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3-20:某企业有供电、供水、机修三个辅助生产车间,该企业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某月份各车间发生的生产费用及劳务供应资料如下: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供电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量=190000-45000-20000 =125000度
供水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量=174500-2000-500=172000吨 机修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量=1450-100-150=1200小时
借: 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24 00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6 400 管理费用 1 960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5 000 ——供水车间 13 760 ——机修车间 3 600
顺序分配法
例3-21:某企业设有供电、运输和机修三个辅助生产车间,该企业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某年8月份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和向各受益对象提供劳务、作业的数量资料如下: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采用顺序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确定分配顺序:
供电车间费用分配率=21000/210000=0.10元/度 运输车队费用分配率=14600/29200=0.50元/吨·公里 机修车间费用分配率=24000/6000=4元/小时
供电车间受益应负担的费用=9000×0.50+600×4=6900元 运输车队受益应负担的费用=1500×0.10+400×4=1750元 机修车间受益应负担的费用=8500×0.10+200×0.50=950元 根据顺序分配法(也称梯形分配法),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再根据前述的计算结果,应确定分配顺序是:机修车间、运输车队、供电车间。
借: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车间 2 400 辅助生产成本 —— 运输车队 1 600 制造费用 —— 第一基本生产车间 10 400 —— 第二基本生产车间 7 600 管理费用 2 00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4 000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5 027.59 制造费用——第一基本生产车间 4 468.96 ——第二基本生产车间 2 793.10 管理费用 3 910.35
贷: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队 16 200 借: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21 320.69 制造费用——第一基本生产车间 2 842.76 ——第二基本生产车间 1 421.38 管理费用 2 842.76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28 427.59
交互分配法
例3-22:某企业设有供电、机修二个辅助生产车间,该企业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某月份各车间发生的生产费用及劳务资料如下: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交互分配: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70 ——供电车间 39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90 ——供电车间 270 对外分配: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2 285.60 制造费用 2 671.40 管理费用 1 943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 780 ——供电车间 3 120 计划成本分配法
例3-24:某企业有运输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运输车间每公里的计划单价为0.28元;机修车间每工时修理费计划单价为5.2元。该企业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某月份各车间发生的费用及劳务供应资料如下: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为了简化核算其计划分配后的成本差异计入“管理费用”。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80 ——运输车间 416 制造费用——第一基本生产车间 6 4 ——第二基本生产车间 4 936 管理费用 2 16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9 776 ——运输车间 4 480 借:管理费用 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96 ——运输车间 736
某企业设有修理、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发生辅助生产费用、提供劳务量如下:
要求:采用交互分配法,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列示计算过程);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和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思考:对该分配方法如何评价?采用该分配方法时为什么“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会大于原来的待分配费用额?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750 ——运输车间 950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950 ——运输车间 750 借:制造费用 31 573
管理费用 7 427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18 800 ——运输车间 20 200
要求: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列出计算分配过程)并填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和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
思考:比较计划成本分配法与其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其优点何在?适用条件怎样?
借: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15 0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 200
制造费用 ——机修车间 600 ——供电车间 2 500 ——基本生产车间 23 000
管理费用 9 20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7 500
——供电车间 24 000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9 380 ——供电车间 11 580
贷:制造费用——机修车间 19 380
——供电车间 11 580 借:管理费用 1 20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80 ——供电车间 1 280
练习题
1.某工业企业设有机修和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其本月发生的费用及提供劳务量的情况如下表:
要求:采用交互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计算时分配率的小数保留4位,分配的小数尾差计入管理费用。辅助生产车间不设“制造费用”科目。)
2.巨能工厂设有机修、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5月份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作业和发生的费用情况如下: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并编制分配表和分配费用的会计分录。(辅助生产劳务的成本差异,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二,简化分批法
如果同一月份投产的产品批数很多,且月末未完工的批数也较多,可以考虑采用简化的分批法。
在简化分批法下,仍按照产品批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但在总账和明细账之间设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
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的作用:
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包括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和生产工时资料;
在有产品完工的月份,计算并登记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 计算和登记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累计间接计入费用;
用全部产品累计生产费用减去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计算和登记月末各批在产品总成本。 在某批产品完工之前,明细账内只需按月登记直接计入费用和生产工时。每月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按成本项目累计起来。只有在有产品完工的月份,才对完工产品按照其累计工时的比例分配间接计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5:某企业2月份生产921205批、930108批、930205批等三批产品,其有关生产情况、成本资料如下:
假定乙产品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为6000小时,则完工产品工时应为2000小时,原材料为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的。
该企业2月份费用期初累计余额与2月份发生的费用情况如下: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简化分批法计算出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
这种方法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因此又称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各项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既是各批产品之间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依据,也是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依据,因此这种方法又称为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法。
简化分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
优点:可以简化费用的分配和登记工作;月末未完工产品批数越多,核算工作越简化。 缺点:由于各月间接计入费用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则不宜采用,不然就会影响各月产品成本的正确性。
适用范围:采用简化分批法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各个月份的间接计入费用的水平相差不多; 月末未完工产品的批数比较多。 四,综合结转分步法
综合结转法就是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综合记入该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项目中。
综合结转分步法,又可分为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和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综合结转。 半成品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
由于各月所产半成品的实际单位成本不同,因而应选择适当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半成品进行计价结转。
例6-6: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A产品,A产品的有关成本资料及产量记录如下: 月初在产品成本及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
A产品的产量记录见下图所示,假定原材料为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各步骤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均为50%。
要求: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完工半成品(或产成品)与月末在产品的成本;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出各步骤完工半成品的成本及最后步骤完工产成品的成本。
85半成品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
半成品日常收发的明细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在半成品实际成本计算出来后,再计算半成品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调整领用半成品的计划成本。 半成品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所用账表的特点:
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不仅要反映半成品收发和结存的数量和实际成本,而且还要反映其计划成本、成本差异率和成本差异额。 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对于所耗用半成品的成本,可以直接按照调整成本差异后的实际成本登记;也可以按照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分别登记,以便于分析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差异对本步骤成本的影响。
半成品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的优点:
可以简化和加速半成品核算和产品成本计算工作。 便于各步骤进行成本的考核和分析。
例6-7:光明工厂从××年1月份开始生产A产品,该产品经过三个生产车间加工,一车间投入原材料加工成甲半成品,二车间领用甲半成品加工成乙半成品,三车间领用乙半成品加工成A产品,原材料在一车间生产时一次性投入,各步骤的在产品在本步骤的完工程度均为50%,该企业要求计算每个车间的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采用按计划成本结转法计算各步骤产品成本(假定甲半成品的计划单位成本250元,乙半成品的计划单位成本365元,并假定入半成品库)。有关资料如下: 产量记录:
××年2月 数量单位:件 项目 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 1 2 1 月初在产品131210投入产量(或领用量)
12109 本月完工
2 4 2 月末在产品
月初在产品成本及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
××年2月 金额单位:元 成本项目半成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 10040 30 170 第一生 月初在产品成本 1 300 1 000 750 3 050 产车间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 480 80 50 610 第二生月初在产品成本 880 5501 430 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产车间
第三生 产车间 月初在产品成本 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 360 30 570 20 380 410950 “自制半成品——甲半成品”账户无期初余额;“自制半成品——乙半成品”账户的期初余额:期初库存数量20件;计划总成本7 300元;实际成本7 10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出完工半成品(最后步骤为完工产成品)成本及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第一车间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
半成品名称:甲半成品 ××年2月 金额单位:元 完工数量:12件 月末在产品:2件
七,综合结转的成本还原
管理上要求从整个企业角度考核和分析产品成本的构成和水平时,应将综合结转算出的产成品成本进行成本还原。
成本还原就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本月产成品成本中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逐步进行成本还原,直到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
实际工作中,各步骤半成品的结转往往通过半成品库收发,而且上步骤所产半成品数量与下步骤所耗半成品数量往往不相等,这就需要进行专门的成本还原。通常按照本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构成进行还原。成本还原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综合结转的成本还原
在各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构成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按半成品定额成本或计划成本的成本构成进行还原。
综合结转法一般适用于管理上要求计算各步骤完工产品所耗半成品费用,而不要求进行成本还原的企业。
五,计件工资计算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计算
工资计算的原始记录包括工资卡、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等 计时工资的计算
计时工资有按月计算的月薪、按日计算的日薪和按小时计算的小时工资 月薪制计时工资的计算有四种方法:
按每月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按每月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 按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按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
按《劳动法》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
通知明确,职工月计薪天数21.75天,由(365-104)÷12个月所得。职工日工资的计算办法为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的计算办法为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2008.01.11《金华晚报》 教材与上述要求不一致 计件工资的计算
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 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集体计件工资要在集体内部各工人之间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分配。通常按每人所属级别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数(或工时数)乘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例3-9:假定甲、乙两种产品都应由6级工人加工,该级工人的小时工资率为7.2元。甲产品的工时定额为15分钟,乙产品的工时定额为30分钟。本月该6级工人加工甲产品450件,乙产品300件。
甲产品的计件单价=15/60×7.2=1.8 元/件 乙产品的计件单价=30/60×7.2=3.6元/件
应付的计件工资=450×1.8+300×3.6=810+1080=10元
例3-10:假定某生产小组集体生产一批产品,按照计件工资的计算方法算出应得的计件工资共为2700元。该小组由四名工人组成,集体计件工资按每人的日工资率和出勤日数计算的工资额作为分配标准进行分配。这四名工人的日工资率和出勤日数如下表:
六,平行结转分步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只计算各步骤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这些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以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又称为不计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特点:
各生产步骤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只计算本步骤所发生的生产费用。 各步骤之间不结转半成品成本,半成品成本不随实物转移而结转。
将每一生产步骤发生的费用划分为耗用于产成品部分和尚未最后制成的在产品部分。这里的在产品是就整个企业而言的广义在产品。
将各步骤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计算该种产成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平行结转分步法中,如何正确确定各步骤生产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即每一生产步骤的生产费用如何正确地在完工产成品和广义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是正确计算产成品成本的关键所在。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成品和广义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或定额比例法,也经常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
借:库存商品——乙产品 2 167 000
贷:基本生产成本——第一车间 1 397 000 ——第二车间 770 000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点:
可以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缺点:
不能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资料,不利于各步骤的成本管理。
半成品实物转移与费用结转脱节,不能为各步骤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 平行结转分步法只宜在半成品种类较多、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工作量较大、管理上又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的情况下采用。
八,制造费用的分配
只生产一种产品的车间,期末制造费用可以直接从“制造费用”科目的贷方转入“基本生产成本”等科目的借方。
生产多种产品的车间,期末制造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从“制造费用”科目的贷方分配转入“基本生产成本”等科目的借方。 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应随意变更。
1,生产工时比例法
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工时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既可用实际工时比例,也可用定额工时比例。
制造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该车间产品实用(定额)工时总额
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产品负担费用的多少联系起来,分配结果具有合理性。适用于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
例3-25:假定光华公司所生产的甲、乙两种产品按生产工人的实际生产工时比例分配制造费用,根据该厂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明细账所记的待分配费用为95630元,所发生的生产工时为:甲产品7660小时,乙产品5440小时。 制造费用分配率=95630/(7660+5440)=7.3元/小时 甲产品应该负担的制造费用=7660×7.3=55 918元 乙产品应该负担的制造费用=5440×7.3=39 712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55 918 ——乙产品 39 712
贷:制造费用 95 630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按照各种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 该车间制造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该车间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生产工人工资有现成资料,因此核算工作简便。适用于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
3,机器工时比例法
按照各种产品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 该车间制造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该车间产品机器工时总额
某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该种产品机器工时x 制造费用分配率 适用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间。
为提高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可以将机器设备划分为若干类别,分类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还可以将制造费用按性质和用途分类,如分为与机器设备使用有关的费用和由于管理组织生产
而发生的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分配制造费用。 4,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按照年度开始前确定的全年适用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
该车间年度制造费用计划总额
某车间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
∑(该车间某种产品计划产量×该产品标准单位定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该车间该种产品×该产品标准单位定额×该车间制造费用本
月产量 计划分配率
每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与分配转出的制造费用金额不等,因此“制造费用”科目有月末余额。“制造费用”科目的年末余额一般应在年末调整计入12月份的产品成本。 核算工作简便。特别适用于季节性生产的车间。要求计划工作水平较高。
注意:在年度内如果全年的发现制造费用实际数和产量实际数与计划数可能发生较大差额时,应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
例3-26:某企业的基本生产车间采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假定基本生产车间年度计划分配率为6元/小时;1-11月份实际发生制造费用为156800元,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的制造费用为159000元,11月份末“制造费用”账户贷方余额2200元;12月份甲产品定额工时为1200小时,乙产品定额工时为800小时;12月份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为13800元。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采用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并将全年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与按计划分配率分配后的成本差异进行分配计入到12月份产品成本中。
按计划分配率计算12月份甲产品、乙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甲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1200×6=7200元 乙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800×6=4800元 年度制造费用差异的分配
(-2200+13800)- (7200+4800)
制造费用差异分配率= = -0.2 1200+800
甲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差异额=1200×(﹣0.2)=﹣240元 乙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差异额=800×(﹣0.2)=﹣160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7200-240)=6 960 ——乙产品(4800-160)=4 0
贷:制造费用 11 600
九,分类法
特点:按照产品的类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类内不同品种(或规格)产品的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确定。
计算程序:根据产品所用原材料和工艺技术过程的不同,将产品划分为若干类,按照产品的类别开立产品成本明细账,按类归集产品的生产费用,计算各类产品的成本。
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别将每类产品的成本,在类内的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
分配标准应与各项耗费有密切联系,常见的有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售价以及产品的体积、长度和重量等。
各成本项目可以按同一个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也可以根据各成本项目的性质,分别按照不同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
可以将分配标准折算为相对固定的系数,按照固定的系数进行分配。一般是在类内选择一种产量较大、生产比较稳定或规格折中的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将其系数设定为1,并计算其他各种产品的分配标准额与标准产品分配标准额的比率,作为它们的系数。也可将各种产品的产量按照系数进行折算,折算成标准产品产量,然后按标准产品产量比例进行分配。
例7-1:某企业按产品大类归集费用,采用系数法计算类内各种产品成本。类内各种产品之间分配标准是:直接材料按材料消耗定额系数分配,其他加工成本按工时定额系数分配。该A类内共有甲、乙、丙、丁四种产品,甲产品作为标准产品。该A类产品的成本资料及各种产品的定额资料如下:
完工产品及在产品的数量和产品的定额资料
分类法的适用范围:凡是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又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别的企业或车间,均可采用分类法。 分类法的优缺点:
优点:不仅能简化成本计算工作,而且能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分类掌握产品成本的情况。
缺点:类内各种产品的成本都是按一定标准分配计算的,因而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假定性。 分类法的应用条件:
对产品分类时,类距既不能定得过小,也不能定得过大。
在产品结构、所耗原材料或工艺技术发生较大变动时,应及时修订分配系数,或另选分配标准。
十,材料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
例3-1:假定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分别为200件、300件,共同耗用某原材料3740千克,该原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为每千克8元,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A、B产品分别为每件8千克和6千克。
计算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
A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200×8=1600千克 B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300×6=1800千克 计算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分配率
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分配率=3740/(1600+1800)=1.1
要计算各种产品原材料的实际消耗量
A产品原材料的实际消耗量=1 600×1.1=1 760千克 B产品原材料的实际消耗量=1 800×1.1=1 980千克 计算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A产品应负担的原材料实际费用=1 760×8=14 080元 B产品应负担的原材料实际费用=1 980×8=15 840元 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14 080 ——B产品 15 840
贷:原材料 29 920 例3-2:仍以例3-1为例,用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计算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
A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200×8×8=12800元 B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300×6×8=14400元 计算原材料定额费用分配率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3740×8/(12800+14400)= 1.1 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A产品应负担的原材料实际费用=12800×1.1=14080元 B产品应负担的原材料实际费用=14400×1.1=15840元 材料定额费用比例法,不能反映各种产品所应负担的材料消耗数量,不利于加强材料消耗的实物管理。
练习题: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A和B两种原材料,耗用量无法按产品直接划分。
甲产品投产100件,原材料单件消耗定额为:A料10千克,B料5千克;乙产品投产200件,原材料单件消耗定额为:A料4千克,B料6千克。
甲、乙两种产品实际消耗总量为:A料1 782千克,B料1 717千克。 原材料计划单价为:A料2元,B料3元。原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
要求:按定额消费量比例分配甲、乙两种产品的原材料费用,编制原材料费用分配表和会计分录。
思考:原材料费用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较按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有何优缺点?它们各自适用什么样的情况?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3495 ——乙产品 5220
贷:原材料——A材料 35 ——B材料 5151 借:材料成本差异 174.3
贷: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69.9 ——乙产品 104.4
简答题
⒈什么是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成本报表是根据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核算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的,用以反映和监督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水平及其构成情况的报告文件。 明确分析目标,制定分析计划。 广泛收集资料,掌握全面情况。
从总体分析入手,深入进行因素和项目分析,确定各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际情况,查明各种因素变动的具体原因。 以全面、发展的观点对企业成本工作进行评价。 编写成本分析报告。
⒉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正确划分哪些费用的界限? 1、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3、计算产品成本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各包括哪些?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基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辅助: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计算对象
4成本报表按其所反映的内容分为哪几种报表?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具有哪些特点? 1、反映产品成本情况的报表。2、反映各种费用支出的报表。3、特殊目的的成本报表。 特点:1、编制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的需要,因而内容更具有针对性。2、报表的种类、内容和格式有企业自行决定,更具有灵活性。3、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更注重实效。
5、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做好哪些基础工作? 1、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3、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
4、做好场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6,为了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应该贯彻执行哪些要求? 1、 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2、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3、 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 4、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5、 按照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