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思路与对策
作者:袁丽娟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21期
【摘要】 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老年人增多,老年病也日益增多,作为社区医疗工作者,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才能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帮助老年人疏通情绪,调节心理,尽快帮助老年患者康复。
【关键词】 老年; 个性; 疾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1-0085-01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当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日益衰退,人的社会角色开始转变,不再占据人生的主要舞台。随之带来诸多老年心理问题,老年人心理健康成了社会大问题,自尊、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怀旧等心理情绪强烈,思考问题容易走极端。 2 老年人个性与老年病的关系
人到老年时,身体新陈代谢变得缓慢,骨骼松脆,易疾病缠身,也易带来精神心理障碍。老年人对疾病的态度和情绪反应取决于个性,还与病情的程度、治疗的现状、心理辅导的水平有关。因而,人们根据老年人对疾病的态度,按照个性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2.1 虚弱抑郁型
老是想着自己是患者,这是虚弱抑郁型老年患者的特点。情绪萎靡、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容易生气等是他们情绪外在表现,有时看到健康人谈笑风生、插科打诨,老年人就会生气。这类患者逢人便诉说自己的身体不适,喋喋不休,希望引起别人关注同情。 2.2 精神衰弱型
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心理,老是怀疑自己即将不在人世,这是精神衰弱型患者的特点。这类患者不相信任何医生,总是不断去寻医问药,对医护人员的正常心理疏导听不进去,经常会比照自己亲人或熟人曾有的症状,疑神疑鬼,小病也变成了大病。 2.3 疑病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确信自己有病,不断要求治疗,这是疑病型患者的特点。这类患者对疾病的不安和怀疑情绪极少,反而把自己当成真正的患者,甚至看书阅报时也会把自己和文章中的患者联系在一起,对号入座,而且时刻记在脑海中,反复对照,反复比较。 2.4 歇斯底里型
极力夸大自己的病情,动辄发脾气,这是歇斯底里型患者的特点。这类患者把自己当成病号,希望得到家人或别人的照顾,稍有不慎,就会埋怨家人,埋怨医护工作者,直到获得满足为止,全然不顾他人的承受力。 2.5 漠不关心型
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关心,否认自己有病,这是漠不关心型患者的特点。这类患者自以为身体很好,老是停留在过去青壮年健康时代,拒绝体检,拒绝治疗,甚至有一定的对抗意识。 3 因人而异,心理护理细致入微
作为护理专家,护士要尊重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把患者当自己的亲人,态度和蔼可亲。根据老年患者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和老年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3.1 虚弱抑郁型的护理
护理虚弱抑郁型老年患者,要设置轻松愉快的环境,鼓励他们说心里话,疏导对疾病的惧怕心理,轻松一刻,愉悦自己,努力排遣笼罩心头的阴霾。 3.2 精神衰弱型的护理
护理精神衰弱型的患者,护士要做到心平气和,详细介绍与疾病相关的情况,便于他们了解病情,切记不要夸大其词,引起老年患者的顾虑,建议他们进行仔细认真地检查,确诊后还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3.3 疑病型的护理
护理疑病型的患者,护士要对照心理学相关理论,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自始至终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才能消除他们的疑虑,树立医护人员的形象和医疗机构的良好信誉。 3.4 歇斯底里型的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护理歇斯底里型的患者,护士要顺着老年患者的思路,耐心介绍疾病可能带来的苦痛,介绍生病后需要做好的对策,注意说话的分寸,否则会引起他们歇斯底里反应。辅导交谈中,要把解除患者的痛苦放在第一位,主动关心、理解和帮助患者,让其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
3.5 漠不关心型的护理
有些患者不承认自己生病,护理这类患者,护士更要体贴入微,从拉家常开始,根据患者的兴趣,有策略地进行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用事实说话,帮助患者相信科学,配合治疗。 4 讨论
作为护理专家,护士要认真精心准备,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详细介绍有关疾病常识,讲解疾病的转归,提出相应的自身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增强信心。
护理过程中,要多注意一些细节,诸如说话态度,说话次数,搀扶动作,问寒问暖等,这都容易引起老年患者的共鸣,可减轻他们的失落感,使之感到温暖。
护理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非常关键,在重视过程的同时,护士还要注重护理效果,努力提高自身护理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