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找出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缒(zhuì) 共(gòng)其乏困 阙(jué)秦 敝(bì) B、贾(gǚ)人 朝(zhāo)服衣冠 昳(yì)丽 恃(shì) C强(qiāng)谏 时时而间(jiàn)进 膏(gāo)腴 媪(ǎo) D冠(guàn)者 狗彘之畜(chù) 数(shù)口之家 锲(qiè) 2、找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而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论语》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著作,形式上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极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语言流畅通达,活泼生动,大量运用语气词、多叠句、排比、对偶,感情色彩颇浓。
B.《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想象奇幻、笔墨酣畅的风格,文辞铺张扬厉,笔锋咄咄逼人。
C.《荀子》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D.《庄子》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文言句式:
1、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四方之士来者 B、国之孺子之游者 C、蚓无爪牙之利 D、四方之民归之 2、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以为莫己若者 C、忌不自信 D、何后之有? 3、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B、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找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zgjhjy.com ...........................吾妻之美我者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谨庠序之教
C、用心一也 D、少仲尼之闻 5、找出与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C、越国以鄙远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6、找出与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能面刺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D、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三、阅读理解
1、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险,战事 .B、弃甲曳兵而走 兵:士兵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河东凶亦然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zgjhjy.com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句子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分类正确的项是(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王好战,请以战喻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在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后,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希望民加多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并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对百姓施仁政。
B、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认识到搞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C、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批评了梁惠王实行的虐政,使他认识到虐政是“民不加多”的原因。 D、孟子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施仁政的正确。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zgjhjy.com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加点字大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 ...B、因之以饥馑 因:接着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D、毋吾以也 以:因为
2、对下列加点的词含义判断正确的项是(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②加之以师旅 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语句的翻译(括号内)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大国都有威慑,常对外国侵犯,还有内部饥荒。)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讲了。)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得理不让人,因此笑他。) D.安见方六七十如一六十而非邦也与?(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是国家大事呢?)
4、下面是对子路大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原因大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思想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不太谦虚,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的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3、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zgjhjy.com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B、是谁之过与 过:过错 C、必为之辞 辞:托辞 D、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服:降服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颠而不扶 B、无乃尔是过与 颠扑不破 问过则喜 神魂颠倒 过而能改
C、固而近于费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固若金汤 疾恶如仇 固守阵地 疾风知劲草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③虎兕出于柙 ②固而近于费 ④龟玉毁于椟中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既来之,则安之
A、有陈述能力的人就让他担任官职,不能的,就应辞去。 既然来了,就应安下心来。
B、有陈述能力的人就让他担任官职,不能的,就应辞去。 让他们来了以后,就使他们生活安定下来。
C、能施展才能的就居其职位,没有才能的就不居其职位。 既然来了,就应安下心来。
D、能施展才能的就居其职位,没有才能的就不居其职位。 让他们来了以后,就使他们生活安定下来。
5、孔子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弦外之音是( A、孔子指出冉有有推脱参与筹谋攻打颛臾的责任的嫌疑。 B、孔子指出冉有与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有本质的区别。 C、孔子指出冉有提出讨伐颛臾的理由属强词夺理。
D、孔子指出冉有是一个不肯实说要那样做而又偏要编另一套说法的人。
)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zgjhjy.com ...........................4、勾践灭吴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
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耻 ③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②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②唯君左右之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⑥余何以面目视于天下乎? ......A、①④ B、③④ C、②⑤ D、④⑥ 3、下列加点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 )
①臣闻之 ②何后之有 ③四方之民归之 ④必庙礼之 ⑤时雨既至,....必求之 ⑥若水之归下也 ⑦公与之母 ⑧国之孺子之游者 ....
A、①②③ B、 ②⑤⑥ C、②⑥⑧ D、③⑥⑧ 4、下列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B、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5、选出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②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A、 我所想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B、
我所想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没发命令就前进,撤退就会感到羞耻;如此以来,则会常受到刑罚。 C、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打进去再退回来。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zgjhjy.com ...........................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D、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打进去再退回来
没发命令就前进,撤退就会感到羞耻;如此以来,则会常受到刑罚。
四、文言翻译: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注:失:过失,缺点;则:于 ;止:停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
2、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3、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我弗信。
五、背诵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见到秦伯说明了保存郑国和灭掉郑国对秦的利与不利的道理,最后终于说服了秦伯,烛之武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围郑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zgjhjy.com ........................... ,唯君图之。”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命令:“群臣吏民
受下赏”。 3、《侍坐》文中,曾皙描绘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他说:“ ”。
4、《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阐述了“仁政”的根本措施,这些措施是这样说的:“五亩之宅
未之有也。” 5、《劝学》中的最后一段: 6、《秋水》中河伯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 大方之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