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0、杨氏之子

10、杨氏之子

来源:华拓科技网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 那你们善于说话吗?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说话容易,但是要说好话,把话说得让人佩服那就不容易了。今天我们将走进第三组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第一个会说话,懂说话的人是个年仅9岁的小孩子。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杨氏,是指姓杨的人;“之”是助词,相当于“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有误,也可以先设置悬念,放到整堂课的最后再揭晓谜底。) 二、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读完以后说一说,这篇课文的语言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明白,课文的语言叫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用语。)

4、文言文真是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大不相同啊!黄老师也想读一读,同学们

仔细听一听,看看老师读的时候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是怎样的。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形式,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含义,每一处停顿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反复朗读,仔细琢磨。同学们你们能够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吗?赶快开始练习吧。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4、指名朗读课文,指正字词读音和停顿。 注意引导学生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三、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1、大家学得很快,读通了课文,现在让我们以讨论小组为单位,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一边读课文,一边说句子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2、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 重点指导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中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

“杨氏子”。

引导学生理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中“闻”是听的意思;“夫子”是古代对老师或者学者的尊称;“家禽”与现在的“家禽”不一样,“家”和“禽”各是一个词,指孔君平家里的鸟。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非常聪明。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呀。”)

四、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妙处。 (如果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体会孔君平那句玩笑话的意思——杨梅姓杨,你也姓杨,所以杨梅是你家的果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也是抓住姓氏特点进行反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运用了否定句的形式,与“孔雀非夫子家禽”相比,显得比较有礼貌。杨氏子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

三、语文综合性综合学习

杨氏之子的回答让我们明白了讲话的艺术,现在请同学们阅读“综合性学习”,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就与说话有关。

谁能说说这次活动都有什么要求。学生明确要求,教师屏幕出示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到两项内容,再根据选择项目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一下活动计划,以及组员分工。 (学生分小组,讨论活动计划、分工,并汇报商讨结果)

好,那么同学们,就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的各种精彩语言进行研究、搜集吧! 四、作业

(一)必做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三星) 2、抄写课文一次,默写一次。(四星) 3、完成该课语文作业本。(四星) (二)选做作业:

1、改编课文,把杨氏之子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五星)

2、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机智问答的小故事,将给同学或者家长听,并将其中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摘录下来。(五星)

反思:

这篇文章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生字不多,学生能读下来,在学生自读后,我指名一位学生再读,并进行正音。但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学生朗读时停顿很不到位。古文与现代文不同,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停顿把握不住,就读不出古文味来,只有在字面的读上做足了功夫,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就采取了现今课堂里已经较少出现的范读方式,我读一句,学生跟一句,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随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许多。看来语文课堂除了求新以外,求实更加重要。这正是,新方法、老方法,只要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就是好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