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新认识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新认识

来源:华拓科技网
中医研究2010年5月 第23卷 第5期TCM Res.May 2010 Vo1.23 No.5 真理,而是分析文化现象” 。文化人类学要求学 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蒋立松.文化人类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1. 者进行田野工作时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对其所研究 的某种文化元素进行考察。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持 “价值无涉”,不能主观臆断“是”与“否”、“科学”与 “迷信”,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 件,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后由自己观察的积累 做出正确的归纳推理。人类学方法对研究中医文化 [2]田兆元.文化人类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23. [3]王东坡.马燕冬.李宇航.古代中医传承师徒标准文献研 究[J].中医教育,2008,27(1):64—66. [4]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北京:华夏出 版社,2002:69. 现象和中医理论本质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借助于世 界上各著名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得出的 科学结论、原理,可以重新理解、阐释中医文化的根 结与中医理论的本质,从而在剥啄出中医理论的科 学内核同时,建构起中医学现代化的新的理论体 系 。 [5]李零.中国方术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27. [6]赵宏利.从个体角度谈中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 25(7):1452—1456. [7]R・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M].台北:巨流图书公 司.1980:21. 中医学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造福了我 们的祖先,造就了我们的今天,可以说现世的每一位 中国人都或多或少的受惠于这门古老的学科。我们 有理由、有责任将其发扬而不是摒弃。通过论述文 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中医学的传承,我们可以看 到,文化人类学与中医有太多的交集,文化人类学必 [8]冯珠娣,艾理克,赖立理.文化人类学研究与中医[J].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4—9. [9]马伯英.人类学方法在中医文化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 与哲学,1995,16(2):57—61. 收稿日期:2009—12—10 (编辑 张大明) 将以其整体、客观的研究方法为推动中医发展做出 文章编号:1001—6910(2010)05—0011—03 ・学术探讨・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新认识 韩景辉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脉积 软坚消积 备的应用,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水平大大提高,也 使得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iA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 见、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 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 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对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大类疾病的 病因病机、中医诊断、治疗提出一些新的认识,以概 括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并使之与同道商榷。 1 病因病机的新认识 对于冠状动脉、颈动脉、颅脑动脉及肢体动脉的 相同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古代医家根 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认为其病因病机也是不同的。 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 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 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 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 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 高等特点,因而在临床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古代 医家对该病认识由于手段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对其引起的临床表现却有深入而详细的认识。但 对于这些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血管的病变(即 动脉粥样硬化)却无认识。随着临床认识手段的提 高,如彩超、核磁共振、64排CT、动脉造影等诊疗设 对于胸痹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 病脉证治》认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 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 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其指出胸痹 心痛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即本虚标实、阳虚 阴盛。后世《时方歌括》采用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表明 ‘12。 中医研究2010年5月 第23卷 第5期TCM Res.May 2010 Vo1.23 No.5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为血瘀。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认识,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 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 旋成瘾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 也”。可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汁沫凝聚,旋成瘾 中立论。《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 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 中脏。”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提出“内伤积 块”,有形可见,应属于瘕积之病,而不属于瘕聚之病。 “脉积”为病,有积久成形、有形可征的特点,难 治。瘀血与痰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形 损”等论点。近代医家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主要在 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成“脉积”,致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进行性发展。 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在消渴、肥 胖、高血压等基础上发生,进而影响心脑等靶器官。 章小平 认为,消渴日久则气阴两虚,气虚则行血 无力,阴虚则虚火灼津为痰。若气阴不断耗伤而损 及于心,使得心脏气阴亦耗伤。心身受损,心用失 常,于是致血瘀、痰浊等实邪痹阻于心脉则胸痹心痛 发生。樊力 认为,消渴日久,阴虚燥热,煎熬津 液,炼津为痰;血黏成瘀,阻塞脉络,肢体失养,致使 发生脱疽等病变。于永红等 观察了中医不同治 法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消退作用,采用温阳益气 方、活血化瘀方、健脾化痰方治疗,测定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面积及主动脉组织原癌基因C.myc、c.1os、 V-sis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健脾化痰3种治法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均有明 显的消退作用,对主动脉组织原癌基因C—myc、 C—los、V—sis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中医学认 为,六淫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正气亏虚等导致 虚、寒、火、风、痰、瘀等病邪的产生,以气阴两虚、痰 瘀互结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本病机,且临床取 得了显著疗效。痰浊瘀血互结既是动脉粥样硬化病 变的产物,又是病变新的致病因子。在此基础上,笔 者把这种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采用中医学术语称之 为“脉积”,正是“脉积”的形成及发于不同部位,从 而引起胸痹心痛、中风、脱疽等疾病的发生。气阴两 虚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是发病的 关键,对“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具体认 识如下:①由于六淫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正气 亏虚等多种因素,气虚无力运血,血行缓慢致瘀。 ②阴亏液少,血液黏滞,血行不畅,血液瘀滞。瘀血 久而化热或消渴燥热,炼津为痰;或脾虚失运,水湿 内生,聚而为痰。脾虚气弱,健运失司,无力输布运 化,水湿内生,聚而为痰。瘀血与痰浊滞留于脉络, 相互搏结,Et久形成积病,沉积于脉络,致使脉络运 行不畅,形成“脉积”。笔者认为,提出和应用“脉积” 的新认识,既表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改变, 又阐述了其病机的内涵,加深了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 化疾病的认识。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述,“由此 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日积”,“诸 2中医诊断的新认识 “脉积”发于不同部位,从而引起胸痹心痛、中 风、脱疽等不同的临床表现。笔者运用“脉积”这一 共同发病机制,结合发病部位来诊断动脉粥样硬化 这类疾病,如胸痛、胸闷,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 无名指和小指,持续数分钟或半小时以上,同时结合 舌象、脉象及辅助检查,考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脏病,可诊断为“心脉积”;如头痛、眩晕、呕吐、意识 丧失、肢体瘫痪、偏盲或失语、痴呆、智力和记忆力减 退等表现,结合舌象、脉象及辅助检查,考虑缺血性 脑卒中,可诊断为“脑脉积”;如下肢发凉、麻木和典 型的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 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持续 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或桡动脉搏动消失等,结合舌象、脉象及辅助检查考 虑肢体动脉粥样硬化,可诊断为“肢脉积”;肾动脉 粥样硬化形成或缺血性肾病,可诊断为“肾脉积”。 同时可运用脉积瘀滞、脉积瘀阻、脉积瘀闭来表达不 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脉积瘀滞是指各脏器 无明显缺血的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可见动脉粥样 硬化的明确证据;脉积瘀阻是指各脏器具有缺血的 临床症状,同时客观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 化,但脉络无完全闭塞;脉积瘀闭是指脉络完全闭塞。 进一步的辨证可根据病史、一般情况、临床表 现、舌象、脉象等四诊合参,结合辨证要素如气虚、阴 虚、阳虚、寒凝、痰浊、瘀血、气滞、肝火等明确判断证 型。 3中医治疗的新认识 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脉积”形成为动脉粥样 硬化的基本病机。痰浊瘀血互结既是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的始动因子,又是其病变新的致病因子,因而, 治疗此病的关键贵在早治,在重视活血化痰、益气养 阴的基础上,更应强调软坚消积的应用,软坚消积可 以促进活血化痰,活血化痰也有助于软坚消积,益气 养阴亦可增加活血化痰的作用,以阻止其“脉积”的 形成及减慢“脉积”的发展速度。 3.1 重视运用虫类药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积 清代叶天士对虫类药的应用有高度评价,“每 中医研究 2010年5月 第23卷 第5期TCM Res.May 2010 Vo1.23 No.5 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 等。 气可宣通”。该病病程日久,痰瘀互结,积久成形, 总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中医学理 形成“脉积”,病久不愈。故笔者认为,非虫类活血 论对动脉粥样硬化这类疾病缺乏系统规范的认识, 软坚之品不可为,如水蛭、虻虫、鳖甲、龟板、全蝎等, 教科书中也散见于各章节,临床实际中各专科又有 正如张仲景运用鳖甲煎丸治疗疟疾日积不愈,采用 各自的验方、专方,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故笔 廑虫、蜂房、鼠妇、蜣螂等药活血化瘀、软坚消积。笔 者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一些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 者在临床诊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如冠心病心绞痛、 新认识,尤其提出了“脉积”的概念,希望能为中医 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广泛应用虫类药 学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诊治规范的建立奠定基 物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积,取得了满意疗效。 础。 3.2重视运用化痰祛湿、软坚消积之法 参考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痰之所成,由瘀血郁久化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热或消渴燥热,炼津为痰;或脾虚气弱,健运失司,无 社,2001:271. 力输布运化,水湿内生,聚而为痰,故病变早期多为 [2]章小平.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研究进 痰热实证,病情进展,则由痰热实证转为虚实夹杂 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O(1):60. 证。日久痰浊与瘀血搏结,形成积病,沉积于脉络, [3]樊力.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O例[J]. 四川中医,2000,l8(3):24. 致使脉络不畅,形成“脉积”。单用化痰祛湿之药如 [4]于永红,覃小兰,陈伯均,等.中医不同治法对家兔实验 陈皮、半夏、茯苓等力不足矣,故笔者多运用贝母、瓜 性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消退作用及原癌基因C—mye、 蒌、海藻、昆布等化痰软坚之品,伍以活血化瘀、软坚 c s、V—sis表达的影响[J].四川i中医,2007,25(2): 消积之药,共奏活血化痰、软坚消积之效。 15一l7. 4在活血化痰、软坚消积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作者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症见疲乏无力,口干欲饮, 韩景辉(1976一),男(汉族),河南长垣人,主治医师,黑 头晕头重,腰膝酸软,舌体胖、质红、苔少,脉细涩等 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血管及糖 气阴两虚为主者,加用生脉饮治疗;症见烦渴多饮, 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 口干舌燥,多食易饥等燥热津伤为主者,加用天花 (本文承蒙李真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收稿日期:2010—01—25;修回日期:2010—03—30 粉、生地黄、麦冬、玄参等以滋阴润燥;日久营卫失 (编辑 马 虹) 常、气血不足,则当补益气血,加用黄芪、当归、阿胶 文章编号:1001—6910(2010)05—0013—04 ・实验研究・ 一 归脾汤对苯中毒小鼠外周血指标及脑组织中 5-TH、DA的影响木 刘 立,徐 瑞,俞晓英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 目的:探讨苯中毒所致精神症状的机制,观察归脾汤对苯 型对照组抑郁相关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 中毒小鼠模型的影响,揭示归脾汤“心身同治”的机制。方法: 0.01)。与西药组相比,归脾汤大剂量组白细胞升高,差别有统 将苯中毒造模成功并且行为学得分近似的小鼠72只随机分为 计学意义(P<0.05);大、中剂量组的血红蛋白与之对比,差别有 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中剂量 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血小板指标相比,差别无 组、中药大剂量组6组,每组l2只。西药组服用利血生、鳖肝 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敞箱实验评分及脑组织5一HT、DA含量显 醇、维生素B ,中药组服用中成药浓缩归脾汤丸治疗,运用外 著提高,与西药组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①苯 周血指标。行为学测定观察疗效对比,同时测定脑组织5一羟色 中毒可导致造血功能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同时改变。②归脾汤可 胺(5-HT)、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苯中毒造模结束时,模 改善苯中毒所致的精神抑郁,此可能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