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味诗人归隐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背后的无奈,感悟其隐士情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诗人归隐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归去来兮辞》
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
生:(齐)陶渊明!
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
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生:“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师:他说得非常好,看来是经过了充分预习的,请大家在课本上标记出来。“辞”这种文体是屈原根据楚地民歌整理创造出来的,所以又叫“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师: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诵读,回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古筝曲《归去来》响起,教师全文范背,声情并茂,全场师生静心倾听,都沉浸在老师忘情诵读营造的陶渊明“归去”的境界之中。
师:好!现在同学们就自由的诵读吧!(老师率真的语言引起了台下会意的笑声!)
(学生纵情自由诵读全文,教师巡回指导诵读)
师:通过诵读,大家感受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美,(指多媒体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
(学生默读思考)
师: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
(板书:归去)
生4:首先是因为“田园将芜”,然后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些都是他要归去的原因。
师:第一段中哪几个字最能揭示他归去的原因?
生5:“心为形役”!因为他不想因为做官而劳累!自己还是想过田园生活的!因为做官对他来说是一种身心的劳累!
师:同学们知道他辞官归隐的直接原因吗?(背景)
好像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谁能具体讲讲这个故事?他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上级来检查工作,手下人说应该“束带见之”,要穿戴庄重去见上级。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不愿为填饱肚子丧失人格,就辞官归去。
第一段写的是他——辞官归去的原因,咱们写做“归去之因”!
(板书: 之因)
作者念念不忘要归去,以至于县官也不做了,他归去之后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呢?这个问题,应该从哪几段中寻找答案?
生:二、三段。
师:那就请大家来研读一下二、三两段。左边两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右边同学划出写他归去之后生活的句子;然后右边同学齐读第三段,左边同学划出相关句子。
(齐读,标记)
大家找出来的肯定很多,现在,请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各小组确定一处进行鉴赏,务必分析得深入一些。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左右两部分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质疑、补充。
(学生讨论,准备发言提纲,按提纲完成的先后顺序发言。)
生:我们小组品味的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几句。作者归去后,过着一种非常雅致的生活,这几句写他游山玩水,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树木和涓涓不绝的清流,这样的美景令人陶醉。
(作陶醉状)我坐在车中,掀开车帷,一阵清风扑面而来,嗯,花香、草香,还有新翻泥土的清香;睁开眼,那满眼的绿呀,让人觉得树木、小草都憋足了劲在展示生命的颜色;我摇着小船,顺江而下,渔歌和着清风把我包围,小鱼耐不住水中的寂寞,在水面上划出一条优美的孤线,在阳光照耀下,化作一道金光,一下子不见了,它们化作了龙么?……
(学生鼓掌)
师:这种生活的确让人陶醉,看来今年暑假,我有必要作一个出游计划,去领味一番陶渊明的心情了。
生:我们小组品味的是这几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
有事于西畴” 。出门游玩当然快乐,可如果不能填饱肚子,您会出门旅游吗?(哄笑)我认为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隐之后劳动的乐趣,春天来了,邻居告诉作者该播种了,于是作者就扛上锄头,提着种子,带着儿子,一家大小到西山耕种,作者有一首诗这么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动同时给作者带来基本的生活保障,这自然是一种乐趣。
师:不错,劳动是快乐的。
生:老师,我们小组补充一点,他们所说的那几句,不仅写出了劳动的快乐,还写出了作者与朋友交往的快乐。老百姓乐意和他交朋友,才会告诉他该种什么庄稼了,可见“悦亲戚之情话”中的“亲戚”,应该包括左邻右舍,换句话说,作者是把老百姓当朋友的,有邻居来坐坐,他们就“把酒话桑麻”,一个人的时候,作者就弹琴读书,生活很充实。
生:可是,这一段开头就要“息交绝游”啊,这又如何理解呢?
生:很好理解呀,作者“息交绝游”,应该是和官场决裂,断绝官场的交游。
生:我觉得陶渊明的隐居是真正的隐居,他把自己融入劳动人民之中,亲自劳动,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象有些人还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呢。
师:你的眼光很敏锐,对于一个封建士大夫而言,陶渊明的确有他本质的一面,比刘禹锡的隐居方式更彻底。
刚才大家所品味的,都是第三段的内容,这一段写了作者归去之后快乐生活的几个画面,一是交友,二是劳动,三是出游,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右边的同学走在了前头,左边的同学不能落后啊。
生:我们来说说“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几句。这几句写出了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到家了,“我”很高兴,“载欣载奔”,家人也高兴,他们早就翘首以待了。
生:特别是作者的妻子,文中没有写她迎出来,她在忙啥呢,原来,听说丈夫要回来了,她准备了一桌好酒,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很爱酒的,可以说,陶渊明很幸福,他的妻子很了解他(哄堂大笑)
这确实是精彩之笔,有如此温馨的家庭,作者自然感到归田的快乐了。
生:作者心情愉快,还从这一段开头四句看出来,一、二句写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因为他心情愉快,才觉得小船的轻快,才领会到和风拂面的乐趣。这正是融情于景。三、四句写情,通过两个动词“问”、“恨”,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
师:非常好!
生:我们小组就来说说后面几句吧,作者回家之后,可以悠闲地自斟自饮;可以到园子里走走,散步、散心;可以翘首观云,白云袅袅从山头冒起;可以抬头看鸟,鸟儿轻快地飞翔,飞累了,就一头扎进树林休息,嬉戏去了。这几句叙事、写景相结合,并且借景抒情,写出了归家后的那种闲适、宁静的日常生活。
师:按大家的意见,第二段写了作者归途中的愉快心情,回家时的家庭温馨和居家生活的闲适宁静。
学生自己品味第四段,谈一谈你的感想。
生:读了这一段,觉得作者的思想有一点消极。(学生都附和这一种说法)
师:是吗?那么就请前后同学讨论一下,这一段中如何看出作者的消极。(这一问题显然出乎教师意料)
生:“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给人一种无所追求的感觉。
生:他还说“乐夫天命复奚疑”,太有点听天由命了,可我们今天说听天由命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师:是啊,我们今天也反对听天由命,我们说不能向命运低头,作为一个深爱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作者应该是积极入世的,么我们如何理解陶渊明的乐天安命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陶渊明应该是积极的,因为他积极,才看不惯官场的,才会有他辞官归隐的惊世骇俗之举。
生:那他的辞官岂不是逃避?
生:我们不能用今天人的眼光来评价古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凭他的个人力量,是不可能对世道有什么改变的,他对官场不满,愤然离去,正是因为他不愿同流合污,这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
(学生鼓掌)
师:说得非常好,儒家一直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那样一种社会环
境下,陶渊明兼济天下的梦想难以实现,他只有退而求其次,选择独善其身。
师:同学们,陶渊明曾因养家糊口为官,但他不愿“心为形役”,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辞官归隐。在他余生的20多年内,虽然皇帝多次征召,但不管生活多么困苦,他再也没有踏入官场,始终过着恬淡无拘的田园生活。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就是赞颂他坚守高洁品性的情操!他是一个追求个性、精神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着心性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师:前面我们体会了辞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可能对陶渊明有了自己的看法。请看屏幕。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现在请大家开始仿写句子。
(学生仿写,老师巡回指导)
生31: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生32: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
生33: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生34: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生35: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生36: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古筝曲《归去来》响起)(舒缓的)
师:同学们,就在我们即将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的时候,我想请大家静心思考: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是否给自己的个性留下一些空间?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我们是否给自己的理想留下一方天空?面对尘世的种种诱惑,我们是否守护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活出个性、活出心灵的自由!
板书设计:
之因
归去 之乐 自由
之思
师:上课。(生起立)同学们好。(生齐答“老师好!”)我们已经认识好几分钟了。今天我们上的题目是什么?(生答:逍遥游)老师姓什么?(生齐答“肖”)肖培东。你们是什么学校?(生齐答“萧振”)那么三个“肖”,所有的信息都告诉我们,今天这堂课,属于我,属于你们,也属于我们这个学校。是不是啊?(生齐答“是”)那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逍遥游一下。
师:在同学们流利的朗读中,感觉到了你们的预习情况。其实这篇文章呢,是一篇千古名文。清代有位文人胡文英,评价这篇文章说:“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老师想问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拨开枝叶,找出《逍遥
游》的本根之句。你认为在哪里?话筒在哪里?
生1(男):最后一句。
师:读出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什么叫无己?
生1:没有自我。
师:无功呢?
生1:没有功业
师:无名呢?(生1无语)不求声名。最后一句,同学们说对不对啊?(生齐答“对”)还要不要补充一点呢?(停顿,生沉默)这几个人通过“无己,无功,无名”做到了逍遥游,那么逍遥游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呢?我们试着把前面的一句再加进去,来,你再来读读看,“若夫”开始。(生读)有没有哪个字读错的?(生齐答“恶”wū)恶,大家一起来解释下,什么意思?(生齐答“何”)何,什么。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这几句。“若夫乘天地之正——”一二开始。(师深情地)(生齐读)
师:这样的朗读,就把这个文章的本根之句读出来了吗?你觉得自己。你来说说看。
生2(女):可能我们不是庄子本身,理解不到他的心情。
师:这句话说明了初读者的感受。很真实,真实就是属于庄子的一个品质,也属于我们,谢谢,请坐。好同学们,“若夫”,是一个发语词,读的时候,在夫的后面可以拖长一下,体现出自己的节奏。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跟辩什么意思?变化,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这个待怎么理解?(生齐答“依赖”)对,依赖,凭借。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如果把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它是这样一个句子:彼无待也。请同学们把“彼无待也”加进原句,一起来读。若夫,一二开始。(生齐读)再来一遍,若夫,用问句,一二开始。(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用陈述句和反问句,有什么不同?这位同学,你来吧。(生茫然)没事,你读读看。你的紧张源于你对这个句子还没有完全弄懂和这个句子的正确读法,来来来,试试看,一紧张,话筒也忘了开了。
生3:彼且恶(è)乎待哉
师:读è阿?别紧张。(接着师范读)彼且恶乎待哉!彼无待也。两个什么味道?一起说。诶,反问的语气要强——烈得多,是不是啊?强调的语气。这种人,在游无穷的时空的时候,是不是没有任何的凭借的?是没有任何的依赖的。所以他们的游,游得如此的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么,这个反问句,是个什么句式,同学们再来看一下?彼且恶乎待哉,什么句式?(生齐答“宾语前置句”)真聪明,宾语前置句,翻译的时候,你给大家翻译一下。刚才已经读出来了,看看你的翻译怎么样。
生3:它还有什么要依赖的呢?
师:它还有什么要依赖的呢?如果要标准地体现宾语前置句的话,可以翻译成什么阿?
它还要——依赖什么呢?(生齐答)是不是啊?没关系,你心里懂得了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而且是个反问句,反问句的语气就是要强调突出他们的逍遥游的自在的境界,因
此读的时候要上扬还是下沉?(师激动地,生齐答“上扬”)上扬,读出至人,神人,圣人的那份潇洒,那份自由自在,那份豪迈,那份无拘无束。因此对你来讲,这个读,必须把它读好。我们同学一起来试试看。“若夫”一二开始。(示意生3坐下)
师:(生齐读毕)感觉到还是弱了一点。大家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个句子里,几个动词是不一样的。乘,什么意思啊?(生齐答顺应)御呢?(生齐答驾御)还有游,这些动词,就应读出在他们逍遥游时的动感。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强化这些动词。听懂吧?然后“故曰”的时候,应体现出发出由衷的赞美。是不是啊?再来一遍。若夫——一二开始。(生齐读)
师:(生齐读毕)不错,越来越好啦。好,同学们,这篇文章,在我们写逍遥游的过程当中,到最后,找到了逍遥游的本根之句。可以看出,庄子的逍遥游,其实就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一种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遨游。因为这个游,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找到?(生齐答“找不到”)所以,这就是庄子他的逍遥游之广。
师:那么,这一篇文章呢,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庄子的文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PPT显示引用语句)相当的复杂,所以阿,尽管我们的同学一眼就看出它的本根之句,但是我想,这其中一定是有所泛泛,于是老师写了这一句话:拨开枝叶见其本根,需牵一发而动全身,此为善也。所以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它的本根需要同学们有一种智慧,有一种敏锐之感。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全文,请试着找出能帮助你呈现文章全貌以及内在联系从而准确理解文章的一个关键词(词组)。(PPT显示引用语句)听懂吧?能帮助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一个词,哪一个词引起你的注意,哪个词引起你的兴趣,它可能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或者说它有一些明显的暗示作用。好,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一二开始。(生齐读)
师:(生齐读毕)读错了一个字。旬之后什么字?有五日还是又五日?这是一个通假字。注意,要几天以后才回来阿?(生齐答“十五天”)十五天,而后反,反也是一个——通假字。
读了两遍了,看看,哪个词引起你的注意。这位女同学,你来说。(女生翻书犹豫状)还没找好,是吧?好,后面的男同学。
生4:文章,也字特别多。
师:也,把文章的主旨,主题,体现在一个语气词也身上,是吗?呵呵,也很多,说明庄子的文章有一种韵味,找得挺好的。
师:同学们再看看,要准确地体现文章的主旨,你觉得哪些词很重要?没关系,你找这个也字,辅助你对庄子的理解。旁边的男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5:翱翔。
师:翱翔,如果说翱翔的话,倒不如把它换成一个字,逍遥游里的哪个字?(生齐答“游”)游,是不是?好,我们看看文章写了几种游?
生5:鲲和鹏
师:第一个是鲲和鹏。读出来,哪一段?(生5读第一段鲲鹏所在语句)好,这是鲲鹏之游,鲲在水中游,鹏在空中游。这里面的“怒而飞”的怒,什么意思?奋起。读的时候,你发现没有?鲲之大,鹏之大,是相当大,不是一般大,所以朗读的时候,要读出鲲鹏的雄伟气势。全部的男同学,一起来试试看。鲲之大,一二开始。(男生读)
师:这是第一个鲲鹏之游。还有吗?我们一起帮他找。还有什么?
生5:螟蛉者。
师:螟蛉者,在哪里?(生5答:第五段)第五段,读读看。(生5读)螟蛉,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就把它当成一棵树。因为后面还有一棵树,是什么啊?大椿。你认为螟蛉大椿它是怎么游的啊?(生5答时光)说得大声点,(生5答:岁月)岁月!你是我们班的另一个庄子。太好了,能够在静止的事物中看到它的运动,你已经具备了庄子其学无所不推的思维特点。同学们,值得鼓掌。(生鼓掌)
其他非常明显的游,他只选择了一个告诉我们,另外他的第二个目光,第二次他的选择非常深刻。螟蛉大椿,我们觉得,一棵树是在那里静止的,但是,它是不是在游?(生齐答“是”)这符合庄子认为的万物都在游的自然法则的学说。嗯,非常好,老师也夸奖你。而且说出了时光,在那里默默地等候。——还有吗?越来越有信心了。同学们,多不多啊?既然你说到了鲲鹏,不能遗漏很多东西了,大家一起来说说。(生齐答“蜩与学鸠”)哦,发现大家跳的比较快。蜩与学鸠,也行,找到吗?第四段。看看它是怎么游的?你也给大家读读看,这位男同学。(生5读“蜩与学鸠笑之曰……”)在读游的内容时,要不要把这句话加进去?(生5改读“我決起而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后面这句话也要不要?(生5默然)前面已经找得那么准了,为什么要把多余的句子放进去呢?好,蜩与学鸠的游,从“決起而飞”开始,一二读。(生齐读“決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大鹏鸟是翻飞九万里,而小鸟小麻雀是急速而飞,哪个是急速?(生齐答“決起”)而且它们是落在地上的,哪个是落呀?(生齐答“控”)说明它们游的范围——很小,很小。不错,还有吗?还是你来回答,自己的说法自己说。还有没有游啊?(师转向众生,一生答“野马也”)野马也,尘埃也,把这个句子完整读出来。
生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师:怎么游啊?(生6默然)那些细小的生物,我们肉眼也看不到的,它们是“以息相吹也”,在空气中飘飘荡荡,是不是啊?好,还有游。(生翻书状)还有没有?既然能从生物的运动体找到静止体,那么能不能走向另外一个世界呢?还有没有啊?全文一起来找。
师:(对生7)来这位女同学来说说。(生茫然,翻书)还有没有?不要想,到文章里面去找。还有没有?太多了,两位男同学先请坐。哪个同学来说说看。好,这位女同学你来说。抢话筒哦。(师转向生8)
生8:第三段
师:第三段,舟在水中游,作者有没有把游的状态写出来?没有,但是应该也是有游的。对吧?和蜩与学鸠差不多的是什么?(生答“斥鴳”)斥鴳很明显,是不是啊?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腾跃而上”一二开始。(生齐读“腾跃而上……此亦飞之至也。”)诶(éī),对吧,男同学他自己提出一个“翱翔”,把斥鴳的翱翔给忘记了。这个小麻雀啊,也是在飞,它是在什么地方飞啊?蓬蒿之间。数仞而下,它认为自己已经是飞到极致了。还有没有啊?请坐(对生8)
师:(对全体学生)我们同学啊,在掌控全文的视野上面,现在是呈现出了一个弱点——狭窄。太多了,前面你们所讲的游都是——生物的游,还有没有游啊?谁啊?(生答“风水”)哦,风、水,还有呢——我极力地等待。太明显啦,一起来看一看列子,宋荣子,他们人的生活,不也是一种游动吗?同学们反省一下,自己怎么会这么疏忽呢。一起来读读看。“夫列子御风而行”一二开始。(生齐读)(针对“旬有五日”)旬什么五日?(生齐答“又”)“旬有五日而后反”,泠然善也,飞得美妙不美妙啊?泠然是什么意思啊?(生齐答
“轻妙之极”)轻妙之极,御风而行,这不是列子的游吗?
师:那么,这些游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说下去,你说全文通过游字来表现。(生5答“逍遥”)这些都很逍遥啊?是吗?同学们?为什么这些游都很逍遥?你的思维跟上去。(生5茫然)它们已经无拘无束啦?大鹏鸟已经是无拘无束了?野马尘埃也是无拘无束了?小麻雀——?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说说看,它们的游有什么特点?如果一定要给他们的游找到一个共同点来讲——(生9举手)你来说。
生9:它们的游是不一样的,有些是“有所待”有些是“无所待”。
师:有些是“有所待”有些是“无所待”,你给大家说说看,哪些是有所待的?
生9:前面一到四,他们认为自己是有所凭借。
师:嗯,大鹏鸟是怎么有所待的?大鹏鸟的飞——
生9:风
师:诶,借风。那句话啊?(生9答“去以六月息者也”)要靠大风,海运,抟扶摇而上。还有呢?野马尘埃它们依靠什么啊?(生9答“生物以息相吹也”)息什么意思啊?(生9答“气息”)诶,是一些气息,如果没有这些气息,它们就没办法飞起来了,是不是啊?还有吗?小麻雀它们呢?课文中有没有写出它们要依赖什么啊?想想看,大鹏鸟的飞尚且要凭借大风,那小麻雀的飞呢?(生9答“一样的”)想起了是吧?那你说有无待的,哪些是无待的?(生9答“列子,宋荣子”)他们已经达到无待的程度了?好,你就把宋荣子、列子,尤其是列子的游,读出来看看。列子“御风而行——”(生9答“也是有所待的”)
哦,你现在改过来了,也是有所凭借的。这句话原文中是怎么说的呀?(生9答“此虽免乎行——”)哦,“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诶,文章中这里说的,一切都是有所待的。(师激动地)也就是说不管它是大还是小,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有所依赖的。(生9点头,微笑)诶,它们都没有达到作者逍遥游的境界,尽管列子御风而行,已经是飞得非常美妙了,但作者还是觉得,它们有所待,因为“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虽然很好,但是它们还是要靠风。因此在夸奖的过程中,还带有一点点的——(生9答“讽刺”)讽刺吗?对列子有讽刺吗?飞得这么美妙,但是还是有一丝丝的——缺憾,遗憾。因此要读出这种缺憾之美啊。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夫列子御风而行——”一二读。(生齐读)“犹有所待者也”(师抒情地重复一遍)读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来,再来一遍。“此虽免乎行”一二开始。(生读,有感情地)宋荣子呢?“虽然犹有未树也。”未树的东西,可能就是他所待的那些东西。是不是啊?因此,他们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这同学呢是用一个“游”字来概括全文的,一个字眼来涵盖文章,还是不错的。好,还有没有第二个说法?我认为哪个词还可以涵盖全文的。讨论一下,讨论几秒钟。(生讨论,师观察巡视)好,那个男同学,你来说,声音响一点。(生10答“无”)哪个无?(生10答“虚无”的无)“虚无”的无,为什么?(生10无语)没关系,就说你的意思。
生10:文章最后一段来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表达了他,在游里面,虚无的状态。(师肯定学生说得有道理)因为他是道的代表之人,他的思想与虚无,无为的有关,所以——
师:也就是说,前半部分,写的都是游,而这些游正好是逍遥游的约束,是不是啊?因此要做到逍遥游,就要达到虚无的境界。很深刻,请坐。还有吗?旁边男同学再说说。(生11摇头)这个问题难住大家了。我觉得很多。这篇文章啊,有一个动作很有特点。(生悄声说“飞”)飞和游一样,就不再举例啦。在相互游的过程中,你看我我看你的同时,大
家有没有发现出来?哪一个字?(生答“笑”)诶,笑。笑了很多次,来找找看,第一次笑在哪儿?(生答“蜩与学鸠笑之曰”)蜩与学鸠笑之曰,一起来读读好吧。一二开始。(生读)诶,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个之,怎么理解?(生答“到”),之,到。“奚以”呢?(生答“为什么”)其实就相当于“以奚”,那么它也是一个——(生答“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的宾语前置句吧。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既然是笑,这个时候,蜩与学鸠在笑谁?(生答“大鹏”)笑大鹏鸟,你飞得太累啦,是不是啊?不如我那么潇洒。这里的笑,我们称之为,嘲笑,讥笑。而蜩与学鸠在笑的过程中表现出自我那种——(生答“骄傲”)诶,得意洋洋,骄傲。好,那位同学,你读读看,蜩与学鸠是怎么笑的。同学们看看,能否读出感觉来。
师:(生12读)好这里停一停,说自己飞的状态的时候,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很骄傲地模拟自己飞的形态。因此节奏要稍微轻快一些。是不是啊?还要注意动词的表达。读的时候是非常非常得意的。具体表达嘲笑的味道的,是哪个句子上面啊?(生答“奚以九万里而南为”)诶,这个为,是上面词啊?(生答“语气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此,前半部分,读得轻快,描述自己飞得快乐,后半部分是嘲笑飞九万里以上的大鹏鸟。你再来试试看,你给大家读。(生13读)拘束哦。而已矣,这个语气词是感觉出来那种骄傲,听懂吧?然后,“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师深情地朗读)竭力嘲笑。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蜩与学鸠笑之曰”一二,轻快。(生认真地读)诶,读出来了。跟蜩与学鸠同样的,对大鹏鸟发出嘲笑的是谁?(生答“斥鴳”)我觉得这个斥鴳的笑,笑得还要厉害。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生答“彼且奚适也”)彼且奚适也,这句话,又一次重复了一遍,对不对啊,所以,这一句子要把它读好。彼且奚适也,一样也是宾语前置句,这个适是什么意思?(生答“到”)到,你要到哪里去啊?也就是说,你那么远去干什么啊?有什么用啊?好,就把这两句话连起来,中间飞的部分不要了。一二开始。(生读“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斥鴳是嘲笑。在这些笑的过程中,你感觉到些什么?话筒在谁那儿,你说吧?这样一种笑,你感觉到什么?
生14:我感觉到,无知。(师提醒,不要拘束,还有吗?)自满,还有鼠目寸光。(师肯定:诶,越来越多了)
师:诶,井底之蛙,以自己短浅的经验去嘲笑宽阔的世界;以自己的渺小的局限去嘲笑那个无知未尽的世界。所以我们觉得它们是非常的无知与简陋的。第三次笑,是谁笑?(生答“宋荣子”)“宋荣子犹然笑之”,他笑谁?(生答“知效一官……征一国者”)对,“知效一官……征一国者”这些动词大家发现没有,庄子一个都没有重复,为了表明他的投合,符合,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故夫,一二读。跟他们相比啊,宋荣子已经做到了大境界,这种笑,可能就是大境界的人对小境界的人的嘲笑。而前面的内容又恰如——诶,蜩与学鸠还有斥鴳,看出来了,从动物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这就说明,这个故事是一则——寓言(生答)其实就是为了表现出生活中人的不同层次。好,我觉得文章还有一笑,这一笑在文章中没有出来。诶,你说。
生15:应该庄子对他们的笑。对一些无知的、目光短浅的不知道真正的游的广阔与无边,最高境界的游,没有理解透彻那种人的嘲笑。
师:如此有理的回答,我听出来了,庄子的笑,是对蜩与学鸠啊之类的无知的人的嘲笑。对宋荣子,也有一种——遗憾的笑。所以庄子在笑所有笑者和被笑者。所有笑的理由其实都忽略了一点:你们都是无所待者。(此处可能是老师口误,应为:你们都是有所待者。)在这里我们能听出,庄子潇洒转身背后那种笑,笑尽世上所有可笑之人,所有可笑之物。因为它们都是有所待。这一笑,笑出了庄子的潇洒与自由。
师:那么庄子这一笑还感觉到有一种什么味道?他就能如此逍遥吗?我们也看到了逍遥游是什么人做的啊?——圣人,神人,至人,庄子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呢?(生答“不能”)因此这笑,还含一种苦笑。当我们笑世上所有的时候,我们也成了庄子的可笑之人,而当
庄子笑所有的人的时候,突然也想到了,面对更高的逍遥游的境界的时候,庄子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生活时的无奈的苦笑,谁都无法逃脱,尽管你已经有一种超脱之情。所以一个笑字,又能概括全文。还有没有?
师:从它出现的频率看出来,其实我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已经看出来了。鹏,鸟,列子,宋荣子,从大到小,从寿命长的到寿命短的,其实都是庄子的哪句话啊?(生答“小知不及——”)诶,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因此小大之辩也能概括全文的主旨。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是有所待,唯一的区别只不过是什么啊?形体的大小而已。能否对达到逍遥游产生影响啊?不能。因为逍遥游是心在游而非形在游。
师:殊途同归,我们找到了如此多的字眼。同学们可以看出来,庄子写这篇逍遥游,里面饱含着许许多多的逍遥游以外的逍遥游。最后一个问题,同学们,除了内容是逍遥游以外,你还能找到其他哪些逍遥游?(下课铃声响)
生15:庄子对文章的描写方式和技巧感染我们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听懂了没有?庄子的笔法,逍遥游也。上至天下至地,前至动物,后到人间。忽大忽小。因此他的想象无所不在。所以我们讲,笔法技巧逍遥游。有抒情有议论有描写,庄子给我们设置了许多的逍遥游。还有吗?(生16答精神境界)精神境界的逍遥游,怎么说?其实也就是思维思想精神在尽情地逍遥游。再把你这句话分成另外一个分支的话,其实也能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逍遥游。也许我读出了庄子的激情,因为他想象一只大鹏鸟,也许我还能读出庄子的想逍遥而不得的那种无奈。所以主旨的解读也是逍遥游的。一切一切,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都在说明逍遥游。(PPT)意随笔至,随文挥洒;想象丰富,境界开阔;解读多元,哲理丰富。逍遥游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他化形式。这篇文章留下了诸多的逍遥游,而我们对它的解读也应该是怎样啊?有自我的逍遥,不同的时候,读不
同的庄子,你就会感觉到不同的哲理,读同一个庄子,你也能体会到不同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全部集中在文章对大鹏鸟的描写中。因此,这个时候,读大鹏鸟,请同学们读出大鹏鸟那种雄伟,那份悲壮,一起来读一遍。北冥有鱼,一二开始。(生读毕师范读)刚才同学们提到也字重要,都忘了。把所有的感情都聚集在这一段的朗读中。一起来。(生读)
师:所以在无数的地方,都隐藏了逍遥游的概念,文章中其他地方也有逍遥游。同学们的思维很敏锐,眼光也很独到,这就是你们这堂课学习的一个最大的收获。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