)存在于同一事物的诸矛盾中,有要紧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2 p, h$ c' ~5 }' [1 U\" Z
(b)在同一矛盾的两方面中,有矛盾的要紧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1 U& V4 z1 M\" w\" J6 g B.重点论:在要紧矛盾与次要矛盾中要着重抓要紧矛盾的解决,在同一矛盾中要着重抓矛盾的要紧方面的解决) r0 a. @! p* i7 b# ]$ q
C.两点论和重点论要相结合、相统一:在抓好要紧矛盾解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注意要紧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矛盾的要紧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 i; [- S4 L, ~% x
(3)联系的、全面的分析咨询题的思维方法 ; F$ N: r4 R\" q0 `& m1 R
(关于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认识)! C4 m3 A5 b1 K `1 B2 L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8 U% c+ C1 p% @& s' U\" T) E\" ?
A.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一种客观存在, k2 y\" r1 ?) F4 I
B.联系的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
% I M' W9 P2 |# z. L m% @ b、任何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6 a+ M7 k. @2 O# x4 d1 _ c、每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和今后也是相互联系的
' ?. b( w6 o3 Z8 M/ L/ K: ~4 K! e (4)过程论的思维方法 (关于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
7 @; f4 b, s8 B9 j A.任何事物差不多上运动变化和进展的
% J\" _- R2 }) g+ Y& U7 ` 事物变化和进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 E+ B- b\" K, Q7 u p$ z/ e5 p. \\ C.事物进展的方向道路:确信、否定到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5 F* v4 {1 i) `3 x4 S6 m- } (二)作业二:
4 V+ S, p$ p. Z0 a& D 4.谈谈平稳与不平稳的辩证关系(P161)
& o\" ]' `4 U5 F6 ^. a9 k ~- s! ^1 y 任何一个组织系统差不多上平稳和不平稳的辩证统一。
; {8 }+ F. b l+ v4 [5 X. S 所谓组织的平稳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形成和谐、和谐、适应的关系,从而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固有序的状态。所谓不平稳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显现不和谐、不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不稳固状态。平稳和不平稳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组织系统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不平稳是绝对的,平稳是相对的。(这是对立的方面)8 M) [0 I3 s- ?& f: ?/ R( W$ d' ~
平稳和不平稳又是相互渗透的,平稳中包含着不平稳,不平稳中包含着某种平稳。当组织系统内部绝大多数因素、方面处于平稳状态时,其中个不因素和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偏离原先的联系,显现局部的不平稳;当组织系统内部矛盾的绝大多数因素、方面不能坚持其相互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在总体上处于不平稳状态时,其中少数因素和方面可能形成和谐的、适应的关系,形成局部的平稳,这确实是不平稳中的平稳。(这是统一的方面)
& O3 v. h0 |2 l 5.治理和谐的原则(P184~185)
) S: ]/ g0 _! X+ q9 l) Y4 R9 u (1)及时性原则。指一旦显现咨询题,必须及时进行和谐,以免造成积重难返。及时性原则还包括进行推测性的工作。预防工作是及时性原则的组成部分。* R& T! q! Y$ |( m6 Q0 m# s
(2)关键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抓住重大和全然的咨询题,包括阻碍长远的咨询题、阻碍全局的咨询题、薄弱环节、有代表性的典型咨询题、带动性(根源性)咨询题、职员意见大、反映强烈的咨询题等。二是解决咨询题要标本兼治。
% F; b4 j1 p+ x1 f (3)鼓舞性原则。要求物质鼓舞和精神鼓舞相结合,集体鼓舞和个体鼓舞相结合,鼓舞理论和鼓舞艺术相结合。
7 I( | Y% [& F) C4 l G) x (4)沟通情形和信息传递原则。要确保信息安全可靠而且高效,并灵敏地反映客观事实,建立科学的信息治理系统和组织结构的网络化。
9 V ~* M! y! E* A (5)全局性原则。在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应自觉服从全局利益。9 X9 r9 ]3 a\" k0 n+ m& }# j) ^( R6 r
(6)长远性原则。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也不要因为是刚显现的小咨询题而不重视解决任其进展而成为重大咨询题,变得不易解决。
$ @7 S# w) ?% q3 ?5 f (7)原则的坚决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治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科学性的治理,要求原则的坚决性;作为艺术性的治理,要求策略的灵活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具体的人和事的处理上要具体咨询题具体分析。% {* `6 @! n5 t( p3 t% n2 E
“真”“善”“美”的辩证统一是治理的价值目标(P241~243)! o$ E+ T6 I: j+ U. P: L
“真”指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关系及其客观必定性的正确认识。“善”是指人们基于对已被认识的客观事物的必定性的承认,而形成的有益于社会整体或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它是社会进行道德评判的最概括的标准之一。“美”指的是人们的同被认识的必定性相和谐,并引起他人或自己愉悦情感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具体形象。
- V( P6 }7 ] _8 [: R! s “真”、“善”、“美”有着紧密联系。“真”是“善”、“美”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深刻认识到现实社会关系的客观必定性(真),才有可能真正导致有益于社会或他人的道德行为(善),并使这种行为具有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美)。同时,“善”又是“真”的价值表现和“美”的社会内容;而“美”归根到底是符合或服从“善”的。8 O\" n# u7 ?( r/ c( R
“真”、“善”、“美”在侧重点和层次上又各有其特点。“真”侧重于主体外向的统一,即它代表的境域是主体通过把握和运用不依靠于主体的客观规律所达到的主客体的统一,核心是客体的必定性;“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各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人只有满足了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才能
达到“善”,其核心是主体的必定性;“美”侧重于充分主体化的统一,是在“真、善”的前提下,比较自由地把握客体,从而充分地达到人和人类自我实现的境域。其核心是人的本质确证和人的自由进展。
. m2 w\" d- ~7 ^- ~5 Q- l. |2 S2 ^ “真”、“善”、“美”在治理价值体系中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又紧密联系。“真”是制定任何具体的治理打算的基础,也是实现治理价值的前提;治理活动只有达到了“真”,才能产生效益。而“善”与“美”是治理价值目标体系中更高的评判标准。凡是“善”、“美”的治理必定是“真”的治理,而治理中的“美”则是治理中“真”、“善”的具体表现;然而,“真”的治理并不一定全是“善”、“美”的治理。有些“真”的治理,能够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内为某个个人或组织甚至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却可能无法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甚至可能造成危害。如此的治理明显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