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富士事件
----从公共关系角度
2010年富士事件引起了全体公众和各大媒体的强烈关注。“十二连跳”震惊了整个中国。为什么跳楼的员工大多是年轻人,为什么大家选择的时间如此相近。
对富士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代工企业”这个名词的关注。这次我们从公共关系角度分析一下富士康对跳楼事件的对策。
首先,请来社会专家、心理专家,强调80、90后心理问题。通过这一点富士康想极力证明:一切都是因为这些员工太年轻,是年轻人的错,不是富士康的错。可正如我刚才所说的:你要对那些园区里年轻的生命负责。
其次,请关系媒体,进行正面报道,进场参观。看来,富士康在媒体方面没少下功夫。它还运用网络公关,持续发表于富士康有利的帖子,清除不利的帖子。
再次,利用与地方及相关媒体的良好关系试图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一个企业要想在地方立足,与搞好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富士康这么大个企业,每年无论是税收还是红包都少不了。
最后,安装防护栏,取消“不自杀协议”,工资少量增长,公开道歉,赔偿死者的损失等,富士康做足了文章。
试问,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代工企业,会因为这十几个人跳楼和若干不知名人士自杀而垮掉吗?显然不会。所以,事情的某些真像被媒体和掩盖了。这场公关危机,富士康
应对还算及时,最终使形势得以控制,富士康正常运行,每日求职者都达上千人。公共关系是一门大学问,个人、企业和作为市场主体都应学会建立良好的公关网络。
我认为,富士康安抚公众,联系和媒体来应对这场公关危机,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堂公关课。在这次事件中,它将公共关系的内外部环境都进行了安排。对于内部环境,它主要是给员工涨工资,废除“不自杀协议”,在厂区安护栏,和请心理专家对员工进行疏导。对于外部环境,它主要是和、媒体和国内外进行广泛的联系,使情况得以控制。公共关系成为一个企业成长的关键,根据公共关系理论,妥善处理企业内外事务才能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那么,富士康以及其他企业怎样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员工沟通,做到制度规范化,管理人性化,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呢?
一,推进企业改革、改变企业文化。企业,作为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以沟通为手段,以互惠为原则。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鞭策下,参与型社团文化(participative cultures)愈来愈受欢迎,开放、透明和信任是其典型特征。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气氛中,内部沟通顺畅,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受到更多尊重,被给以更多权力,踊跃参与企业事务,有着强烈的认相同的感受和归属感。这有帮助于培养员工信任和忠诚,减低企业研究、协作和合约成本,提升企业业绩。
二。制定内部员工沟通战略。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讲,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外张力。所以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员工沟通建设和管理。
(一)要把员工看成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国家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特别是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必须把员工看成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是创造企业名牌的最终主宰,是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比任何资本都宝贵的财富。只有牢固树立以员工为本的思想才能使企业富有生命力。
(二)要使企业成为员工温馨的家。决不应只把企业看成是单纯的生产和工作的场所,而应将生活与工作兼顾起来,使员工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使他们能感到这个“家”的温暖。
(三)要以德治为主,在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结合中,更应注重通过道德来规范员工,及时搞好与员工们的思想沟通。对员工的批评和奖励都应是透明的,诚心诚意的,使大家心服口服。在加强纪律和制度约束的同时,企业领导者更要注意自己的模范行为,把正确思想情操灌输到员工们的头脑中去,使之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
(四)要做到知人善任。对员工能量才而用和因材施用,要了解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爱好、长短处。在用人标准上要强调德才兼备,同时还要注意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人,要敢于用曾反对自己的人或者褒贬不一的人。
“富”的一个重要警示作用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层面,也同样包括社会层面、人文层面。只有通过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