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年第0l期 Computer CO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本刊约稿 接触式I C卡产品质量检测现状分析 吴杰,黄山石 (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浙江温州 325027)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Ic卡的分类、技术特点,分析了Ic卡标准体系和具体检测特性,论述了Ic卡应用过程中实施 严格检测认证的根本原因和国 ̄.EMV卡及终端检测认证的经验,并结合实际分析接触式Ic卡产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接触式Ic卡;检测技术;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 ̄01—0001—03 间,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通常可分为以下四个功能区域: (1)制造商代码区,此区域存储不可更改的芯片制 造商、IC卡制造商及IC卡发行商等代码数据,该数据用 于识别、跟踪有关制造商信息及有关用户的应用情况,为 在管理上增强安全性提供了可能; (2)个人化区,这是与应用相关的区域,该区域中 的相关数据控制着对该卡片的个人化过程,并对个人化操 作提供安全保证,如使用次数、重复使用等; (3)安全区,用以存放不可读取的有关安全数据, 如个人密码等; (4)应用区,用以存储有关应用数据信息。 存储器中的应用区域还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法,一种 是将相关应用区域做成计数器形式,如公用电话预付费 卡、停车计费卡等:另一种是存储器形式,主要用于对数 据信息的存/取操作,如病历卡、校园卡等。面向计数形 式的存储器主要是位操作,而存储器形式主要是字节操 作。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此种IC卡芯片主要有Infineon 公司的SLE4442、SLE4428等。 CPU卡芯片内部集成有CPU、I M、 、 EEPROM、安全逻辑、密码运算协处理器等一系列功能部 件,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普通智能IC芯片:内部设置通用标准部件如 CPU、ROM、RAM、EEPROM、简单的安全逻辑等,并 且每一部件的功能也较为简单。此种IC芯片的安全性适 1 I C卡技术概况 1.1 IC卡的分类 根据卡中所镶嵌的集成电路的不同,Ic卡可分为: (1)存储器卡:卡中的集成电路为电擦除可编程只 读存储器EEPROM。这种卡的功能大多数是针对某些特 殊的应用的,使用的灵活性受到较大,但是价格非常 便宜: (2)逻辑加密卡:卡中的集成电路具有加密逻辑和 EEPROM。结构如图1所示。 (3)CPU卡:卡中的集成电路包括处理器CPU、 EEPROM、随机存储器RAM以及固化在只读存储器ROM 中的卡片操作系统COS。结构如图2所示。 严格地讲,只有CPU卡才是真正的智能卡。 图2 按卡与外界数据传送的方式分,IC卡可分为: (1)接触式IC卡:卡上的集成电路通过有形的电极 触点与外部接口设备直接接触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2)非接触式IC卡:它不向外引出触点,而是通过 射频感应的方式与外部接口设备通信。 1.2 IC卡技术特点 Ic卡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芯片的内部存储容量大 小和电路的附加控制功能上。存储器卡是以EEPROM为 核心的,能多次重复使用的IC卡。由于它本身只是一种 数据存储介质,不具备硬件逻辑加密功能,但可以对卡内 数据本身进行加密处理,因此没有或仅有很少的安全控制 功能。 逻辑加密卡是在存储器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部分密 码控制逻辑单元。由于采用密码控制逻辑来控制对 EEPROM存储器的访问和改写,因此它不像存储器卡那 中,价格相对便宜,应用开发也较为简单,比较适合于中 等安全要求的智能IC卡应用。 (2)增强智能IC芯片:内部除设置通用标准部件外, 还设置密码运算协处理器(cAU)及增强功能的安全逻辑等, 其余部件的功能也有相应增强,其中CAU多支持如DES对 称密码算法。另外,此种芯片在制造上也采取一些硬件安全 保护措施,安全性较高,价格也相对较高,应用开发较为复 杂,比较适合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智能lc卡应用。 (3)高级智能IC芯片:内部设置高性能的CAu及 安全逻辑等,多支持如RSA非对称密码算法。另外,此 种芯片在制造上采取较高的硬件安全保护措施,即使很小 缺陷的芯片也必须进行登记、销毁处理。可以认为,这种 芯片在软(管理等)硬(设计、制造)两方面条件的保证 下,具有十分高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技术性能,适用于高 安全性的应用领域。 样可以被任意的复制和改写。逻辑加密卡的内部存储空 2 lC卡国际标准现状 198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年第Ol期 Computer CD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本刊约稿 线照射时,卡片功能不会丧失。 (3)触点误差:所有触点与卡基表面高度差小于 0.Olmm。 (4)触点强度:以等效于在 1rnm的钢球上施加I.5N 力时片不会损坏。 . (5)触点电阻:在两个短路的触点间,施加 300n 直流电,其接触电阻应 0.5Q,在施 ̄N4MHz、10mA交流 电时,其触点之间阻抗压降 ̄10mV。 (6)抗磁性:卡片在稳定的79500 磁场下, 不 应使芯片丧失功能。 (7)抗静电:在卡的任何触点与地之间通过100pF 电容和15o0Q电阻对 1500V静电放电时,卡性能不应受到 影响。 (8)热耗:芯片电路功耗应<2.5W。任何环境条件 下,卡表面温度不应超过50℃。 (9)抗弯曲、扭曲:在经过1000次标准弯曲和扭曲 之后,卡片功能应正常,表面无皱起部分。 3.4接触式IC卡检测项目 接触式Ic卡的检测项目包括卡复位、卡尺寸、触点的 表面轮廓、触点尺寸和位置、卡翘曲、温湿度条件下卡尺 寸的稳定性和翘曲、弯曲韧性、动态弯曲应力、动态扭曲 应力、触点电阻、电磁场、静电、耐化学性、紫外线、剥 离强度、粘连或并块、机械强度、电特性。 4 lC卡应用过程中实施严格检测认证的根本 原因 目前银行磁条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从磁条卡到 Ic卡的迁移,不仅仅是产品简单的更新换代,更是一次银 行卡技术。银行IC卡不但涉及银行卡及其受理终端的 升级或换代,而且涉及发卡行、收单行和信息交换系统的 升级改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确保在IC卡迁移 过程中严格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是银行IC卡迁移能否顺 利实施的关键。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全面严格的测试认证 确保卡片、终端和系统等符合相关技术、业务标准要求, 满足其技术、质量和安全需要。因此,在银行IC卡应用过 程中对IC卡及其受理终端和系统实施严格的检测认证,主 要是实现三个目的:一是IC卡及其受理终端的物理特性和 电特性等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二 是应用功能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确保银行卡IC卡互联互 通、兼容通用;三是安全性能满足技术安全要求,确保银 行IC卡的交易安全。 5国际EMV卡及终端检测认证的经验 世界各国对银行卡产品的检测认证管理均非常严格, 无论是购买银行卡产品的银行还是提供银行卡产品的企 业均要严格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而进入银行卡网络的产 品是否符合统一的技术标准,是由于银行和企业以外 的第三方对银行卡产品进行功能检测和安全评估等一系 列检测认证,以保障银行卡产品安全可靠和兼容通用。目 前由Visa、MasterCard和JCB等国际组织联合开展的EMV 产品检测认证最为成功,在全球的影响也最大。 EMV标准是三个银行卡国际组织共同制定的技术规 一3一 范,EMVCO是这些国际组织为了管理、维护EMV规范和 推广使用统一的芯片卡而成立的机构,目前有 MasterCard,Visa,JCBSNAmerican Express 4家成员组织, 均分EMVCO的股权,共同对EMVCO进行运营管理,实 施EMV认证、推动EMV迁移。EMV迁移的前提是国际银 行卡组织会员银行发行和使用EMV卡及其受理终端机具 必须符合统一的EMV标准。EMV产品提供商首先按照 EMV标准设计、开发和生产产品,然后提交EMV国际授 权实验室根据EMV标准进行严格的检测。 法国电信、德国FORGA研究所开展的IC卡产品质量 检测方面有比较丰厚的经验,他们对IC卡研制开发技术的 发展趋势,IC卡检测仪器设备都有针对性的研究, 对国 #blC卡产品应用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法德两国在开展IC卡产品质量检验方面注重实效,IC 卡产品检测内容一般按照以下的原则确定:①按有关标准 规定检测全部内容;②按有关标准规定检测部分内容;③ 按照产品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参考有关标准规定检测的内 容对某些检测项目检测加严条件;④根据产品应用和新技 术发展的需要,开展有关标准规定项目以外的检测内容。 6接触式I C卡产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IC卡产品的质量检测方面,国外通常的做法是,企 业只对产品的某些关键的项目进行检测,多数检测项目委 托具有专业资格的检测中心进行,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现 有资源,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德国FORGA检验所就是一个具有承担IC卡产品质量 检测能力的综合性检测机构, 它的经费来源为:资 助三分之一、会员企业资助三分之一、自身收入三分之一, 会员企业具有享受产品质量检测收费优惠和共享科技成 果的权利,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IC卡产品所使用的材料、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设 计工艺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有关Ic卡的标准也随时在修 订,有关IC卡检测的项目也在改变,一些对IC卡产品质量 不再构成影响的检测项目不需要再进行,一些新的对Ic卡 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检测项目需要重新开展。因此,开展 有关IC卡产品的质量检测需要不断跟踪国际新技术,开展 新项目的研究,探索新的检测方法,建设实用的检测环境, 添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发挥IC卡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质检 中心的优势,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是今后IC卡产品质量 检测的总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IC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研究院. [2]集成电路卡及集成电路卡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 实施细则,2011. f3]非接触式Ic卡特点描述,http://www.cnsmart.nc t/cn/2004/12—8/115925.him. ‘[4】杨庆森,周晓方.双界面卡的发展研究及其技术架构, 电子工程专辑 [5]王爱英.智能卡技术.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