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一)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一)

来源:华拓科技网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一)

一.关于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30%。中国古代史范围广泛。涉及时间久远,内容相当多,特别是朝代更迭频繁,史实庞杂,学生多反映不好复习掌握。建议按以下几个方法复习,以取得优秀成绩。 1、按历史阶段了解时代特点。

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年代属于古代历史。古代历史大致可以分为6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这6段时代特点分别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及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巩固和初步发展,国家和民族融合,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大融合,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要用相应的史实证明这些特点。 2.按类别归纳主要史实。

中国古代史按大类可以分作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人物6大类。政治类还可以分作集权加强.古代改革、对地方管辖、用人制度、平叛斗争、亡国等专题。经济类可以分作经济思想、赋税制度、生产工具、商品经济、土地、调整、社会生活等专题。民族类可以分作民族演变、民族、民族融合、各族经济文化交往等专题。外交类可以分作对外开放和史实,陆上和海上交通线,闭关锁国及影响、反侵略斗争等专题。文化类可以分作科学技术成就、思想成就、史学、文化艺术、教育、儒家法家等专题。人物类可以分作开国皇帝,杰出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专题。应将这些专题下涉及的重要史实罗列出来。了解清楚发展演变线索。也就初步实现于古代史部分的学科内综合。 3.注意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五方面问题的相互作用。

在不少情况下,5方面问题是互为因果的。例如: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可从文化上找,也要从政治上封建的强化,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延续,民族上民族分化和高压,外交上的闭关自守封锁上找。而如果问经济发展缓慢原因,那么科技落后也是原因之一,其他在政治、民族、外交上的情况也影响经济发展。在复习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的关系时,应对同一历史阶段的情况予以归纳,也就是说在了解某一阶段历史特点时,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5个方面着眼思考,以期完整回答问题。

4.要重视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问题。

教材对政治类介绍较多,一般师生在教学中也多重视政治类。近年高考命题有一倾向,即对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类的问题考查分值加大,占中国古代史部分分值的一半以上,有时甚至达四分之三多。有时考的是政治与经济、文化的联系问题。 5.要注意把世界史中相关内容与中国古代史内容结合复习。

明朝以前的历史,只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涉及到中外关系。一些大事如丝绸之路、佛教传入、汉唐与日本、朝鲜关系、唐与印度、中亚、西亚的关系、中国对外贸易、华侨开发南洋等应了解清楚。明朝及清前期(约14—19世纪初)的时候与《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

介绍的同一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殖民扩张、英法美、工业,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等关系极为重要,不能割裂开来,。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如:的失而复得(1624年、1662年)、澳门被侵占(1553年)、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英使马戛尔尼访华(1793年)、中国科技文化相对落后、鸦片大量输入等,必须从世界史上找一下背景和原因。这样,易于搞好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复习,也可促进世界历史的复习。

6.把清朝历史应作为一个整体复习。

现行教材把清朝分成前期和后期两段。前期安排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后期安排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往往造成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应注意清朝260多年历史是个完整的朝代的历史,由建立、巩固、强盛,到逐步腐朽、衰落,以至灭亡。注意了解它的政权演变、经济发展、国家兴衰、民族交往、外交关系、文化成果及其原因。另外,清朝由后金建立算起,先后12个皇帝的顺序及在位时间也应基本了解.可记为: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三个一组,合辙押韵,两遍就能记下。 7.结合政治常识,掌握好历史基本理论。

掌握历史基本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也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有极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动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动同样可以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变动,英雄人物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斗争也要杰出人物领导。还有必然事件与偶然因素、绝对与相对、主要与次要因素、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等也应掌握。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40%。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编写格式与中国古代史教材有很大不同,基本是以中国史的面貌出现。教材中涉及不少政治理论问题、重要的典籍、中外关系,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命运、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问题,头绪较多。尽管中国近代现代史只有160多年历史,但学生的复习效率往往不佳。遇见考题,往往感觉似曾相识,也能写上一些,但得分不多。建议考生按以下方法复习准备:

1.掌握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期、社会性质和性质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迄止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的中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又分作旧民主主义(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1919—1949年)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属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起)。这一段的中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与建设。

160多年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数次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也发生了三次变化:农民反封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建设。这些情况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古代 近代 现 代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农民 资产阶级民主 社会主义和建设

1840 1919——1949 1956——至今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以上示意图应记准、理解,并要分析社会性质和发生变化的原因、经过及影响,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况。 2.划分阶段,掌握阶段特点。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两册共有2l章内容,课本编者设计章节不够合理,各章内容,多的分4节,少的仅1节。对重要历史事件介绍详略不当。如战争4年历史用了2l页介绍,改革开放16年历史仅用了8页介绍,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制造了一些障碍。在复习时应按历史阶段,并照应历史发展进程,可分作以下几个阶段: (1)清朝统治后期(上):19世纪中期(1840—1874年)

(2)清朝统治后期(下):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1875—1911年)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0世纪初(1912——1927年) (4)国民统治时期:20世纪20—40年代(1927—194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期(1949—1956年) (6)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70年代中(1956—1976年) (7)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978-今)

归并为7个阶段后,头绪减少,易于掌握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历史特点。 3.注意分清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区别。

新旧民主的主要相似之处是:性质相同(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是这一的前后两个阶段)。任务相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设、民主、自由、统一、富强的中国)。动力相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是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理论三民主义,后者是无产阶级理论思想)。前途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后者是社会主义)。 4.把中国近现代史归纳为三大主题:救国、建国和强国。

中国近现代史涉及史实较多,头绪较繁。学生复习时,可按救国道路探索、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和如何使中国繁荣富强3个大类归纳。教材中大致上90%的内容可网罗在其中。 例如:救国道路探索下可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大事。

建立什么样国家包括太平天国、百日维新、中华、北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等内容。派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无产阶级要建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强国之梦起于近代之初,先进人物要使中国富强,完成近代化和现代化.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洪仁玕有《资政新篇》,洋务派要自强求富,维新派要发展资本主义。在完成社会主义过渡后,重要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并注意各大事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了解救国、建国、强国三大主题的联系。 5.注意重要史实或类别的历史演变过程。

复习近现代部分的些问题时,要结合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史实,易于使学科内的综合在日常学习复习中完成.例如:对管辖和主权两次失而复得的过程;政权机构的演变;明末到近代的西学东渐;资本主义萌芽到发展壮大;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历史上重要科技成果;古代以来中日关系;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出现、发展;历代史学成就等等。复习近现代史时,要考虑近现代史的问题能与古代史的哪些问题联系?最好把相关的史实联想一下,形成一个小的专题。 6.注意一些重要的概念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不少新概念。这些概念有历史的,有政治的,也有地理的。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西学东渐、工农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统一战线、干支纪年、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度、江淮、中原、陕甘宁、鄂豫皖、晋察冀、左右江、中国东部、中西部等。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中国既保留封建制度,又有殖民地性质的一种社会形态。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四大家族建立对全国统治为标志。

机会主义是主义运动中的错误思潮。超越现实,盲目斗争,冒险而不讲科学,不顾现实条件的是左倾错误,如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不敢斗争、落后于群众,无原则地妥协退让,则是右倾错误,如陈独秀的错误。

君主立宪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政治,由议会立宪,君主签署公布实施。工农民主专政是土地时建立的苏维埃的政权性质,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干支纪年法在语文课里也有涉及。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近代史上涉及重要的以干支纪年事件有,庚申事变、辛酉政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辛丑条约、辛亥等。

相关的政治、地理概念,要结合政治教材和地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含。例如: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原、江南,西南、华南、东南等关于中国分地区概念包括的具体范围。前文提及的根据地名称,如鄂豫皖,晋察冀等,知道是哪些省交界处,位置在地图上何处。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30%。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复习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难的部分。因为世界史上国家多(涉及到几十个国家,主要有十几个),国际关系复杂,教材编写中把各国历史人为地截成几个阶段,许多生疏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专用名称等,容易使学生有“世界历史像一团乱麻”的感觉。另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

外交、文化上的许多问题与历史相联系。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文科综合高考题更容易出现。所以,考生要力争复习好这一部分历史。具体复习备考提示如下: 1.注意三条主干线索。

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实际上有3条并列的主干线索:即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无产阶级产生,发展、斗争的过程;民族运动产生、发展的过程。 (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

14-16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有包买主制度、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农牧场3种形式。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时代。19世纪初期和中期,工业扩展。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取得胜利: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20世纪30年代及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继续发展。 (2)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

14-16世纪产生了最早的工人阶级,其后他们参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工业后工业无产阶级形成,斗争发展。1848年,无产阶级理论产生。其后,有巴黎公社、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十月等,社会主义运动从小到大。二战以后一度有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3)民族运动的发展。

亚非欧美洲遭到侵略后,都发生了民族运动。欧洲有尼德兰、匈牙利、巴尔干等斗争。美洲最早有美国,其后有拉丁美洲的斗争。亚洲斗争教材介绍较多,19世纪中期有风暴,晚期有亚洲觉醒,一战后有民族斗争高潮。二战后亚洲国家都获得,走上发展道路。非洲斗争重点在东北非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和南非的发展。

2.理清主要国家的历史线索。

世界史上的国家,新教材和大纲可分为3类;主要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意、印等),次要国家(西、匈、南、埃、埃塞、土、朝、韩、墨等),一般国家(比、荷、葡、奥、新加坡、古巴等)。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线索要理清,次要国家要注意某一阶段的重大事件,对一般国家知道哪些重大事件与之有关即可。 (1)英国:

1603年以前是都铎王朝,之后是斯图亚特王朝。10年资产阶级发生。17--18世纪英国成为殖民霸主。1765午后工业发生。19世纪初中期,议会改革。1840年发动侵华鸦片战争。19世纪晚期,英国发展速度减慢,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0世纪英国参与一战、二战,实力削弱。殖民地斗争高涨,使英殖民帝国崩溃。70年代,英国加入了西欧共同体。 (2)法国:

1781年前由波旁王朝统治,重要史实有路易十四改革和七年战争。17年大发生;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年起为第一共和国时期,历经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执统治。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形成。1814、1815年拿破仑两次失败后,复辟王朝统治法国。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1852年为第二共和国,1852

--1870年为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第三共和国(1870--1940)形成。其后,参加一战、二战,实力亦削弱。二战后,法属殖民地斗争形成高潮。法国与西德、意大利等国组建西欧共同体。

(3)美国:

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初步形成,为美国的奠定了基础。1775--1783年的战争,成为第一次资产阶级,19世纪初美国又一次抗击英国的侵略,史称第二次战争。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奴隶制被废除,美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20世纪,美国历经一战、罗斯福新政、二战,霸权地位确立。美苏在雅尔塔体系下争霸斗争一度激化。20 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但美国仍在推行霸权主义。 (4)日本:

1868年以前,日本由德川幕府实行封建军事统治。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开始了对亚洲的侵略。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日本掠得大量土地财富。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直至被同盟国打败。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5):

17世纪晚期,发生彼得一世改革,国家强大,加紧扩张。到19世纪中期,成为疆域最大的帝国。1861年改革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又发展成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期,发生十月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经过新经济、工业化实施,国家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左倾错误。1941--1945年,苏联抗击了法西斯侵略,二战后,苏美操纵世界局势的局面形成,历经40年的争斗。1991年,苏联解体。 (6)德国:

16世纪初有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普鲁士王国是德国统一的主要力量。18年--1870年;经过3次王朝统一战争,俾斯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其后德回加紧扩张,形成军事帝国主义,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败后,经济在短时间得到恢复发展,又影响了欧洲和世界格局。 (7)意大利:

14—16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硕果累累,但政治上长期,1859--1870年,意大利经过战争,完成了统一。其后意大利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二战后,意大利经济恢复发展。 (8)印度: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曾称其为身毒、天竺、印度。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后,印度遭到葡、法、英等国侵略,19世纪已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中,有反英民族大。20世纪初,在亚洲风暴中,印度斗争高涨。一战后,发生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0年代又有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二战后,印度地区,但为印度、巴基斯坦。(今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印、巴经济有大发展,但存在不少问题,南亚次仍是今日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 3.重视重要国家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重要国家有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复习时,可按下列示意图,逐一叙述各国家间外交关系上的大事及其影响。(按地图上位置示意,直线为两国关系)

英——法——德——俄——日——美——英 中国

这里的重要关系应有美日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近年历史高考大题中已考到过法德关系、中德关系、中美关系等。 4.注意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国际格局。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家集团间的关系,复习时应注意国际格局的变化及趋势。15、16世纪,西、葡称强世界,17、18世纪,英、法、荷等称强,英国最终取得殖民霸权。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形成。19世纪晚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经过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法西斯的兴起又改变世界格局。二战后,苏美两极格局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格局开始形成。 5.注意横向比较重要内容。

世界史上国家较多,头绪多,教材所列各国情况不尽相同,复习时应将同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横向比较。如: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国内资产阶级(英、法),民族战争(美、拉美),资本主义改革(俄、日)、自上而下的王朝统一战争(德、意)、政治运动(印度、巴基斯坦)等。 (2)亚非民族斗争:

一战后:①中:五四运动、大;②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⑨土:资产阶级,④埃:反英民族。 (3)重要改革:

①封建改革:彼得一世、法国路易十四等;②资本主义改革:英国议会改革、1861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意大利加富尔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等;③社会主义改革:苏俄新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等。 (4)重要法律、经济制度:

如对土地所有权的变动,英、法、美、俄、日等国处理办法就不同。 (5)思想潮流:

如人文主义思潮、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6.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就及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可以世界史上三次科技为证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使人类进入电子时代。

科技对社会关系、世界格局、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成果和具体影响。文学艺术成就考试要求不多,教材分列在3个阶段:文艺复兴时、近代、现代,介绍比较集中,应特别重视文艺复兴的成就。 7.注意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结合。 (1)世界史与中国史知识结合在一起复习。

高一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实际是外国近现代史。复习世界史时,应把中国史知识与之结合在一起,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中,考虑世界和中国的互相影响和关系;例如,在复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就应该把中国古代史中介绍的葡占澳门、荷占、利玛窦来华、玉米和烟草等传入中国、教再次传人等结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2)世界历史要与地理知识结合复习。

如重要国家的历史与地理结合,在了解历史问题时,要考虑该国(地区)的地形(平原、山脉、海洋、河流)、气候特点及其当今的经济特点和人口构成。一些重要地区的史地问题必须结合,如南亚次、东南亚、中亚、西亚、美国、日本,西欧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